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38|回复: 38

了解《无量义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2-2010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12:13 PM 编辑

《无量义经》-是为法华三大部之前经, 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

   三藏法数中解释为:
   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於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
   故名无量义经。

   佛学辞典中解释为: 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
   由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传入中国,  译于建元三年(481)。收于大正藏第九册。
   此经乃佛陀住世后期所说,因有情众生烦恼无量,是故佛陀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
   而此一法即无相之本性。

   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
   如是住,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南无妙法连华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1:00 PM 编辑

无量义经导读:

1。 【同声请问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门】

    八万菩萨同声请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 【介绍无量义法门】

    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

    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如是法。法相如是如是法。法相如是如是法。法相如是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

    次复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

    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
    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

    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 【大庄严菩萨请问本经不同之处】

    世尊。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
    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4。 【无量义显实相义】

    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
    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法譬如水能洗垢秽。。。。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
    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

    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
    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

    善男子。是故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
    无有众魔外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 南无妙法连华经 >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76_001.htm

【經錄部類】〔法華部類〕〔法華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 No. 276《無量義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V1.21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9/04/2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义经导读:

1。 【同声请问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门】

    八万菩萨同声请问佛:“世尊,菩萨 ...
清池 发表于 17-12-2010 11:53 AM



   
我是初學者,看了不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1:05 PM 编辑

回复 3# 牛奶桶

不要紧,方可慢慢读,慢慢问,
可一起边修(定),边学(慧)。


解。
a.八万菩萨同声请问佛–
文殊、弥勒、观世音、大势等大菩萨问经
就是说此经的教义深厚究竟,连大菩萨们都不了解


b.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成佛之义


c.法门 -
就是佛法修行的方法


d. 摩诃萨 -
mahasattvas,大菩萨之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钢经高法华经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4:29 PM 编辑

回复 6# 三法印

   
金钢经高法华经太多了...

1。 你没有的选择, 要嘛你去拿大乘非佛说之论,但那不合当今佛教南北互承认的正统立场,
      要嘛你就要拿大乘的全套。
2。 大乘经藏的高低排列不是你能更改的,因为大乘开创者如龙树菩萨和世亲菩萨等已经列好的经藏的排列了,
      再说历代和当代的大乘大德们对经藏的排列也已经有相同的共识了,
      大乘经藏的排列更本没有问题,也是因为金刚经是属通教-般若经系.
3。 通教之义是说此经系的中观思想是显,密,别,圆 等大乘教所共有的基础,也是小乘通大乘的第一步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钢经意境最高, 法华经只是"封佛榜", 所以当年龙树和世亲根本不明白金钢经, 所以才走错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5:02 PM 编辑

回复 5# 三法印


(金刚经)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佛在大乘经中的教义是在做:开,示,悟,入 进佛的知见的工作。
因为要付合三个根本。
1)佛的知见1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佛性),都能成佛,不能放弃 - 有教无类
2)佛的知见2 :众生基根(智慧/业报)有不同,要于不同方便法慢慢引导 - 应才施教
3)佛的知见3 :要成佛只有由行菩萨道 ,舍小乘思想,发菩萨(大菩提)愿 - 自行化他

金刚经的教义只有提到3)要成佛只有由行菩萨道, 但还没有透露1)如来藏 和2)方便法
但法华经有透露1)如来藏 ,2)方便法, 3)菩萨道

所以历代大乘菩萨长老大德们都有同样的知见,认同法华-涅磐经为究竟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清池

都说金钢经太高了, 少人明白, 中国也只有六祖能透彻明白,
心传心, 其它就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5:13 PM 编辑

回复 10# 三法印
都说金钢经太高了, 少人明白, 中国也只有六祖能透彻明白,
心传心, 其它就差了

因为金刚经是比较接近/能通小乘教义 ,方便用来引导小乘通大乘的第一步桥梁。


但在无量经(法华经)中,你是不是读到文殊、弥勒、观世音、大势等大菩萨还在问经呢!
-  因为此经的教义深厚究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佛陀时代没有文殊、观世音、大势等这等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6:30 PM 编辑

回复 12# 三法印


   
可惜佛陀时代没有文殊、观世音、大势等这等人物..

就如南传经典中一样,有大梵天王,帝释天王等天众;
在北传大乘经典中,文殊、观世音、大势等这等人物是乃出世间的天界大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12-2010 07:16 PM 编辑

回复 8# 三法印
金钢经意境最高, 法华经只是"封佛榜", 所以当年龙树和世亲根本不明白金钢经, 所以才走错路...


因为你还没有读到完整的般若經一系列經典。金刚经只是那冰山的一小角,因为那只是濃縮版本的般若經的其中一种,心经是最短的濃縮版本。。
还有《八千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十萬頌般若》,《大品般若經》和《小品般若經》等等

里面的内容很多就如法华,无量义很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清池

这样这些都是神人,
神话多过真实.

不然你应该相信上帝这等神话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12-2010 07:52 AM 编辑

回复 15# 三法印

这样这些都是神人,
神话多过真实


从佛教法理来说是承认六道众生的

本来佛教从不是近唯物论,但近代南传的英文翻译是由英人知识分子作的
有意无意中也把其主观带了进来。。

但总的来说,佛经都是重其内容,而不是人物

(有学者暗示,其实大梵天王,帝释天王就是佛陀的天众菩萨第子,在大乘经的法名称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0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12-2010 08:52 AM 编辑

无量义经导读(引):
1。「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

- 证如来藏 :

此法门之修学,可大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此处之关键正如第一品之偈中所说“无生无灭菩萨地”,
能含万法的自性原本就永无出生之时,其性犹如金刚、常住永无坏灭,于此亲自实证,现前观察无疑,而一切诸法唯有此本来无生、常住不坏之金刚心方能出生之,是故诸法之真实体性正是这本无生灭之常住真心(如来藏/佛性/第九识),
而此真心于众生六道浮沉乃至贪嗔痴诸烦恼现行之际,从来都是犹如虚空之容受万法、远离对六尘之见闻分别丛闹诸法,常住于寂灭、如如不动而不假借于修造而有的自性之中,
本来如是,那么一切诸法也同此不生不灭,由真心幻生幻灭、唯心是本故,一切皆从此法界而生,一切还归于此法界故。


2。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 起平等心 :

第二阶段,依此本心之实证而通达真实中道义,方知中道观不得离于本际,如此亲切又平常,绝非仅是佛学知识之记忆读诵而已,
而是可以亲自反复检验实证的现量,依此反观一切有情众生,烦恼身中悉有如是摩尼(宝珠)大宝,与佛无异,
而诸有情日用不知,不得受用,
反依此妄生计度颠倒,于无我清净法中作人我染污想,于无得失心中妄计得失,虚受沉沦、枉遭诸苦,而起大悲心誓欲救拔之也。


3。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 自证实相 :

非仅只思维想象之菩萨悟后真修行也,皆当实证。大心佛子且莫 嫌烦,欲实证此无量义无上法门


4。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 行菩萨道,施方便法,度化他人 :

仅有以上之智慧,仍不足以广利无边有情,以众生根器不同,心性大异,心所欲好无量无边,引生诸苦亦复无量无边,
菩萨若不具广大方便善巧,以欲勾牵,方便救护其苦,刚强众生云何肯受教化?
是故此中无量方便,皆为菩萨之所应学,乃能为诸有情众生开演无量妙义,
菩萨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脱之也。

5。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6。此经十功德品第三之原经文云:“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


- 菩萨成佛 :

是故如是殊胜法门,欲疾证无上菩提之菩萨摩诃萨们,皆当依此深入受持修学也。

能知如此转经者修道,与其未知者,日劫相倍。至祈一切有缘得此无上深妙无量义经法宝者,
皆能发菩提心、行诸菩萨六度十度广大诸行,皆证如上真实转经之微妙功德,疾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南无妙法连华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0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法印

金刚经的教义只有提到3)要成佛只有由行菩萨道, 但还没有透露1)如来藏 和2)方便法
但法华经有透露1)如来藏 ,2)方便法, 3)菩萨道

清池 发表于 17-12-2010 04:43 PM


法华经有透露如来藏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0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12-2010 12:37 PM 编辑

回peggy

     如来藏, 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 .....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在法华经中透露:佛陀出世本愿 - 要度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成佛)。

     法华七喻之:
     (如来藏思想):
     衣珠喻 - 衣中之珠也。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即以宝珠系其衣内。而不觉知。
     自受贫苦。后因亲友告言。汝身衣内。自有无价宝珠。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其人于是得珠。受用无极。

     髺珠喻  - 轮王髺中之珠也。轮王喻如来。珠喻一乘实理。珠在髺中。犹实理为权所隐也。
     此谓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

     穷子喻 - 穷子舍父远逃逝,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却于本舍绝知音。穷子离开父亲流浪远方,
     后来到了家中却不敢与父亲相认。

     (平等法思想):
     药草喻 -  根器虽高下不同。若蒙如来慈云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救群品。

     (施方便法思想):
     医子喻 - 医喻如来。子喻三乘人也。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瘥其病

     火宅喻 - 谓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施方便救人。

     化城喻 - 有聪慧导师。权化作城暂止息。然后即忘失。流转生死。故世尊权设方便。令其先断见思烦恼。
                  而暂证真空涅盘以为稣息。
     
     这是都与《涅槃经》贫女宝藏寓意相同。


   《涅槃经》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
    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 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7
      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卷8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卷9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卷21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卷27

    《大方等大集经》:“一切众生心本性,清净无秽如虚空……以客烦恼障覆故,是故不得于解脱。”

    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众生本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
    “如来藏”是《楞伽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意谓如来处在胎藏之中,是“佛性”的别名

   “如来藏”思想突出一切众生生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因受“无始”以来 “虚伪恶习”的熏染,
    被“客尘”烦恼所障蔽,从而使“如来藏”变成了“识藏”,变成了能够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总基因阿赖耶识,
   而佛法修证,就是要将“识藏”再度转变为清净的“如来藏”。

  《如来藏》等经设立九种譬喻来象征如来藏:
  1如青莲花在泥水中未出泥,人无贵者。
  2如贫女而怀圣胎。
  3如大价宝,垢衣所缠。
  4如摩尼珠落在深厕。
  5如真金像弊衣所覆。
  6 如庵罗树华实未开。
  7如稻米在壳中。
  8如金在矿。
  9如像在模。

  九种譬喻生动地说明了“尘中有佛身”之义《宗镜录》卷14。 
“如来藏” 思想的逻辑发展即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为了阐明这种观点,
《涅槃经》设立了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生动的譬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0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无量义显实相义】

    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
    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法譬如水能洗垢秽。。。。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
    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

    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

因为金刚经是比较接近/能通小乘教义 ,方便用来引导小乘通大乘的第一步桥梁。

但在无量经(法华经)中,你是不是读到文殊、弥勒、观世音、大势等大菩萨还在问经呢!
-  因为此经的教义深厚究竟


清池 发表于 17-12-2010 11:53 AM


四格言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指日本日莲宗批判其他宗派为邪宗之四语句。又作四个格言、四句格言、四个名言。即:(一)念佛无间,谓净土宗之念佛为无间地狱之业因。(二)禅天魔,对于禅宗之‘是心即佛’说,斥为天魔之心。(三)真言亡国,指摘真言宗说护国,却行亡国之法。(四)律国贼,评律宗之徒自任国宝,实为国贼之流。[筒御器钞、波木井殿御书]

以上就是创价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8-2025 02:54 AM , Processed in 0.13478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