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EADslayerDARK 于 30-4-2011 08:12 AM 编辑
回复 14# 谷成
只要是以语言形式存在的“答案”,都是一种偏差,我能写下的任何意见也不能例外。
或许你应该去寻找 ...
谷成 发表于 28-2-2011 02:47 PM
你的意思是否是,抛弃自我精神,将自我抛弃,将本身定位为观照(是这样用吗?)
而将自我精神当作是别人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意识处于一个客观的状态(观照),
一个不是用‘自我的偏见’(有色眼镜)来审视或过滤其他的‘答案’(观念)的状态
以及将‘他人的精神’的重要性放在与‘自我’同等的地位,唯有这样做,
当一个问题提出时,由于自我不是自己,而是与他人同样的地位
所以当我的自我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偏见时(看法/观念),
观照才能以‘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自我的偏见,获得客观精神
我的理性不会刻意包庇自己的观念(偏见),因为我是观照
而又,由于抛弃了自我,他人的精神地位与自我同等,当他人的提出‘答案时’
才不会以自我的态度去否定其他精神的答案,
将自我与他人的答案同时包容,并从中对照出利与弊(适用于不适用),了解全局概念
而又,由于舍弃了你我立场之分,所以才能抛弃‘绝对的对与绝对的错’
从各个答案(包裹审视自我提出的答案)以平等的角度去对待
才能完全获得别人与自己创造出来的拼图,以客观的角度获得事情的真相(整只豹)
最后,由于将自我抛弃,所以自身更容易以第三者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矛盾
(我们时常都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矛盾),再加上我们最了解的东西,必然是自我的意识
才能依着矛盾的果,去找到真理的因。摘下自己的眼睛,获得真正的客观精神。反之,如果以自我的观念看待答案,只会让自我产生答案的对与错 殊不知是对与错是透过立场规律等因素而来,从而带上有色眼镜。 最后,一切又回归自我中,观照为空性。 这是自我给的答案,因无其他答案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