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42236?tid=8
(雪蘭莪‧首邦)中醫認為,“元氣”是人體陽氣之根本,它隨著生命而來,通過經絡運行於人體全身,使五臟六腑得到推動而發揮各自的功能,維持人體的運作。“陽氣”則是維持身體種種機能的主帥,可維持體溫、促進臟腑和身體組織機能,輔助氣的溫煦及氣化作用等。進食可以使體內產生陽氣,食物在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會產生陽氣,而活躍的五臟功能可把陽氣儲存於體內。中醫師表示,陰陽平衡是維持健康的主軸,因為陽氣是生命的基礎,故要善於維護。不過,現代人不懂得照顧身體,令體質趨向陽虛,結果為疾病開了方便之門。 中醫師林玉成說,“有陽則生,無陽則死”,陽氣是生命的根本,故人要以“維護陽氣”為第一要義。若一個人陽氣充沛,肯定少病健康,反之常生病者的陽氣一定是受損的。陽氣虛衰就會多病,第一特徵是氣弱,血液循環緩慢,久而久之就會使體內生瘤或有其他病症。 他舉例,一個人的腎氣虛弱,就會使肝臟的陽氣上亢,來填補已虛的陽氣,無形中造成一種不正常的陰陽狀況,即陰虛陽亢,進而演變成有高血壓、中風或神經系統的病變,如口眼歪斜、走路無力等。若要調理,將以“補腎潛陽”為主,就可消除其他臟腑引起的一連串病變。潛陽意指把體內的熱氣潛降下來,就可改善症狀。 換句話說,體內某個臟腑的陽氣虛弱,其他臟腑就會互相調整,以補充虛弱的陽氣,但這是一種病態的調整,不是人體正常情況的調整。 陰陽平衡即無病 他強調,古人曰:“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病。”陰陽要平衡,人才會沒病。陽是動力之本源,陰就是失去了動力,故陽是生命的動態,陰是生命的殞滅。 林玉成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現代人的精神時常向外,沒有內斂。“向外”意指做很多事沒有節制,例如不停地看電視節目、聽音樂或吃東西等,向外太多就會耗散陽氣。“內斂”就是讓精神有時間平靜和平衡下來,像人們打坐、練功。 “不過,很多人的心放不下,帶著一堆煩惱去打坐、練功,自然無法內斂精神。心能放下來,外界的事物便無法影響你。因此,人儘量不要那麼執著,對人生的態度要比較中庸。《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意指放下執著,氣息就能調順而沒有病。” 各醫典醫家說法
因陽氣弱而生病 中醫師林玉成披露,中醫醫典中有不少書籍提及“維護陽氣”的重要,比如醫家張仲景著《傷寒論》是引用《黃帝內經》裡的陰陽理論,創出“三陰三陽”的概念,提出“人很多時候因為陽氣弱而生病”的觀點。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吃不下等症狀,就稱太陰病,多由脾虛濕盛、脾陽虛而致。反之,如脾陽過盛則成為陽明病,症狀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等。 “陽虛到了某一種程度就是陰盛,太陰病是脾陽虛,陰濕盛引起而有泄瀉、四肢逆冷等症狀。少陰病則是心陽虛,水濕泛濫而有水腫等症狀。厥陰病是肝陽虛,會有縮陽症,就是陽具縮進腹內去,陰陽離決(分離)的狀態。這是最嚴重的證候。” 他說,“金元四大家”的劉完素則認為,人生任何病都是熱病。張子和則認為任何病都是實證,宜汗、吐和下三法攻之。李東坦說,陽常不足,因此人怎樣都要補陽益氣。 另一醫家朱丹溪覺得,人經常是陰不足,陽常有餘,故要補陰。 四大家陽氣說法有異 “為甚麼四大家有那麼大差距的偏見?我個人認為,是五運六氣的改變而形成的。朱丹溪時代的天氣已從陰盛轉為陽盛,越來越熱,因此朱丹溪有如是說法,並提出滋陰論。” 陰不足的反面是陽氣過盛,因為生命到了某階段,陽氣太過就會產生火,火常傷陰,就形成“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的狀況。 薑維護男性陽氣
女以紅糖滋補陰血 民間素有“男不可無薑,女不可無糖”的說法,從中醫理論來看,有一定根據。 中醫師林玉成說,從食療的角度而言,薑為助陽之品,有溫中止嘔、除濕開胃之功,適量食用可保陽氣。 “糖是指紅糖,可滋補陰血,對女性的幫助甚大。這兩種食材也容易取得,是保健良藥。” 各臟腑陽氣虛弱所致病症
1. 腎氣虛──腳、腰骨和脊骨等有病變。
2. 肝氣虛──高血壓、關節炎、肌肉、筋骨等病變。
3. 心氣虛──精神不集中、憂鬱症、甲狀腺素低下等症。
4. 脾氣虛──消化不良、頭暈、腹脹、打嗝、水瀉等症。
5. 肺氣虛──咳喘、容易鼻塞、鼻子敏感、鼻竇炎、傷風感冒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