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85|回复: 23

成功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11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对工作要有热诚的态度,当你把工作当成兴趣,做事就能事半工倍
2。害怕是因为还不熟悉,要克服害怕和恐惧,就要加强训练和练习
3。失败时不要气馁,每次的失败会让你更了解。不过,同样的错不能犯两次。
4。有信心已经成功一半,令一半就需要靠努力
5。做任何事必须要有策划,这样做事才会有条有礼
6。机会是要自己争取,等待机会的人太过被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4-2011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没有错。
很好,是什么让你想要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11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没有错。
很好,是什么让你想要成功?
kuangpeir86 发表于 28-4-2011 12:02 PM



    以前的上司教我的,因为他要离职,所以希望我能接下他的工作。才做两个月他就走了,而且我变要管理那个department。他怕吓走我吧。。哈哈。。不过他教的还蛮有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1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上司教我的,因为他要离职,所以希望我能接下他的工作。才做两个月他就走了,而且我变要管 ...
Noname84 发表于 28-4-2011 05:55 PM


哈哈!有目标就好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1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第一个。或许我的以后我的梦想会成为我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1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怪孩子觉得成功之道素很累人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4-2011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请教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拥有一百万、一千万?或是踩在别人头上当老板?还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1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对工作要有热诚的态度,当你把工作当成兴趣,做事就能事半工倍
2。害怕是因为还不熟悉,要克服 ...
Noname84 发表于 28-4-2011 11:46 AM



    讲得容易,要行动时却是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4-2011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谷成


    当一个人成功时,会招来拹慕的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1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9-4-2011 01:21 PM 编辑
回复  谷成
当一个人成功时,会招来拹慕的眼观...
s2b2l2 发表于 29-4-2011 01:12 PM


只要被误认为是成功,“失败者”也会招来羡慕者的眼光。

阁下听过《围城》一词的解释吗?-“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1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物质上的成功?,精神上的成功?
比同类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1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DEADslayerDARK


当你不再羡慕别人时.....可以算是成功了,即使别人眼中你未必是成功人士。这是我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1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EADslayerDARK


当你不再羡慕别人时.....可以算是成功了,即使别人眼中你未必是成功人士。这是 ...
谷成 发表于 29-4-2011 10:31 PM



我不羡慕人的叻
不过讨厌的是别人会把你跟更高的人来对比
来让你产生缺失感进而使自己‘爽’


刚才看guilimen的贴时,看到一句话很印象深刻,就是当你看破一件事情背后的本质时,就能理解进而使感觉消失。

所以别人这样做是我也是对他笑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1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9-4-2011 11:12 PM 编辑

回复 13# DEADslayerDARK

世俗对“成功”观是充满比较性质的(comparative),自信匮乏的人才会那么做。

所以陈绮真有一支曲子叫《失败者的飞翔》,据说就是写给那些“成功”人士的,曲名很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1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EADslayerDARK

世俗对“成功”观是充满比较性质的(comparative),自信匮乏的人才会那么做。

...
谷成 发表于 29-4-2011 11:09 PM



我个人认为‘世俗’都被世界文化影响着,
没办法,谁叫这是物质化年代呢
为什么自信匮乏的人才会那么做呢?
是否是因为他们对自身人生的意义不完全,
进而不确定所以对拿世俗最普遍及能够衡量的事物(物质)来比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1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ADslayerDARK 于 30-4-2011 08:12 AM 编辑

回复 14# 谷成


   
只要是以语言形式存在的“答案”,都是一种偏差,我能写下的任何意见也不能例外。


或许你应该去寻找 ...
谷成 发表于 28-2-2011 02:47 PM




你的意思是否是,抛弃自我精神,将自我抛弃,将本身定位为观照(是这样用吗?)
而将自我精神当作是别人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意识处于一个客观的状态(观照),
一个不是用‘自我的偏见’(有色眼镜)来审视或过滤其他的‘答案’(观念)的状态
以及将‘他人的精神’的重要性放在与‘自我’同等的地位,唯有这样做,
当一个问题提出时,由于自我不是自己,而是与他人同样的地位
所以当我的自我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偏见时(看法/观念),
观照才能以‘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自我的偏见,获得客观精神
我的理性不会刻意包庇自己的观念(偏见),因为我是观照

而又,由于抛弃了自我,他人的精神地位与自我同等,当他人的提出‘答案时’
才不会以自我的态度去否定其他精神的答案,
将自我与他人的答案同时包容,并从中对照出利与弊(适用于不适用),了解全局概念

而又,由于舍弃了你我立场之分,所以才能抛弃‘绝对的对与绝对的错’
从各个答案(包裹审视自我提出的答案)以平等的角度去对待
才能完全获得别人与自己创造出来的拼图,以客观的角度获得事情的真相(整只豹)

最后,由于将自我抛弃,所以自身更容易以第三者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矛盾
(我们时常都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矛盾),再加上我们最了解的东西,必然是自我的意识
才能依着矛盾的果,去找到真理的因。摘下自己的眼睛,获得真正的客观精神。

反之,如果以自我的观念看待答案,只会让自我产生答案的对与错

殊不知是对与错是透过立场规律等因素而来,从而带上有色眼镜。

最后,一切又回归自我中,观照为空性。

这是自我给的答案,因无其他答案可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4-2011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自信匮乏的人才会那么做呢?
是否是因为他们对自身人生的意义不完全,
进而不确定所以对拿世俗最普遍及能够衡量的事物(物质)来比较?DEADslayerDARK 发表于 30-4-2011 06:44 AM


因为他未看清自己是谁;换言之,他被教导以为一个人的成就之高低,是以外在物质条件的多寡来进行区分的,殊不知他其实是活在制约(conditionaing)和无意识的操控当下,没有真正的自由(即使他以为正在行使自由意志)。他对心灵的理解是匮乏的,也缺乏自信(剥去所有物质条件,他的伪自信就会崩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1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0-4-2011 10:05 AM 编辑

你的意思是否是,抛弃自我精神,将自我抛弃,将本身定位为观照(是这样用吗?)

放下而不是放弃,放下和放弃不同,放下可以是暂时的,想拿起时仍然可以提起。再说自我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自我就象一层衣,在不同的场合,显示自我也是一种礼貌(谁受得了不穿衣的人?即使衣服在某时候是多余的-例如炎热的时候)。其实观照并没剥去自我的存在,而是两者同步协调。



而将自我精神当作是别人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意识处于一个客观的状态(观照),
一个不是用‘自我的偏见’(有色眼镜)来审视或过滤其他的‘答案’(观念)的状态
以及将‘他人的精神’的重要性放在与‘自我’同等的地位,唯有这样做,
当一个问题提出时,由于自我不是自己,而是与他人同样的地位
所以当我的自我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偏见时(看法/观念),
观照才能以‘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自我的偏见,获得客观精神
我的理性不会刻意包庇自己的观念(偏见),因为我是观照


是的。只有放下自我时,我们才能客观地检验别人的论点,就象看待自己提出的意见一样,由于不存在你的我的之分,因此无需分出高低胜负,因此才能做到客观(再重申,放下不是真的完全放下,而是允许自我和观照同步运作,谁也不控制谁,而是同步协调)。


而又,由于抛弃了自我,他人的精神地位与自我同等,当他人的提出‘答案时’
才不会以自我的态度去否定其他精神的答案,
将自我与他人的答案同时包容,并从中对照出利与弊(适用于不适用),了解全局概念

自我还仍然同步运作时,就会对照出你说的利与弊,如果自我被放下只有纯粹的观照时(这个状态很难达到,只有禅定功夫很深的师父能做到,一般人能做到前者算不错了),连利弊之分也消失了。


而又,由于舍弃了你我立场之分,所以才能抛弃‘绝对的对与绝对的错’
从各个答案(包裹审视自我提出的答案)以平等的角度去对待

是的,“绝对观”是自我傲慢的惯性语言。使用“绝对观”说话的人,他的观照并没得到建立,所以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状态。

才能完全获得别人与自己创造出来的拼图,以客观的角度获得事情的真相(整只豹)

透过概念的认知是无法认识整只豹的,充其量只是对对全豹的概念进行拼凑而已(无论读了多少书听了多少教诲);若要真正的照见全豹,需要保持在纯粹的观照之中才有可能发生(这点我的水平还做不到,所以没资格评论)。


最后,由于将自我抛弃,所以自身更容易以第三者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矛盾
(我们时常都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矛盾),再加上我们最了解的东西,必然是自我的意识
才能依着矛盾的果,去找到真理的因。摘下自己的眼睛,获得真正的客观精神。


反之,如果以自我的观念看待答案,只会让自我产生答案的对与错
殊不知是对与错是透过立场规律等因素而来,从而带上有色眼镜。
最后,一切又回归自我中,观照为空性。
这是自我给的答案,因无其他答案可循。

大致上是对的。

P/S: 即使观照也有不同的水平,我的意见只能代表我很粗浅的水平,请小心参考。

DEADslayerDARK 发表于 30-4-2011 07:41 AM [/quo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1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ADslayerDARK 于 30-4-2011 07:20 PM 编辑
你的意思是否是,抛弃自我精神,将自我抛弃,将本身定位为观照(是这样用吗?)

放下而不是放弃,放下和 ...
谷成 发表于 30-4-2011 10:01 AM



   嗯,如果以想象来表达的话,
就是说我创造多一个意识(观照),来观察自我与他我的概念/行为
放下的意义是指我将我的自我放在一个较低的地位,而不是抛弃。
观照和自我等于是两个独立运行的意识,
当观照运行的时候,当自我出矛盾,观照必然会意识到这点
由于观照其实并不完全与自我是两个不同的意识,而是自我意识的延伸,
那么就是等于自我意识到自我,那么自我必然会介入而改变自己的矛盾。
比如面对一项无意义的指责,如果是以前,我很可能发脾气,但是由于我的客观精神意识到
这个指责并无法对我造成伤害,而无意识的对全部这种无意义的指责生气是无意义的。
所以我的客观精神已经使‘自我改变了自我’
这是否类似你说的互相协调?

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我以为观照还存在着逻辑认知等东西
但是如果存在认知,由于是自我的延伸,即使我能包容所有的拼图
但是我还是使用‘自我的延伸’来审视那些拼图
而使用自我来拼出‘我想要的豹’而不是‘豹的原型’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观照又如何运作来获知豹的原型呢?
观照是以‘什么东西’来悟出‘全图’?
纯粹观照到底是什么状态(怎样的意识)?
这让我很费解。
如果没有逻辑,是否观照已经纯粹沦为只能体验的真理,而成为我的不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2011 12:04 AM 编辑

回复 19# DEADslayerDARK

嗯,如果以想象来表达的话,
就是说我创造多一个意识(观照),来观察自我与他我的概念/行为

观照是本来就存在,我们并没有创造出它,观照是不带任何想法及价值观去接触事象的纯然意识,类似婴孩观看世界的那双眼睛。
反倒自我才是透过教育和学习之后才升起来的后天意识,它的特性就是价值判断(分别),它才是意识的延伸体。
本来观照是主人,但是观照显然对判断和控制没有兴趣,因此被“自我”喧兵夺主地夺了权,导致观照逐渐失去作用,而被我们遗忘。
重新关注你的观照意识,只是让本然意识恢复其原本的功能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任何东西。

放下的意义是指我将我的自我放在一个较低的地位,而不是抛弃。

实际上是同等的地位,这里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在观照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或许自我不喜欢观照,但观照从没想过控制自我,观照只是让你的自我无所遁形而已。

观照和自我等于是两个独立运行的意识,
当观照运行的时候,当自我出矛盾,观照必然会意识到这点
由于观照其实并不完全与自我是两个不同的意识,而是自我意识的延伸,
那么就是等于自我意识到自我,那么自我必然会介入而改变自己的矛盾。

观照和自我同样是意识,但是观照不是另一个自我。因为自我倾向主导和判断,观照却什么也不做,它只是把事物如实地觉察并反馈出来。它不会阻止自我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它会让自我的谎言变得无所遁形,从而产生羞愧而自动停止去做那些口不对心的事情。观照比如诚实中立的新闻报导员,自我却象是政客,它不断说服你去相信它的种种借口和谎言,所以他不希望观照拆穿他的真面目。

比如面对一项无意义的指责,如果是以前,我很可能发脾气,但是由于我的客观精神意识到
这个指责并无法对我造成伤害,而无意识的对全部这种无意义的指责生气是无意义的。
所以我的客观精神已经使‘自我改变了自我’
这是否类似你说的互相协调?

改次你生气的时候请注意是谁在生气,生气的肯定是自我。因为观照并没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它让你意识到生气的是自我而不是你。所以观照不会下达指令叫你别生气,它只是让你意识“自我正在生气”的这个事实,然后你的情绪会因为有所觉识而逐渐舒缓下来,但未必是马上停止,这点和平常的情绪压抑不同。所以学观照还是会有脾气的,只是来得快,消得也比较快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我以为观照还存在着逻辑认知等东西

观照不存在任何逻辑观。

但是如果存在认知,由于是自我的延伸,即使我能包容所有的拼图
但是我还是使用‘自我的延伸’来审视那些拼图
而使用自我来拼出‘我想要的豹’而不是‘豹的原型’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观照又如何运作来获知豹的原型呢?
观照是以‘什么东西’来悟出‘全图’?

所以要很小心去区分,你注意的“观照”,究竟是真的观照,或只是“自我”的另一个身份伪装而已。

纯粹观照到底是什么状态(怎样的意识)?
这让我很费解。
如果没有逻辑,是否观照已经纯粹沦为只能体验的真理,而成为我的不可知。

观照本来就是纯粹经验的意识,它的好处是它不象自我那样会任意“筛选和修改”接收到的资讯,以便迎合自己想听的内容而已。观照的存在,让自我的“编辑功能”失效,然后你才能更如实的聆听和接收资讯,而不带任何成见(或很少的偏见)。所以“自我”还是需要存在的,这就是为何我说放下而不是放弃,如果自我抛弃了,那就是纯粹经验的观照意识而已。如果你想要经验“观照”是什么一回事,请试着静坐下来,什么事也不想,当能做到暂时一个念头也没生起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观照了。你可以到任何静坐营去学习这门功夫。

我尽量很小心的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需要重审,自己未够资格教导你这些事情,还请您去请教专人训练或阅读专业书籍。我只是尽量让你知道有那么一回事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06:07 AM , Processed in 0.12857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