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xifu 于 17-6-2010 08:20 PM 编辑
公元1872~1957年) 佛教同修读过《弘一大师年谱》的,都会知道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冬月,弘一大师赴闽南的因缘,是随着尤惜阴、谢国梁二居士,原来打算去暹罗(现在的泰国),后来途经厦门,为陈敬贤居士挽留,弘一大师留下来,尤、谢二居士仍赴暹罗。这两位居士后来都剃度出家,谢国梁居士出家后法名寂云,尤惜阴居士出家后法名演本。 演本法师,俗家姓尤,名雪行,字惜阴,人称雪行居士。他是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农历二月初六日。无锡是江南文物荟萃之乡,他生于书香世家,天质俊发,自幼循序就读,光绪二十年之前中了秀才。以后甲午之战,割让台湾;戊戌政变,招致八国联军,以及清廷内政腐败,外患频仍等一连串的事故,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多具有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之前,宣统二、三年间,雪行在上海民立报任笔政。民立报是于右任创办的报纸,言论重点在揭发清廷无能,鼓吹革命思想,事实上是革命党人的联络机构,雪行在民立报,当然也参加了革命的行动。 民国肇建未几,民立报停刊,雪行以旧友穆藕初之邀,在穆经营的厚生纱厂任监督,后来二人合作开办农场,种植美棉(美国品种的棉花),颇为成功,后来以蝗虫肆虐,无计可施,最后一把火把农场烧掉,种植的棉花与蝗虫同归于尽。他感于杀伤太过,有违天和,自此信了佛教,虔诚忏悔。 亦有谓,他于光绪三十年前后,在上海梵王渡的圣约翰大学任国文教师,以探讨哲理,涉猎佛典而信了佛教。学校当局以教会学校不宜信奉佛教,雪行不以此项措施为然,乃辞职离校。也许,那时只是初信,到经营农场,焚烧蝗虫后,才虔诚入信。另有一说,谓此时他曾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了悟老和尚,取名演本,号弘如。按弘一大师系于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正月间,在虎跑寺皈依了悟老和尚,法名演音,字弘一。至是年七月十三日,始依了悟老和尚剃度出家,仍用皈依时的名号。这样看来,他们二位是同门师兄弟,唯雪行的皈依是在弘师之前或弘师之后,则不得而知。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上海佛教界的名流居士聂云台、丁福保、黄涵之、施省之、范古农、朱庆澜、关炯之、李圆净等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雪行也是发起人之一。居士林成立,发行《居士林林刊》,雪行任主编,在这段时间内,他编辑了几本初机佛书,如《谭因》、《法味》、《佛教故事浅说》、《了凡四训注释》等,流行甚广,与着佛书甚多的丁福保齐名。 《谭因》这本书,笔者书架上尚保有一册。是选自佛经中三十五篇故事语译而成,全书一百五十页,文字很简洁,书后附有〈系说〉一篇,说明这本书撰写的因缘。摘录一部分如下,以增加对雪行居士早年生活的了解。 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由因缘成立,因缘胜劣至不齐,约言之,可分为两路,一为善缘,一为恶缘···即言此一卷《谭因》出世因缘,今年春暮, 弘一上人欲赴温州面壁,来沪待船,小住西城兰若中。驰书约会话,提议编辑佛学浅说,广接有缘。为向该兰若住持真空和尚处,商借大藏经,当即检出传记部两卷,纂集部四卷,护教部六卷,共十二卷,俾资参考···自是厥后,利用长日如年,酷热期内闲暇光阴,展卷庄诵,觉诸经所说,半多因果海中循环至理,记载宏美、美不胜收。仍本拈一珠,照周界,尝一滴,知全海之简便主义,略引若干枚,用测法海波澜,名曰《谭因》。是编赓续《法味》而出,体裁未变,仍重趣味,末世初机,一系统事,不耐玩索,深文奥义,又怕研穷,权教教旨,首从方便,同人奉法,志在推行,法无滞相,本来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不必故作抑扬,琼森分别也。缮写甫竣事,崇朴大善士,知宣说因果,足以洗濯人心,挽回浩劫,欢喜赞叹,慨施巨资,认印五千部,继续〈法味〉刊行,广种善缘··· 佛历二九四八年八月十八日,即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九月十九日,志于沪东止观室,雪行。 文中称,《谭因》一书,系由弘一大师提议,并代他借了大藏经供他参考,才写出来的。而雪行和弘一大师,是何时相识的呢?据说民国元年,雪行在上海自立报社工作时,尚未出家的李叔同,由天津到上海,参加革命人士陈英士创办的《太平洋报》,担任文艺编辑,二人在那时就相识了。二人同为杭州虎跑寺了悟老和尚的皈依弟子。后来,叔同出家,雪行曾到杭州探视。他年长于弘一大师八岁,而对大师十分尊敬,自称弟子。一九二八年,弘一大师初赴闽南,实是以雪行为增上缘。林子青居士着《弘一大师新谱》一九二八年条有如下记载: 冬月,旧友尤惜阴与谢国梁二居士,发愿相约赴暹罗弘法,大师访于客寓,忽动远游之念,因同船南行。船到厦门,受到陈敬贤居士招待,并介绍他到南普陀寺去住,认识了性愿老法师及芝峰、大醒师等,留他小住,尤谢二居士旋乘原船赴暹。 后来弘一大师撰写《南闽十年之梦影》一书,也记载着这一段赴闽的因缘: 我第一回到闽南来,是在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十一月的时候···那时我有一位旧时很要好的朋友,名尤惜阴居士,听说他也在上海,于是我很想去看他一看。有一天的下午,我去看尤惜阴居士了。居士说他要到暹罗国去,于第二天的早上就要动身。我听到之后,登时觉得很欢喜,于是也想和他一同去。 《新谱》和《梦影》二书,主要是叙述大师赴厦门的经过,并没有说明雪行赴暹罗的因缘。原来雪行赴暹罗,并不是和谢国梁两个人去的,而是团体行动。一九二八年冬季,上海佛教人士组织「暹罗佛教考察团」,又名「中华净业团」,由一位心医和尚任团长,团员有幻一法师、庞铭新,及谢国梁与雪行等,弘一大师是临时加入附团随行的。考察团出发前,为厦门富商陈敬贤居士(南洋侨领陈嘉庚之弟)所闻,电约该团赴厦门一行,故考察团不直接赴香港,而搭乘绕道厦门的轮船,以此因缘,弘一大师才到了厦门,而被留在南普陀寺。 雪行随考察团抵达暹罗,就在当地居留下来,在华侨界弘扬净土法门,很受到佛教善信的崇敬。一九三○年,他在仰光组织「中华佛学研究社」,领导信众,被尊为导师。 与他同赴暹罗的谢国梁居士,浙江天台人,后来回国,一九三○年在厦门礼转逢和尚为师出家,法名寂云,号瑞幢。翌年,在南京宝华山受具戒,与后来大陆名僧巨赞同戒。受戒后,在陕西终南山结茅潜修。抗日战争期间,携钵入川,住在乐山县,农耕自给。一九五六年,自四川致书巨赞法师,欲往北京参学未果,以后不知所终。 一九三一年,雪行自暹罗到了新加坡,下榻佛教居士林。这时北京法源寺的德玉和尚南来,欲往印度鹿野苑兴建「中华寺」(侨领李俊承捐资),也驻锡居士林。雪行以因缘成熟,乃礼德玉和尚为师,剃度出家,仍以演本为名,成为一名六十岁的老沙弥。一九三九年到缅甸受具足戒,然后赴印度朝礼圣迹,曾北至大雪山,也到过鹿野苑中华寺。之后,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受皈依弟子谢莲塘的供养,闭关潜修密宗,得其法要。出关后提倡显密圆修、知行合一,即生成佛的法门。这时他出版《法海一滴》上下册,分赠各地信徒。 一九四五年,新加坡毘卢寺住持雪山法师,在金马仑创建三宝寺,礼请演老出任住持。演老以本道法师为监院,在信众的支持下,建造一所图书馆,命名为「法轮图书馆」,馆中藏书极富,对外开放。在此期间,他经常应请到新加坡讲经弘法,并担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及佛教居士林导师,连任多年,皈依弟子遍及星、马、泰、菲各地。 演老对药用植物颇有研究,在金马仑山上种植中药,为人治病十分灵验,尤以吉祥草治疗痔疮效果显著,为许多人解除痛苦。金马仑地势高亢,海拔五千多呎的,演老不能适应,以致罗患风湿症,晚年行动不便,常卧在禅榻上。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示寂。世寿八十六岁,僧腊二十七夏,戒腊十九夏。二十五日封龛,三十日荼,获各色舍利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