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72|回复: 18

Proof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2-2011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尽善尽美 于 17-2-2011 08:20 PM 编辑

For those who believe, no proof is necessary. For those who don't believe, no proof is possible

Staurt Chase








你选择相信还是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2011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尽善尽美

法庭只會證明我是賊 ,法庭是不會相信我是賊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1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尽善尽美

法庭只會證明我是賊 ,法庭是不會相信我是賊的 .
guilimen 发表于 17-2-2011 08:29 PM


规伯伯,法庭不会相信我是好人,但是法庭会证明我是不是坏人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1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尽善尽美


    这要看看是什么事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1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在于还原事实
相信则激发潜力
个人觉得有些事情只需要看证据,例如考古
有些需要相信,例如教育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1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也并不一定代表事实。
证据也是会随着客观的环境与人的主观有所改变,在A,它可能是X,在B,它可能是Y。

我还是选择相信,相信自己的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2-2011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可以有很多诠释的方式

怎样让证据还原事实? 单靠证据不可能还原事实

还要很多人亲眼目睹证据背后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动机

还要法官还有没有亲眼目睹的人相信这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1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肮脏粥』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 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证据也只不过是证据,事实不是有证据就可以说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2-2011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中文其实很艺术的。
“相信”两个字就已经很深刻的表达其含义。
相信必须互动。“互相”的“信任”与“信心”
因为我对你有某程度上的信任;你给我有某程度上的信心。
所以我“相”“信”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1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如果应用在法庭上,那个“相”都没有,如何“信”呢?
所以,在酱的大前提,还是“证据”实际。

但,如果已经有“相”了,何必来个“证据”呢?
除非需要保护。

换句话说,“相”不是“1”或“0”的故事。
也有50%的“相”、或75%的“相”、或25%的“相”
对父母是60%;对兄弟是70%;对朋友是80%;对爱人是95%;对老婆老公是90%;对儿女是100%。
呵呵~人就是贱~~

相越高;证据的需要就越少。
莫名其妙的就相信起来了。
这大概跟荷尔蒙有关系吧~~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1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8-2-2011 01:39 PM 编辑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讲究“成败”的孙子兵法,会那么重视“信”这个那么浪漫的字。
一位大将的条件必须有五样。其中一个就是“信”。
里面的内容不难看到,孙子是那么的重视“信”。

……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2011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The Rite,里面也提到了精神病和邪灵入侵的矛盾。

本来是不应该有什么commment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确实的答案。

后来我懂了,结论就是;【有些事情是需要你深一层地了解,有些事情更需要你亲身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1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你们难道看不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固执、愚痴和盲目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2011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你们难道看不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固执、愚痴和盲目吗?
尽善尽美 发表于 19-2-2011 01:59 PM


你自己不告诉别人要从人性的弱点的角度来看,还说我们短视,看不到你说的这些东西,你主题为什么放proof?可是为什么又要谈人性的弱点?是不是超级离题了neh?

既然你提到proof,还有believe,那么我们从这两点下手,诠释这两个咯。

还有,希望以后把讨论的视角写明,这样才有意义,不然又是一个废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11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你们难道看不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固执、愚痴和盲目吗?
尽善尽美 发表于 19-2-2011 01:59 PM


貪、嗔、痴、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一、貪著的對治:

     一為修不淨觀。比如走在路上,看到美麗女子而起希求心。此時應觀修,見自身他身,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國土世界悉皆不淨。當命終之後,身體漸漸地膨大,猶如吹滿風的皮囊,即「膨脹相」。後逐步現出「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復於這裡那裡為各野獸所食啖,名為「食殘相」;頭軀手足四散,是為「散亂相」;血液溢流滿地,是為「血塗相」;又為諸蛆蟲散佈其上,是為「蟲聚相」;最後白骨畢現為「白骨相」。此觀發時,知如夢境般變化無常而不執著,故能破一切貪著之心。

      一為修喜捨念。比如看到商店裡漂亮的首飾或皮包,心中會想:若是我的有多好。當貪著心產生時,對治的方法是轉念。我們馬上想說:願將這一切美妙的東西,供養佛菩薩,使其歡喜。同時可以發一個善願:希望這些東西能夠利益到很多眾生,讓眾生也歡喜。這樣轉念的觀想,好處很多。不僅能減輕執著,消除宿業,而且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


二、瞋恚的對治:

      瞋恚者,應修慈悲、忍辱觀。例如國中常修理你的同學、辦公室欺負你的同事、騙你錢的金光黨等,當他們加害我們,我們應當思維對方之所以如此,應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之結果所致,不宜意圖報復。並將之種種,視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將障礙、折磨,都轉換為修行的方便。或可將這些障礙視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作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凈,而痛苦也隨之消除。

      更進一步了知,加害者本身亦為累劫惡業所累。作此傷害,更為其來世加深惡因。當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昇起。若反而視之為敵欲予摧毀,則徒加深煩惱。應當誠心迴向功德,願諸魔類得慈悲心並親遇善法。願他們不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三、愚癡的對治:

      愚癡為三毒中,最難破除,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愚癡人多不信解深法,心不得清淨。多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多行瞋恚,自高輕人。為妄想蔽覆,種種顛倒。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見日。

      愚癡者,應修因緣觀。世間一切事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華,從華生實。

      無種子,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時節未到,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

      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不應因緣湊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前生之業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生死流轉,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四、我慢的對治:

      面對稱揚讚嘆時,應思索自己若有一點點成就的話,亦均是來自三寶、師長、父母、社會。平常更應時時將自己,看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心裏應當如是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每一天中,煩惱心皆如熊熊烈火般彌天漫地,焚燒了所有善業的妙樹,罪惡滔天的毒海洶湧澎湃,淹沒了通向解脫與佛果的大道。

      如此下劣的我,每日裏各種煩惱惡業接連地湧現,長此以往,後世必然會下墮惡趣。哪裏還有像我這樣,渾噩、庸碌、無所事事、惡貫滿盈的人呢?若能經常如此內省自己的過失,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崩潰瓦解,亦不會對他人產生出輕視與怠慢。

五、疑忌的對治:

     
疑即不信,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若疑佛、疑法、疑僧,則修行了不得力。以念佛往生為例,如信願不足,或感邊地胎生。原因如下: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千年積薪,一火燒盡。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曇鸞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以不知取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均非知佛。佛智離四句,即離百非,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疑是故,於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何仰信?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11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貪、嗔、痴、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 ...
kasioz 发表于 20-2-2011 10:47 PM


尽善尽美最喜欢这个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011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皮球

她都沒有加我分,怎麽算是最喜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11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皮球

她都沒有加我分,怎麽算是最喜歡呢?
kasioz 发表于 20-2-2011 11:06 PM


可以自己按报告推荐自己加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11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自己按报告推荐自己加分
皮球 发表于 20-2-2011 11:07 PM


這...............未免太過厚顔無X了吧,還是讓你來按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2025 12:46 AM , Processed in 0.12043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