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68|回复: 3
|
论坛嗔意重的原因。
[复制链接]
|
|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初果断三结,二果贪嗔痴始薄,三果断贪嗔,四果贪嗔痴永尽。
鉴于论坛用户多数没有进入到三果层次,而多数也没有进入二果层次,所以贪嗔痴重是正常的。
既然如此,就应该努力朝向,以果位作为自己的相对衡量标准,看下自己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勤加修习。
这里重复下初果的定义:
解析初果的定义。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829669
对于初果断三结的附注:
疑结:佛法讲究终止轮回。未得初果者质疑终止轮回的必要性。得初果者意识到终止轮回是依靠慧解脱,心解脱,不是靠忠诚,不是靠祈祷外力。
戒禁取结:初果圣者断除严格遵守不必要的戒行,比如周期性祈祷,吃素,各种和趣向正道无关的戒行。
身见结:身见结就是无灵魂论者或者无轮回灵魂论者,认为这个身体,这个意识就是我。从开始到现在,唯一一个,反对认同前生有个想法完全不同的自己。
看起来,初果是不难得到的。但是如果不具备悟性和因缘,初果是极端艰难,甚至没有什么可能当世得到的。
从正面的角度看来,佛陀在世时候,初果成就者极多。
为什么呢?
因为初果成就者和出家无关,和减少贪嗔痴无关,和禅定境界无关,和道德守则无关。
当今人们把初果成就和上面其中之一连起来,作茧自缠,所以证者甚稀。
当前世间初果难得,主要是身见结引发戒禁取结,最终引发疑结。也有状况是疑结引发身见结,进而引发戒禁取结。
导致人们普遍对于解脱道是正道有了质疑。
|
|
|
|
|
|
|
|
发表于 2-11-2010 05: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supapaya 于 2-11-2010 05:36 AM 编辑
一、經文
疑结:佛法讲究终止轮回。未得初果者质疑终止轮回的必要性。得初果者意识到终止轮回是依靠慧解脱,心解脱,不是靠忠诚,不是靠祈祷外力
jaeger 发表于 1-11-2010 07:33 PM 
这句很重要 |
|
|
|
|
|
|
|
发表于 2-11-2010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11-2010 03:41 PM 编辑
天台家言,- 三惑 就是指人心无明的三种烦恼, 断三惑 是指 断一切烦恼之义
三种惑/烦恼为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
一、见思惑,
就是指不正见,也就是说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称为见惑(不正见中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见取见)
而因贪欲瞋恚等,颠倒想世间事物而起,称为思惑,
能离此二惑(见惑和思惑)即能离三界,声闻缘觉以之为‘涅槃‘,菩萨断了见惑和思惑(见思二惑)后又更进一步去修行。所以如此见惑和思惑(二惑),是三乘之人通断的,故名为通惑,
i)身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称"我慢";在思想方面称"我见",也叫做"身见"。
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之念头,就会起贪、嗔、痴等烦恼。
"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它必须以修道来断除;
"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它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就可破除之。
ii)边见:由身见而对于我生起断见、常见,称为"边见"。
先有我见,才有边见。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常见),
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称为"断见"。
iii)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无事实(佛、阿罗汉)。谤无因果,起种种邪见。认为作善无善报,做恶也无恶报,此是无果。
世间有三世,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他不相信,此既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以为"无事实",而加以毁谤。
iv)戒禁取见:执持不正确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为牛吃草没杀害生命,就认为也应该吃草;有些人认为牛是干净的,所以吃牛肉不吃猪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v)见取见:执取诸不正见为已见,认为此见是最正确的,而生起斗争,执胜利为清静,称为"见取见"。如争的"执边见"中的"断见"认为是正确的,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 。
二、尘沙惑,为化道障。菩萨教化人之障也。菩萨教化人,必通如尘如沙无量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闇昧,不能达此尘沙无数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盖非谓惑体有尘沙之数,惑体唯为劣慧之一,而不知之法门多故名尘沙也。菩萨欲断此劣慧,得所谓道种智,必于长劫之间学习无量之法门。
三、无明惑,又称障中道之惑,为障蔽中道实相理之惑,与前思惑中之痴惑异。彼为障蔽空理之惑,枝末无明也。此为迷于根本理体之惑,根本无明也。此无明十二品断,即为别教之佛,四十二品断,即为圆教之佛,藏通二教之佛,亦不知其名。 |
|
|
|
|
|
|
|
发表于 2-11-2010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嗔心重的朋友,不妨看看慈经,依照慈经的内容来修持,会有很大的助益。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