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3|回复: 1
|
【转帖】"七情”对养生有什么意义?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20-2-2011 04:09 PM 编辑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2-2011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肝脾心受累惹郁證
中醫認為,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若太過,就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及氣血津液的輸化,甚至氣機郁滯,產生“郁證”。例如忿怒不僅傷肝,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引起各種疾病。現今的工商社會發達,郁證成了臨床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增無減,並也日益受關注。中醫師表示,郁證的產生主要是肝、脾和心三臟受累及氣血失調有關,其中又以氣機失常與肝的疏泄功能失調有緊密關係。要氣機調暢,就要確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中醫師顏愛心說,在3000年前,中醫有“情志致病之說”,意指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的情況下,情緒變化屬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各種情志活動都有抒發感情、協調生理活動的作用。但是,如果情志波動過於持久、劇烈等,就會引起機體功能紊亂而造成疾病。此時,七情就成了致病因素。
她在一項心理疾病論壇上指出,中醫沒有焦慮症、憂鬱症之說,這是現代名稱。若以中醫的角度來看,焦慮症和憂鬱症都屬“郁證”的範疇,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出現情緒不寧、胸悶脅痛、易怒喜哭等症狀。
郁證皆因悲怒傷七情
她指出,中醫認為,郁證的產生主要是肝、脾和心三臟受累和氣血失調而成。例如肝氣不舒會出現氣郁、血郁和火郁;脾則會出現食郁、濕郁和痰郁等,種類很多,故要辨症論治。
“郁證的發生因郁怒、思慮、悲哀、憂愁等七情所傷,導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臨床上,郁證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前者是久郁傷神,後者是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和痰氣郁結。”
顏愛心表示,五臟六腑之中,肝喜條達,主疏泄,如果長期抑鬱,氣機得不到宣泄,就會覺得情緒郁悶。肝主藏血,貯藏血液,惟有足夠的血量才能有效地調節血液。肝藏血,故藏魂,而魂與精神的調節有關,勿太過而不及。如果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容易有驚駭、多夢、臥寐不安和出現幻覺等。
她透露,患者也會出現心腎不交,說的是心屬火,腎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與腎水互相升降、協調,保持平衡,陰陽調和。不然,就有上火、心悸、失眠、煩躁等症狀出現。
患者有梅核氣奔豚氣
擅於婦科的顏愛心表示,臨床常見郁證患者會覺得咽中有異物梗塞,卻又不影響吞咽的情況,中醫稱為“梅核氣”。另一情況則是“奔豚氣”,感覺腹部有一團氣往上衝,似要從喉嚨跑出來,令人感到恐懼,原因是氣機失常,造成氣的循環紊亂所致。欲要氣機調暢,就要確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若經觸診,並沒有異狀,但患者會頻頻投訴腹部有氣跑來跑去的感覺。
若去求診,醫生找不出病因,可能會說是心理作用,但她仍會覺得不適。中醫診斷郁證的要點是先排除臟腑病變的可能,症狀伴有心悸、恐懼、不安、焦慮等,並隨著情緒變化而加重或誘發,就有可能是郁證了。”
她說,臨床上,前來求診的婦科患者多數有心理狀況,只要和對方聊聊,情緒紓解後情況就好轉,不需服藥。
顏愛心指出,患者的飲食習慣宜清淡,忌辛辣。患者也可按摩、拔罐、刮痧等,有助緩解症狀。此外,練習氣功、靜坐、書法、聆聽音樂等都可放鬆身心,調節氣血,緩和心情。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