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59|回复: 62
|
受戒仪规 (南传在家戒与出家戒等法)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07:57 PM 编辑
放上南传戒律 愿大众可以更加明了 能扶持三宝
而不是胡乱根据己见 道听途说无意冒犯了原本应该清净清凉的三宝福田
shaduh,shaduh,shaduh。
在家律出家律任何人都可以阅读思考省思。
东南亚南传教法并无白衣不得闻律之说。
由于提供的下载版本,小弟就下载了用文字copy上来。
若有版权问题,是小弟本人问题。与cari无关。
维护八正道 佛弟子有责
http://reading.buddhistdoor.com/cht/item/d/544
受戒仪规
(南传在家戒与出家戒等法)
SHRä KALYāöä YOGāSHRAMA SAýSTHā
Guṇawardhana Yogāshramaya Galduwa, Kahawa 80312, SRI LANKA. ( : 09-560 13, 580 32
斯里兰卡 Dhammasiri Sāmaṇera 等译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阿难说:「阿难,你们当中如果有人作如此思惟:『导师的教导已经完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该作如是观。阿难,我为你们所建立的法与律,于我去世后应当作为你们的导师。」 《长部.大般涅盘经》
就如大海有不泛滥(越岸)的固定法则;同样地,如来为(声闻)弟子制定学处(戒)后,弟子们宁死也不会违犯的。」 《律藏.第四部.9.1》
「只要诸比丘仍然正道而活,世上就不会少了阿罗汉。」
《长部.大般涅盘经》
Atthikehi upaññāto maggo.
道唯有寻觅者能知。 (律藏.第一部.40)
Namo tassa Bhagavato,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08:15 PM 编辑
目
录
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别解脱教诫------------------------------------------------------------------------------59 序
--------------------------------------------------------------------------------------
60 缩写表
--------------------------------------------------------------------------------
62 巴利文字符和发音-------------------------------------------------------------------
64 第一章:戒 ----------------------------------------------------------------------------
68 第二章:在家戒-----------------------------------------------------------------------
76 第三章:出家与受具足戒必备条件-------------------------------------------------
96 第四章:出家----------------------------------------------------------------------------
99 第五章:具足戒------------------------------------------------------------------------
108 第六章:两、三位求受具足戒------------------------------------------------------
116 第七章:教诫
-------------------------------------------------------------------------
123 第八章:随喜功德
-------------------------------------------------------------------
128 第九章:沙弥学处---------------------------------------------------------------------
133 第十章:比丘二百二十七条戒------------------------------------------------------
142 第十一章:四遍净戒
-------------------------------------------------------------
150 第十二章:头陀支
-------------------------------------------------------------------
154 第十三章:舍戒(还俗)------------------------------------------------------------
164 表
参考数据---------------------------------------------------------------------------------
167
細
目
别解脱教诫.................................................................
59
序........................................................ ....... ............... 60 缩写表............................................ ....... ....... ....... .......62
律藏
律藏义释书
律藏次(复)注书
经藏
经藏义释书
论藏
巴利文字符和发音.................................... ....... ....... ........ 64
元音
子音
巴利语41音的音关系表
相连子音
第一章:戒............................................ ....... ....... ....... ....... 68
戒的定义
戒的语义
戒的相、味、现起、足处
戒的种类
一种戒
二种戒
三种戒
四种戒4
五种戒
戒的利益
戒的染污
戒的净化
第二章:在家戒.................................. ....... ....... ....... ..........76
锡兰式
五戒
随喜与发露过失
供僧
请求三皈依五戒
三皈依
五戒
邀请说法及诵护卫(经)
随喜功德
与已故者随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08:18 PM 编辑
与一切众生随喜
祈求
发愿
祝福
活命八戒
求受皈依与活命八戒
请求活命八戒
布萨八戒
求受皈依与布萨八戒
布萨八戒
在家十戒
求受皈依与在家十戒
在家十戒
出离十戒
求受皈依与出离十戒
出离十戒
泰国式
五戒
礼敬三宝
供僧
请求三皈依五戒
初步的礼敬偈
皈依偈
五戒
祝福
发愿3
八戒
请求三皈依八戒
八戒
布萨戒
请求三皈依布萨戒
布萨戒
非家戒
请求三皈依非家戒
舍戒
告别
缅甸式
五戒
礼敬三宝
请求皈依五戒
布萨八支戒
请求皈依布萨八支戒
布萨九戒
请求皈依布萨九戒
第三章:出家与受具足戒必备条件 .................... ............................... 96 人选成就
僧众成就
界成就
有效的动议
羯磨宣告成就
事前工作
时后工作
第四章:出家...................................................... ........ ....... ....... .......
99
请求出家
观照身体的五个部分
请求皈依与戒
三皈依
沙弥十戒
请求戒师
第五章:具足戒........................................... ....... ....... .............. .......
108
告知钵与衣
通知僧团审问沙弥
在僧团外审问沙弥
通知僧团沙弥已被审问
请求具足戒
在僧团中审问沙弥
动议与三次表决
动议
第一次表决
第二次表决
第三次表决
终结
依止
第六章:两、三位求受具足戒........ ....... ....... ....... ....... ....... ....... .......
116
通知僧团审问沙弥
在僧团外审问沙弥
通知僧团沙弥已被审问
请求具足戒
在僧团中审问沙弥
动议与三次表决
动议
第一次表决
第二次表决
第三次表决
终结
第七章:教诫........................................................ ....... ....... ....... .......
123
四种依靠
钵食
粪扫衣
树下住
发酵尿为药
四种不应该做的行为
性交法
不与取1
夺取人命
虚假声称证得过人法
第八章:随喜功德..................................... ....... ....... ....... ..............
128
祝福
应作慈爱经
随喜7
祈求
发露过失
泰式随喜功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08:18 PM 编辑
第九章:沙弥学处..................................... ....... ....... ....... ..............
133
沙弥十戒
十项应摈驱之违犯
五项应惩罚之违犯
违犯与不违犯十戒的条件
离杀生2
离不与取(偷盗)
离非梵行(淫欲)
离妄语
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离非时食(不非时进食)
离跳舞、唱歌、音乐、观看戏剧
离美丽原因的花鬘、芳香、涂
油、衣物、装饰品
离(坐卧)高大床
离接受金银(钱)
第十章:比丘二百二十七条戒........ ....... ....... ....... ....... ....... .......
142
四波罗夷法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二不定法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第一
衣品
第二
蚕丝品
第三
钵品
九十二波逸提法
第一
妄语品
第二
草木品
第三
教诫品
第四
食物品
第五
裸体外道品
第六
饮酒品
第七
有生物品
第八
如法品
第九
宝物品
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众学法
第一
周圆品
第二
大笑品
第三
叉腰品
第四
恭敬品
第五
饭团品
第六
苏噜苏噜品
第七
鞋品
七灭诤法
第十一章:四遍净戒............................... ....... ....... ....... ....... .......
150
别解脱律仪戒
根律仪戒
活命遍净戒
资具依止戒
取用时的省察诵
衣
钵食
住处
药物
取用后的省察诵
界差别与厌离想的省察诵
衣
钵食
住处
药物
四种受用
第十二章:头陀支..................................... ...................
...................
154
十三头陀支
粪扫衣支
三衣支
常乞食支
次第乞食支
一座食支
一钵食支
时后不食支
阿兰若住支(林野住支)
树下住支
露地住支
冢间住支
随处住支
常坐不卧支
何种人适宜修头陀支?
应与不应修习头陀支者
第十三章:舍戒(还俗)................... ...................
...................
164
舍戒成立的条件
舍戒不成立的情况
舍戒的程序
衣
钵食
住处
药物
表
表一:戒的种类9
表二:具足戒与未具足戒
表三:具足戒
表四:未具足戒
表五:《律藏》内容
参考数据
...................
...................
...................
...................
167
中文参考书籍
英文参考书籍
锡兰文参考书籍
德文参考书籍
工具书及其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08:32 PM 编辑
别解脱教诫 (Ovādapātimokkh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x)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遍)
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 nibbān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ī, samaṇo
hoti
paraṃ
viheṭhayanto.
诸佛说涅盘最上,
忍辱为最高苦行。
害他实非出家者,
恼他不名为沙门。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
e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
一切恶莫作,具足诸善法,
清净其自心,是为诸佛教。
Anūpavādo
anūpaghāto
/
pātimokkhe
ca
saṃvaro, mattaññutā
ca
bhattasmiṃ
/
pantañca
sayanāsanaṃ, adhicitte
ca
āyogo
/
e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
不诽与不害,善守护戒律(波罗提木叉),
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
勤修增上心(定),是为诸佛教。
《Dhd., Verses 183-185》
《法句经.第一八三至一八五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11:33 PM 编辑
序
本书
《受戒仪规》
所含盖的范围是以南传受在家戒、出家和受具足(比丘)戒的程序以及出家和受具足(比丘)戒须知的事项为主,除此之外,也附加一些沙弥和比丘须知的律学等法。
书中的第二章里汇集了泰、缅以及锡兰的各种受在家戒程序。关于锡兰式的在家戒程序是以锡兰斯里葛亚尼(Shrī Kalyāṇī)
派的传统作法为依据;泰式的则依据泰国法宗派(Dhammayuttika)和大众派(MahāNikāya)所采用的方法;至于缅式的是以缅甸传统所使用的方法。
关于第四章:出家、第五章:具足戒和第六章:两、三位求受具足的程序是依据锡兰文的《Vinaya Karma Pota》为参考,而至于第四章和第五章里的批注是附加泰国法宗派(参考《Ordination Procedure and thePreliminary Duties of a New Bhikkhu》)和大众派(参考《Pūjā》)的受戒程序。
为了方便读者容易辨别本书的内文和说明以及中译的巴利作持文等,因此采用两种中文字体,即「宋体」和「楷体」。前者是本书的内文和说明,后者是中译巴利作持文。所有巴利作持文括号里的斜体字必须按照情况作更换,如:人名、辈分等。
对于本书引证所依据的巴利(Pāli)圣典(经、律、论藏)之出处:中文则写出全名;如果是巴利文则以缩写法为标示,其缩写及全名请参见:〔缩写表〕。至于圣典的Aññhakata(义疏)中文译为「义释书」,而Ṭīkā(复注)则译为「次注书」。
所有巴利词汇的中译,本书尽量采取前人译成的字词。遇到一个巴利字有数种译
法时,即将其同义词列于括号中,如:现起(paccupaṭṭhāna现状)、近因(padaṭṭhāna足处)等。
其次,有的巴利词汇是采取音译方式,如:pārājika(波罗夷)、pācittiya(波逸提)等,有的是以义译
,
如
:
aniyata
(不定)、pāṭidesanīya (悔过)等
,
而有的则两种都有。对于译义不明或易生误解之处,往往会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关于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的在家戒和沙弥戒的条文,本书举出两种中译,在括号外的是一般已经惯于使用的译文,而在括号内的译文则是直接按照巴利文所翻译的。
本书虽经过多人多次校阅,但疏漏仍恐难免。若有任何需要改进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教。建议事项请与以下地址联络:
Dhammasiri Sāmaṇera
(Mettā Bhikkhu)
嘉义新雨道场
600 台湾.嘉义市水源地33之81号
Newrain Buddhist Center/
Chiayi NewrainMagazine
33~81 Shui-Yuan-Ti,Chiayi 600, TAIWAN.
Tel 886)(5)278-9254; Fax: (886)(5)275-5094
E-mail: newrain@ms22.hinet.net
承蒙澳洲长老帮忙校对巴利文,Santagavesaka Bhikkhu等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Nā-Uyana
āranya
Senāsanaya(龙树林僧寺
)常住提供计算机、列表机、印刷纸等设备,方便编译本书的工作,嘉义新雨道场赞助出版本书,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在此编译者一并敬致谢忱!
最后
,
编译者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戒师Most Ven. Rājakīya Paṇḍita Kaḍavedduve Shrī JinavaṃsaMahā Thera、教授师Most Ven. Pa-Auk Sayādaw U.āciṇṇaMahā Thera, Agga Mahā Kammaññhānācariya 和Most Ven. Nā-Uyane Ariyadhamma Mahā Thera 、师长们及一切众生分享编译此书的功德。愿他们随喜并成为获得解脱的助缘。
谨愿毗尼
[1]
永住世、三宝得隆盛、僧伽[2]净和合。
编译者法严沙弥
合十
Dhammasiri Sāmaṇera
二○○二年三月七日
上午
写于斯里兰卡龙树僧寺计算机室
「律」 (Vinaya):古代译为「毗尼」。
「僧团」 (Saṅgha):古代译为「僧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08:34 PM 编辑
缩写表
(List of Abbreviations)
律藏 (Vinaya Piñaka)
Cv.
Cūḷavagga
《小品》
Mv.
Mahāvagga
《大品》
Sutta Vibh.
SuttaVibhaṅga
(Vol. 1 Pārājika Pāli & Vol. II Pācittiya Pāli)
《经分别》
(第一册波罗夷和第二册波逸提)
Vin. P.
VinayaPiṭaka
《律藏》
律藏义释书
(Vinaya Aṭṭhakathā)
Khvt. Ak.
Kaṅkhāvitaraṇī Aṭṭhakathā
《越疑义释书》
Smps. Ak.
Samantapasādika Aṭṭhakathā
《一切善见义释书》
Vin. Ak.
VinayaAṭṭhakathā
《律藏义释书》
律藏次(复)注书
(Vinaya Ṭīkā)
Vim. T
VimativinodanīṬīkā
《除去疑惑次(复)注书》
经藏 (Sutta Piṭaka)
A.
AṅguttaraNikāya
《增支部》
D.
Dīgha Nikāya
《长部》
Dhp.
Dhammapada
《法句经》
Khd.
Khuddakapāñha
《小诵》
M.
Majjhima Nikāya
《中部》
S.
Saṃyutta Nikāya
《相应部》
Sn.
Suttanipāta
《经集》
Sutta P.
SuttaPiṭaka
《经藏》
经藏义释书
(Sutta Piṭaka Aṭṭhakathā)
Dhp. Ak.
Dhammapada Aṭṭhakathā
《法句经义释书》
Khd. Ak.
Khuddakapathā Aṭṭakathā
《小诵义释书》
M. Ak.
Majjhim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中部义释书》
Sutta P. A.
SuttaPiṭaka Aṭṭhakathā
《经藏义释书》
论藏 (Abhidhamma Piṭaka)
AbhP.
Abhidhamma Piṭaka
《论藏》
Pṭs.
Paṭisambhidāmagga
《无碍解道》
Vism.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7-3-2011 11:59 PM 编辑
第一章戒 SäLA 戒的定义 「戒」(sīla尸罗) 被定义为:
一、离杀生等身语恶行时所生起的思
11,或在实行义
务行时行
12者所生起的思之等法;
二、三种离13
心所14
,即:
¬
正语(sammā-vācā):戒除妄语(谎话)、
两舌(挑拨)、恶口(讥骂)和绮语(废话);
­
正业(sammā-kammanta):
正当的行为,戒除杀生、偷盗和邪淫;
®
正命(sammā-ājīva):戒除用不正当的言语或行为来取得财物、维持生活,如:杀生、
偷盗或说谎等。就在家人而言,这也包括戒
除五种不道德的买卖,即:
A.
武器买卖;
B.
人口买卖;
C.
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
D.
酒等麻醉品的买卖;
E.
毒药的买卖。
三、无贪15
心所;
四、无瞋
16心所;
五、正见
17心所;
六、五种律仪
18;
七、不犯戒19
11思 (cetanā):执行自己的功能(达成目标),并且调整相应心所的功能,统合起来完成向对象作用的任务,因此它是造成业的最重要因素。
12义务行 (vattapaṭipatti) 是指比丘向长辈、老师等执行应作的义务和执行寺内的打扫等义务时所生起的思。
13离语恶行
、离身恶行、离邪命,这三中离心所称为「离戒」,而陪同它们生起的思心所称为「思戒」。
14心所 (cetasika):伴随着心生起的附属精神因素;它能协助心执行特定的任务。心所不能离开心而单独生起;心也不能离开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两者互相依靠,但是心为主要的精神因素,因为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认知对象。
15无贪 (alobha):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或心不执着目标。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它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和舍离。
16无瞋 (adosa):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无瞋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的品德。
17正见 (sammā-diṭṭhi):了知圣谛的四种智慧:对苦谛的观智;对集谛:苦的原因的观智;灭谛:涅盘的证悟;道谛:八种通向涅盘证悟的修行方法。
18五种律仪戒即:
别解脱律仪戒
(pātimokkhasaṃvara-sīla)
:比丘二百二十七条戒;
­
念律仪戒 (satisaṃvara-sīla):
防护六根门
(眼、耳、鼻、舌、身、意);
慧律仪戒 (ñāṇasaṃvara-sīla):以观摄心,中止渴爱、邪见和无明 诸烦恼之 常流,
这 也包 括资 具依 止戒(paccayasannissita-sīla);
( 忍辱律仪戒(khantisaṃvara-sīla) : 摄心以便在忍受酷热或严寒时不会受到恶念的困扰; ( 精进律仪戒(viriyasaṃvara-sīla) :
心精进于防止欲贪思惟(kāmavitakka)、瞋恨思惟
(byāpādavitakka) 和伤害思惟(vihiṃsavitakka)
诸恶念生起,这也包括 活命遍净戒 (ājīvapārisuddhi-sīla)。
不犯戒是指持戒者的身口等不违犯于戒。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02 AM 编辑
戒的语义
「尸罗」(sīla) 是戒的音译,义译为「习惯」、「道德」和「戒行」。
在此「习惯」是用来形容有德者和无德者的习惯(天性、行为),也用来形容与善恶无关的自然现象。
「道德」是指有道德的善行(行为)。在持戒波罗蜜(pāramī) 所指的就是这个含意。除此之外,戒还有两个含意,即:
一、导向:防护自己的身语业,以及把它们导向正确的方向,以免它们不能受到控制。
二、支持:没有戒则不能成就任何善业,戒是一切善业的基础,它促使行善以成就可获得投生四界 之善业。
戒的相、味、现起、足处
戒的相 (lakkhaṇa):它防护人们的身语业,以及把它们导向正确的方向;它是一切善业的基础。
戒的味 (rasa):是指作用和成就。它防止人们由于不受控制的身语业而变得不道德。
戒的现起 (paccupaṭṭhāna现状):是指身语意的清净。
近因 (padaṭṭhāna足处):是指直接的原因。戒的因是惭(hiri 对恶行感到厌恶)与愧(ottappa 对恶行感到害怕)。只有通过惭愧才会有持戒。
戒的种类
戒被归类为五类,即:
一、一种戒;
二、二种戒:有七组,每一组有两种戒;
三、三种戒:有五组,每一组有三种戒;
四、四种戒;有四组,每一组有四种戒;
五、五种戒:有两组,每一组有五种戒。
一种戒
波罗蜜 (pāramī) :是音译,义译为完全、圆满;乃是善良、美好的德行。有十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实语、决心、慈、舍。
四界即:
( 欲界 (kāmāvacara):有饮食、男女等欲望的生存界;
( 色界 (rūpāvacara):没有饮食、男女等欲望,但还有微妙的色身;
( 无色界 (arūpāvacara):没有色身,只有精神存在;
( 出世间界 (lokuttarabhūmi):这里的 「界」 只是一种隐喻,事实上,出世间界不是一个地方 ,「出世间界」是指四道、四果与涅盘。
相有两种:
( 共相 (sāmañña) 是共有的;
( 特相或自性相 (sabhāva) 是某一法特有的特别素质 ,而不与它法共有的。
味也 (rasa) 叫作「作用」,它所执行的明确任务或功能。作用有两种:
( 执行作用 (kicca rasa) 是指实行的作用;
( 成就作用 (sampatti rasa) 是指获得成果的作用。
现起是“phala”和“upaṭṭhānākāra”。“phala”是究竟法的成果,而“upaṭṭhānākāra”是指某法在修行者心中的呈现方式。 当修行者深入观照某个究竟法时,有关那个究竟的本质 、作用、因或果会呈现在他的心中,其中的任何一个皆是现起。
近因或被称为足处是指导致某个究竟法生起的最接近原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05 AM 编辑
一种戒是指一切戒自己的戒相。
二种戒
第一组:
 止戒 (vāritta-sīla止持戒) :不做佛陀与其它圣者所禁止的事情,佛陀说:「这是错、是不应该做的,是应当被禁止的。」因此离杀生等十恶业称为「止戒」;
 行 戒 ( cāritta-sīla 作持戒 ) :是向戒师 (upajjhāya)、教授师(ācariya)、双亲、长辈、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们履行无可指责与有利益的任务。
第二组:
 活命八戒 (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 ) ;
 等正行戒 (ābhisamācārika-sīla除了活命八戒,一切为了证悟道果 (magga-phala) 的戒行
皆属于等正行戒)。
第三组:
 离戒(virati-sīla):是指三个离心所 ,即正语、正业、正命;
 非离戒(avirati-sīla):是指除了三个离心所以外与戒有关的种种心所。
第四组:
 依止戒(nissita-sīla):是基于渴爱或邪见而持的戒。如果持戒是为了来世投生于富裕的善界时 , 其戒被称为 「 依止渴爱之戒 」 ( taṇhānissita-sīla ) 。 具有邪见地持守或实行仪式 (如模仿牛或狗), 以为它们有助于净化心 , 这被称为 「 依止邪见之戒 」 (diṭṭhinissita-sīla);
 不依止戒 (anissita-sīla) :是以培育圣行为唯一目标所持的戒。这是指修世间戒作为出世间戒的先决条件。
第五组:
¬ 时限戒 (kālapariyanta-sīla) :是指限定一段时间受持的戒;
 终生戒(āpāṇakoṭika-sīla):是指尽其一生当持的戒(尽形受持)。
第六组:
¬ 有限制戒 ( sapariyanta-sīla ): 是指在持戒的规定期间之前,由于某种缘故而中止了戒,如:为了利养、名誉、亲戚、肢体、生命等条件的限制;
 无限制戒 ( apariyanta-sīla ):是指能够持戒到所规定的期间,没有受到外来影响而缩短持戒的期间。
第七组:
¬ 世间戒 ( lokiya-sīla ):是指一切有漏(烦恼,如:欲爱、有爱、邪见与无明)戒,它有助于获得投生善界(人间或天界),也是一个脱离生死轮回的先决条件;
 出世间戒 ( lokuttara-sīla ) :是指能使出离于有漏 ,并且是省察观智 的其中一个目标。
三种戒
第一组:
 下等戒 (hīna-sīla);
道果(magga-phala):有四道和四果,即四圣道、四圣果;总共是八种出世间圣者的境界 。这八种圣者都已证悟(体验与了知)涅盘,不会再退为凡夫 ,而且肯定会解脱生死轮回。
观智 (vipassanā ñāṇa) :修行观禅,透视名色法之实相而成就的智慧。
 中等戒 (majjhima-sīla);
 上等戒 (paṇīta-sīla)。
a. 如果在持戒时,欲、精进、心与观( 慧)四个素质是下等,其戒是为下等戒;如果它们是中等素质时,其戒是为中等戒;而当它们是上等素质时,其戒是为上等戒;
b. 若持戒为了名誉,它是下等戒;为了投生善界而持之戒是中等戒;明白持戒是一种清净的圣行而持之戒是上等戒;
c. 当戒受到自赞与贬低他人之恶念所染污时,它是下等戒;没有受到恶念染污的世间戒是中等戒;具备出世间道果,没有受到染污的戒是上等戒;
d. 为了投生快乐的善界而持之戒是下等戒;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轮回而持之戒是中等;菩萨 (bodhisatta) 为了把一切众生从生死轮回解脱出来而持之戒是上等戒,也是持戒波罗蜜 (pāramī)。
第二组:
 自增上戒(attādhipaṭeyya-sīla):为求舍弃自己不适当的,为自尊自重而受持的戒是自增上戒;
 世间增上戒 ( lokādhipateyya-sīla ) :欲求避免世间的批评,欲为了世间尊重和尊重世间而受持的戒是世间增上戒;
 法增上戒 (dhammādhipateyya-sīla) 为求恭敬和尊重法而受持的戒是法正上戒。
第三组:
 执取戒(parāmaṭṭha-sīla):与依止戒相同;
 不执取戒 (aparāmaṭṭha-sīla) : 是指那些已经皈依了三宝,以及为了证悟道果而开始修习八圣道分 的「有德凡夫」所受持的戒。这也是「有学圣者 」 之戒;
 安息戒 (paṭippassaddha-sīla ) :安息戒是指在证得四果 之后变得平静之戒。
第四组:
 清净戒(visuddha-sīla):是指比丘不曾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向其它比丘发露忏悔的戒;
 不清净戒 (avisuddha-sīla):是指比丘犯罪后覆藏其罪不向其它比丘发露忏悔的戒;
 疑惑戒(vematika-sīla):是指比丘对自己所违犯的罪生起疑惑(不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犯戒)。
第五组:
 学戒(sekha-sīla):是指还需要 再修行的人 所持的戒;
 无学戒 (asekha-sīla) : 是指不需要再修行的人所受持的戒;
 非学非无学戒 (nevasekhanāsekha-sīla) : 世间戒是非学非无学戒,它是非有学圣者非无学者所受持的戒(凡夫所受持的戒)。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08 AM 编辑
四种戒
菩萨 (bodhisatta):立志要成佛(圆满正觉)的人。
圣道的八项构成因素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灭苦的方法。
至少已经证得须陀洹道(sotāpatti-magga 入流道),断除三种烦恼:身见(sakkāyadiññhi;萨迦耶见;认为有单一个体存在的错误见解)、 疑、戒禁取见(认为奉行禁戒或仪式即能达到解脱的错误见解), 但还未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
在此的四果是指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 ; 杀敌果):是阿罗汉道的结果,体验阿罗汉道所带来的解脱 。 阿罗汉是完全解脱者,不再生死轮回。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完全灭尽烦恼敌,所以称为「杀敌」。
还需要再 修行的人 是指至少已 经证悟初道( 须陀洹道),但是还未证悟四果(阿罗汉果)的圣者。
第一组:
 退分戒 (hānabhāgiya-sīla) : 指退步戒(亲近无德者,却不亲近有德者,不知道犯罪的错,持有错误的思想,不摄受诸根);
 住分戒(ṭhitabhāgiya-sīla):是指停留不进不退的戒(满足于现有的戒, 对于业处 无意精勤,满足于所拥有的戒,不为更高层次的修行而奋斗);
 胜分戒 (visesabhāgiya-sīla):是指会获得优越成绩的戒(圆满所受持的戒,为定力奋斗 );
 抉择分戒 (nibhedhabhāgiya-sīla):是指能够透入及去除烦恼的戒(不因持戒而感到满足,为了厌离而努力修习观禅 )。
第二组:
 比丘 戒 (bhikkhu-sīla) :世尊为比丘所制的戒,以及为比丘尼所制但比丘也必须遵守的戒;
 比丘尼戒 (bhikkhunī-sīla) :世尊为比丘尼所 制的戒,以及为比丘所制但比丘尼也必须 遵守的戒;
 未具足戒 (anupasampanna-sīla) :是指出家沙弥 (sāmaṇera) 与沙弥尼 (sāmaṇerī) 十戒(非比丘被称为「未具足」)。在家人也是未具足,但是他们被归类在「在家」里,因此不包括在这里。除此之外,有另一种被称为「正学女」( sikkhamānā ) ,她是正受持别训练以成为比丘尼的年长沙弥尼,她们并没有被分隔开来,而被视为是沙弥尼。
 在家戒 (gahaṭṭha-sīla):在家男女众所受持的戒,如:五戒 ( pañcasīla) 、活命八戒 (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布萨八戒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等。
第三组:
 自然戒(pakati-sīla) :北俱卢州的人自然而然不会犯戒是为「自然戒」;
 惯行戒 (ācāra-sīla):遵循(跟随)种族、地区、宗教等传统所规定而奉持的条例(戒)是为「惯行戒」;
 法性戒 (dhammatā-sīla ):由于菩萨的功德,其母亲在怀孕的期间里对男人不会生起爱欲之念,是为「法性戒」;
 宿因戒 ( pubbahetuka-sīla):由于在许多过去世里的持戒习惯,因此今世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持守梵行戒,这是为「宿因戒」。
第四组:
 别解脱律仪戒 (pātimokkhasaṃvara-sīla):是指学处,因为守护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 等苦是为
见:〔第四章.出家.批注14〕。
观禅 (vipassanā) :古人音译「毗婆舍那」; 今人译「智慧禅」、「内观」等;透视物质(色)与精神 (名) 的真实本质以提升智慧乃至证悟圣道的修行法门。
比丘 (bhikkhu):佛教的男性出家受具足(比丘)戒者,必须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比丘戒。
比丘尼(bhikkhunī):佛教的女性出家受具足(比丘尼)戒者 , 必须遵守三百十一条戒。在上座部 (theravāda:盛行于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寮国、柬埔寨的佛教传统)佛教中比丘尼的传承已断。
沙弥 (sāmaṇera):佛教的男性出家持守十戒者。未满二十岁而出家只能受沙弥十戒。 沙弥是比丘的候补人,其不能算为是比丘僧数的一份子。
沙弥尼 (sāmaṇerī):佛教的女性出家持守十戒者。未满二十岁而出家只能受沙弥尼十戒 。 沙弥尼是比丘尼的候补人,其不能算为是比丘尼僧数的一份子。
恶趣(apāya):痛苦超过快乐的四种生存界。造恶业的人因为恶业而投生之处,即:
 地狱 (niraya):最低而且最苦的生存界。其中的众生从生到死一直受苦,没有一剎那间断;
 畜生界 (tiracchānayoni):不像地狱那么苦,但痛苦仍然远超过快乐,因为它们很难有行善的机会;
等苦是为「别解脱」。「律仪」即防护,是依身语的不犯为名;
 根律仪戒(indriyasaṃvara-sīla):防护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为「根律仪戒」。根的意思是支配或控制;
 活命遍净戒(ājīvapārisuddhi-sīla):是指远离戒律禁止的六种邪命(见〔第十一章:四遍净戒.活命遍净戒〕),以及其它邪命;
 资具依止戒 (paccayasannissita-sīla):依四资具(袈裟、食物、住所、药物)成就的戒是为「资具依止戒」。在使用它们时,沙弥或比丘应当省察这些资具的本质,以便贪、瞋等烦恼不会生起。
五种戒
第一组:
 制限遍净戒 (pariyantapārisuddhi-sīla):在家男女众所受持的戒是为「制限遍净戒」。根据《清净道论》 (Vism.) 里有解说制限遍净戒的戒条数目制限,但在《无碍解道义释书》( Pṭs. Ak. ) 里有提到两种制限,即学处制限(是指在家戒的戒条数目,即 一 、二、…… 、八或十戒)和时间制限(是指持戒的期间,如:受持一天、两天等);
 无制限遍净戒(apariyantapārisuddhi-sīla):依数目,虽仍然有限制,但以无限而受持,也不为了利养、名誉、亲属、肢体、生命等的条件所限制的,所以称为「无制限遍净戒」;
 圆满遍净戒 (paripuṇṇapārisuddhi-sīla):善人的戒,自从圆满具足以后,就如善净的明珠和锻炼了的黄金一样极清净,连一心的尘垢也没有生起,实为证得阿罗汉的进因,故名「圆满遍净戒」;
 无执取遍净戒 (aparāmaṭṭhapārisuddhi-sīla):不受邪见与渴爱染污的戒是「无执取遍净戒」;
 安息遍净戒(paṭippassadhipārisuddhi-sīla):已经完全 根除 烦恼 的阿 罗汉等( 包括辟支佛 ( paccekabuddha ) 与正等正觉者 ( sammāsam- buddha) )的戒是「安息遍净戒」。
第二组:
 断戒 ( pahāna-sīla ) : 以舍弃杀生等而持守的戒是为「断戒」。依据《论藏》(Abh. P.) 的定义, 「断」是一组具有舍弃当舍弃的法之作用的善心和其心所;
 离戒 (veramaṇī-sīla) :以远离杀生等而持守的戒是为「离戒」。依据《论藏》(Abh. P.) 的定义 , 「远离」是一组以离心所为首的善心和其心所;
 思戒 (cetanā-sīla) :与远离杀生等诸心相应的思是为「思戒」;
 律仪戒 (saṃvara-sīla) :防止杀生等恶念染污心而持守的戒是为 「律仪戒」。 依据《论藏》 (Abh. P.) 的定义 ,它是一组以念心所为首的善心和其心所;
不犯戒 (avītikkama-sīla ):以不犯杀生等恶行而持守的戒是为「不犯戒」。依据《论藏》 (Abh. P.) 的定义 ,它是善心和其心所。
以上五种戒是以「断戒」为首的戒实际上是无差别的。持守其中的一戒时也等于同时持守其它四戒。
戒的利益
佛陀在《长部.游行经》(D. II, 86) 里提到持好戒律的人可获得五种利益,即:
一、因持戒的正念,能获得巨大的财富;
二、有好名声;
 饿鬼界 ( pettivisaya ):遭受极度饥渴之苦与其它痛苦而无法解除的众生;
 阿修罗 (asura):形体巨大丑陋,遭受折磨类似饿鬼的众生。
辟支佛 (paccekabuddha):没有导师指导而自己觉悟的圣人。他发现四圣谛,但不能教导别人。
正等正觉者 (sammāsambuddha):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除了能断除内心的烦恼之外,也断除过去世的习气(vāsanā)。
三、因戒而生之自信地走进圣者、婆罗门、居士或隐士群中,不会感到自卑;
四、得以活至寿终,死时心不迷惑(无德的人在临终时对自己一生不行善业而感到懊悔;有德的人临终时则不会感到懊悔)。
五、死后投生到天界或人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13 AM 编辑
戒的染污
在此染污戒是指破损戒,而不破损戒即是净化戒。
染污戒的因素包括为名誉、利养等,以及七种淫相应(色欲的束缚)者。
在七罪聚 (satta āpattikkhandha)之中,如果比丘因名誉、利养等而违犯第一组或最后一组的任何一戒,其戒就好像剪断布角一样地撕破了。如果是属于中间组的戒破损了,其戒就好像布的中间破个洞一样地破裂了。
如果是两或三条连贯的戒破损了,其戒即有了斑点染迹,这好像牛身上有不规则的褐、红及其它颜色的斑点一样。如果戒间隔地破损了,其戒即有了斑纹染迹,这就好像牛的身上有不同颜色的斑纹。因此为了名誉、利养等而令戒受到撕破、破裂、斑点染迹和斑纹染迹的破损,这就是戒的染污。即使没有上面的破损,戒有可能会受到七种淫相应(色欲的束缚)的染污。
在《增支部.七集.大供牺品.迦努婆泥经》(A. iv, 54-6) 里有记载佛陀对七种淫相应(色欲的束缚)者的详细讲解。下面是该经的摘要:
一、某位沙门或婆罗门声称自己修习不淫的梵行,但是他却享受女人为他涂油、擦身、按摩和洗澡(他喜欢受到女人的服侍);
二、他没有与女人性交,也没有享受女人服侍,但是他却享受与女人嬉笑游戏;
三、他喜欢以自己的眼眺望女人的眼(眼对眼相望);
四、他喜欢隔墙听女人笑、说话、唱歌或哭泣;
五、他喜欢回忆过去曾经与女人聊天、说笑和玩乐;
六、他喜欢观看俗人享受五种欲及受到仆人的服侍;
七、他期望投生天界,所以在修行梵行时他发愿:「以持戒或头陀苦行及梵行,愿我投生为有大神力的天神。」
以上的七种淫相应(色欲的束缚)是染污戒的因素。
戒的净化
净化戒的因素是:
一、不违犯一切学处 (sikkhā);
二、对于已经违犯的罪,而可以透过忏悔而得清净的罪则忏悔之;
三、远离七种淫相应(色欲的束缚);
四、不让忿 (kodha生气)、恨 (怀恨upanāha)、覆 (makkha恶的覆藏) 、恼 (恼害paḷāsa)、 嫉 (嫉妒issā) 、 悭 (吝啬macchariya) 、谄 (诳惑 māyā )、诳 (欺骗sāṭheyya) 、 强情 (tambha)、激情(愤情sārambha)、 慢 (māna)、过慢 ( atimāna 或增上慢 )、 骄 (mada)、放逸 (pamāda) 等恶法生起《中部.第七经》(M., Sutta 7) ;
根据《中部义释书.ii.33》(M. Ak. ii, 33)的记载七罪聚即:
一、波罗夷 (pārājika);
二、僧伽婆尸沙(saṅghādisesa);
三、偷兰遮(thullaccaya);
四、波逸提(pācittiya);
五、波罗提提舍尼(pāṭidesanīya);
六、突吉罗 (dukkaṭa);
七、恶语 (dubbhāsita)。
五、培育少欲知足、头陀支等德行。
由于它把人们从作为渴爱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因此被称为「无拘束戒」;由于它被智者赞扬,因此被称为「智者所赞戒」;由于它不受渴爱或我见染污,因此被称为「不执取戒」;由于它有助培育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 和安止定(appanā-samādhi) ,因此被称为「定转戒」。
戒在此完毕。
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 :接近完全专一(禅定)的定。紧接在安止定之前的定称为「近行定」。
安止定(appanā-samādhi):即禅那 (jhāna) ;心完全专一、融入于单一目标 (似相)的状态。此时的心很坚定、很有能力、清净而无烦恼、宁静而不动摇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18 AM 编辑
第二章在家戒
GAHAṬṬHA-SäLA 锡兰式(斯里兰卡式) 五戒 (Pañcasīla) 随喜与发露过失
在家居士顶礼出
家人或出家下
座顶礼
上座时会同时
念随喜与发露过失文,下面其它的受戒程序也是如此。这是本派的习惯作法,有的派系并没有如此做,有的则采用类似的文(如泰国大众派Mahā Nikāya)。
求戒者:Okāsa vandāmi, bhante.
尊者,请让我顶礼。(顶礼一拜)
比 丘: Sukhi hotu@, Nibbānapaccayo hotu@.
祝你快乐,愿成为涅盘的助缘!
求戒者:Mayā kataṃ puññaṃ sāminā anumoditabbaṃ.
您(尊者) 应当随喜我所作的功德。
比 丘:(合掌回答)Sādhu! Anumodāmi.
善哉,我随喜。
求戒者:Sāminā kataṃ puññaṃ mayhaṃ dātabbaṃ.
应当给我( 随喜 )您所作的功德。
比 丘:(放掌回答)Sādhu! Anumoditabbaṃ.
善哉,你应当随喜。
求戒者:Sādhu! Sādhu! Anumodāmi. Okāsa,
dvārattayena kataṃ, sabbaṃ accayaṃ khamatha me, bhante.
善哉!善哉!我随喜。尊者,请原谅我由 (身、口、意)三门所犯的一切过失!
比 丘:Khamāmi, khamitabbaṃ.
我原谅你,你也应当原谅我。
求戒者:Sādhu! Okāsa, khamāmi, bhante.
善哉!尊者,我原谅您。(顶礼三拜)
比 丘:Sukhi hotu@, Nibbānapaccayo hotu@.
祝你快乐,愿成为涅盘的助缘!
供僧 (Saṅghadāna)
有时候求戒者(施主dāyaka)在受戒前先供养僧团或比丘食物以及其它用品 (日常用品等),在传授戒之前比丘会先引导求戒者念下面的礼敬偈:
比 丘:Namo tassa …(比丘只念这小段,其余的求戒者整句念完。)
礼敬……
求戒者: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3次)
礼敬世尊 、阿罗汉 、 正等正觉者。(三遍)
接下来比丘念下面的供养文,求戒者随句跟着念:
Okāsa, mayaṃ, bhante, imaṃ parikkhāraṃ (imāni parikkhārāni) bhikkhu saṅghassa dema.
尊者,请比丘僧团接受我(们)所供养的这个(些)用品。
Dutiyam'pi okāsa, mayaṃ, bhante, imaṃ parikkhāraṃ (imāni parikkhārāni) bhikkhu saṅghassa
( 在家居士顶礼出 家人或出家下 座顶礼 上座时会同时
念随喜与发露过失文,下面其它的受戒程序也是如此。这是本派的习惯作法,有的派系并没有如此做,有的则采用类似的文(如泰国大众派Mahā Nikāya)。
尊者 (bhante):在家人、沙弥对比丘,或下座比丘对 上座比丘的一种尊称。)
dema.
尊者,第二次请比丘僧团接受我(们)所供养的这个(些)用品。
Tatiyam'pi okāsa, mayaṃ, bhante, imaṃ parikkhāraṃ (imāni parikkhārāni) bhikkhu saṅghassa dema.
尊者,第三次请比丘僧团接受我(们)所供养的这个(些)用品。
念了这一段供养文之后比丘、沙弥及寺院的净人(kappiya) 就不可以使用这些物品(因为这些物品是供养给僧团非个人物),除非僧团作同意(求听)羯磨 (apalokanakamma) 允许他们使用:
Yagghe bhante saṅgho jānātu. Ayaṃ paṭhamo bhāgo therassa (mahātherassa) pāpuṇāti, avasesā bhāgā amhākaṃ pāpuṇanti.
尊者,请僧团悉知,这第一(部)分(物品)将由长老 (大长老) 所得,其余的部分将归我们所有。
Dutiyam'pi, ayaṃ paṭhamo bhāgo therassa (mahātherassa) pāpuṇāti, avasesā bhāgā amhākaṃ pāpuṇanti.
第二次,这第一(部)分(物品)将由长老(大长老)所得,其余的部分将归我们所有。
Tatiyam'pi, ayaṃ paṭhamo bhāgo therassa (mahātherassa) pāpuṇāti, avasesā bhāgā amhākaṃ pāpuṇanti.
第三次,这第一(部)分(物品)将由长老(大长老)所得,其余的部分将归我们所有。
接下来,比丘则依照求戒者的意愿传授他(们)所请求的戒 。下面是几种在家戒的求受程序:
请求三皈依五戒
首先求戒者向比丘念求受三皈依五戒文: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pañca 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pañca 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pañca 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anukampaṃ upādāya.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为了怜悯提拔的缘故。
比丘则念:
比 丘:Yamahaṃ vadāmi taṃ vadehi (vadetha).
净人 (kappiya) :为僧团或出家人料理事物的男女居士。
这段羯磨可以在求戒者供养时执行,或者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执行。
长老 (thera):尊称上座比丘,出家受具足(比丘)戒后戒腊满十年或十年以上的资深比丘。
大长老 (mahāthera) :尊称大上座,出家受具足(比丘)戒后戒腊满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资深比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22 AM 编辑
我念什么你(们)也跟着念。
求戒者: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三皈依(Tisaraṇagamaṇaṃ
比丘引导求戒者念礼敬偈:
比 丘:Namo tassa …(比丘只念这小段,其余的求戒者整句念完。)
礼敬……
求戒者: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3次)
礼敬世尊 、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遍)
接下来,比丘念三皈依文求戒者跟着念: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我皈依佛 。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我皈依法 。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我皈依僧 。
Du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三次我皈依僧。
接着比丘则念:
比 丘:Saraṇagamaṇaṃ sampuṇṇaṃ.
皈依 (saraṇa):或依靠。一般也称为「三皈依」(tisaraṇa)或「皈依三宝」。三宝:佛(buddha)、法(dhamma)、僧(saṅgha僧伽或僧团)。 皈依三宝是指以佛、法、僧作为皈依处或依靠 。入佛门的男女信众最基本必须求受皈依和五戒 ,这才是正式成为佛教徒的表示。佛门称呼受持皈依和五戒的在家男众为「优婆塞、信男、信士」(upāsaka),而女众称为「优婆夷 、信女」(upāsikā)。 佛 (buddha) : 佛陀 。 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己修行达到完全觉 悟的人 ; 他发 现并 教导四 圣谛 (导向 灭苦解脱
的方法)。
法 (dhamma):佛法。佛陀教导的真理;圣谛。
僧 (saṅgha) : 僧伽、僧团:众;群集;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清净比丘称为「僧团」。过去、现在、未来全世界的所有比丘当作一个僧团;或个别的一群比丘,如:住在同一所寺院内的所有比丘。
皈依已经圆满。
求戒者: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24 AM 编辑
五戒
接下来比丘每念完一条戒条求戒者跟着念: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杀生戒(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偷盗戒(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邪淫戒 (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
如果违犯任何一条戒 , 违犯者只需要重新向比丘求受所违犯的那条戒即可。下面其它的在家戒也是如此 。关于如何判断有没有违犯五戒及其它在家戒,详细情况请见:〔第九章: 沙弥学处.违犯与不违犯十戒的条件〕。除了一般的五戒之外还有两种五戒即:
一、梵行五戒 : 与一般五戒不相同的是 , 梵行五戒的第三条戒是不淫戒 ,而一般五戒的第三条戒是不邪淫,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别;
二、一食梵行五戒:在此 「 一食 」 是指一天中只在早上吃一餐。如果在家人要受持此戒,他们可以受了梵行五戒之后,再受持「过午不食戒」。如果是受持整体的五戒,他们可以说:「我受持一食梵行五戒。」
戒文里的ßkāmesuû意思是指「淫欲的渴望」;而ßmicchācārāû 的意思是指「邪恶的行为或不正当的行为」。不邪淫戒与不淫(不性交)戒的差别是: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为; 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为。构成违犯不邪淫戒的四种条件是:
一、1. 如果 男人 与二 十种 女人其中 的一种女人性交。
这二十种女人可归纳为三类,即:
( 九种被守护的女人即:
a. 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
b. 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
c. 父母亲守护 (mātā-pitu-rakkhitā);
d. 兄弟守护 (bhātu-rakkhitā);
e. 姐妹守护 (bhaginī-rakkhitā);
f. 亲戚守护 (ñāti-rakkhitā);
g. 家系守护 (gotta-rakkhitā);
h. 法守护 (dhamma-rakkhitā);
i. 有(丈夫)守护 (sārakkhā)。
( 十种已婚的女人即:
a. 买得妇 (dhanak-kītā):以财物买之令住;
b. 乐住妇(chanda-vāsinī):爱人令爱人住;
c. 雇住妇 (bhoga-vāsinī):与物而令住者;
d. 衣物住妇 (paṭa-vāsinī):与衣物而令住者;
e. 水得妇 (oda-patta-kinī): 触水钵而令住者。共取钵水灌手,共誓说:「愿此水和合不离」,而为夫妇,为最正当的结婚仪式;
f. 镮得妇 (obhata-cumbaṭā):取去花镮而令住者。如取薪等以镮置头上而载物。取女镮掷取而说 :「妳来住我家为我妇。」如此却成为夫妇。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妄语戒 (我受持离妄语学处)。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饮酒戒(我受持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学处)。
比丘则念:
比 丘:Tisaraṇena saddhiṃ pañcasīlaṃ dhammaṃ sādhukaṃ
surakkhitaṃ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你(们)应当好好地守护三皈依和五戒法,并且应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求戒者: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28 AM 编辑
邀请说法及诵护卫经 (ārādhanā Dhammadesanā & Paritta)
g. 婢取妇 (dāsī-bhariyā):却是婢又为妇;
h. 执作妇 (kamma-kārinī-bhariyā) : 却是作务者又为妇;
i. 俘虏妇 (dhaja-haṭā):俘虏中取来者;
j. 暂住妇 (muhuttikā):一时之妇。
( 罚护女 (sapari-daṇḍā) :有人准备处罚的器具说:
「凡是到某某处和某某女子做不当的行为,我将处罚他。」《律藏.经分别》(Vin. S. Vibh.)
2. 如果女人与十二种男人其中的一种男人性交。
这十二种男人可归纳为三类,即:
( 九种被守护的男人,即:
a. 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
b. 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
c. 父母亲守护 (mātā-pitu-rakkhitā);
d. 兄弟守护 (bhātu-rakkhitā);
e. 姐妹守护 (bhaginī-rakkhitā);
f. 亲戚守护 (ñāti-rakkhitā);
g. 家系守护 (gotta-rakkhitā);
h. 法守护(dhamma-rakkhitā);
i. 有(妻子)守护(sārakkhā)。
( 两种已婚的男人;
 罚护男 (sapari-daṇḍā) : 有人准备处罚的器具说:「凡是到某某处和某某男子做不当的行为,我将处罚她。」《中部义释书.1.199》 (M. Ak. 1.199)
二、清醒地觉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种女 ( 男 ) 人性交;
三、以种种方法行性交;
四、如果男人与女人的口、 阴道和肛门这三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如果女人与男人的口、阴茎(男根)和肛门这三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
护卫 (paritta):乃是祝愿吉祥的念诵,如:
一、宝经 (Ratana Sutta) :记载在《小诵.第六经;经集.第2.1;法句经义释书.II 272》 ( Khd. Sutta 6 ; Sn. 2.1; Dhp. Ak. II272) ; 用与 : 袪除瘟疫、饥馑、驱魔;内容:叙述佛、法、僧的功德;
二、吉祥经 (Maṅgala Sutta) : 记载在 《小诵.第五经;经集.第2.4》(Khd. Sutta 5; Sn. 2.4) ; 用与:祝福吉祥;内容:叙述三十八项能带来吉祥的行持;
三、应作慈爱经 (Karaṇīyametta Sutta) : 记载在 《小诵.第九经;经集.第1.8》(Khd. Sutta 9; Sn. 1.8); 用与:散发慈爱给与一切众生 ; 内容 : 叙述修习慈爱的方法。 受戒完毕后,受戒者会请比丘开示,开示结束之后,求戒者念下面的邀请文请比丘诵护卫经:
Vipattipaṭibāhāya / sabbasampattisiddhiyā,
sabbadukkhavināsāya / parittaṃ brūtha maṅgalaṃ.
为使袪除一切灾难(不幸),获得一切成就,灭除一切的痛苦 ,请您(们)为我(们)诵念吉祥(偈)和护卫经。
Vipattipaṭibāhāya / sabbasampattisiddhiyā,
sabbabhayavināsāya / parittaṃ brūtha maṅgalaṃ.
为使袪除一切灾难(不幸),获得一切成就,灭除一切的恐惧,请您 (们)为我(们)诵念吉祥(偈)和护卫经。
Vipattipaṭibāhāya / sabbasampattisiddhiyā,
sabbarogavināsāya / parittaṃ brūtha maṅgalaṃ.
为使袪除一切灾难(不幸),获得一切成就,灭除一切的疾病,请您 (们)为我(们)诵念吉祥(偈)和护卫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32 AM 编辑
随喜功德 (Puññānumodanā)
护卫经念完后比丘就将求戒者布施和持戒的功德回向给其已故的亲属们:
Yathā vārivahā pūrā / paripūrenti sāgaraṃ,
evameva ito dinnaṃ / petānaṃ upakappati.
就好像河流的水充满整个大海一样;同样地,在此布施能利益诸亡者(饿鬼)。
与已故者随喜 (Anumodanā)
接着比丘引导求戒者念随喜文:
比 丘:Idaṃ me …(比丘只念这小段,其余的求戒者整句念完。)
愿将 ……
求戒者:Idaṃ me ñātīnaṃ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愿将这 (功德) 与我的亲戚 (分享),愿(这些)亲戚们快乐。
Idaṃ vo ñātīnaṃ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愿将这 (功德) 与我们的亲戚 (分享),愿(这些)亲戚们快乐。
Idaṃ no ñātīnaṃ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愿将这 (功德) 与你们的亲戚 (分享),愿(这些)亲戚们快乐。
与一切众生随喜 (Anumodanā)
比 丘:Ettāvatā …(比丘只念这小段,其余的求戒者整句念完。)
这些 ……
求戒者:Ettāvatā ca amhehi / sambhataṃ puññasampadaṃ,
sabbe devā anumodantu / sabbasampattisiddhiyā.
这些由我们所累积的功德,愿一切天众随喜(分享)!愿他(们)成就所有快乐!
Ettāvatā ca amhehi / sambhataṃ puññasampadaṃ,
sabbe bhūtā anumodantu / sabbasampattisiddhiyā.
这些由我们所累积的功德,愿一切众生随喜(分享)!愿他(们)成就所有快乐!
这段只限于领导者念诵。
当比丘正在念这段回向文时 ,求戒者同时将装满水的水瓶之水到入碗里表示将 所造的善行与已故的亲属们分享。
Ettāvatā ca amhehi / sambhataṃ puññasampadaṃ,
sabbe sattā anumodantu / sabbasampattisiddhiyā.
这些由我们所累积的功德,愿一切有情随喜(分享)!愿他(们)成就所有快乐!
祈求
比 丘:ākāsaṭṭhā …(比丘只念这小段,其余的求戒者整句念完。)
住在 ……
求戒者:ākāsaṭṭhā ca bhummaṭṭhā / devā nāgā mahiddhikā,
puññantaṃ anumoditvā / ciraṃ rakkhantu sāsanaṃ.
住在空中和地上(的一切众生),以及具有大神力的天众与龙众,在随喜这功德之后,愿他们长时保护佛教!
ākāsaṭṭhā ca bhummaṭṭhā / devā nāgā mahiddhikā,
puññantaṃ anumoditvā / ciraṃ rakkhantu desanaṃ.
住在空中和地上(的一切众生),以及具有大神力的天众与龙众,在随喜这功德之后,愿他们长时保护佛法!
ākāsaṭṭhā ca bhummaṭṭhā / devā nāgā mahiddhikā,
puññantaṃ anumoditvā / ciraṃ rakkhantu maṃ paraṃ.
住在空中和地上(的一切众生),以及具有大神力的天众与龙众,在随喜这功德之后,愿他们长时保护我与其它众生!
发愿 (Patthanā)
接下来比丘念发愿文,求戒者跟着念: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愿我这功德导致漏尽(断除烦恼)。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愿我这功德成为涅盘的助缘。
比 丘:Iminā …(比丘只念这小段,其余的求戒者整句念完。)
愿以 ……
求戒者:Iminā puññakammena, mā me bāla-
samāgamo, sataṃ samāgamo hotu, yāva nibbānapattiyā.
愿以此功德的(善)业使我不和愚者相聚会,而和善人相聚会,直到证得涅盘。
祝福
接着比丘僧团为求戒者祝福,求戒者(们)保持五体投地的姿势接受祝福:
Abhivādanaslissa / niccaṃ vuḍḍhāpacāyino,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 / āyu vaṇṇo sukhaṃ balaṃ.
好乐礼敬者,常尊于长老,四法得增长:寿(长寿)、美(美丽)、乐(快乐)、力(体力)。
āyurārogyasampatti / saggasampatti m'eva ca, atho nibbānasampatti / iminā te samijjhatu.
愿你(们)获得长寿、无病、出生于天界、体证涅盘,愿一切成就。
Bhavatu sabbamaṅgalaṃ / rakkhantu sabbadevata, sabbabuddhānubhāvena / sadā sotthī bhavantu te.
愿一切的吉祥降临;愿一切的天神守护;以一切诸佛的威力,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Bhavatu sabbamaṅgalaṃ / rakkhantu sabbadevata, sabbadhammānubhāvena / sadā sotthī bhavantu te.
愿一切的吉祥降临;愿一切的天神守护;以一切诸法的威力,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Bhavatu sabbamaṅgalaṃ / rakkhantu sabbadevata, sabbasaṅghānubhāvena / sadā sotthī bhavantu te.
愿一切的吉祥降临;愿一切的天神守护;以一切僧伽的威力,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求戒者双掌合十说:
Sādhu! Sādhu! Sādhu!
善哉(很好)!善哉!善哉!
下面的其它在家戒程序有的部分与求受五戒的次序相同 ,在此则不再重复地列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36 AM 编辑
活命八戒(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
求受皈依与活命八戒
首先求戒者向比丘念求受三皈依活命八戒文: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活命八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活命八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anukampaṃ upādāya.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活命八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为了怜悯提拔的缘故。
比丘回答的部份及求戒者请求三皈依的程序与五戒程序相同,在此不再列出。
请求活命八戒
接下来比丘每念完一条戒文求戒者跟着念: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杀生戒(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偷盗戒(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邪淫戒(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妄语戒 (我受持离妄语学处)。
Pisuṇāvāc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两舌戒 (我受持离两舌学处)。
Pharusāvāc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恶口戒 (我受持离恶口学处)。
Samphappalāpa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绮语戒 (我受持离绮语学处)。
活命八戒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 :这类戒有八条戒,由于第八条戒是活命戒,因此则以该戒为立名。《清净道论》(Vism.) 注明活命八戒也可以称为「初梵行戒」 ,因为它包括了培育圣道最初阶段必须实行的戒。
Miccha ājīva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邪命戒 (我受持离邪命学处)。
比丘则念:
比 丘:Tisaraṇena saddhiṃ ājīva-aṭṭhamakasīlaṃ
dhammaṃ sādhukaṃ surakkhitaṃ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你(们)应当好好地守护三皈依和活命八戒法,并且应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求戒者: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38 AM 编辑
布萨八戒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
求受皈依与布萨八戒
首先求戒者向比丘念求受三皈依布萨八戒文: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anukampaṃ upādāya.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为了怜悯提拔的缘故。
比丘回答的部份及求戒者请求三皈依的程序与五戒程序相同,在此不再列出
布萨八戒
接下来比丘每念完一条戒求戒者跟着念: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杀生戒(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偷盗戒(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淫戒(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妄语戒 (我受持离妄语学处)。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饮酒戒 (我受持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学处)。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非时进食戒(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不邪命是指以正当的职业养活生命。 不正当的职业是指贩卖人口、毒品、武器、酒等。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
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跳舞、不唱歌、不奏乐、不观看戏剧以及不以花蔓、香水、涂油、衣物及化妆品美化身体戒(我受持离跳舞、唱歌、音乐、观看戏剧以及庄严(美丽)原因的花鬘、芳香(香水)、涂油、衣物、装饰品学处)。
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坐卧)高大床戒(我受持离(坐卧)高大床学处)。
比丘则念:
比 丘:Tisaraṇena saddhiṃ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ṃ
dhammaṃ sādhukaṃ surakkhitaṃ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你(们)应当好好地守护三皈依和布萨八戒法,并且应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求戒者: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11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琉璃月心 于 18-3-2011 12:42 AM 编辑
在家十戒(Gahaṭṭha-dasasīla)
求受皈依与在家十戒
首先求戒者向比丘念求受三皈依在家十戒文: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gahaṭṭha-das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gahaṭṭha-das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okāsa,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ṃ gahaṭṭha-dasasīlaṃ dhammaṃ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ṃ detha me, bhante, anukampaṃ upādāya.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为了怜悯提拔的缘故。
比丘回答的部份及求戒者请求三皈依的程序与五戒程序相同,在此不再列出。
在家十戒
接下来比丘每念完一条戒文求戒者跟着念: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杀生戒(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偷盗戒(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淫戒(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妄语戒 (我受持离妄语学处)。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不饮酒戒(我受持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学处)。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在家十戒 (gahaṭṭha-dasasīla)是授与给那些住在寺院准备剃度出家的在男居士之十戒,内容与沙弥十戒相同。
我受持不非时进食戒(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我受持不跳舞、不唱歌、不奏乐、不观看戏剧戒(我受持离跳舞、唱歌、音乐、观看戏剧学处)。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我受持不以花蔓、香水、涂油、衣物及化妆品美化身体戒(我受持离庄严(美丽)原因的花鬘、芳香(香水)、涂油、衣物、装饰品学处)。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我受持不(坐卧)高大床戒(我受持离(坐卧)高大床学处)。
Jātarūpa-rajata-paṭiggahaṇ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我受持不接受金银(包括钱)戒(我受持离接受金银(钱)学处)。
比丘则念:
比 丘:Tisaraṇena saddhiṃ gahaṭṭha-dasasīlaṃ
dhammaṃ sādhukaṃ surakkhitaṃ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你(们)应当好好地守护三皈依和居家十戒法,并且应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求戒者: āma, bhante.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