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52|回复: 3

法华忏/法华三昧忏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2-2010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5:40 PM 编辑

请看正统的大乘祈祷文

法华忏(全名为法华三昧忏仪)
三昧  (梵文 Samadhi)意思是止息杂念,心神平静;《大智度论》-“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法华忏是汉地最早的忏法,由随代天台大师所造,后世汉地的忏法/祷文也很多是从法华忏演变和简化而来的。

http://sutra.goodweb.cn/lon/other46/1941-2.htm

引用解释:
从六根修止观的过程中,跟随意想所用而应用的过程,一一都具有五种的意义。 修行人如果能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状态中修止观的话,应当知道这个人真修大乘菩萨道。
由于修行人对于和客观世界有千差万别的认识,所以就有千差万别的后果!为了能使修行人,不被六尘侵袭造成损害,所以天台修行人,要忏悔六根对六尘的烦恼!从而使修行人,在修持止观时的达清净质直的境界
(百度) http://hi.baidu.com/%CA%CD%BE%F5%D0%DE/blog/item/3de887cc1f726135b600c8d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0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2:32 PM 编辑

要知真正在法理上,佛法所谓的祈愿,是在做:发愿,感恩,反省, 忏悔,回响。

忏悔自身在今世前世所作的恶因,所集的无知无明的业

在佛法,所作的恶因,是要自受的,没有外力可帮你灭罪之说的, 但只要诚心忏悔, 恶因就能减轻,还有善缘福分和智慧体力来助你承受恶果报。

“施法”消灾的真正之义:
施-布施  ( 梵:dana, 檀那  )
法-真理  ( 梵:dharma, 達磨  )

施法-的真意是在广结佛法善缘,以方便法来开导众生的心智,引进佛门, 教导佛法正见真理
自身-有了正见真理实相,集了佛法善缘福报,那就能‘消灾‘

再说从大乘修行的观点,
若一大乘修行人诚发菩萨愿(大菩提愿),在作菩萨业,那这些大善业就会超越那个人的小业了,就是说他就不大会被他个人前世的小业所绑住了,解脱大自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0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6:45 PM 编辑

引简。

佛门忏法,表现佛教丰富内涵和抽象义理的外在仪式,它虽非佛法的第一义,但在佛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以通俗的语言,介绍忏悔法门的历史演变,礼忏的广义及狭义的分别,礼忏的意义及功德,礼忏的具体作法,还以佛菩萨的无边行愿提升礼忏行门的层次。

忏悔是入道的前方便,忏悔如法水,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如桥梁,引导我们获取菩提佛果。忏悔须发自内心,但也需外在的仪式,因外在仪式直观、感性,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也由众多人的参与而更能普及佛法。

礼忏,通过礼拜忏悔消除业障而更能积极地修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宗教已盛行祈求健康、财富、长寿、灭罪等仪礼,并有成文的祈祷文,佛陀没有否定仪式的功能,只是不赞成繁琐的、无意义的、不能启发众生自觉的仪礼,因此对之吸收而加以改造,使仪式中体现无常、无我、轮回、因果业报、四圣谛等深奥的教义。

最初的仪式只是僧团大众于半月半月诵戒羯磨时所行之忏罪悔过仪式,这种原始的仪式是个人对大众僧忏悔,其所起的教化意义直接而明显,因着大众僧的威力,羯磨法的严肃神圣,个人能自觉改过,完善人格,僧团成员胸怀坦荡更为和合。

佛陀灭度之后,特别是发展到大乘佛教,忏悔对象转为以佛菩萨为主,忏悔方式更为丰富,有布萨、礼拜、念诵、禅观等,忏悔仪轨也因时因地因人而稍有不同。

礼忏是佛教各宗各派公认的入道的前方便,天台宗则视其为修习止观的重要行门。凡夫修行极须此一行门,因为每欲精进,逆缘总是伴随而来,当发急切心求哀忏悔。应以礼忏作为日常功课,礼忏时思维诸佛是已成之佛,而我仍轮回生死,由此生大惭愧忏悔。若遇逆缘,功课更当加量。

自古以来许多人研读佛典时,无法理解如来真实义,便至诚礼忏,终得智慧开发,妙解法义。行者由不断礼忏的力量(佛力加持,逆缘减少),修行得心应手,由此二者相辅相成,菩提佛果指日可待。

再者,行者不但从理论上认同礼忏能消减逆缘,平时实践中也应怀忏悔心,一切众生皆我善知识,应恭敬尊重他们,友善相处,完善人格。礼忏不仅起止逆缘、增善缘的作用,也起完善人格、改善人际交往的现实作用。

大众共忏,力量犹大,我们仰仗佛陀的威德及大众的力量洗涤尘垢,长养福德善根。在佛前的一跪一拜中,真诚发露忏悔后不再犯;更要信愿佛力的摄受加持,激发内心的清净,加之心观、口唱,才能与佛感应道交,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大众礼忏旨在化众导俗,其仪式尤重歌咏赞叹,以优美的旋律赞诵佛陀苦、空、无常等教法和三宝的功德,它能帮助我们加强对经文的印象与记忆,又能在音声之激荡中产生共鸣;也籍三宝的清净加持力,龙天护法的拥护,大众和合共修的力量,鞭策自己向上,促进彼此的道谊。

无论僧俗,只要是凡夫,都需要督促,而直接的监督不如间接的无言的模范临摹,看见他人精进,促进我亦精进;见他发心,促使我亦发心,如此辗转相影响,形成一股无形的善流,自能影响僧信团体,亦能扩至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社会和谐,人民安乐之大同世界指日可待。

个人礼比较易于专注,时间也易于自由安排,随时随地可修。但若长时不得法益,易懈怠。

大众忏定期举行,克期取证,其场合比较隆重肃穆,容易摄受人,但也会受时地的限制。

人数多且其素质参差不齐时,难免造成干扰,且也会流于形式而忽视了本质。因此大众礼拜时应当注意:
1、选择净处布置道场,个人应沐浴斋戒。
2、不可贪多强邀,人员重在发至诚心参加。
3、先须预习礼忏仪轨,并请善知识开示要义。
4、礼时当使字句分明,音声和谐,不缓不急。

礼拜之后,静坐十分钟,让心充分感受融化这不可思议的法事,发大誓愿,回向。

时下,拜忏盛行,讲究音声,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礼拜不如法,礼诵凌乱,念诵之时,滑口率意,难得法益,应避免唱和礼、我慢礼,应行恭敬礼、无相礼、起用礼等,唱念赞偈时,应随文运心,依声观想。一定使字字出于心中,句句摄归心内,至诚恳切,全身归命。如此自己、大众乃至法界众生皆得利益。

作法忏是天台大师(智者大师)概括的三种忏法之一,即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
作法忏主要指依佛制羯磨法的仪轨作法忏悔,在佛前或僧前披露自己的罪过,古德依经作法华忏、方等忏、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梁皇忏及慈悲三昧水忏等。因为此忏有规可循,所以比较适合共修。
取相忏指定中修观,感佛来应,摩顶授记,或放光现瑞。无生忏指正心端坐,念无生观,观罪性空,或止息身心,正念真如,契入实相。后二忏无外在行相,完全是内在的自证。而相对要摄受更多的众生,特别是下下根,极须外在仪式的摄受,从仪式的气氛到内容,

佛门愿力广大,愿愿指向菩提,愿愿指向自觉觉他。
(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二愿即是礼忏法门的深层次的诠释,“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此礼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礼时应发清净的三业。由礼过去现在诸佛,即是信仰佛的智慧,敬仰佛的德行,对诸佛的教化,欢喜奉行,自然可改变身心,止恶行善,自利利他。由礼未来诸佛,自觉地尊重自己及一切众生的人格,因为自己及众生皆是未来之佛。人能尊重自己,自然不敢懈怠放逸,自甘堕落;尊重他人,自然不敢轻慢他人,陷害众生。总之,敬礼三世诸佛的结果,既令人净化身心,发奋向上,还可以促进人间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协助,使人际关系充满和谐与安乐;使国际关系取消战争,共存共荣。“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所有恶业,还要追根溯源——从三毒下手。忏悔,确能使人改过自新;反迷为悟,灭罪生福,离苦得乐。若人人学佛,实行忏悔,改往修来,必然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减少社会层出不穷的罪恶,挽救人类的堕落,阻止人间不幸的事情发生。此二愿融入日常修行,如二时课诵,八十八佛忏悔文,可见礼忏法门的普遍及重要。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何修心?此文即说明从忏悔法门开始,污垢的心需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无论自修还是共修,都应保持这份惭愧忏悔之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今改甲过,后又犯乙过;改正乙过,后又犯丙过,忏悔与实践尚有一段距离,种种过失交替出现,并非忏悔不力,并非不愿意根除,所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使此心柔和,向上向善。生活中,一份惭愧忏悔的心,能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转化为时时风光,处处自在。惭愧忏悔是祛恶向善的方法,当前社会乱象纷陈,人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多数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脱序不安。此时,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惭愧忏悔的心,自忖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社会大众,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亲朋好友,由于“对不起”这份惭愧忏悔的心,必能感发感恩回馈的情操,继而化暴戾为祥和,何愁社会不安定!人类不团结!所以惭愧忏悔不仅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从心灵的净化,行为的净化而实现环境的净化,正报依报皆清净。

作者- 一乘
http://www.nanputuo.com/nptxy/view.asp?Mid=1479&Nid=43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0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7:55 PM 编辑

法华仟的大乘法理之背景:

法华经的结经 -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大正藏No. 277

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
 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天台大师谓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欲后三月我当涅槃。

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云何不失无上菩提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段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昔在耆闍窟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欲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

‘阿难,普贤菩萨,乃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泥佛及分身诸佛者、乐见六根清境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见诸佛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已,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跟恶  业障眼不净  但当诵大乘   思念第一义
是名忏悔眼  尽诸不善业  耳根闻乱声    坏乱何合义
由是起狂乱  犹如痴猿猴  但当诵大乘    观法空无相
永尽一切恶  天耳闻十方  鼻根着诸香    随染起诸触
如此狂惑鼻  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    观法如实际
永离诸恶业  后世不复生  舌根起五种    恶口不善业
若欲自调顺  应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义    无诸分别相
心根如猿猴  无有暂停时  若欲折伏者    当勤诵大乘
念佛大觉身  力无畏所成  身为机关主    如尘随风转
六贼游戏中  自在无罣碍  若欲灭此恶    永离诸尘劳
常处涅槃城  安乐心恬泊  当诵大乘经    念诸菩萨母
无量乘方便  从思实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    忏悔六情根

。。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记己过,然后静处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等见佛不了,今皈依佛,虽愿释迦牟尼正遍知世尊,为我和上;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慧,授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愍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证,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泥佛,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门闍黎;当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我知;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次三说,皈依三宝已,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广大心,受八重法。’

  ‘立此誓已,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上,不用诸师,不白羯摩,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
解脱、解脱知见,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
。。
‘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说佛法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淫紩无有惭愧。若欲忏悔灭诸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

  ‘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云何名刹利居士忏悔法?忏悔法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六念法,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忆念
其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

  ‘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修第二忏悔法。第三忏悔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第四忏悔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法。第五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修第五忏悔。’

http://sutra.goodweb.cn/kgin/kgin09/27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2025 10:11 PM , Processed in 0.1417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