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927|回复: 33

气功与保健法交流区

[复制链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12-2004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到来气功保健法交流区!

大家若对气功或保健法有心得,不妨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请气功爱好者多多来支持为是!!  



[ Last edited by koonhua on 1-12-2004 at 04:10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12-2004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312经络锻炼法

312经络锻炼方法:

这是很好的保健法,此非气功。
我也是刚练习,觉得很好,所以介绍给大家。

中国科学院著名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证实人体共有12条经络,条条都联接人体内脏,正是由于12条经络的畅通维持着人体的正常活动。如果一旦经络失控,或经络不通,人就会得病。因此生命之是否存在,决定于经络,疾病之所以发生及得到治疗也决定于经络,如果每个人能自觉地每天锻炼自身的经络,很多老年病、疑难病都可以得到治疗和预防,可以免受三大杀手:脑血管、癌症、心梗对人类的侵袭。人类健康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现已被科学证实, 经络是人体总控制系统,也是人体的保健系统,这个千古之谜已被揭开。因此祝教授提出,人要健康地生活百岁以上,每个人必须进行以经络锻炼为主的自我保健。他提出一种人人可行、不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三一二经络锻炼方法”:

“三”:就是按摩合谷
(图)、内关
(图)、足三里
(图)三个穴位,每天两次;

“一”:就是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
(图),每天两次;

“二”:就是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图),每天一次。

以上方法每天只要自觉地用25分钟时间,通过三种不同方式,有计划地去激发经络系统,就可以有病治病,无病保健,青春常葆。

[ Last edited by koonhua on 1-12-2004 at 04:20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12-2004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疾病和衰老挑战,不需任何器材的终身运动——《三一二经络锻炼健身法》

这种健身方法简便易学,只要每天锻炼25分钟,通过3种不同方式锻炼经络,有计划地激发经络系统,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等多种常见疾病,使人达到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人体的一切功能都是在经络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经络失控是疾病形成的原因,疾病痊愈则是经络发挥了其调整作用的结果,可以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医疗保健系统。
    “三一二”中的“三”是指从14条经脉线中找出3条主导全身经络系统的经脉线,并进一步从全身300多个穴位中,找到这3条主导经脉线上的3个最敏感的穴点,即合谷、内关和足三里,只要直接按摩这3个穴位来刺激3条主导经脉线,就牵动并激活了全身的经络运动。“一”是根据人体内有9条经脉线贯串在腹部的分布情况,用腹部的起伏呼吸动作来强化锻炼腹腔内的9条经脉线,使人的精力充沛。“二”是用双腿的屈伸运动带动全身经络,防病治病,提高体力。我国中医药著名专家、原中国中医药局局长吕炳奎认为,“三一二”经络健身法防治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头痛、牙痛、肩周炎、脑中风、帕金森氏病、肺脏疾病、冠心病、哮喘病、癌症冠状动脉阻塞、心梗塞、神经官能症等),百分之百无伤害、无意外、无副作用,是最科学、最简便、最大众的绿色健身法,它适合中老年人,尤其方便老年朋友。
    练习方法:
1.穴位按摩的方法和使用
    (1)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边。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每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经常注意按摩合谷穴,能保护牙齿健康,减少口腔科疾病的发生,同时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按压合谷穴都有效果,甚至还可以用来做头面手术的麻醉,所以古人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
正确按摩合谷穴的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内关。内关穴属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挠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心包经起于胸中,向下通过膈肌和三焦连络。所有手臂内侧的病,按摩内关穴都能得到治疗。又因这条经脉直接和胸腔肺脏和心脏相通,所以对心肺疾病有特效。
和按摩合谷一样,按摩内关穴也一定要得气才行。按压内关的方法是:一只手的四个指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
    (3)足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盖关节膑骨下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相当胫骨嵴外一横指处。
由于足三里循胃经直通胃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运化失职的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按摩或针灸足三里都有显效,因此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热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的有时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这时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帮助按摩。
以上三个穴位,一个(合谷)管上肢和头面,一个(内关)管胸腔,一个(足三里)管下肢和全身,以及五脏六腑。结果使全身的气血通畅,自然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2.腹式呼吸的方法和作用
    做一种腹式呼吸就是坚持一种最基本的气功锻炼,即内养功,顺式腹式呼吸。这种功法安全、无副作用,可以在平卧,也可在端坐姿势下进行,只是要求全身尽量放松,意念集中在丹田穴,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即可。做时要尽量消除杂念,保持胸部不动,使呼吸频率尽量放慢。开始练习可以达到每分钟10次,以后逐渐减到每分钟4-5次为好。吸气时用鼻,慢慢地吸,意想所吸之气自然地到达丹田,这时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志来,稍停片刻,再从口把气慢慢地呼出去。呼气时,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紧张。开始有时意念不易集中,但也无妨,只要坚持每天锻炼,自然逐步养成习惯。
    腹式呼吸除了活跃小腹部的九条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外,还增加肺泡通气量和直接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从而促进这些脏器的经络气血的活动,增强这些脏器的功能。所以说腹式呼吸是锻炼经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3.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进入中老年后,最好采取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适合于个人的体育活动,使人体维持健康水平。打太极拳,各种健身武术,轻微的跑步、散步以及各种室内健身运动,如中老年迪斯科、各种保健操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善、爱好自由选择。
为什么要以两条腿为主的运动?这是因为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这12条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和阳维等。两条腿的活动,自然地激发了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另外腿部的肌肉运动,也必须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肢躯干和全身运动,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枢,啬心脏的输出量和肺的通气量,使全身气血的畅通,脏腑的功能达到一种产析的平衡。
    注意事项: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体质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刺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12-2004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2经络锻炼法到底可以防治什么病?

著名经络学专家、医科大学教授祝总骧多次强调:“经络锻炼能防治百病。”有些人不相信,但我们是坚信不移的。

   古代名医的医治实践说明,经络锻炼能防治百病。据史书记载,战国时代“中医创始人”扁鹊(公元前401-310年),运用按摩,针灸等疗法,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为平民百姓医治很多疾病。扁鹊享年91年,他的医学理论、经络和腧穴、针法和诊法等内容为后人所重视。

   现代名医的临床实践证明,经络锻炼能防治百病。全国推广的高等教材《腧穴学》一书,总结了一些现代著名中医用经络治病的临床经验。如

   合谷穴:主治上肢不遂、头痛、口眼等42种疾病;

   内关穴:主治肘臂挛痛、胸痛、心绞痛等23种疾病;

   足三里穴:主治下肢不遂、肠胃炎、高血压、粮尿病、神经衰弱等43种疾病。

    这三个腧穴就能防治百病。

    祝教授举办的多期“312经络锻炼法”学习班,使数千名患病自治疾病的有效率达94%。据该中心主办的《经络与健康》小报不完全统计,患病者用“312经络锻炼法”防治疾病是有效的,如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白血病、心肌梗塞、心脏病、脑中风、脑梗塞、心肌炎和心律失常等疾病;呼吸系统的哮喘和气管炎等疾病;消化系统的肠胃病、胃下垂、消化道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和便秘等疾病;骨、关节系统的颈椎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膝关节炎和脚扭伤痛等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的失眠、腿肌痉挛、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和偏头痛等疾病;五官系统的白内障、青光眼、鼻炎、耳鸣和牙龈炎等疾病;内分泌、泌尿系统的糖尿病、前列腺肥大和夜尿症等疾病;还有其他青年人的职业病、中老年人的各种疾病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4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方法!谢谢您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4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经…甩手

甩手是来自易筋经一种十分简易的锻炼方法,对于中老年人、体弱者特别适宜,它有利于活跃人体生理功能,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甩手的方法是:双腿站直,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两肩两臂自然下垂,双手同时向前甩,又同时收回,连续甩动,就像钟摆那样,其速度大约为每一个来回2秒左右,即约为每分钟甩30次。
  
  甩手时手的姿势大致有三种:一是双手向前摆,摆至前臂与躯体成45度角左右收回,收回时不超过躯体的轴线;二是摆回时又向后方甩去,与躯体成45度角;三是两手手心都朝前方,往前甩,如同轰赶鸭子。甩手要根据自己的体力,由少到多,使身体能适应,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甩手治百病


  1、甩手疗法



  甩手疗法是少林精华之一,对各种疑难症有很好疗效,不妨一试。但贵在坚持。它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甩手时,要身体站直,脚伸直,腿稍弯,肛门上提,脚趾用力抓住地下,两脚距离等于肩宽,两臂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由随力自行摆回,两臂伸直不宜弯,眼睛向前看,心中不怀邪念。只默默数目,开始由二三百起,逐渐做到每次一千多至二千多次,约半点钟(或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亦可助心静)甩手运动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健身运动。近来参加锻炼的越来越多,很多不治之症都一甩而愈,效果惊人。甩手学会易,效果快,所有慢性病大多可以治愈,关键在于勤习。



  甩手原名‘达摩易筋经’,有十二卷,名气很响,很多书提到它,但早已失传,现在发掘出来,是中医最可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可惜不易为很多人所了解。



  2、甩手特点



  ‘上虚下实’动作柔和,精神集中,两手摇动。这样可以改变体质上盛下虚的状态,使下部坚固,上身轻松,疾病自去。



  上宜虚、下宜实、头宜悬、口宜随、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轴、臂宜摇、肘宜沉、腕宜重、手宜划、腹宜质、跨宜松、肛宜捷、跟宜稳、趾宜抓。



  针灸推拿有反应,甩后更有反应。反应就是气血在起变化,反应规律是胸腹松了,脚生热了,四肢末稍原来血液不足地方皆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呃、放屁、酸麻、冷热、虫爬蠕动等等。病区反应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不断勤习,坚持有恒,对改善体质,毫无问题。



  3、甩手治癌



  中医认为‘气血’有了问题,百病丛生,从量变到质衰,反之,‘气血’通畅,百病自去。根据这一原理,甩手能根本改变气血,改造体质。



  每天上午甩二○○○次,下午甩二○○○次,晚上甩二○○○次,不间断地甩五个月可消除肺癌。



  患关节炎,大便后流血,同时患食道癌,甩手后两种病见好,食道癌也可逐步消除,情况改善。



  颈部生淋巴癌...每日甩手二○○○次,便可胃口大增,淋巴癌逐渐消失。



  甩手几个月,可治愈半身不遂及肺癌。



  癌到底是什么?癌与瘤都是气血的结聚,经络阻塞不通的结果。由于血液流转缓慢,质量、淋巴、粘液、胞汁等变化,由于血液动力功能不足,热量不足,就排不出去,消不脱。甩手后胃口开,新血增,肩胛劲,上部负担(僵硬)解除,腹部横隔膜,因甩手而升降活跃,使肠胃间韧气发生,肾间动气有兴奋与抑制作用。到了血液产生热量,有利于吐故纳新,补气益血。



  如果是肝硬化晚期腹水也能治,肝病是气肌不舒,有积水,不能排出,影响胃、脾、胆等,而甩手,一甩马上打呃、放屁,好得很,中医理论是三焦通了,新陈代谢改变。



  硬化了,还能改变吗,主要气血动力不足,甩手一张一驰,使气血活跃,一面开胃增新血,及通窍,毛孔开,肝就从停滞状态逐步新生。没有硬,也没有块,硬变软,甩手的贡献是能使‘硬化’的肝产生新生作用而变软,是中医的一个杰出的创造发明。



  4、甩手治眼病



  患高血压影响了眼睛,经过甩手后,血压回复正常,眼镜也可不用。



  患白内障者,日甩两次,早甩八○○次,晚甩一○○○次,四周以后可看见东西。



  眼睛有沙眼、有色盲、眼皮上生小瘤。甩手后体质增强,体重增加,眼睛也没有毛病。



  甩手对眼睛有利是一个普遍规律,有的戴三五百度眼镜的,甩手后不戴了。有的看书,看报很吃力,看不清,甩手后看得清了。



  甩手后普遍规律是:能走路、能睡觉,证明新陈代谢起了变化。



  5、甩手治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中风、高血压、关节炎往往在一起,这个就是身体内部气血不平衡,影响流转分布,使经络、肌肉、骨节起了变化。



  特点是两边脉不一样,一边高(多),一边低(少),有的每分钟相差二十跳、十跳,而往往一边手脚就有酸、痛、麻木的反应,实质上,上下往往也有问题,上而充血,下而血气走不到。甩手对这个病有特效,为什么?甩手不独能治,而且还可以防止中风的前兆。



  中医有‘脉从跟脚起’的讲法...甩手之所以有作用,在于甩手后脉有变化,脉代表五脏六腑。



  半身不遂是头重脚轻即上实下虚。



  6、甩手歌



  1、用脚踏实肩下沉,上三下七有恒心,能去头重脚轻病,精力充沛体轻松。



  2、甩手治病的原因,胜似推拿与金针,气血不通起百气,气和心平病难侵。



  7、甩手与脉的变化



  按脉是中医一大发明,古代医学家对脉理作了很精细的工作,有辉煌成就,从脉的变化中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变化,体质的强弱。甩手之所以能冶病,关键在于能改造体质,既然能改造体质,当然也从脉理反映出来...。



  1、心脏病、高血压,一般脉浮高,太快,血压提高,跳得越快。因此,心脏病与高血压是密切联系的,正常的脉是六○至八○匀长有力而深。心脏病、年老体弱的脉低是六○而微弱,低血压脉散弱。



  2、神经病,精神分裂症、肾脏病,一般脉快而滑、浮,中医叫心肾不交,心跳较慢。



  3、血液病,淋巴病,一般脉慢弱,有的按之不动,有的左右不一样,两边脉的矛盾,血流也有矛盾。



  4、半身不遂,中风的人往往脉两边不一样,有相差每分钟二○跳,与关节有关,一边不通,一面压力增加。



  脉太快的病是血不能控制气,气就损失,是血分的不足。甩手能够补血,就有控制气的作用。从按摩肠胃等处增加运动,对于吸收营养上去补,脉跳太慢的,是血流转有阻碍和血量不足,甩手后四肢在运动牵动背、胸、腹,阻碍打通了,淤血赶走了,当然脚也正常了。脉的改变是经路的改变,脉从脚跟起,甩手重心在脉,脚用劲,如老树生根和打柱一般打下去,使脚里的气血起了按摩作用。因此通达全身,肌肉、皮肤,骨节,通通都不难改变。‘上三下七’上虚下实,而更加明确地规定虚实的程度和用劲的比例。



  上面三分,下面七分,手里三分,脚里七分,出手三分是虚,回手(下来)七分是实。



  初做腿部隐隐作痛,要尽量忍耐,做完不久则觉得脚步轻松,百病消除延年益寿,请坚信不疑,每日做‘有恒为成功之本’
------------------------------------------

 实用推拿法

  1、胃痛、消化不良:双掌重叠,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推摩一百次,再逆时针推拿一百次;按压合谷及梁丘穴各九次。另外空腹时,做瑜伽贴腹式,其法如下:盘坐或站立微弯,先吸满腹部,呼五分,摒气,腹部上下运动,以能贴腹推挤至背为佳。此法曾试用二○年胃病患者,不药而愈。

   2、晕车晕船:按压双手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二吋、两筋之间),并在登车之前以〞苓桂术甘汤〞填满肚脐,贴上沙隆巴斯。

 3、咳嗽:按压天突穴(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多痰压丰隆穴(外踝上八吋)有呕按内关。

   4、落枕:左边落枕按揉左悬钟,右边落枕按柔右悬钟或按压落枕穴及后溪穴,并以推揉法,推揉头部疼痛部位。若懂得整脊法,再将颈椎复位更佳。

   5、腰痛: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前拇指置于腰部肾俞穴,按压,揉动十分钟,并用弹拨手法弹拨、按揉敏感点(索状硬块、结节)。

[ Last edited by koonhua on 27-12-2004 at 12:12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4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甩手消除疲劳和压力

  甩手运动是一种手臂前后连续摆动的健身方法。甩手法很简单: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左右肩轻松自然,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向前伸与肩同高,再用力向后甩。开始甩手可先做20~5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一般每回可做100~200次。

  甩手过程能积极活动肩肘关节,促使手臂振动,活动筋骨,有助于人体“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经络气血的循环与通畅,对心肺健康十分有益。此法还对增进记忆力、消除精神压力有较好的效果。根据实验证实,甩手运动能增强人体脑部内啡呔的产生,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稳定情绪的功效。

  甩手运动任何人都可操行,尤其对老年人和久坐伏案者更适宜,且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最好在空气新鲜的空旷通风处进行。如果你每天早晨做一次,全天都会觉得有精神。当你感到精神紧张或疲劳时,立即放下手上的事,来做甩手运动,能收到消除压力、恢复体力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4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其实易筋经只是一种健身法,不可太迷信练了会增加功力,它可以分段练习。视本身时间而订。
我本人目前还有练习此易筋经十二式,不过我还是喜欢练易筋经甩手,简易嘛。不花很多时间!

以下是我练习的功法,(不过初学者先不要练习功法的吐纳法,只习功法即可。〕

[ Last edited by koonhua on 27-12-2004 at 01:16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4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2)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 :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 “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颙穴” ( 即肩的尖端处 ) ,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有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 ( 掌心向下 ) ,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 ( 掌心向上 ) ,令两掌心朗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 ( 前额发际内二寸 ) ,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繃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的坚强,似树干一殷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其次,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右左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准。

  再次,把掌托天门的两掌,就原势捏成拳头,仍分左右,依照原来上举时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动作,上下配合,不可参差,缓缓落平后踵,还原站立着。

  

  

  第四式、摘星换斗的口诀:

  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求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 两手轮回左右侔。

  这口诀的意思,是就连接着第三式的动作而说的,就横担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单掌缓缓向右上方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变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 ( 掌心仍向下 ) 。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阴掌的掌心。在右掌运动的同时,左掌则相反地向下降落,—边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移,用手背贴着“腰眼” ( 在脊柱十四推的两旁,横开约三寸的宛宛中 ) 。这时内里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调匀。最吃紧的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掌心,一面则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必会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也随顺着它微微运动着。呼吸的次数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执。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举,掉头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样地体会运动。这样地交替轮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须两手的次数相等。

  有些人练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的含义,从外向内才谓之摘,等于说摘花摘叶。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状,形容比喻这个架子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4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3)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诀: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

  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换斗而运动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条举如下 :

  第一动作,就摘星换斗的架子,必须在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千万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 ( 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拔,如鸡头形。气机集在掌心的劳宫穴 ) ,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滋味。

  第二动作,在右手运动的问时,右脚一齐开始,向右前方上进一步,把右腿变成弯弓的形式,而左脚则顺着右脚上步的姿势,伸成箭一般的笔直,这叫做前弓后箭。

  第三动作,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擒拿手”的同时,左手也须同时动作,就原势的阴掌顺势向下降落,一边下落,一边也同样变换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与左脚的箭形成同方向的两条线,手比腿部约高十五度。

  第四动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着运动,在吸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右家向后拽,在呼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微微相应而战动着。

  把这四项动作,紧密地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脚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背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右脚则变成右箭步。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诀:

  挺身兼胬目,推宙望月来,

  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五式而来的,仍就前弓后箭的架子,倒拽顺牵的韵味,顺势变换成出爪亮翅。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例拽的“内劲”势子,把后面的箭步随势前收,两脚看齐站立,后面的手同时也顺势抄向前面,与先在前面的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 ( 掌指短立笔直,掌心向外 ) ,肘、臂与两肩等齐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开始前推,轻如推窗,继而前推到极点的时候,则重如排山。这时身架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的中间, “观想”明月的滋味 ( 功夫深了,这种韵味,自然发现,不可追求 ) 。其次,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有如海水还潮,落汐归海的韵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拢左右两侧胸胁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来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的口诀:

  侧首屈肱,抱头拔耳,

  右腋开阳,左阴闭死,

  右撼昆仑,左贴胛膂,

  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连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练功架子.在剑术里面与拔剑式是相同的。兹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种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举提,朝脑后作圆周运动,一面作圆,一面随着作圆周向后的进度,把掌变成半阴半阳掌 ( 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 ) 。一直向后进行,直抵后脑,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指轻轻拉着左耳朵的“天城穴” ( 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轮折卷,有骑缝处 ) 。

  第二种操作,在右手作圆的同时,整个头和颈项,随同动作,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正方旋转,后脑转向右方,迎接右家相抱。

  第三种操作,右掌已经把头抱着,把耳攀着,这时的右肩与臂、臑,必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第四种操作,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拔牵,头颈同时与掌相应着运动。这时心念随着气脉的运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第五种操作,左掌在右手运动的同时,配合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就原来排山家的架子,顺式向下降落,由阴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作圆周的运动。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的时候,即当再变为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着左腿,偎傍着髀枢、从盆骨向上,反掌贴着背心,掌背贴在两个胛骨的中间,约当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隐约仿佛有被背心吸着的韵味,把左腋下牢牢闭着,同时与右手抱头、拨耳的运动,顺应它激微响应着。另外在头手的运动中,身子既要放松而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第六种操作,把呼吸配合着上述五项运动,从第一种动作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机,微微略带闭气的意思,轻轻呼吸。头、颈、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笔直,气机也才能沉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4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4)

第八式、三盘落地的口诀;

  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

  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

  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七式而练上盘、中盘、下盘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盘落地。把它分析成几个动作,条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马刀的姿势,身子笔直地立着不动,两手分别从后脑和背心,各顺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两手,与肩相平,成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两手平伸之后,随即把左脚顺着左侧的正方向,分开胯裆,两脚的距离,大约以二尺五寸为标准,但高长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总以不大不小,两腿不觉蹩扭为原则。

  三、两腿下弯,变做“骑马裆”,骑马裆的标准,以大腿缓缓下弯,其弯的程度与膝膑骨成水平线为度。同时腰背脊柱,不能弯腰驼背,须求笔直,与大腿的骑马裆成九十度的角。四、在两腿下弯,变化骑马裆的同时,上面的两掌也一同动作,配合两腿下弯的速度,不可参前落后,都用阴掌 ( 掌心向下 ) ,缓缓往下按,好象按压一种东西似的,绵绵不断往下沉压按去。两掌下按的程度,以掌与膝膑骨相平为标准,即当停止下按的势子。以待变化第五项动作。

  五、将下按的双掌,一齐翻转,变成阳掌 ( 掌心向上 ) ,仿佛两掌心里拿着很重的东西一样。

  六、变好阳掌,双双如象拿东西的姿势之后,随即两腿上升,慢慢还原成站立的姿势,而两掌也一齐随着上升,这时觉着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标准,以双腿立起竖直,双掌上拿与胸部相平为度。这时左脚仍沿外开的动作,向内收回,与右脚看齐,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两掌保持上拿的姿势,不予变动。

  ????????????

  

  
第九式、青龙探爪的口诀: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左掌纠行,蜷傍胁部,

  右爪乘风,云门左露,

  气周肩背,扭腰转腹,

  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这口诀的作用,是专练肺脏、肝脏、胆脏和带脉的方法,所谓降龙伏虎的动功。兹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两掌上拿的姿势,把左手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 ( 五个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开,各约三四分的距离,掌心里空而又圆,可以容纳一枚鸡蛋,气脉集中在掌心,这叫做龙探爪 ) 。顺势向左侧面的胁肋部位收缩回去。在收缩的时候,运动左肘尖领先,向后倒退,肩、臂、腕、掌随着它运动,一齐向左后方缩去,不能紧张。

  二、在左掌变化运动的同时,右掌也一样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借着左掌向左后方缩去的势子,顶着势子伸右掌,如乘风浪一般地动,似波浪相连,相应地朝左侧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边的“期门穴”、 “云门穴”张开,右边的“期门穴”、 “云门穴”闭著。

  三、在左拿后缩,右掌左探的同时,腰部和腹部随着肩、臂的势子,相应地向左扭转,同时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以才能把束在腰间的“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四、在一二三项操作中,呼吸的运用,用“撮口音”发出“嘘”字的音调,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时,即当撮唇发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个接着一个地向左探爪,同时微微发出“嘘”音相应着。有些象唱戏曲运用花腔似的。

  五、头颈也跟着向左侧方转天与掌、肘、肩、臂、腰、腹相应。

  六、以上五项动作都操作完毕,再照这种次第,反缩右掌,探深左掌,向右侧方抓去,照左边远动的要领一样,与右边交替转番练二三次。

  ?????????

  

  第十式、卧虎扑食的口诀;

  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

  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式收身复立平。

  这口诀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来锻炼经络的,在武功的运动方面,又可以变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击技谱》所载的“地趟招”,十八变化,是有名的拳技杀手,都从此演绎而出。兹将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条列后,

  一、先就青龙探爪的架子,顺着右掌左探,左掌内缩的姿势,随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进一步,把有腿弯曲,左腿伸直,变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裆”。同时把胸、腰、臀顺势前倾。

  二、顺着两腿变化弓箭裆,身子前倾矮下的同时,把右掌顺势借劲,从“左探爪”的姿势,向右前方变成阴掌,斜行削擘,以正对右腿膝膑骨的前面为度。

  三、左掌也随顺着右掌的运动,直接从左边胁肋下面.变成阴掌,朝着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扑,象老虎扑食的样子。适与右掌平整看齐。

  四、两腿两手运动,合了一二三项的要求,随即双掌下扑,把双掌的掌心贴着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弯缩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后半身,同时把头昂起,两眼注视前方,又把腰部放松,脊柱凹平,千万不可强硬,或者凸起。

  五、随即把双掌掌心凹起,另用五个指头尖,分散成象伞网似的,点柱在地上,支持体重。同时两只脚的后踵也离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点住地,配合双手指尖,支持体重。

  六、再就第五项姿势,单独把双手的肘关节缓缓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时把胸部向前缓缓前进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来回运动三五次。

  七、在双手肘关节屈、伸、进、退的同时,把伸直的左腿,用膝关节向上翘起,只翘起下半段的小船。这个姿势,叫做“虎尾腿”。翘起的程度,以脚心朝天,小腿与大腿成九十度的角为标准。

  八、左腿上翘,配合两手、右脚如法运动二三次之后,随即放下还原,顺势收缩弯曲,变成左弓步,同时掉换右腿,再把右腿翘起,照前述动作,继续运动二三次。如果在换左弓步翘右虎尾腿的时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松口气再升起来。

  九、这时内里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双手肘关节一屈一伸、胸部一进的时候,当同时呼气,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时候,当同时吸气。

  ????????????????????

  

  
第十一式、打躬击鼓的口诀:

  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

  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

  舌尖微抵腭,两肘对平弯,

  掩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这口诀的操作,是连接着卧虎扑食的架子,而锻炼腰腿的。兹分条叙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一、就卧虎扑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练过之后,随即把虎尾腿放下,还原成右箭步,同时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触地面。

  二、随即缩右腿与左腿相平看齐变成蹲着的姿势,同时把腰竖起,又把两掌离地,反掌把后脑的“玉枕关”贴着,贴的姿式,掌心把两耳孔塞闭着,两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头都站着“玉枕关”两肘弯曲,向头相对,肘与肩要成平行。

  三、贴好“玉枕关”之后,随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松而须要笔直。立直之后,开始用中指、食指、无名指、轻轻敲击后脑的“玉枕关”。左右两手交互着动,频频敲击,这种动作名叫“鸣天鼓”而敲击的音调节奏,照规定应该用“渔阳三挝”。分二四边音与中音的击鼓法。再用“幽冥钟”一百零八杵的撞钟法。在音符的理论,叫做“黄钟”、“大吕”合奏,始为“鸣天鼓”。初学的人,不必这般细致讲究,只运用指头轻敲,发出鼓声就可以了。

  四、鸣天鼓做完之后,继续就原姿势双掌抱着后脑,慢慢俯身弯腰,腰胯放松,将头向两膝的空裆中间弯垂下去,向胯下弯垂,以不能再垂再弯为度,但不可硬作强求,能弯垂多少算多少,同时双腿要挺直,不能弯曲的。与打躬的样子相似。

  五、弯腰与垂头之后,随即慢慢直立起来,还原全身笔直的架子。再度鸣天鼓一次。

  六、在弯腰与垂头的动作中,牙关微微咬紧,同时呼吸大半闭着,只可很微细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深了,可以完全把气闭着。直立起来之后,则照普通呼吸

  ???????????????????

  

  
第十二式、掉尾摇头的口诀,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摇头,凝神一志,

  直起顿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课完毕,

  祛病廷年,无上三昧。

  这口诀是易筋经的最后一个,也是结束练功的一种方法。看来简单,实则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经奇经的气脉,通通调和,使全身气血因各别锻炼之后,统一松散开来,会全身在练功之后,觉得轻松舒适。兹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一、就打躬击鼓的架子,把两掌从后脑向正前方推去,使两只胳膊伸直与肩相平行。

  二、把两掌十指交叉,轻轻扣着,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拢,约距胸两拳远近,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时腰部放松,随着双掌下推之势,一齐下弯。但,双腿须要笔直。

  三、双掌推到地上,将头部四面微微摇转。

  四、随即缓缓伸腰,两掌同时上提。不可参前落后,恢复原来直立的姿势。

  五、双掌松开,向左右各挥动七次,两足各顿地七次。

  六、这个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七、虽然不用特别的呼吸,但要把意识集中两个地方。在直立的时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时候,则集中在掌心里。因为这样意识集中,呼吸放松了,是接着去练“静功”的准备阶段,也是“由动入静”的联系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2004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内坚外壮神功秘传

易筋内坚外壮神功秘传
●  隐僧
    练气功,以神为主,任何气功,  皆不例外。神者何,即精神电,又称“意”。如前部精神气功。气行某处,下手时全靠以意假想,本无形象,惟时间既久,习惯便成自然,水到渠成,功效自著。如笔者初学气功时,何敢用拳自击胸腹,;初则轻,继则重,终则大重,继之以棍、以砖、以石,以百多斤之巨石,重击而无损,今虽年近七旬,仍须每晨练习一次,大有欲罢不能之势,本功练成,绝无内脏诸病,西医或竟渭之无稽,此中国之大好文化,殆将失传乎。
    精神气功,若不深究,。亦止由弱而强,延年却病而已。绝不能作为抗敌御侮之用,但本易筋抗力气功,不但能练成极强之抵抗力,若配以武术在身,在自卫方面,更能多操胜券。
    目前坊间,竟有以房中术为“易筋经”者,真是罪过,达摩老祖会留传此术吗?只有愚下之人才肯相信,什么下部能吊几百斤,纵能吊/L千斤,充其量,不过一淫棍而已,何罕耶。须知仙佛下部修的是“马阴藏相”,此辈之术,正与此恰恰相反耶,幸正人君子,注意及之。
    本功练法,以揉入手,神本无形,揉乃有为之动作,掌按筋肉,上下游动谓之摩,如掌按某处,固定不移,以掌由右而左,不停旋转,始谓之揉。
    现将练法详列于后:
    第一天课程
    清晨五时起床,大小解后,不然梳洗,仍回床埔上,盘膝打坐,天冷只披上衣即可,身腰自然,不得俯仰,、头正,口合、齿扣、舌倦、双日微闭,心无杂念,调正呼吸,不得粗喘,而后先以右手掌心,按在脐下中央丹田处,全身放松。
  一,右掌按妥后,假想掌下丹田中,有气如棉,继以右掌由右向左揉旋三十次。左手再向同—方向亦揉三十次,速度不可快,亦不可慢。意志完全集中于掌心之下,方有功效。
  二、右手向右移一掌,揉三十次。
  三、左手向左移一掌揉三—卜次。
  四、右手再向右移一掌揉三十次。
  五、左手再向左移—掌揉三十次。
    学者注意,揉时必须将气吸入一口,运到掌下,以便抵抗手掌之压力,初揉时,用力不可太重,  也不可太轻,揉完之后,  再练下面的散气法。
  六、  “散气法”又名:  “**自转”,法为:右手握空心拳,按在上体胸部之中央开始。由右向左转,  中心先转一次小圈,  再逐渐扩大一囤,转五次。要.一圈比一圈大,共七圈计35次,连中心一饮在内,为三十六次,此是右手自小而大,然后左手自大而小,亦转三十六次,惟方向与右手相反,目的将揉时所聚之气。因此法散去,切记不论揉或转时,全身肌肉万万不可紧张,以使气体聚散自如。
  七、扣齿三十六次,此为固齿良法,不可忽略。
  八、顺运三周:即由鼻吸气一口,用意领导此气,上经头盖,至五枕,由背脊直下至尾闾,  向前提至丹田,而上胸部,至口吐出为一周,如此要做三周。
  九、逆运三周,  由鼻吸气一口,  以意引入丹田,过尾闾,转上背部,由玉枕上头盖,经额,由口中吐出为一周,亦做三周。   
  十,咽气五口,以上动作完毕后,  即穿衣下床,练习咽气之法,以两腿开立,与肩同宽,面向较清洁空气处,切忌向风,两脚并行,两手叉腰,下腹稍向前提 出,徐徐吸气至丹田,至满足后,徐徐由口吐出,如是做三次,第四次至吸气将满时,连口内所生之滓液,一同咽下,是为一口,五口者,如此法连咽五 次,共吸气二十口电,至此一日之功课已经完毕。笔者按:吸气、咽气、气即是水,水即是精,亦即积精之法也,精不精,练功无本,是以宝精之道尚矣,不论何时,若下部勃挺,立行吸气功夫,至下部缩软为止,切不可滥施射精。如此练功,非但无益,且有害电,青年学者特别注意。
    第二天课程
一,脐下正中央,—‘掌,左右手各揉四十次,每掌较第一日增加十次。
二.右手向右移一掌,揉四十次。
三,左手向左移一掌,揉四十次。
四,右手向右移——掌,揉四十次。
五、左手再向左移—掌,揉四—卜次。
六、散气法同第一日。   
七,扣齿三十六次,扣齿毕将口中津液咽—下。
八、顺行三次,法与第—‘日同。
九,逆行三次,法与第一日同。
—卜、咽气六口,法与第一日问,惟增加一口;
    第三天课程    ,
—、中央一掌右左手各揉五十次,每掌加揉十次。
::、第:二掌右手揉五卜次。
:三、第三掌左手揉五卜次;
四、第四掌右手揉五—卜次。
五、第5掌左手揉50次。
六、散气。七、扣齿。八、顺运。九、逆运。十,咽气七日,  又增加—口。
    第四天课程
—、正中央,左右手各揉60次。   
  二,第二掌,中右,右手揉六十次。
  三、第三掌,中左,左手揉六十次。
  四,第四掌,中右右,右手揉六十次。
  五;第五掌,中左左,左手揉六十次。   
  六、散气,右手抓空拳,按在上部胸中央,由右向左,在中心先画一小圈,而后再逐渐放大,一圈画五次,要放七圈,共三十五次,连中心一圈在内,共三十六次,左手再由大而小画三十六次;—惟方向相反。
  七,扣齿三十六次,咽津。  
  八、顺运三次。
  九、逆运三次。
  十,咽气八日,又增一次。
    道家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咽津咽气,就是积精累气,人能把精气二物,  日积月苎,,病魔哪敢侵犯,身体怎得不强,可惜世人被情欲酒色所迷,竟把这大好身子给误了。
    第五天课程
,一,第一章右左手各揉七十次。
  二、第二、三,四、五掌各揉七十次。
    时间愈揉愈长,否则功效不易显著,揉时万万不能性急,必须气沉丹田,盘坐久了,腿会发生麻木现象,不必忧虑,可以换脚,将压在下面的脚,换到上面,再麻再换,久则习惯,  自然不必交换了。
  三,散气。四、扣齿。五、顺逆运各与前同。
  六、咽气九口,再增一口。   
    第六天课程    。
    易筋经为何要揉,经上说,揉是磨砺筋骨的方法,揉有定式,人右气左血,揉的时候,须自身右推向于左,把气推入血分,使其通和,又因胃居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手掌着处,意气所在,一念真心,全身放松,先用存想,后绝妄念,揉在此、守在此,精气与神,俱注在此,斯为合式。此外即是练膜,练膜必先炼气,炼筋易、炼膜难,炼气更难,当然先从最难处着手,培元气、保中气、守正气,护肾气、养肝气,调肺气、理脾气、升清气、降浊气、闭邪恶不正之气,勿伤气,勿逆气、勿忧思悲怒以颓其气,能使清气平和、畅达,行于筋,串于膜,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气至膜起,气行膜张,能起能张,膜筋坚固,务使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始为了当。是以学者须增前面的揉,是炼气。后面的打,是炼膜炼筋,最后炼骨。好,话归正题,下面开始第六天课程。    .
  ‘、第一掌右左手各揉八十次,又增十次。
  二、第二、三、四、五掌亦各揉八十次。
  三,散气、扣齿、顺逆运等,均与前同。
  四、咽气十口。气功以吸气为主,咽气十口,即为吸气四十次,呼气四十次,若以时计,该在十分钟左右。
    第七天课程
  一、第——掌右左手各揉九十次,又增十次。
  二、第二、三、四、五掌各揉九十次。
  三、散气、’扣齿、顺逆运各与前同。
  四,咽气卜口,至十口处暂停增加次数,惟留心姿势与方法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2004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内坚外壮神功秘传(续)

第八天课程    。
一,第一掌右左手各揉一百次,又增十次。
二、第二、三、四,五掌,各揉一百次。
三、散气、扣齿,顺逆气、咽气等均与前同。
    学者注意,功行至此,每掌由三十次增加到一百次,此时必须自量各人之臂力而定,若每掌揉一百次后,臂与肩部,并不感觉疲乏,则可照常每日增加十次,若感觉疲乏或酸痛,可停止增加、或每日增加五次亦可,不然就待臂力壮大后增加亦.无不可,总之, 切不可勉强。   
    第九天课程
一、第一,二,三、四、五掌,各揉——百次。
二、第六掌在第一掌下面,右左手各揉三十次。
三、其余各节均与前同。
    第十天课程    ’
一,第一行五掌各揉一百次。
二,第六掌右左手各揉三十次。
三、第七掌在第二掌下面,右手揉三十次。
四,第八掌在第三掌下面,左手揉三十次。   
五,其余诸节,均与前同。
    第十一天课程
一,第一掌至第八掌均与前相同。    .
二,第九掌在第四掌下面,右手揉三十次。
三,第十掌在第五掌下面左手揉三十次。
四、散气、扣齿,顺逆运、咽气等均与前同。注意,每逢中间一掌,必须右左两手各揉—次。
因为地位重要,易见效果故也。
    还有一点,练习本功,实乃成仙成佛必经之途,若不加以人道辅助,亦难达其圆满目的。人道者何,即救人救法,我国固有之文化,希请大家多多注意
    第十二天课程
一、第一行五掌各揉一百次。
二、第二行五掌各揉四十次,余均同前。
    第十三天课程
一、第一、二、三、四、五掌各揉——百次。
二,第六,七、八、九、十掌,各揉五十次。
    第十四天课程   
一、第一至第五掌各揉—百次。
二,第六至第十掌各揉六十次。
三,其他均与前同。
    第十五天课程
一、第一至第五掌各揉一百次。
二、第六至第十掌各揉七十次。   
三、余同前。
    第十六天课握
一,第一至第五掌各揉一百次。   
二、第六军第十掌各揉八十次。   
三、余同前。   
    第十七天课程   
一,第——至第五掌各揉一百次。
二、第六至第十掌各揉九十次
三、余同前。
    第十八天至第三寸天课程
     第一行五掌及第二行五掌,每掌各揉一百次。大家注意,第—掌至第10掌部位,称腹部,练气士们叫气海,正中央名为丹田,乃气的发源地,要专心多多练习,丹田的气,永久不易满足,可照前法,练到三十天止,就会奠定一很好的基础。记住,在—百天内,千万别去找女朋友,否则会走功夫。第卅一天至六十天课程功夫练到三十天,吸气入丹田时,  已觉顺利。可增揉第十一掌,即在第—·掌上面,初揉亦以右左手各揉三—卜次。第十二掌,在第二掌上面。第十三掌,在第三掌上面。第十四掌,在第四掌上面。第十五掌,在第五掌上,面。每掌初揉自三十次开始,逐日增加至一百次。咽气十口后,即在原地向前弯腰,取自然姿势,除腿部肌肉外,全身肌肉放松,向前弯时,徐徐呼气,弯至不能再下时,即渐渐起立,将气徐徐吸入丹田,然后双腿下屈,作半蹲状,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是为一次,共做五次。
    第六十——天至第九十天课程   
    今日加揉第十六掌,在第十—掌上面,第十七掌。在第十二掌上面,第十八掌。在第十三掌上面,在十九掌。在第十四掌上面,第二十掌。在第十五掌上面,初揉亦为三十次,逐日增加到—百次,如是二十掌共揉二千四百次。
    第九十一天至—百八十天课程
    第一掌到第—卜掌,是腹部,第十一掌到第二十掌,是腰部,第二十一掌到第三掌,是胸部。今天开 始第二十一掌。
    第二十一掌在第—卜六掌上面。
    第二十二掌在第十”匕掌上面。
    第二十三掌在第十八掌上面。
    第二十四掌在第十九掌上面。
    第25掌在第二十掌上面。
    第二十六掌在第二十—掌上面。
    第二十七掌在第二十二掌上面;
    第二十八掌在第二十三掌上面。
    第二十九掌在第二十四掌上面。
    第三十掌在第二十五掌上面。
    初揉均自三十次起,逐日增加到一百次。自二十二掌起,若右手揉动,觉着不方便,可改换左手,左边改换右手,若到27、八、九、三十掌时,那非换手不可了,在这三个月中,再增加最后十掌。同样自三十次起,渐增到—百次,如此三十掌共揉三千六百次。咽气由十口增加到十五口,吸气只可增加,不可减少, 口渴时,多喝开水。
    第181天至二百七十天课程
    练功至今日已满六个月,阁下身体,有没有比未练以前时,更健康或依然如故,或甚至还不如从前?这确有自我检讨的必要。据笔者经验,  自揉11掌与6掌开始后,食欲方面,必渐有增加。有胃病的,人,亦能豁然而愈,惟食不过饱,须适可而止,方合练功要旨。现经过180天的吸气,全身紧张的情形,想亦放松不少。内脏方面,  如:心、肝、脾、肺,肾、大小肠等抵抗力量,增进不少,如果你是始 终一致凝神去练的话,以上情形是必然的,或有更佳 的状况出现,惟有生理方面,要特别小心。
    现将练功程序,重新叙述一下:
一,早上五时起床后,先去大小解,完毕,仍返床
上,盘膝而坐,略一凝神,意随掌行。
二、自中央脐下第一掌起,至第三十掌止,各揉·—百次。
三、散气法:右拳自小而大,转三十六次,左拳自大
而小,转三十六次。
四、扣齿四十二次,增加六次。
五、顺逆运各四周,较前各加——周。
六、下床咽十五口。
七、向前弯腰五次,半蹲五次。   
    练完后,精力有余,再加全蹲五次。
    第二百七十一天,至三百六十天课程
    练功今已满九个月,初步健康基础,已算成功。至于气功,谅已入门,此功既名抗力气功,当在身体最弱处,使之坚强有力,方得名符其实,否则,岂非骗人哉。身体最弱处,当为胸、腰,腹、肋等。现虽揉满九个月,此不过是练力之初步而已,至第二步,
为捶打,方法如下:
    绿豆—升,洗净晒干,以厚白粗布二层,包成园球状,上端以小麻绳扎紧,勿使有所流动。
    自以右左手交换捶打,同样先从腹部开始,若体内尚有宿疾者,不可捶打应继续练揉,万万不可忽略,现开始练功。
  一、第一、二、三、四、五掌,各揉八十次。  
  二、第六至三十掌,各揉一百次。
  三、散气,右左手各三十六次。
  四、扣齿较前加六次,为四十八次。
  五、顺逆运各五周。
  六,下床咽气十口。
  七、用绿豆包捶打一至五掌各二十次(轻)。
  八、向前弯腰五次,半蹲五次。
  九、全蹲五次。
  卜、咽气五口,前后共计十五口。
    第二天起,一掌至五掌,各揉六十次,豆包轻打
  四十次。
    第三天,一至五掌,各揉四十次,豆包轻打六十次。
    第四天,一至五掌,各揉二卜次,豆包轻打八十
  次。
    第五天,一至五掌,停止练揉,豆包轻打一百
  次。
    五天练过后,如果觉得健康很好,即由第6天起,从第六至十掌,减少20次揉,改为20次打,
余类推。若觉得身体不舒服,就立刻停止捶打,继续练揉,并将捶打自20次,减为五次,揉亦每天减少五次。何时感觉健康良好,即何时恢复:以上正常课程,千万勉强不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必在此90天中,  将揉渐渐减少,轻打渐渐增加,  直至胸前三十掌完全以豆包轻打为止。以后功夫,更须视备人健康而定,经由老师面试指点,方保无虞,万万不可自作聪明,遗害终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on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5-1-2005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好功法,很珍贵呀!谢谢您的分享。
希望您还可分享别的功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5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意六合拳内功功法

心意六合拳内功功法

  一、什么是心意内功?
  
  心意拳的内功就是丹田功,也就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是心意拳的修炼内壮的主要方法。古人说:“心猿意马最难收”,意守丹田很难静下来,容易杂念丛生。而心意拳是动功,练起来,浑身一动无下动,若在动中求静,在动中运气于丹田,这样长期的锻练,就能达到丹田气足的内壮目的。这种以意化形、以形炼意、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锻炼,能使精、气、神充足,身法快捷,从而达到上乘心意武功的目的。
  
  二、什么是丹田?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上丹田:有说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问印堂人,有说在人中。中丹田:有说在膻中人(心窝),神阙(脐中)肚脐为前丹田,阳关命门为后丹田。下丹田:有说在脐厂二寸,脐内一寸三分,脐下二寸,脐下一寸半;有说在会阴;有说在涌泉穴。练心意拳的人认为:下丹田是指脐下气海穴,这是人的中部,就应意守这部位。这地方练好了,“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三、怎样练?
  
  具体可分以下步骤: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四、丹田功的效应
  
  练功练到一定的程度,会觉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气感,或者形成一个“气”上感,这就是内气聚集、储蕴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锻炼,这个“丹田”之气就会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你会感到一条热气流下伸至会阴穴,往后向上升经督脉经络的尾阎、夹脊、玉枕、百会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脉经络经“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现任督经气循环的感觉。再进一步锻炼,可出现内气沿周身十二条经络及奇经八脉路线循环感觉。练功到此,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功到高级的上乘功夫时,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视,不用耳朵而能听,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声而能听。这样,你还愁动战不能胜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5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陈盛甫亲传易筋经练法



                               史明

  
  我国历代著名武术家大多数喜练易筋经,将之作为看家养生功夫。陈盛甫教授生前所传授的易筋经被武林人士称为地功门绝学之一。在地功门中又称其为十二大劲功,偏于练力。习练时配合呼吸,运用内家功法,静中寓动,调节身体内脏机能,练气练力,易筋通脉疏络,意、气、神并行,可达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增强功力之功效,是不可多得之养生长寿功法。陈盛甫先生寿近九十时身体仍然健壮,当与习此功有很大关系。下面是这套秘传易筋经功法的详细习练法。

  预备式——无我无为入定式
  每日清晨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场所,面向东方,迎着东升旭日,自然站立,双手自然环抱于丹田处,调整呼吸,全身由头至脚逐节放松,通身不用任何拙力,采用腹式呼吸法,使自己意念集中到丹田。静气宁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使大脑处于一种似觉非觉的安静状态,无我无为,此即为入定式。
  待入定约15分钟后,可按照下列程序逐式进行演练。练习第一式如自我感觉已很纯熟时,方可继续练第二式,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一式:按掌
  由预备式始,左脚向左横迈一步,两腿缓缓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微分呈八字形,约成75度角。双手由丹田处缓缓回收至身体两侧,两臂同时内旋,双掌同时向上翘起,使手臂与手掌间成90度角,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地向上翘起。吸气时,双肘微微上提微屈,双掌自然随之向上抬起;呼气时,双掌随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压,气沉丹田,内劲直贯双掌。心中默数49次,意念随呼吸而行,且气贯两掌,整个动作须着力而行,一提一按是为一次,自会感觉有一种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达肩井穴。

  第二式:翘指
  接上式,双臂屈肘缓缓上提,至双掌与腰部平行时,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下,再将双掌其余四指依次扣于掌心成握拳状,拇指着力上翘49次,意随呼吸而行。以自觉从虎口合谷穴产生一种酥麻感传至肘部曲池穴为佳。
  此式实作起来相当费力,但对于习练劲力、功力亦相当有效。学者切不可畏难而半途放弃。
  此式尚有另一种练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两腿外侧,其余四指紧握成拳。随呼吸,拇指尽力上翘;同时,其余四指握紧成拳,如此心中默数49次,自会感觉一种酥麻之感由掌心经合谷穴、曲池穴,直达肩井穴;同时,肩部之云门穴、中府穴亦可得到很好地振动,其功效相当显著。

  第三式:握固
  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然后先将拇指扣于掌心,其余四指依次回扣掌心,握紧成拳,这种握拳方法称之为“握固”。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两拳紧贴于两腿外侧。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手臂内侧之内关穴有胀麻感为佳。

  第四式:平握
  接上式,双手由拳变掌,然后两臂由体侧向上自然平举,当与肩平时,双掌缓缓向身前平行划弧,使两臂平行,高与肩平,两臂稍屈,拇指扣握于其它四指之间,成握固状,虎口朝上。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肘弯尺泽穴和胸肩前中府穴产生生胀麻感为佳。

  第五式:举握
  紧接上式,两臂由平行状缓缓向上直伸,拇指仍握于四指内,虎口朝后,拳心朝头部,拳背朝外,手臂不可贴靠头部。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缺盆穴至气户穴,最后到乳根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
  此式尚有附式:即将两拳变掌,掌心朝上,掌指向后,意念有掌指托天之意。随之有气感后,不可强行控制,任其自然。或心无杂念,默默意守下丹田即可。此式属地功门中日月天地功之一部分,学者切勿轻视。

  第六式:鼻拳
  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两臂划弧屈肘,拳变掌对准鼻部。掌心向外,掌指相对,虎口向下。然后将大拇指紧握于其余四指内,成握固式,双手握拳如拉弦状。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小海穴有一种牵制刺痛感为佳。

  第七式:担拳
  接上式,下肢姿势不变。两臂缓缓分开,并向左右伸展与肩部平齐,双拳仍成握固式,虎口向上,拳心向前。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手三里穴至肩一穴有一种酥麻感为最佳。

  第八式:压趾
  接上式,双脚脚尖着地,脚跟抬起;两臂边内旋边徐徐向前划弧,双臂呈水平状,与肩同宽,务必伸直,虎口向上,拳心相对,大拇指仍握于四指之内呈握固状,姿势不变。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49次,每握一次,两脚也微微上踞一次。以自觉手臂尺泽穴、腿踝处之昆仑穴及膝窝内委中穴有一种胀麻感时为佳。

  第九式:耳拳
  接上式,双脚跟着地后,身姿仍同第一式。两手臂仍保持上式平伸,然后两臂屈肘,使两小臂向上,两拳直对两耳部,拇指仍握于四指内成握固状。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49次,两拳同时紧握49次。以自觉从小海穴、肩贞穴、天宗穴至肩外腧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

  第十式:山拳
  接上式,下肢姿势保持不变。两小臂缓缓离开耳部,两前臂与肩平齐,两小臂上举与头部形成“山”字状,拇指紧握于四指之内,虎口向内,拳心向前。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49次,两拳同时紧握49次,每握一次,胸部自然向前微挺。以自觉云门穴、章门穴、期门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

  第十一式:脐拳
  接上式,下肢姿势保持不变。将两拳翻转至肚脐两旁,拇指仍握于四指内成握固状,拳心向内,虎口向上,两拳拇指与脐同高,两拳微微相抵,距脐约一寸。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49次。然后,深吸气三次,使气直沉丹田,口鼻齐呼,出气时丹田外鼓(另一种练法:用舌在口内轻搅,觉口中津满,分三次缓缓咽下,随气送至丹田部位)。以自觉胸腹内浊气排出体外为佳,丹田充实,胸部自然会舒畅,头目清新,精神焕发。

  第十二式:端拳
  接上式,身体姿势不变。两拳变掌,手腕外旋,使两手掌心向上,仍处于脐部,十指自然分开,掌指朝前,双手如端一重物,腿膝伸直,足尖点地,脚跟抬起缓缓屈腰向前,至手臂略擦地之后,又缓缓向上起,待身体直立后,两手近鼻端,翻掌缓缓下压,如此反复三次,足跟方落地。然后,双手自然放手身体两侧,静立片刻,待意念解除后,收势归原,缓缓行步散功。
  至此,全套功法全部结束。

  此套功法乃练气练力,易筋通脉之法,务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每次二十分钟至半小时即可,专心练习至百日,青壮年可全身劲力大增,神勇无比;年老体弱多病者也可强健体魄,舒筋长力,祛病延年,其效如神,惟专心习之者自明。
  本套《易筋经》所涉及的穴位,读者可参阅中医针炙挂图,亦可参考针炙方面书籍。此套功法无出偏之说,初习时应纯任自然,自会功力上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2005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门武功英雄打虎劲
本功法是传统武术中练力之精华,长劲之秘诀。表面看似简单,好像与技击无关,其实不然,有着独到之处,习之能令人扁本生力,练习月余即可使气力在原有基础上倍增,百日之内即可臂膀力大千斤,再潜心修炼寸劲发力之法,击打力迅速提高数倍。在实战搏击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习者可自己亲身体验,便知我所言不假。此功与《易筋经》同源异流,是调气炼外丹功。
                 一、易筋换劲桩
                 常人之力属后天,是为外力,谷称死劲,亦为僵劲,无有变化。传统国术尚劲不尚力,只有通过易筋锻炼,才能产生真力,变换成武术家所称之劲,劲与力不同,认真练功自能体验。当练有一定功力,每一运劲便觉有气自骨中透出充沛周身,身体如同被水银充满一般,引劲贯达四梢,意之所至坚如铁石。此桩功民间亦称“提桶子劲”。
                 1、面向南方,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垂于体侧,沉肩坠肘,全身放松,呼吸平和,精神集中,两目平视。
                 2、两掌手心向上缓缓前伸上提,成前平举高于肩齐,然后翻掌心朝下,向下落到身体两侧,此时翘腕,双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微用力下按做呼吸三次,愈按愈紧;然后两掌从两侧向上划圈,当于肩平高时,翻掌心朝上,缓缓向上环抱,直臂上举过头顶上方,掌心相对,然后屈指紧握拳头下落,屈肘尖朝两侧,拳经耳旁落至肩前,沿体侧向下栽拳,虎口朝后,下栽至臂直,两拳背距腿约10厘米,做呼吸三次,用力握拳,愈握愈紧。呼吸毕松拳成掌,再从两侧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时,合掌下落,沿任脉线缓缓落至胸前,十指朝上,略停片刻。
                 3、接上式,然后双掌外分,向左右两侧移动,成侧平举一字状,掌心向上,转掌心向前,大臂带动小臂向胸前合拢环抱,两肘弯曲,双掌虎口成圆形,掌心朝里,手指微微张开相对,中间约距20厘米,掌胸之间约距30厘米。要求:悬顶闭目,舌抵上腭,含胸松腹,微收会阴。意念: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环抱巨树,巍然屹立于广大天地之间,每次定劲静站不得少于30分钟。
                 二、握固铁骨拳
                     
                 拳谱云:“拳者,卷指叠拳,屈指握固,团聚气力,用以击敌也。”按此练轼可使双拳硬如坚石,两臂增力。现将其中平肩架介绍如下: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两手臂垂于体侧,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垂帘目视鼻端,闭口舌抵上腭,调息匀长,气沉丹田,专意静心,排除杂念。
                     
                 2、两手缓缓前伸,手心朝下,向上抬至乳平时,屈肘后收,两掌收到乳侧,胁肋之两旁时,慢慢向下按,掌心朝下,手指朝前,沿体侧按压至臂直。然后配合呼吸双掌压按,呼气时双掌用力下按,手指上翘,呼气时双掌用劲下按,手指上翘,吸气时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乃止。
                     
                 3、前式数字毕,即将拇指尖贴大腿并上翘,其余四指同时向掌心屈指握紧,掌心朝后,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双拳用力紧握,吸气时拳头不放松。每呼吸一次拳握一紧,愈握愈紧,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可完毕。
                     
                 4、前式数字毕,将大指叠在中食指中节上为平拳,趁势虎口向前一拧,成拳心朝腿,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双拳用力紧握,吸气时拳头不放松。每握一次拳加一紧,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毕。
                     
                 5、两手握拳,由身体两侧向上平举,成一字平肩,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6、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向上,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7、两手握拳举过头顶伸直,拳心相对;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8、两拳起码臂向前下落,至肩平齐时停住,拳心相对;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9、两拳再下落至两腿内侧,置于大腿根部,拳背朝前,拳眼相对,约距离10厘米;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三、铁臂关窍秘
                     
                 其它门派练铁臂之功,主要靠排打,而本功则有其独到之妙处,“阴阳转换,拧扭小臂”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依此练功,不但见效快,而且功力威猛。也将其中之平肩架介绍如下: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正身直,两臂下垂,肘腑微屈,两掌挑腕上翘,手心朝下,十指朝前;然后配合呼吸上提下按,吸气时屈肘两掌上提至腰间,呼气时向下按下至臂直,如此七次呼吸即止。
                     
                 2、站立要求不变,两掌握拳,拳心朝后,两臂伸直,然后配合呼吸前转后拧,吸气时两拳心翻转朝前,呼气时用口发“嘿”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半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后,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即止。
                     
                 3、两手握拳,,左右伸臂,成一字侧平举,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4、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朝下,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5、两手握拳直举过头顶,拳心朝前;然后配合呼吸后转前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后,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6、平肩站好,右手掌心朝内置于丹田处,左手握拳向前伸直,拳眼朝上,略比肩低;然后用鼻吸气,提丹田之气上升至膻中穴,同时右手伴着抬至胸部随即呼气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并提肛紧拳,右掌从胸部引气经左肩,右臂推至左拳处,用意用劲导引。再吸气右掌收回胸部,呼气推气达左拳。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换左手向右拳推气,也做七次呼吸即毕。
                 7、按姿式站好,以鼻做深长匀细的呼吸数次,全身放松,意念气沉丹田,收功。收功后手臂放松,双手轻揉两臂。练习铁臂功请参看“铁臂关窍图”,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
                 四、发出击打力
                 通过一百天练功,已具有相当功力,如何才能使所得劲能发挥出来,必须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
                 1、空劲冲拳:习者每天早晚做蹲裆骑马架子冲拳,每次冲拳次数以两拳各50次为一组,做6—10组,配合呼吸练习,呼气时冲拳,吸气时收回,要求蹬脚,转胯,拧腰,送胯,抛拳。练习30—60天,劲力顺达,改换方法。习此功同时尚须配合拳劲蓄养。
                 2、寸劲穿透:以冲拳方法打吊袋或胶靶,初始动作要慢,力量由轻到重,一下一下地体会劲力由脚、腿、胯、腰、膀、肘直至拳面的传导感。要求同上。如此练习一段时间,发劲通顺,再将拳头成拳心朝上,微屈肘,移至距墙半尺处,然后按以上要求冲拳,猛转拳心朝下,去打靶子,如能运劲自如,再缩短距离,直至距一寸,仍能发劲如意,穿透功即成。
                     
                 3、两手握拳,左右伸臂,成一字侧平举,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4、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朝下,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5、两手握拳直举过头顶,拳心朝前;然后配合呼吸后转前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后,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6、平肩站好,右手掌心朝内置于丹田处,左手握拳向前伸直,拳眼朝上,略比肩低;然后用鼻吸气,提丹田之气上升至膻中穴,同时右手伴着抬至胸部随即呼气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并提肛紧拳,右掌从胸部引气经左肩,右臂推至左拳处,用意用劲导引。再吸气右掌收回胸部,呼气推气达左拳。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换左手向右拳推气,也做七次呼吸即毕。
                 7、按姿式站好,以鼻做深长匀细的呼吸数次,全身放松,意念气沉丹田,收功。收功后手臂放松,双手轻揉两臂。练习铁臂功请参看“铁臂关窍图”,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
                 四、发出击打力
                 通过一百天练功,已具有相当功力,如何才能使所得劲能发挥出来,必须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
                 1、空劲冲拳:习者每天早晚做蹲裆骑马架子冲拳,每次冲拳次数以两拳各50次为一组,做6—10组,配合呼吸练习,呼气时冲拳,吸气时收回,要求蹬脚,转胯,拧腰,送胯,抛拳。练习30—60天,劲力顺达,改换方法。习此功同时尚须配合拳劲蓄养。
                 2、寸劲穿透:以冲拳方法打吊袋或胶靶,初始动作要慢,力量由轻到重,一下一下地体会劲力由脚、腿、胯、腰、膀、肘直至拳面的传导感。要求同上。如此练习一段时间,发劲通顺,再将拳头成拳心朝上,微屈肘,移至距墙半尺处,然后按以上要求冲拳,猛转拳心朝下,去打靶子,如能运劲自如,再缩短距离,直至距一寸,仍能发劲如意,穿透功即成。


转自:天下武技网     www.tianxiawuji.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5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金钟罩和铁布衫可能是最具吸引力和神秘感的两大护体神功,据说只要练成金钟罩或者铁布衫就可以排坚抗锐刀枪不入,清朝末年的义和团内的中高级头领都秘密传习此功,为了鼓动民众制造声势,他们更将金钟罩铁布衫功完全神秘化,使得普通追随者相信他们的首领不但自己能够刀枪不入,而且可以用符咒将所有的徒众也变成刀枪不入之身,这大概是金钟罩的“罩”字无限扩大化的结果,一个人练成的护体功夫恍恍惚惚间似乎笼罩住了成千上万的徒众,结果当然是战场上血腥的悲剧了。

  事实上金钟罩铁布衫的刀枪不入是有限度的,普通的冷兵器和现代化的火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即使象坦克这种天生就是为了刀枪不入的钢铁战车,也在反坦克武器的威胁下一代一代地变成活靶子,何况是血肉之躯的金钟罩铁布衫,更何况是虚幻的符咒扩大化的心理金钟罩和信仰铁布衫?

  金钟罩铁布衫的流派有很多种,此处公开的戳脚门铁布衫功法即是当年义和团内秘传的“刀枪不入术”的一个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5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黄帝内经》今年头刚买了本来看(还没看完),是本很不错的书!“312经络锻炼法”没听过,只看过个《49式经络动功》的VCD。

易筋经版本实在太多啦,少林、民间各有不同的练法。看这帖~http://www.mba.net.my/Discuss/bbsxp/ShowPost.asp?id=113。易筋洗髓经中的“十二大劲”,专求运力;“韦驮十二势”,专求易筋;“立八段锦”,专求运动血脉;“坐十二段锦”,专求洗髓。我只练民间传授的易筋经(即韦驮十二势)和八段锦(立),生病时、下雨天或在外公干时没地方练拳,这些功法最好练!

[ Last edited by 唔讲得 on 1-6-2005 at 02:52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5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个“形意拳内功周天法”

总诀:
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皱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周天法是心意堂珍藏之《六合拳谱》(乾隆十五年之手抄本)的高级内功心法之一,是习练形意拳必须的功法之一。拳经云: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归于一,终离不开呼吸。内功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循环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秘术,古来一直是道家的内传之术,一般人极难得到真传。形意拳之内功也采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辈们对此多不轻易传人。拳经亦云:武芝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得此不可妄传人。
      周天法主要是以意念导引内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便得气血得以通畅,使人益寿延年的一种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础功法。人之任督二脉同出一源,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身后,如同天地之子午。丹书谓,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任督二脉可分可合,分之为二,合而为一,周天法的实质就是把任督二脉合而成其一脉。道家练丹讲进阴符,退阳火。肾之精气通过练功运至乾顶(泥丸宫)还精补脑,为进阴符。心之精气沉至海底(下丹田)玉液还丹,为退阳火。是谓人之真气升降之道。人之身中有二窍,一曰玄关,二曰牝尸。玉皇经云: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根深。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任脉为阴血之母,督脉为阳气之父。任督二脉一通,百脉皆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如同江河。任督二脉如同长江、大河,奇经八脉如同沼泽、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故《六合拳谱》中只讲周天法,而不言其大小周天就是此理,即小周天一通,大周天亦通矣。练此功法时,应清心寡欲,心内空空然,茫茫然,如无物一般,道家广成子云:丹灶河车休砣砣,鹤胎龟息自绵绵。盖人身自有天地,一呼一吸,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任督二脉随气运转,乃天地自然盘旋。故此功法之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要逐步达到细、长、匀、慢、无声及无息。前辈在此功法练习时专有入静法诀: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为;无为绝象,绝象觉明;神气相通,万气归根,合成一气(此即道家之无极势)。故练功时,必须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想,无我无它,好似木鸡植中庭,又如扁舟泛巨海,使大脑完全宁静下来,只想着真气运行的路线。 

紧撮谷道内中提
     撮谷道使真气由任脉之源撮抵督脉之中。谷道即肛门(魄门),是练习内功的重要部位之一,练习时,紧撮谷道如忍大便状。内提气,外提肛。吸气时,前后二阴同时上提,要提紧以不泄气为好。此为真气走行督脉之第一关。

尾闾二起皱节骨
     尾闾在尾骨之尽头,即长强穴。真气运至尾闾时,翻龟尾使真气上行,提胸肋,使真气上冲夹脊(辘轳关),此为真气走行督脉之第二关。

玉枕难过目视顶
    玉枕又称铁壁关,乃颈后高骨,是真气行走督脉之最后一关。真气行至玉枕关时,目上视使其顺利通过到达泥丸。

来到丹田存消息
    真气通过玉枕后直上泥丸即上丹田,真气到上丹田,即达到了还精补脑的目的。

往前又是鹊桥路
     真气在上丹田稍稍运行,即直下泥丸到印堂,通过鹊桥(舌)与任脉相接,真气过鹊桥时,舌需抵上腭,以接督脉之气,督脉之气化为水(津液)以意送下。

十二时中降下池
    真气化作甘露(津液)过十二重楼(喉部十二关节)直达下丹田(华池穴)。华池及藏精之所,主炼精化气,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上窍上通可达脑,主还精补脑,下窍通外肾主以泄身内之浊精。

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习练周天法主以意念做为导引,这就要求心无杂念,一心只以意念导引真气之走引,使丹田之气逐渐充盈。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真气充盈,任督二脉贯通,就会使内气畅通无阻,使人精神饱满,神态威武,仪表光泽,身体健康,就能使人寿命增长。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如果经常练习此法,就能使内气充盈,内劲十足,使身体得以强壮,文可以养生,武可以御敌,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9-2025 03:19 AM , Processed in 0.14675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