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41|回复: 3

华教的底线,进一步退三步:华教前途堪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2-2011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教的底线,进一步退三步:华教前途堪虞(上)

“华小是华教的堡垒,是华教的根”,捍卫华小不变质,是我国华社自建国之初就秉持的共识。华小的特征之一,是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在此基础上,无论任何科目,华小的师资都必须具备华文资格。

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政府委派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担任高职,林晃昇先生、沈慕羽先生与其他华教斗士咬紧牙关反对到底,不惜在茅草行动下锒铛入狱。华教先贤们如此奋不顾身,就是要阻止不谙华文的师资流入华小,避免华小变质。

多年来,华教风波不断,顺手拈来就有“华小师资问题”、“华小迁校问题”、“华小增建问题”、“华小拨款问题”,暗潮汹涌,危机四伏。近几年,“不谙华文教师调派华小”风波更是愈演愈烈,教育部不断委派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华小,大有撕开华教最后一道防线之势。

2010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找到2001年内阁会议记录,说明内阁也同意华小一二年级国语教师必须拥有双语资格,并指示华小校长不要接受不谙华文的教师执教低年级国语。一纸内阁会议记录霎时成了救命稻草,华教领袖们都松了一口气,问题似乎已圆满解决。殊不知,所谓“圆满解决”,其实是“进一步,退三步”的委屈求全。

国家政策与民间意愿的南辕北辙

据据《南洋商报》2011年1月11日的报道,文冬玻璃口华小在新学年开学时基于学生要应付小六检定考试,准备继续分配谙双语的国文教师教导六年级,而二年级国文则由不谙双语的国文老师教导,结果此事引起二年级学生家长反对。在抗议声中,校方唯有依照教育局规定,把谙双语的国文教师重新调回二年级,而六年级国文则由不谙双语的教师教导。无奈,“顺得哥来失嫂意”,这时轮到六年级学生家长齐声抗议。20多位家长齐聚学校食堂,要求校长把谙双语的国文老师重新分配到六年级,让学生更好掌握国文,来应付年终小六检定考试。校方一边厢要遵循教育部的指示,一边厢又须顾及六年级学生的前途,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处境。左右为难,局势至今仍僵持不下。

此事件暴露出一种矛盾而荒谬的情况。首先,教育部是在“巩固国文”(MBM)的政策下,为了提升各源流小学的国文程度,于是规定国文科必须由在师范学院主修国文的老师来负责教导,因此调派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执教国文。然而,从文冬玻璃口华小事件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校方或家长,其实都不信任不谙双语的国文教师。他们认为,由不谙双语的国文教师执教,势必影响孩子的国文学习。

该校一名家长陆彩凤就指出,她的孩子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国文都是由不谙双语的教师教导,国文分数一直不及格,只有二十多分。“直到去年,我安排孩子給一名双语教师补习国语,成绩很快就进步了。”另一名家长陈太太也指出,由不谙双语教师教导国文,孩子的国文都很差,但是换了双语教師教导,孩子的国文竟然可以考获A等,她希望校方继续派双语教师教六年级国文。

同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国文程度,教育政策和民间意愿竟势成水火,实在叫人讶异。从专业的角度,由主修国文者来执教国文,效率当然会比较高。从教学的角度,由双语教师来执教国文,效果自然也会比较好。既然双方都言之有理,只要由既谙华文又主修国文的教师来执教,岂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但是,问题就在于,师范学院主修国文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不谙华文的友族同胞。于是,政府在“专业化”旗帜的掩护下,悄悄将不谙华文的教师派到华小,美其名曰“巩固国文”。若真正从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则教育部需培训既具备华文资格,又主修国文的华小师资,而非如今般“偷龙转凤”,将国小过剩的师资塞到华小。

完全不接受不谙华文的师资,才是华社的心声

文冬玻璃口华小事件中,校方和家长的态度与行动都在在折射出华社的心声:华社完全不接受不谙华文的师资!此事件绝对不是个案,而是全国华小的缩影,具有一定代表性。只要亲临华小现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华小的国文该由双语教师执教。没错,是一至六年级的国文都要双语教师。这才是华社的心声。

然而,吊诡的是,针对“不谙华文教师调派华小”的课题,无论是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教总主席王超群、董总主席叶新田,大家强调争取的都仅仅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教师由双语教师出任。华教领袖如此的立场与言论,必将制造假象,让政府与其他友族同胞产生错觉,认为华小其实能够接受不谙华文的教师,唯只在低年级有所抗拒。事实上,华社由始至终要的都是双语教师,对于不谙华文的教师,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进一步,退三步”的委屈求全


回首90年代或更早的华教奋斗史,先贤们为了捍卫华教,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为避免华小变质,先贤们挺直脊背,坚决向不谙华文的师资说“不!”。当时,尽管国小师资过剩,政府也不敢冒冒然将过剩师资派到华小,华小以华文为主要媒介语的特征得以安然无恙。

而今,不谙华文的师资暗渡陈仓,逐渐涌入华小,华教领袖们只能委屈求全,谈判底线已退至捍卫一二年级的国文由双语教师执教。华教最后一道防线的缺口已被撕开,前途堪虞矣……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1563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2-2011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危机四伏的师资培训制度:华教前途堪虞(下
笔者于上一篇文章〈华小的底线,进一步退三步〉中指出,华社的共识是华小不能变质,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传统不能动摇。

在“不谙华文师资调派华小”风波中,高官与领袖们仅仅捍卫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教学的举动,无异于进一步退三步,不但算不上功劳,还得为沦陷的华小三至六年级国文教学负责。

姑且退一步思考,找回2001年的内阁记录,证明内阁曾经同意华小一二年级国语教师必须拥有双语资格,整个问题就解决了吗?类似戏码,在未来几年就不会再重演了吗?

师资培训是暗潮汹涌的源头

事实绝非如此,肿瘤仍潜伏在华教脑中,伺机而动。众所周知,师资培训,尤其是师范学员的录取制度,将直接左右未来的华小师资情况。

就目前的制度来说,华小师资主要由两项课程培训,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与教育学士课程(PISMP)。大家只要仔细看一看两者的学员录取条件,必然胆战心惊,为华小的前途忧心。

先看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此课程分三个主要组别:国小组(SK)、华小组(SJKC)和淡小组(SJKT)。顾名思义,每个组别都为各源流小学培训师资。各组别之下设有数门主修科目,供申请者选择。

华小组未列须谙华文资格

在华小组之下,就设有诸如国文、英文、数学、科学、美术、体育与特殊教育等科目。然而,在这些科目的录取条件中,都没规定申请者必须具备华文资格。因此,申请进入华小组培训课程的学员,极有可能是不谙华文者。

以彭亨州一所师范学院为例,据悉,里头2010年6月开办的华小组国文班,20多位学员全都是马来同胞,都不具备华文资格。而在玻璃市一所师范学院内,同时期开办的华小组国文班,10位学员中8位是马来同胞,2位是印度同胞。

再看教育学士课程(PISMP)。此课程也同样分三个主要组别,为各源流小学培训师资。华小组底下共有16个科目供选择。根据教总网站2010年2月的资料,国文、英文、科学、数学和美术的申请条件中,都没列明申请者须具备华文资格。

据悉,芙蓉一所师范学院2010年6月所开办的华小组科学班、华小组学业辅导班、华小组英文班和华小组数学班,当中部分学员都不具备华文根底。同一所学院开办的华小组国文班,全班20位学员中19位是马来同胞,另1位则是印度同胞。


不谙华文“华小组”学员成隐忧


从上述的资料中,不难发现,教育部录取的所谓“华小组”学员很多都不具备华文资格,其中大部分更是友族同胞。然而,这些不谙华文的“华小组”学员在毕业后都将名正言顺被派到华小执教。试想,到时会有多少不谙华文的师范学员堂而皇之涌入华小。届时,华小中不谙华文教师执教的科目,恐怕就不仅仅是国文了。长远来看,甚至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华小只剩下华文科教师是具备华文资格的。到时,除了华文,其他科目将以什么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如果有一天,华小只能保持单一华文课用华文教学,华小还是“华小”吗?当这批挂着“华小组”招牌的不谙华文教师完成培训,华小又面临严重师资荒之际,华小还有条件拒绝这批教师的进入吗?生米已煮成熟饭,华社到时还有谈判的筹码吗?华小,还能够免于变质吗?华教的最后一道防线,还能撑下去吗?

沦为一种手段的国小华文班


除了华小组的师资培训制度,国小华文班亦值得密切关注。自2006年起,政府开始在国小开办华文班,并通过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大量培训相关师资,并调派到国小执教华文。让友族同胞有机会学习华文,本是好事一件。然而,近年来国小华文班的情况有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在小学新课程(KSSR)推行之下,国小华文班的上课时间由每周150分钟,锐减至90分钟。此外,华文教学也被安排与阿拉伯文(Bahasa Arab)教学同步进行,让学生二选一。即是说,选择上阿拉伯文课的学生就不能上华文课了,反之亦然。国小以穆斯林学生居多,阿拉伯文又是穆斯林的宗教语文之一。毋庸赘言,国小学生一般上都会选择阿拉伯文。一些国小的校长甚至规定,穆斯林学生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可想而知,选择华文班的,就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华裔与印裔学生了。

此外,国小的华文课也被安排在正课之后,一些学生在正课后还有课外活动或补习,就直接打道回府,不上华文课了。倘若某国小的华裔与印裔学生都选择阿拉伯文或选择不上华文课,抑或是该校完全没有华裔与印裔学生,国小华文班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开办。到时,这些在师范学院主修国小华文的教师,最后也只能在国小执教其他科目,沦为一般的国小教师。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这岂非白白浪费了师范学院对其进行的专业培训?

政府一边厢广泛录取学员,大力培训国小华文班师资,对友族学习华文似乎极度重视;另一边厢却又删减国小华文班的上课时间,将华文课的授课时间都排到正课之后,更让阿拉伯文与之同步进行,尽显对国小华文班的漠视。在如此前言不对后语的吊诡举措下,一批批华文师资就这样被输入国小,教不成华文,倒成了一般的国小教师。

“一个大马”的大同世界


在整个师资培训制度与国家教育政策的驱使下,一边厢,一批批不谙华文的“华文组”师资(大部分为友族同胞)将逐渐涌入华小;另一边厢,一批批深谙华文的“国小华文组”师资也将同时进入国小。如此趋势,究竟传达着什么样的讯息呢?眼前的电视、耳边的电台、手上的报章,听着看着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一个大马”,笔者若有所悟。

数年后,马来西亚教育界将正式成为“一个大马”。大家会在华小见到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也会在国小见到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大家上同一种课程,用同一种课本,操同一种语言,这不就是政府所谓的“一个大马”吗?那个时候,国小、华小、淡小,已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终于无法辨认……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1571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11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捍卫华教的真正底线:回应贾光骅

拜读贾光骅君〈华教的底线,进一步退三步:华教前途堪虞〉一文,可以感受到贾君对华教前景的忧虑。贾君认为,在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中,华教领导人为了捍卫华教,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但在当前华小被派来不谙华文的国文科老师的课题上,华教领导人却委屈就全,只能争取华小一二年级由双语老师教导,造成不谙华文的老师逐渐派来华小,华教的最后一道缺口可说已经被撕开。

无论如何,笔者认为贾君把1987年高职事件和不谙华文的国文科老师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两者根本就是不同的议题,而且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发展渊源。贾君应该先对华小国文科老师的事件作出全面的了解才做出评论,不然就会引起混淆,甚至是误导读者。

高职事件涉及的是华小的行政人员,包括了正副校长职,明显是当局蓄意改变华小的企图,从行政和管理上下手,以达到变质华小的目的,因此华社群起反对和抗议。

至于国文老师事件,主要是教学方式的问题,也就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事实上,早在高职事件发生前,也就是70年代开始,华小国文和英文课,就已经有不谙华文老师来教导。由于这些都是受训教导国文和英文课的老师,所以当时并没有引起议论。但是到了80年代末,被派到华小的不谙华文的国文老师越来越多,甚至超额,使到一些国文老师被安排教导美术和音乐等科目。由于这已违反了华小非语文科目必须以华文教导的原则,因此华社就大力反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和马华公会于1989年3月进行会议,讨论国文老师超额的问题,并达致4点共识,即(1)不谙华文的语文老师不能教导非语文科;(2)教育部必须调走超额语文教师;(3)教育部将发出通令,凡是有语文教师兼教导非语文科目的学校,将采取行动根据第(1)项原则加以纠正;以及(4)教育部须为华小训练足够的华文教师和双语(华英或华巫)语文教师。

虽然如此,当时大家并没有针对语文老师的资格进行讨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一些办学者才提出相关问题:到底华小国文科是由掌握华文的双语老师来教导比较有效,还是由主修国文的单一语文老师来教导就可以了?基于种种主客观的因素,华社基本上都认为政府必须为华小培训具有华文资格的双语老师来教导国文科。无论如何 教育部却坚持在教导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问题上(例如国文),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双语教学,而是全面采用单一语言教学授课,因为教学过程中,若老师采用双语教学,将影响学生掌握有关的语文。

虽然如此,华教工作者还是极力争取由双语老师来教导国文科,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国文的基础,一旦由不谙华文的老师来教导国文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不断的争取下,2001年1月,内阁终于通过华小一二年级国文科须由双语教师执教的决定,以避免华小学生的国文学习受到影响。

遗憾的是,内阁的这项决定并没有获得全面的贯彻,而陆陆续续发生过多不谙华文的国文科老师被派到华小执教的问题,并再次引发华社的大力反弹。几经波折,内阁再次于去年11月确认其在2001年1月有关华小一二年级国文科必须由具备华文资格双语老师教导的决定,而教育部也于去年12月发出正式公函指示各州教育局必须遵守此项决定。

由此可见,不谙华文者担任华小国文老师的事件早在70年代就已存在,并不是现在才发生的问题。华社很早就提出培训掌握华文和国文双语老师的建议,惟这没有获得教育部的正视。无论如何,近10年来,教育部的师资培训人数与需求脱节,结果导致国小国文老师过剩,而且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超额的语文老师没有工作的问题,教育部就以华小缺乏国文科老师为由(指华小安排华文老师教导国文科是不对的做法),借此名正言顺要把这些主修国文,但却不谙华文的国文老师调派到华小,结果引起华社的非议。

笔者认为,在不谙华文老师教导华小国文科的问题上,涉及到教学方式的争论,这是个教育专业问题,因此必须从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来详加探讨。教育部认为,要达到第二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排除双语教学;相对于华社来说,培训双语老师来教导第二语言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无论如何,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华社,至今都无法有根有据地提出哪一种教学法来教导国文最有效。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目前首要的工作是华社,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华小的第二语文教学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工作,以向教育部提呈具体的建议,并作出合理的争取。希望在各造的努力下,能够为华小非母语语文课的教学,寻求更为有效和妥当的教学模式。从广义而言,这不单单是华小的问题,而是整体的教育问题,因为淡小和国小也都同样有学习非母语语文课,因此都会面对类似的教学问题,这是政府必须严正看待,以确保各源流学校语文课的有效学习。

其实,华小在英文科的教学上,也同样面对不谙华文老师来教导的问题,但是却鲜少听闻争议的声音,这感觉相当吊诡,到底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华小学生在英文课的学习上难道就没有面对同样的问题吗?因为不管英文还是国文,对华小而言都是第二语文,其情况应该是相差不远。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大家去了解和深思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华小第二语文教学的课题上,华教工作者应该是时候集思广益,通过种种管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包括举办研讨会,收集国外教学的例子等等,以向教育部提出最适合华小第二语言教学的方式,这才能真正保障华小学生的学习和华教的发展。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若把只能争取到华小一二年级国文科由双语老师教导,形容为华教的最后一道缺口已经被撕开,这个说法太言过其实了,因为关键是,我们要从教育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才能够在华小有效教导非语文科,当然这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华小的特征绝对不容被侵犯。但笔者相信这两者并不是相对的,一定会有妥当的方案,只要大家能够理性和专业的加以探讨。

事实上,华小真正的底线,是必须确保华小的主要教学和考试媒介语不能够被改变,也就是说,除了语文科,华小其他各个科目都必须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这是不可妥协的大原则。另外,就是必须确保华小的高职,也就是校长和副校长都必须由具备正式华文资格者担任,否则就是撕破华教的缺口,严重影响华教的发展。这两项大原则是全体华社必须坚守和捍卫的。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573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11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抗邪恶的国阵,拯救下一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10-2025 04:53 AM , Processed in 0.11650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