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55|回复: 5

在醫古文裏看中醫傳統 [徐傑昌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本科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010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傳統”,起碼有兩重意義,其一表示事物老舊,不是新方法,是存在於歷史裏的東西,好比說“傳統中醫”;另一表示事物歷史悠久,形成風範,有一個傳承下來的道統,好比說“中醫傳統”。無奈,今之醫者,可默然接受傳統中醫的稱謂,反而輕忽中醫的傳統。

  醫療行為屬於應用科學的範疇,中醫卻夠不上現代科學的準則。中醫也不諱言,中醫學理論以哲學為基礎;不同於西醫學理論,經得起現代科學實驗過程的驗証。然而科學的基礎還是哲學,實驗也得依據理論進行,必須經過“大膽假設”這個哲學階段,可見哲學與科學並無抵觸;只是中醫要成為一門現代科學,得先在“小心求證”的步驟上成功。中醫必須承認這是現代科學的觀點。

  傳統中醫欠缺實驗階段,算不上一門應用科學,可又實實在在地應用了三千年;時至今日,諷刺地,僅能稱得上一門“理論上的科學”,又或“應用中的哲學”。因此,英文稱中醫為傳統中醫也就順理成章,因為比較起來,容或西醫前面就有個潛台詞,該喚作“現代西醫”。問題是現代西醫普及以後,可以瞬間取代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土、氣、水、火等四元素論的傳統西醫;而看來性質相類,同以哲學為基礎,強調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學說的傳統中醫,為何今天仍能夠存活下來?

“驗效”,固然是中醫不朽的基本條件。但傳統西醫不見得沒有驗效,求神問卜尚且有應驗之時;為甚麼世人要相信,中醫不是民間療法,偶中而愈之流,而是必有益於病人,甚或具有優於西醫作用的醫學。或許中醫不該忽略的,正是一個概括醫學、醫術與醫療行為的中醫傳統。這個傳統,足以顯示中醫不僅是一盤生意、一埸實驗,不止於哲學或理論;而是一門治病救人的應用學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0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醫為儒道兩家之學

  孫思邈云:“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1﹚ 醫卜並論,自古已然。乃因醫卜星相同源於《周易》,《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內容俱以陰陽學說為主,加上五行學說;現代人有鑑於卜筮之巧言令色者多,而知中醫之自有傳統者少,往往以中醫為陰陽之學,又或玄學一類視之。然而《扁鵲傳》云病有六不治;不治者,非單病也,更是病者的態度,明言“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2﹚ 可見中醫不是一套仰望鬼神之學,也不以玄學來作自身要求。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 一、二、三者,元氣、陰陽、陰陽交合之謂也;老子認為元氣生陰陽,而陰陽生萬物。《諸家得失策》云:“天地之道,陰陽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陰陽而已矣。……惟陰陽得其理則氣和,氣和則形亦以之和矣。” ﹙4﹚ 道家學說多與中醫理論類通。又如中醫的精氣學說,強調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天人相應。《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道家也有近似說法,《淮南子.天文訓》:“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又說:“煩氣為蟲,精氣為人。”﹙5﹚ 《莊子.知北游》亦言:“通天下一氣耳。”道家言氣,言陰陽,基本與中醫之義通,足見中醫可以被看成一門道家學說。

  觀乎歷代中醫,也確有其道學傳統。晉代葛洪,道號“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半生修道煉丹,世稱“陶隱居”;唐代王冰,道號“啟玄子”;明代張介賓,道號“通一子”等等,名副其實都是道士。中醫第一部骨科專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也是唐代藺道人所著。無可否認,中醫學術內容以道學為主,講求順應自然,修道養生;然而道家思想有其消極性,老子便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6﹚ 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7﹚ 老莊不大鼓勵以有限的人生,追求無盡的知識;要是中醫只專注於道學發展,結果恐是重在養生,不在濟世,或只為治己,非為治人。中醫若要治病,要面對病人,顯然還有一套不純然是道家之學的傳統。

  道、儒兩家源於春秋時代,道以老莊為代表,儒則稱孔孟。《易》與《詩》、《書》是孔子以前三部最重要的經典﹙8﹚ ,《論語.述而》云:“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一般以為,儒家重《詩經》、《尚書》,而《易經》則開啟道、陰陽、雜、名等諸家;往往忽略儒家思想亦受《易經》影響。南北朝蕭剛《勸醫論》曰:“同庾敳之讀《莊子》,異孔丘之好《周易》。”說明孔子同樣雅好《周易》,孔子自己也說:“加我以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9﹚ 足見儒、道兩家之思,俱受《易經》啟發,異中有同,不盡相悖。

  雖則老子言“道”,孔子曰“仁”,可道與仁之間有其相通之處,如兩家之思想中心,俱有“天人合一”。只是道家言“天人”,是超脫於人的本位,從大自然的角度出發,宏觀人於宇宙中的角色,探求人該如何調適於自然。故老子言:“人法於地,地法於天,天法於道,道法於自然。”﹙10﹚不外說明,人法於自然,當順應自然。正由於道家不從人的本位出發,對於大自然,可以產生一個更客觀的立場;國學家錢穆便說:“道家思想又似頗有與西方自然科學接近的可能。”﹙11﹚

  《中庸》則謂:“盡己之性而後可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而後可以盡物之性,盡物之性而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故儒家之曰“天人”,乃從自身出發,然後及人、及物、及天地,探求在大自然中人該如何體驗人生價值。儒家的人生鼓勵反求諸己,《論語.衛靈公》直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學而》云︰“吾日三省吾身。”儒家素有自省躬行,推己及人的精神。《禮運.大同》即曰:“故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由是孔子言“踐仁知天”,孟子言“盡心知性”,至於人如何知天、知性;對儒家來說,重點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克盡本分的實踐過程;在過程中所展現的積極性,往往會形成一種行為規範,甚或一種道德精神。
儒家之重實踐,放在中醫學上,正正彌補了以道學為主的中醫內容,善養一己之生,而不善養萬民之壽的缺憾,使得中醫學縱沒有完備的科學基礎,卻一直能應用於社會之中,成為一門儒、道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應用學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0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醫為格物致知之學
  中醫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標準,但中醫之用儒學,儒學之倡格物致知,則說明中醫重視科學精神。《禮.大學》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者,《辭源》謂:“窮究事物之原理也。”意義就是求真,性質就是科學精神。張仲景說:“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12﹚孫思邈也說:“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13﹚吳鞠通則“述先賢之格言,攄生平之心得,窮源竟委。”﹙14﹚顯然,中醫既重視固有理論,同時又鼓勵不斷鑽研。

  中醫傳統看來崇古,儒家亦然,孔子便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5﹚但《論語.為政》卻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似乎又不反對疑古、創新。清代汪廷珍《溫病條辨.敘》慨嘆:“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以闕如為恥,不能舉一反三,惟務按圖索驥。”﹙16﹚汪氏以為,聞一知十者,世間少有,傳統醫者往往恥於言不知的範疇,多未敢創新;忽略《論語.述而》所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對於不能提出疑問的學者,孔子同樣認為是難以啟發的。所以更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7﹚顯然,儒家也認同“致新” ,但前提得在“格古” 的基礎上。故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汪廷珍看來,非單格物致知,誠有推陳出新之意。

  仲景復言:“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18﹚說明醫學不該憑藉祖傳秘方依樣葫蘆,要從正確的理論發展出新知識;故《傷寒》之出於《內經》,《溫病》又出於《傷寒》,當非偶然,而是中醫的傳統使然。亦即《溫病條辨.敘》所說:“咸知溯原《靈》、《素》,問道長沙。”﹙19﹚然後葉天士《溫熱論》出,實乃儒家格物致知的結果。是以朱丹溪乾脆說:“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耶?”﹙20﹚丹溪顯以醫為格物致知之學;及清末,西力東漸,對流入的自然科學,竟俱統稱“格致學”。卻原來早在漢末,中醫學至仲景,已融入豐沛的儒家精神,一則是仲景濟世之心深切,儒學推己及人之思對醫療行為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再則是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使得中醫學者朝著積極研究的方向發展。

  《傷寒雜病論》雖以治病用藥為主,然仲景序中對當時醫者卻多有批判:“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21﹚仲景只是批評,是反面說明;故後來孫思邈對大醫治病則有正面描述:“省病問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針判藥,無得參差。……”﹙22﹚所謂“至意深心”,說明除醫術外,大醫診疾,尤當克盡心意,不亦儒家“誠意正心”之謂也;恰如《丹溪翁傳》言:“翁簡慤精良,剛嚴介特,執心以正,立身以誠。”﹙23﹚無非是強調一個好的醫者,首要誠意正心。

  相傳仲景為長沙太守,懷抱儒家精神固是理所當然。批評時醫,反映他對醫者的嚴格要求。《禮.大學》云:“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仲景對中醫從學術研究到行醫的態度、操守要求,大抵是以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精神為本。難怪其序最後用上《論語》的幾句話作結:“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24﹚ “方術”者,醫學也,仲景一向探求道學為主的醫學內容;但在鑽研與應用上,他表明以儒家精神為本,追隨孔子話語。

  儒家尊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後世稱仲景為“醫聖”,一若杜甫於詩之曰“詩聖”;﹙25﹚非單指其技藝高超,更是具有儒家超凡入聖的高尚人格。由是觀之,儒學之於中醫,不也名正言順。醫學對仲景而言,絕對不只於個人養生,而是備有儒家的積極性、外推性,必須應用以治病救人,因此更說:“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26﹚仲景把個人的保身長全放在最後,而上療君親以為忠孝,下救貧賤以為仁愛,不正充滿著儒家的人倫思想嗎!

醫為推己及人之學

  《華佗傳》中對華佗有這樣的描述:“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27﹚當一個儒者或醫者,在古時顯以儒者為先,即如李杲幼年,“受《論語》、《孟子》於王內翰從之,受《春秋》於馮內翰叔獻。”﹙28﹚朱丹溪少時家境沒那麼好,也“從鄉先生治經,為舉子業。”﹙29﹚皇甫謐則更是“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30﹚不論貧富,醫者尚儒,從來都是一個中醫傳統。

  儒家倡“學而優則仕”﹙31﹚,士人書讀得好,就當為官;以醫見業,畢竟是末學,有不得意而為不得已之嘆。宋代范仲淹有一名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中醫傳統中,醫學竟不常與道學相並論,卻反與儒學有其一脈相承;《國語.晉語》云:“上醫醫國,其次疾人。”說明治國、治亂之道,與治人、治病之道相通。徐靈胎說:“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32﹚恰如張介賓所言:“夫任醫如任將,皆安危之所關。”﹙33﹚有趣的是,前幾年“非典”肆虐,領導人也說:“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治病如治國,儒、醫互通,竟也千古不易。

  故舊時業醫之人,無不兼習儒學,且多以習儒為先,倘有棄儒業醫之舉,內心必有一番掙扎。朱丹溪曾慨然曰:“士茍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34﹚丹溪以為醫者能行仁,即有如儒者能入仕,在當時頗有自我寬懷的況味!薛雪以醫見聞於世,其孫卻以理學家名之,撰其墓志竟無一字及醫。老朋友袁枚不忿,《與薛壽魚書》說:“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聖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仁其民,使無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35﹚

  以推及物之仁也好,以術仁其民也好;《論語.雍也》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儒學以仁為本,在儒家看來,行醫即推己及人之仁;袁枚之意,是醫者行醫以行仁術,較諸士人入仕以行仁政更切實際。所以仁者不一定要入仕,唯醫者當必要有仁心,始謂之“仁心仁術”。故亦有厭仕而業醫者,《新唐書》記孫思邈,隋文帝欲詔之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之以官,皆稱有疾、身老而不就,情願潛心醫事。錢乙本為宋神宗時太醫丞,俄以病免;哲宗復召,猶以疾見辭。情願退居里舍,待“病者日造門,或扶攜襁負,纍纍滿前。……皆授之藥。”﹙36﹚

  士人看破仕途,乃知儒即醫,醫亦儒也。故醫者中不乏文人,文人中不乏知醫之士,不僅范仲淹,柳宗元、蘇東坡、沈括、宋濂等復如是。醫者習儒,是為踐仁,而儒者習醫,則每為盡孝。朱丹溪自言:“震亨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眾工束手,由是有志於醫。”﹙37﹚李杲習醫更是滿懷悲憤,《東垣老人傳》:“母王氏寢疾,命里中數醫拯之,溫涼寒熱,其說異同;百藥備嘗,以水濟水,竟莫知何証而斃!君痛悼不知醫而失其親,有願曰:若遇良醫,當力學以志。”﹙38﹚許叔微也有類似慘痛經歷:“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牙噤涎潮。有一里中醫便作中風,以大通圓三粒下之,大下數行,一夕而去。予常痛恨。”﹙39﹚許氏之恨,恨庸醫之誤治,亦恨己之不知醫也。故王燾早就說:“嗚呼!齊梁之間,不明醫術者,不得為孝子。”﹙40﹚薛雪直言:“古云: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41﹚

  從前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42﹚孔子之言,意帶相關。其一,為人子者,當常憂父母之病苦。其二,為人子者,當保重身體,毋使父母憂其病苦。故皇甫謐言:“夫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43﹚是以張從正稱其著作曰《儒門事親》,實乃“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之意;﹙44﹚儒家忠孝仁愛之學,最終不在仕途,竟在中醫學裏得到最有力的實踐。
故習儒者易得醫理,而習醫者喜得儒名。世有稱“儒醫”者,無非是強調一個好的醫者,當有儒者風範。皇甫謐嘗“耽翫﹙玩﹚典籍,忘寢與食。”﹙45﹚人或憂其耗損精神,謐輒引孔子言:“朝聞道,夕死可矣。”﹙46﹚傳統醫者既以儒學為自身要求;也就難怪,中醫傳統對醫者的評價,往往用上一套儒家標準。《錢仲陽傳》言:“乙非獨其醫可稱也,其篤行似儒,其奇節似俠。”﹙47﹚《丹溪翁傳》言:“若翁者,殆古所謂直諒多聞之益友,又可以醫師少之哉?”﹙48﹚不正是《論語.季氏》所云:“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古之良醫,最終也必須得到一個儒家標準的認同。

道學為體儒學為用

  故醫術淵源於道學,乃因其超脫自我,趨向唯物,性質接近自然科學;儒學縱然唯心,可其推己及人之思卻促使中醫澤被蒼生,中醫學更因格物致知的精神而得以積極發展。故中醫之為學,可說“道學為體,儒學為用”。輕儒者,雖精於術猶恐怠於醫;輕道者,縱善於醫猶恐拙於術。自古良醫必儒道並重,始能得“醫術”之全。亦即孫思邈所云,須涉獵群書始可與言於醫道者︰“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49﹚

  中醫史云:“醫藥起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疾病鬥爭的實踐。”﹙50﹚社會實踐促成文化產生,疾病鬥爭的實踐則產生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根本與中國文化並生。錢穆言:“中國文化特有的中和性格,使其可以多方面的吸收與融和。”﹙51﹚故中醫學當不止於《易》之所謂陰陽,或《書》之所謂五行,又不僅是或儒、或道的一家之言。中醫學正如中國文化一樣,不斷地吸收與融和外來的新元素。原始的醫藥文化從道學中悟出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又從儒學中撮取研究與應用的精神;儒道兩家之為中國文化主流,乃至於中醫學,亦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悠長的中醫傳統。

  科學是現代醫學的主流,可科學不見得就是醫學的全部,即如病者的情志,醫者的心術,科學終究無從量化。由是對於科學,中醫自當採取融和、吸收的態度;毋用托詞純淨中醫而輕蔑科學,也毋用強說中醫已入於現代科學之林。即便醫療為應用科學,唯今之醫療系統,輒用大筆資源於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倒因資源匱乏而延誤病情,能無愧於曰醫為應用科學者耶!科學固然唯物,而應用畢竟唯心,國學家唐君毅有言:“只有仁心可為人之科學的理智分析活動的主宰者。”﹙52﹚不也說明,在驚惶失措的“非典”時期,為何西醫首先想到的,竟如《孟子.公孫丑》所言:“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一個充滿現代科學知識的頭腦,在危急存亡之際所要得到的價值支持,竟是往兩千多年以前中國文化的價值理想中尋找;顯然,科學之於醫學,同樣有其不足。
古云:文以載道,《醫古文》者,集中醫人事之傳、序、書、論等。誠非一家之言,而若百川匯流,滔滔不息,以記前人於醫一事之理想、價值,所載者凡兩千多年之中醫傳統也。今人習醫,多勤於方術,企望速成,每喜病治方藥之得效,而厭《醫古文》之乏用,視如蔽屣。或說社會本來功利,何可厚非;唯習醫之人而不知醫之傳統有儒學及人之仁德,豈非如蕭京所不幸言中者:“初亦何事不可度活,乃至輕易冒醫。”﹙53﹚
想羅天益將拜李杲為師,東垣老人劈頭便問:“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54﹚“傳道”者,竊以為,不亦中醫傳統之概括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0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注:
﹙1﹚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醫古文.大醫精誠》p.142
﹙2﹚ :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醫古文.扁鵲傳》p.21
﹙3﹚ :《老子》四十二章。
﹙4﹚ :明.楊濟時《諸家得失策》。《醫古文》p.153
﹙5﹚ :漢.淮南王劉安等撰。《漢書.藝文志》著錄入雜家,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僅存
內篇,內容大致歸於道家的自然天道觀。故目之為道家學說。
﹙6﹚ :《老子》四十八章。
﹙7﹚ :《莊子.養生主》。
﹙8﹚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p.53原文:“在孔子以前的古代典籍,流傳至今者並不多。
舉其最重要者,只尚書,詩經,和易經三種。”
﹙9﹚ :《論語.述而》。
﹙10﹚:《老子》二十五章。
﹙1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p.114
﹙12﹚: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序》。《醫古文》p.75
﹙13﹚: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醫古文.大醫精誠》p.142
﹙14﹚:清.汪廷珍《溫病條辨.敘》。《醫古文》p.105
﹙15﹚:《論語.述而》。
﹙16﹚:清.汪廷珍《溫病條辨.敘》。《醫古文》p.105 本處斷句教材作“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以闕如為恥,不能舉一反三,惟務按圖索驥。”汪廷珍於此共引《論語》三則。《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論語.子路》: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然《論語》無稱“才士”者,皆作“士”;如《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憲問》:“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故斷句不循教材,尚幸識者指正。
﹙17﹚:《論語.為政》。
﹙18﹚: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序》。《醫古文》p.76
﹙19﹚:清.汪廷珍《溫病條辨.敘》。《醫古文》p.105
﹙20﹚:元.朱丹溪《格致餘論.序》。《醫古文》p.7
﹙21﹚: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序》。《醫古文》p.76
﹙22﹚: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醫古文.大醫精誠》p.143
﹙23﹚:元.載良《九靈山房集》。《醫古文.丹溪翁傳》p.4
﹙24﹚: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序》。《醫古文》p.76
﹙25﹚:唐代詩人中,李白詩超脫清逸,稱詩仙,若道家;王維詩恬淡若禪,稱詩佛,若釋家;杜甫詩悲天閔人,稱詩聖,若儒家。世所稱“聖”者,多被目為儒家。
﹙26﹚: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序》。《醫古文》p.75
﹙27﹚:三國.陳壽《三國志.華佗傳》。《醫古文》p.26
﹙28﹚:元.硯堅《東垣老人傳》;收載於李濂《醫史》。《醫古文》p.35
﹙29﹚:元.載良《九靈山房集》。《醫古文.丹溪翁傳》p.1
﹙30﹚:唐.房玄齡等《晉書.皇甫謐傳》。《醫古文》p.30
﹙31﹚:《論語.子張》。
﹙32﹚: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醫古文》p.162
﹙33﹚:明.張介賓《景岳全書》。《醫古文.病家兩要說》p.150
﹙34﹚:元.載良《九靈山房集》。《醫古文.丹溪翁傳》p.1
﹙35﹚: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醫古文.與薛壽魚書》p.129
﹙36﹚:宋.劉跂《錢仲陽傳》。《醫古文》p.8
﹙37﹚:元.朱丹溪《格致餘論.序》。《醫古文》p.6
﹙38﹚:元.硯堅《東垣老人傳》;收載於李濂《醫史》。《醫古文》p.35
﹙39﹚: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醫古文.醫案六則之二》p.44
﹙40﹚:唐.王燾《外台秘要.序》。《醫古文》p.100
﹙41﹚:清.薛雪《內經知要.序》。《醫古文》p.78
﹙42﹚:《論語.為政》。
﹙43﹚:晉.皇甫謐《甲乙經.序》。《醫古文》p.93
﹙44﹚:清.《四庫全書提要》云:“其曰《儒門事親》者,以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也。”《醫古文》p.299
﹙45﹚:唐.房玄齡等《晉書.皇甫謐傳》。《醫古文》p.31
﹙46﹚:《論語.里仁》。
﹙47﹚:宋.劉跂《錢仲陽傳》。《醫古文》p.10
﹙48﹚:元.載良《九靈山房集》。《醫古文.丹溪翁傳》p.5
﹙49﹚: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習業》。《醫古文》p.145
﹙50﹚:《中國醫學史》p.11
﹙5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p.175
﹙52﹚: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p.135
﹙53﹚:明.蕭京《軒岐救正論》。《醫古文.察弊》p.146
﹙54﹚:元.硯堅《東垣老人傳》;收載於李濂《醫史》。《醫古文》p.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10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你是在中医界的朋友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0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2-2025 03:20 AM , Processed in 0.12926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