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1-6-2010 10:44 PM 编辑
如实知见
第八讲
佛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缅甸 帕奥禅师)
(佛陀诞生、成道、涅盘纪念日开示[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度过他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个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忍的背痛。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角者,那时他将对手摔在地上,而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盘前的十个月,这个恶业(akusala-kamma不善业)的果报现起了。此业的力量非常强猛,它的果报将一直持续到死亡才停止。这种痛苦称为「至死方终之苦」(maranantika-vedana),唯有在死亡来临时它才会停止。
佛陀以他的决心(adhitthana决意)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rupa-sattaka-vipassana)及非色七法(arupa-sattaka-vipassana)的观禅进入阿拉汉果定(arahatta-phala-samapatti)。阿拉汉果定指:以涅盘为对象的阿拉汉果心长时间地持续生起。由于观禅的修行强而有力,佛陀的阿拉汉果定也强而有力。从该定出来之后,佛陀立定决心:「从今日乃至般涅盘日,愿此病不再生起。」因为此业的力量强,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须发如此的决心。
这种果定称为寿行果定(ayusavkhara-phala-samapatti)、护寿果定(ayupalaka-phala-samapatti)、或命行果定(jivitasavkhara-phala-samapatti)。寿行果定指维持寿命的果定;护寿果定指保护寿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维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后,佛陀四处游方,最后到达毗舍离(Vesali)。于毘舍佉月(vesakha)月圆日之前三个月,也就是阳历二月的月圆日,在遮波罗塔(capala-cetiya),佛陀决定舍弃生存的意愿(ayusavkhara-ossajjana舍寿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决定:「从今日至毘舍佉月的月圆日,我将修行此果定;之后我将不再修行此果定。」这个决定称为「舍弃生存的意愿」。
那天,当众比库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讲堂时,佛陀向比库僧团宣布他舍弃生存的意愿。佛陀对会中的诸比库说:‘Tasmatiha bhikkhave ye te maya dhamma abhibba desita, te vo sadhukam uggahetva asevitabba bhavetabba bahulikatabba.’──「诸比库,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在彻底学习这些教法之后,你们应该实践它们、开发它们、勤习它们。」
佛陀只教导他亲身体验的法。在此,佛陀说明他对教法以及僧团的期许:僧众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Dhamma)。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一个期许。
但是单靠背诵是不够的。佛陀指示僧众应实践教法。在巴利文这叫asevitabba,翻译为实践,意即:我们应一再地实践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二个期许。
佛陀指示僧众要开发(bhavetabba)真理。当我们实践教法时,成长与进步是必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实践教法时,唯有善法(kusala-dhamma)出现在我们的心路过程中;它们是:戒善法(sila-kusala-dhamma)、定善法(samadhi-kusala-dhamma)及慧善法(pabba-kusala-dhamma)。这些善法必须持续不断地生起,直到证悟阿拉汉果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savaka)证悟阿拉汉果,他的修行(bhavana)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须实践、开发、修行,直到阿拉汉的阶段。要达到阿拉汉的境界,我们必须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开示bahuli-katabba(勤习),教导我们应该经常修行。这是佛陀的第三个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