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新闻
讓孤軍後裔接受華教‧北馬義工團泰北教學
(檳城‧大山腳)一批10多人組成的北馬義工隊伍,早前共乘火車北上到泰國北部清萊與緬甸邊界的山區,為貧困的異域孤軍後裔新生代,義務提供華文教育、醒獅技藝指導,傳承中華文化及義診服務。
一批來自泰北清萊山區的22名師生,在一個機緣安排下,4月中乘火車下來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展開逾20日的“中國經典弟子規和了凡四訓”課程,在兩方交流中,讓本邦人士看到泰北山區華人在學習中文方面,原來是那麼困難與教育的資源嚴缺。 22名泰北華裔師生在丹州完成弟子規課程之外,5月初先後拜訪吉中雙溪大年華社、米都吉華獨中、威省慈善組織聯誼總會及大山腳忠華龍獅團,尋找學習機會與未來的合作契機。 吉華獨中收容4孤軍後裔
龍獅團教練傳承獅藝 其中一個大成果是,吉華獨中經收容泰緬山區的4名貧困村民,在此校就讀6年,以便在日後學成後返鄉成為教師,把大馬的華文教育發揚在金三角。4名孤軍後裔的學費,均因董事長李斯仁一人獨資贊助。 另外,在大山腳的忠華龍獅團教練馮添強和慈聯會余耀南,也應允和吉打義工團一起到泰北山區,分別義務傳承醒獅技藝及授教華文等工作。 北馬義工的這趟舟車勞頓之傳承華教之旅,是在泰國北部華文教育國際援助金推動人柯金合及新世紀專科醫院執行董事陳吉民醫生發動與組成,這2名大馬華裔先後多次進入泰北山區多個村落,在瞭解當地華人困境後與深表同情下,開始策動義工團到山區服務,推廣華文教育及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柯金合:有機會就學華文
泰北華裔沒忘本 柯金合受訪時說,他們發現泰北清萊金三角區的華裔群,雖然生活清苦但沒有忘本,但一有機會,都不願放棄學習華文的機會。所以,去年起就回國召集志願義工團,把華文教師、電腦老師、手語老師及書法家,在12月共赴山區數間中小學,把學術教導給孤軍山民的後裔。也前後募籌逾26台電腦及捐款,緩解當地學校之困境。 陳吉民:大馬義診團接班
11至12月為村民診病 到泰北山區為村民治病的陳吉民表示,他發現每年7至8月都有台灣義診團,前往為村民診病一次,就決定每年11至12月,籌組大馬義診團前往接班。 身兼泰北普門中學、道濟中學、蓮花中學及彌勒小學校長的李銘亞,不久前在大山腳以流利的華話,向檳城的朋友講述,在緬甸邊界的泰北清萊山區,有8個華人聚居的主要村落,包括美斯樂、康泰村、密額村、漂排村、滿星疊、邦邁村、滿堂村、孔邦村。 8華人村落人口約8萬 “這8華人村落的現今人口約8萬名,他們是一批被世人遺忘的國民黨孤軍之後裔,上世紀中期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的延宕,和歷史糾葛下,退守的國民軍人與後裔,60年來的命運,是與緬甸、泰國、寮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緊繫一起,成了異域孤軍或沒有國籍的難民。” 李銘亞:村內80%山民窮沒讀書 他說,村內80%山民皆窮困,許多家長都付不起學費而讓子女半途輟學,窮女學生們都擔心沒讀書的話,就會如其他姐妹一樣,最終被逼賣身。 “由於居在泰國邊疆,而華校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改為泰文學校,孤軍新一代後裔的適齡兒童,都需接受小學到初中階段的泰文教育,而堅持傳承中華文化的長輩,惟有讓後裔在上午讀泰文,至傍晚時分,就上華校的黃昏班,學習華文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
星洲日報/大北馬‧2010.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