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42|回复: 15

华夏神道与华夏宗教(一):华夏神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2-2010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mitaichi 于 9-2-2010 01:39 PM 编辑

华夏神道与华夏宗教(一):
          华夏神道


——“复兴华夏,恢复中华”系列专著第一版

作者:只管思维 来源:汉网(http://www.hanminzu.com
(原出处:汉网 更新时间:2009-10-7 12:45:12 录入:泾川三百里 编辑:泾川三百里 )

http://www.hanminzu.com/Article/xhzd/200910/765.html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神道与华夏宗教
——“复兴华夏,恢复中华”系列专著第一版


第一部分 华夏神道



第一章 天神

一.昊天上帝
二.日月星辰
    1.日月之神
    2.四方之星辰
三.其它诸天神
    1.风神
    2.云神
    3.雷神
    4.雨神
    5.诸司天神
        1)大司命
        2)少司命(司中)
        3)司禄
        4)司折
        5)司祲
        6)司差
        7)司佗
        8)司救
        9)西王母
    6.烛龙神
    7.昆仑之丘与昆仑的天神
    8.帝之平圃以及天神
四.天国与地狱
五.宇宙的起源神话传说


第二章 地祇

一.后土与社
二.稷
三.五帝(五色五行)
四.五岳
五.山林川泽以及各神
    1.名山
        1)东方诸山
        2)南方诸山
        3)西方诸山
        4)北方诸山
        5)中央诸山
    2.大河川泽
        1)东方大河川泽
        2)西方大河川泽
六.四方百物与其它地神
    1.五祀
    2.其它地坻之神
        1)农神
        2)蚕神
        3)城隍
        4)河伯
        5)高媒
        6)其它


第三章 巫与祭祀

一.巫与祭祀
瑞神与瑞灵
    1.吉神泰逢
    2.四大瑞灵
其它祥瑞灵兽
四.传说的预灾鸟兽
五.凶兽


------------------------------------


前言

“宗教”一词来源于华夏的宗庙祠堂体系,那才叫真正的“宗教”。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严格叫“神教”。这些都是过去翻译用词不当造成的。“基督教,伊斯 兰教,佛教”都是“夷神教”,加上“夷”表示是外来的,而我们华夏有自己的“神教”,就是我第一部要讲的“华夏神道”。另外,“庙”也是华夏宗庙祠堂体系特有的词汇,神教场所应该叫“寺、院、堂”之类。

本著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华夏神道体系”;第二部分,讲“华夏宗教系统”。关于“华夏神道体系”经过本人的一些整理研究,结合其它汉家同道的参考,大体上介绍一下华夏的神学体系。关于“华夏宗教系统”,主要的部分是将知名汉学思想家宋豫人先生的讲学成果采纳到该部分。

在此表示感谢。通过作者的整理,集成,研究,筛选,辨误,希望能作为华夏复兴的参考。本作为第一版。




2009-9-7  春夏秋华(只管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 华夏神道



第一章 天神



一.昊天上帝

上帝,或称天,是华夏文化里主宰天地宇宙的神,是自然化的最高的神。

“天” 是最高神格的非偶像神,而“天帝”或者“上帝”是最高神格的偶像神。根据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称其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 “上帝”,周代时,称为“天”。据《史记·封禅书》,齐国所祭八神中,有天主,而天主,就是上帝,魏国也祭天。上帝只是华夏文化多

神论的最高神,从“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宗庙社稷之灵”的顺序可以得知,非偶像的『皇天』在偶像神『上帝』之上,上帝之下还有名山大川四方之神.四方之神以下才是宗庙的列祖列宗。

昊天上帝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星辰等作为臣工使者。在中国,昊天上帝的称法很多“上帝、天、帝、天帝、天主、皇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太一、维皇上帝等”,通俗说法,如“苍天、上天、上苍、老天、老天爷等”。

‘天道无私,唯德是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对昊天上帝的信仰,其实就是对道德、仁义、自我贡献和自我牺牲的信仰。《大雅》中说,只有有德者可获天命。

昊天上帝是“道”的人格化身,昊天上帝认同(是认同而不是祝福)有德者、进取者。昊天上帝不喜欢对其不断祈祷,却不注重修德自强的人。天之子民的身份是酬勞,而不是恩赐和拍马屁吹捧得来的,是靠勤劳努力爭取而得來的。昊天信仰让人们有用自己的能力开创美好新世界的能力,昊天上帝

不会创造一个新的美好世界给好逸恶劳的懒人,只有靠自己开创盛世的自强君子能获得昊天上帝的认同。而我们华夏子孙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修德可获得昊天上帝的认同而取得天命。

昊天上帝的信仰让华夏子孙成为了不信末日,而信为万世开太平,并且努力自强,勇于奉献的华夏,成了光明正大、宏毅坚韧、胸怀天下的龙族。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二.日月星辰


1.日月之神


帝俊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是日月之神。《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就是说,天的下方有帝俊的两座祠坛,由五采鸟管理。

关于生日月,《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又“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

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楚帛书说:“日月(俊)生……帝(俊)乃为日月之行。”这里也说“日月”是由帝俊产生的,可见帝俊为日月之神的传说,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

扶桑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咸池是太阳落山后沐浴的地方。所以,有"日出扶桑,入于咸池"的说法。羲和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崦嵫山。

传说,在十个太阳中,每个里面都栖息着一只三足乌,后来被羿射下了九个,于是,天上就只剩下了一个太阳。这个就是有名的“天有十日、日载于乌、日中有三足乌、羿射十日”的传说。《论衡.说日篇》"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据说,蟾蜍是造成月蚀的动物,三足乌鸦是造成日食的动物。

在尧时,还专门设置了执掌天文历法的官职,名羲和,《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汉初,诸多的神祠中有“东君祠”,祭的就是日神。后世祭祀,设立有专门的祭坛。一直作为国家祭祀的重要内容.

———————————————————————————————————
:《山海经》所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
———————————————————————————————————

九歌 东君(祭祀太阳神)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澹』兮忘归;
    『恒』瑟兮交鼓,萧钟兮瑶『囗』;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夸』;
    『宣』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2.四方之星辰


四个方位的星辰,就是28星宿或天的四象四维,象为“青龙, 朱雀, 白虎, 玄武。”

关于四个方位的星辰,依照过去的说法,
    东方七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象为青龙。
    南方七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象为带有火的鸟-朱雀。
    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象为白虎,战神、杀伐之神。
    北方七星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象为玄武,玄代表黑。

华夏的星辰之祭,除了以上的二十八宿的天神外,还有五个方位的星。按照马王堆出土的汉代《五星占》说:
    东方岁星(木星),其帝是太(大)昊,其臣为勾芒。五行属木、四季属春、颜色尚青,且有万物滋长的意思。
    南方荧惑(火星),其帝是炎帝,其臣为祝融(朱明)。五行属火,四季中属夏,颜色属红.
    西方太白(金星),其帝是太昊,其臣为蓐收。五行属金、四季属秋、颜色尚白.
    北方辰星(水星),其帝是顓頊,其臣为玄冥。海色属黑,在四季属冬,五行属水。
    中央镇(填)星(土星),其帝为黄帝,其臣为后土(此后土,非大地之神,是五形之职)。

另据记载,有“太岁”这样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

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以百计,每一颗星,代表一个天神,比较有名的星,如《周礼》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

“经”是关于星辰的一个观点,说“春夏秋冬,*有*常,日月星辰,乱逆其行”,就是“经乱”。不仅星辰有其“经络”,四季气候有其“经络”,人体也有“经络”,社会也有其“经络”,就是各点彼此有关系的一种网络形状,代表一种秩序,当经络混乱的时候,就要出问题,就是秩序紊乱,比如过去所说“天下大乱”。“经络说”的哲学思维,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既见于神道中,也见于社会实践应用中。


———————————————————————————————————
:《山海经》说“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就是说,大地所负载的,包括上下四方之间的万物,在四海以内,有太阳和月亮照明,有大小星辰经历,又有春夏秋冬记季节,还有太岁正天时。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灵造化所生成,故万物各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夭折而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其它诸天神

天神,都属于大神,而地坻之神,属于小神。以下介绍一些天神:

1.风神
风师"伯强",即禺强。《楚辞.天问》:“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2.云神
“云神”,号“云中君”,叫丰隆,又名屏翳。江陵天星观出土战国祭祀竹简有“云君”,即“云中君”。

3.雷神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4.雨神
古称"雨师"。《广雅·释天》雨师谓之蒋翳。萍翳又称屏翳。而《风惜通义·祀典》《春秋·左氏传》又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雨师也。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与雨相通,故被称为雨师。

5.诸司天神

“司”就是掌管的意思。“司”后面就是指该天神的职能。楚卜筮祭竹简记载,诸司神有司命、司中、司祸、司录、司折、司祲、司差、司佗、司救等。有的地坻之神中也有类似的神,但那都是小神,比如地坻之神中,也有司命的职能神,对这种情况,郑玄认为:“此非大神所祈报大事者也,小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耳。”诸司天神中,司命,司中是最为普遍的,在诸司神系统中的地位最高、司职最广。

1)大司命
主"死"的神。“司命”最早见于东周时期齐国青铜器铭文,一件是春秋晚期《洹子孟姜壶》:“齐侯拜嘉命,于上天子用璧、玉佩一司。于大无(巫)司折、于大司命用璧、两壶、八鼎。于南宫子用璧二、佩玉二司、鼓钟一肆。”吴县潘祖荫收藏的战国初年长方形柱状小铜器,四面刻有铭文,每面三字,共

十二字“祈室铜位,搏(凭)陵户北,直(植)者(诸)司西。”其中“司”为“司命” 的省称。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墓主记》中,亦有“司命”,简文记载一个名“丹”的人,死而复生,“丹所以得复生者,吾犀武舍人,犀武论其舍人□命者,以丹未当死,因告司命史公孙强。”

2)少司命(司中)
主"生"的神,所以有掌管繁衍子嗣的能力。传说有女神“女岐”,即“九子母”。司中和司命,一个主"生",一个主"死".

3)司禄
掌管人的福禄之类。《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周礼·地官》有“司禄”。《释诂》、《毛诗传》皆曰:‘禄,福也’。此古义。”《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陕西长安县三里村出土一件建和元年(147)朱书陶瓶,“告上司命、下司禄”。陕西咸阳出土的东汉陶瓶上也有类似的图像和文字,据报道,陶瓶右部上面有一幅北斗七星图,星间有连线,斗魁内有三颗星,连成等腰三角形,斗柄下有四颗星,连成菱形。此图之下右侧有六颗星,两两相连,相互平行。很明显,窑店陶瓶北斗下面两两相连、相互平行的六颗星,当属三台三星。其用意,与长安三里村“告上司命、下司禄”是一致的。

4)司折
“主灾祥”之神。《尚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5)司祲
执掌“祲祥之气”的神灵。银雀山汉简“祲祥”。《左传》所载“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者,正是祲祥之气,可见“祲”可致人疾病。

6)司差
司瘳即司差,为主管疫疾或病愈之神。《广雅·释诂》:“瘥、蠲、除、慧、间、瘳,瘉也。”孔家坡汉简《日书·星篇》有“司瘳”,系于西方七宿之娄宿下。

7)司佗
司佗为司病患之神,其职能与司差相近。

8)司救
《周礼·地官·司救》:“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凡民之有邪恶者,三让而罚,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其有过失者,三让而罚,三罚而归于圜土。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简文司救或是与此相当的天界神灵。

9)西王母
西王母。《山海经》中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说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叫声很高,披着长发,戴着头饰,主管着自然灾害及各种刑罚,是一位非常厉害而让人敬畏的神灵。《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又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自处之,其下有弱水渊环之,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说明是天神。

6.烛龙神
人面蛇身,红色的皮肤,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有天国图,烛龙神就在上面,说明烛龙神是天神,非人间的地坻之神。

7.昆仑之丘与昆仑的天神

《山海经 西山经》说,昆仑之丘,是上帝之下都,由天神“陆吾”在那里管理。“陆吾”天神,是老虎身,九条尾巴,人面虎爪,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上帝园圃的时节。

昆仑之丘周围都有些什么奇兽奇花草树木呢?《山海经西山经》说,有凶兽“土蝼”,其状如羊而四角;还有钦原,是种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如果死去,蠚木就会枯;有鹑鸟,这种鸟是上帝的用度之物;还有沙棠木,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还有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度在几万米。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昆仑之虚,每个面都有九口井,以玉为围槛。每个面又有九个门,每个门都有开明兽把守,是百神聚集的地方。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只有象夷羿那样的人,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象老虎,九个头,都是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还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昆仑之虚,四周由“弱水之渊”环绕,其外,还有炎火之山,投一物进去,立即燃烧。

8.帝之平圃以及天神
《山海经 西山经》“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园圃是天神居住的地方,由天神“英招”管理。



四.天国与地狱

传说,天上有天国,人死,可以升天,以“灵”的形式存在于天地之间,当然,还有下地狱。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楚画,表现的是人死后的“灵魂”在被有神异力量的龙、凤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1973年长沙子弹库出土楚画,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而立的男子正

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驰进,人物上方有飞扬着飘带的舆盖,龙尾部上站立着一只昂身仰天仙鹤,龙身下有一条大鱼。该画所表现的很显然也是灵魂乘龙升天的景象。长沙马王堆出土帛画,表达了天国、人间、地府的情形。守天门的是“司阍”。




五.宇宙的起源神话传说

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宇宙万物的生成或起源,是天地阴阳参合的结果,所以,又曰“天父地母”。天是“法”,为“天道”;地是“物质”,为“地道”。就是说,宇宙万物的材质来源于“地”,宇宙万物的规律由“天”掌管。《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地,生“宇宙物

质”,即“材”;天,始“宇宙规律”,即“法”。天地之合,即“规律与物质”之合,生成“宇宙”,即“乾坤”。《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天地生成之初,宇宙还是一片混沌,世界上的万物都呈现无序的状态。天神作“历法”,“历”就是“时间,时历”,“法”就是规律。因为“昊天上帝”是掌管宇宙运行之“法”的最高天神,所以,这个是天神的职责。天地之间,宇宙万物,才逐渐有了秩序,“地生物,天生法”,至此,宇宙就逐渐成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地祇

天神是大神,一般的地祗神,是在人间的小神。



一.后土与社

大地之母,为“后土”。《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先民生活有赖于地,故“亲于地”,以“美报、献祭”。《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

社,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社”是大地的五个“方位神”,是五方土地神。这个方位神与天的五个方位意义一样的。《孝经·援神契》:“社者,五土之总神。”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土为社。”后土就是各土地神的总神,大地之母。



二.稷

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奉祀为谷神,即五谷之神,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


三. 五帝(五色五行)

传说,东南西北中,有五个“五行位”,也就是五帝。


后世的郊祀,强调的是要做到五方、五色、五音、五味、五行、五官与四季相配:

祭中土。中央在五行中为“土”, 祭中土亦在夏季,在南郊,所祀者为中央黄帝,土正后土(是指五形之土,不是大地之母),后世的天子于戊己之日率文武百官,衣黄衣,载黄冠,举黄旗,献黄玉,用甘味,数依五,奏黄钟之宫以祭祀“中央中土”……   

春有东郊之祀。所祀对象为东方青龙七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神;东方青帝太昊;其五官之正为古之木正“句芒”,神上为“岁星”。届时,天子衣青衣,展青旗,献青玉,用酸味,数以八,音用角……

夏有南郊之祀。所祀对象为朱雀一象中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神;南方赤帝,以古火正祝融为陪。届时的仪式中,天子穿赤衣,仪仗用赤旗,祀品献赤玉,以苦味,乐奏以征音,数用七……

秋举西郊之祀。所祀对象是西方白虎一象中的奎、娄、胃、昴、毕、觜、参七星神;西方白帝少昊,由古金正“蓐收”作陪。仪式中天子衣白衣、仪仗用白旗,献白玉,奏商音,食物以辛辣之味,物数用九……

冬有北郊之祀,所对象有祀玄武一象中的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神;北方黑帝,由古水官玄冥为陪。届时的仪式中,天子穿黑衣,仪仗用黑旗,祭礼用玄玉,食物用鹹味,奏乐以羽音,器物用六数……

《礼记•祭法》中,有详细可靠的介绍。   


四.五岳

五大名山,就是“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山林川泽以及各神

主要是一些名山大川,当然还有各地的小山林小川泽。

《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就是封名山大川。

“山神”就是住在山中的“神”。

山、林、川、泽是人们日用取资的来源,应该用祭祀来报答。祭山林时要把祭牲或者玉器、币帛埋进挖好的坎里,祭川泽时要把祭牲或者玉器、币帛沉到水底,这是为了顺应其自然之性。《左传》里有许多为了祈求神明而将玉器沉于川泽的记载。

下面介绍一些传统典籍中涉及到的主要名山川泽:

1.名山

1东方诸山

东方诸山,有四十六山,途经一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第一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樕*山、藟山、栒状之山、勃垒之山、番条之山、姑儿之山、高氏之山、岳山、犲山、独山、泰山、竹山”。根据《山海经 东山经》的描述,从樕*山到竹山,十二山,途经三千六百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身子龙的头。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狗作为祭品来祭祀,祷告时要用鱼。

第二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空桑之山、曹夕之山、峄皋之山、葛山之尾、葛山之首、余峨之山、杜父之山、耿山、卢其之山、姑射之山、北姑射之山、南姑射之山、碧山、缑氏之山、姑逢之山、凫丽之山、<石垔>山”。根据《山海经东山经》的描述,从空桑之山到<石垔>山,十七山,途经六千六百四十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兽身人面,而且头上戴着觡角。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鸡献祭,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献祭后埋入地下。

第三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尸胡之山、岐山、诸钩之山、中父之山、胡射之山、孟子之山、跂踵之山、无皋之山”。根据《山海经 东山经》的描述,从尸胡之山到无皋之山,九山,途经六千九百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身而长着羊角。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公羊作祭品,祀神的米用黄米。这些山神,一出现就会起大风、下大雨、发大水而损坏庄稼。

第四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北号之山、旄山、东始之山、女烝之山、钦山、子桐之山、剡山、太山”。根据《山海经 东山经》的描述,从北号之山到太山,八山,途经一千七百二十里。


2南方诸山

南方诸山,有四十山,途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第一列山系:

该山系叫鹊山山系,经“招摇之山、堂庭之山、猨翼之山、杻阳之山、柢山、亶爰之山、基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根据《山海经 南山经》的描述,从招摇之山到箕尾之山,十山,途经二千九百五十里。

该山系的诸山神,是鸟身龙首,祭祀需要在毛物中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要放到白菅草席上。

第二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柜山、长右之山、尧光之山、羽山、瞿父之山、句余之山、浮玉之山、成山、会稽之山、夷山、仆勾之山、咸阴之山、洵山、虖勺之山、区吴之山、鹿吴之山、漆吴之山”。根据《山海经 南山经》的描述,从柜山到漆吴之山,十七山,途经七千二百里。      

这个山系的山神,都是龙身鸟首。在其祠祭祀,需要把畜禽和玉璧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

第三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天下虞之山、祷过之山、丹穴之山、发爽之山、旄山、非出山、阳夹之山、灌湘之山、鸡山、令丘之山、仑者之山、禺稿之山、南禺之山”。根据《山海经 南山经》的描述,从天虞之山到南禺之山,一十四山,途经六千五百三十里。

这个山系的山神,都是龙身人面。在祠祭祀,都要用一条白色的狗作供品祈祷,祀神的米用稻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西方诸山

西方诸山,有七十七山,途经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第一列山系:

此山系叫华山山系,经“钱来之山、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符禺之山、石脆之山、英山、竹山、浮山、羭次之山、时山、南山、大时之山、嶓冢之山、天帝之山、皋途之山、黄山、翠山、騩山”,根据《山海经 西山经》的描述,从钱来之山到騩山,十九山,途经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华山神,是第一列山系的宗主山神,祭祀华山神,其典礼是,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见《山海经西山经》“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山神是神奇威灵的,祭祀要用烛火,斋戒一百天后用一百只毛色纯正的牲畜,随一百块瑜埋入地下,再烫上一百樽美酒,祀神的玉器用一百块玉珪和

一百块玉璧。祭祀其余十七座山山神的典礼相同,都是用一只完整的羊作祭品。所谓的烛,就是用百草制作的火把但未烧成灰的时候,而祀神的席是用各种颜色等差有序地将边缘装饰起来的白茅草席。

第二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钤山、泰冒之山、数历之山、高山、女床之山、龙首之山、鹿台之山、鸟危之山、小次之山、大次之山、薰吴之山、厎阳之山、众兽之山、皇人之山、中皇之山、西皇之山、莱山”。 根据《山海经 西山经》的描述,从钤山至于莱山,十七山,途经四千一百四十里。

在这十七山的山神中,有十山的山神,是人面马身,另外,还有七山的山神是人面牛身,四只脚和一条臂,扶着拐杖行走,这就是所谓的飞兽之神,而祭祀这七位山神,在毛物中用猪、羊作祭品,将其放在白茅草席上,另外那十位山神,祭祀的典礼,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祭祀神时不用米作祭品;毛物的颜色要杂而不必纯一。

第三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崇吾之山、长沙之山、不周之山、峚山、钟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昆仑之丘、乐游之山、(流沙)蠃母之山、玉山、轩辕之丘、积石之山、长留之山、章莪之山、阴山、符惕之山、三危之山、騩山、天山、泑山、翼望之山”。根据《山海经西山经》的描述,从崇吾之山到翼望之山,二十三山,途经六千七百四十四里。

这二十三山的山神,形貌都是羊身人面,祭祀山神的典礼,是把祀神的一块吉玉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稷米。

居住在蠃母山的天神,《山海经 西山经》说“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

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天神“长乘”管理着蠃母山,他是天的九德之气所生。蠃母山的山上到处是玉石,山下到处是青石而没有水。

长留山,天神白帝少昊居住在这里。山中的野兽都是花尾巴,而禽鸟都是花脑袋。山上盛产彩色花纹的玉石。它实是员神磈氏的宫殿。这个神,主要掌管太阳落下西山时光线射向东方的反影。

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毕方:传说是树木的精灵,形貌与鸟相似,青色羽毛,只长着一只脚,不吃五谷。又传说是老父神,形状像鸟,两只脚,一只翅膀,常常衔着火到人家里去制造火灾。)

《山海经 西山经》说“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符惕山,山上到处是棕树和楠木树,山下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一个叫江疑的神居住于此。这座符惕山,常常落下怪异之雨,风和云也从这里兴起。

三危山,三青鸟栖息在这里。这座三危山,方圆百里。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却长着白色的身子和四只角,身上的硬毛又长又密好像披着蓑衣,名称是秵,是能吃人的。山中还有一种禽鸟,长着一个脑袋却有三个身子,形状与鸟很相似,名称是鸱。

《山海经 西山经》说“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騩山,山上遍布美玉而没有石头。天神耆童居住在这里,他发出的声音常常像是敲钟击磬的响声。山下到处是一堆一堆的蛇。(耆童:即老童,传说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儿子)

天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出产石青、雄黄。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形貌像黄色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没有面目,他却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帝江。

《山海经 西山经》说“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泑山,天神蓐收居住在这里。山上盛产一种可用作颈饰的玉石,山南面到处是瑾、瑜一类美玉,而山北面到处是

石青、雄黄。站在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那种气象浑圆,由天神红光所主管。

第四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阴山、劳山、罢父之山、申山、鸟山、上申之山、诸次之山、号山、盂山、白於之山、申首之山、泾谷之山、刚山、英鞮之山、中曲之山、邽山、鸟鼠同穴之山、崦嵫之山”。根据《山海经 西山经》的描述,从阴山以下到崦嵫之山,十九山,途经三千六百八十里。祭祀诸山山神的典礼,都是用一只白色鸡献祭,祀神的米用稻米,拿白茅草来做神的座席。

《山海经 西山经》说“刚山,多柒木,多<王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刚山,到处是茂密的漆树,多出产琈玉。刚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这里有很多神,形状是人的面孔野兽的身子,长着一只脚一只手,发出的声音像人呻吟。


4北方诸山

北方诸山,八十七山,途经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第一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单狐之山、求如之山、带山、谯明之山、涿光之山、虢山、虢山之尾、丹熏之山、石者之山、边春之山、蔓联之山、单张之山、灌题之山、潘侯之山、小咸之山、大咸之山、敦薨之山、少咸之山、狱法之山、北岳之山、浑夕之山、北单之山、罴差之山、北鲜之山、堤山”。根据《山海经北山经》的描述,从单狐之山到堤山,二十五山,途经五千四百九十里。

诸山山神都是人面蛇身,祭祀时,要把毛物中用作祭品的一只公鸡和一头猪埋入地下,在祀神的好玉中用一块玉珪,只是埋入地下而不需要用米来祭祀。住在诸山北面的人,都生吃未经火烤的食物。

第二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这个山系在黄河之东,山的首端枕着汾水,经“管涔之山、少阳之山、县雍之山、狐岐之山、白沙山、尔是之山、狂山、诸余之山、敦头之山、钩吾之山、北嚣之山、梁渠之山、姑灌之山、湖灌之山、洹山、敦题之山”。根据《山海经北山经》的描述,从管涔之山到敦题之山,十七山,途经五千六百九十里。

诸山山神都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需要把毛物中用作祭品的一只公鸡、一头猪一起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和一块玉珪,一起投向山中而不用米祀神。

第三列山系:

经“太行之山(其首为归山)、龙侯之山、马成之山、咸山、天池之山、阳山、贲闻之山、王屋之山、教山、景山、孟门之山、平山、京山、虫尾之山、彭毗之山、小侯之山、泰头之山、轩辕之山、谒戾之山、沮洳之山、神囷之山、发鸠之山、少山、锡山、景山、题首之山、绣山、松山、敦与之山、柘山、维龙之

山、白马之山、空桑之山、泰戏之山、石山、童戎之山、高是之山、陆山、沂山、燕山、饶山、乾山、伦山、碣石之山、雁门之山、帝都之山、錞于毋逢之山”。根据《山海经 北山经》的描述,从太行之山到无逢之山,四十六山,途经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马身人面,祭祀这些山神,都是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类的香草埋入地下。另外十四座山山神的形状是猪身却佩戴着玉制饰品,祭祀这些山神,都用祀神的玉器,不埋入地下。还有十座山山神的形状都是猪身子却长着八只脚和蛇一样的尾巴,祭祀这些山神,要用一块玉壁祭祀后埋入地下。总共四十四个山神,都要用精米来祭祀。参加这项祭祀活动的人都生吃未经火烤的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中央诸山
中央诸山,一百九十七山,途经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第一列山系:

中央第一列山系是薄山山系,经“甘枣山、历儿之山、渠猪之山、葱聋之山、涹山、脱扈之山、金星之山、泰威之山、橿谷之山、吴林之山、牛首之山、霍山、合谷之山、阴山、鼓镫之山”。根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白甘枣之山到鼓镫之山,十五山,途经六千六百七十里。

历儿山,是诸山的宗主,祭祀宗主山山神,需要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再悬挂上吉玉献祭。祭祀其余十三座山的山神,在毛物中用一只羊作祭品,再悬挂上祀神玉器中的藻珪献祭,祭礼完毕把它埋入地下而不用米祀神。所谓藻珪,就是藻玉,下端呈长方形而上端有尖角,中间有穿孔并加上金饰物。

第二列山系:

此山系是济山山系,经“煇诸之山、发视之山、豪山、鲜山、阳山、昆吾之山、(登)山、独苏之山、蔓渠之山”。根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煇诸之山到蔓渠之山,九山,途经一千六百七十里。

诸山山神都是人面鸟身,祭祀山神要用毛物作祭品,再用一块吉玉,把这些投向山谷而不用米祀神。

第三列山系:

此山系是萯山山系,经“敖岸之山、青要之山、騩山、宜苏之山、和山”。根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敖岸之山到于和山,五山,途经四百四十里。

祭祀诸山山神:泰逢(和山山神)、熏池(敖岸之山山神)、武罗(青要之山山神)三位神都是把一只公羊劈开来祭祀,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其余二位山神是用一只公鸡献祭后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

住在和山的神“泰逢”, 是一位吉利祥瑞的神,其状与人相似,但长着一条虎尾。泰逢往往居住在鷔山向阳的南坡,每当出入于这座山时,都发出神奇的光彩。《山海经 中山经》说“和山 …… 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敖岸之山,山南面多出产琈玉,山北面多出产赭石、黄金。天神熏池住在这里。这座山还常常生出美玉来。从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奔腾的黄河和葱郁的丛林,它们的形状好像是茜草和榉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白鹿却长着四只角,名称是夫诸,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水灾。

青要山,是天帝的密都。从青要山上向北可以望见黄河的弯曲处,这里有许多野鹅。从青要山向南可以望见墠渚,是大禹的父亲鲧变化成为黄熊的地方,这里有很多蜗牛、蒲卢。山神武罗掌管着这里,这位山神人面,却浑身长着豹子一样的斑纹,细小的腰身洁白的牙齿,而且耳朵上穿挂着金银环,

发出的声音像玉石碰击作响。这座青要山,适宜女子居住。畛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黄河。山中有一种禽鸟,名称是鴢,形状像野鸭子,青色的身子却是浅红色的眼睛深红色的尾巴,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多生孩子。山中生长着一种草,形状像兰草,却是四方形的茎干黄色的花朵、红色的果实,根部像藁本的根,名称是荀草,服用它就能使人的肤色洁白漂亮。

第四列山系:
此山系是釐山山系。经“鹿蹄之山、扶猪之山、釐山、箕尾之山、柄山、白边之山、熊耳之山、牡山、讙举之山”。

根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鹿蹄之山到玄扈之山,九山,途经一千六百里七十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面兽身。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白色鸡献祭,祀神不用米,用彩色帛把鸡包裹起来。

第五列山系:

此山系是薄山山系。经“苟床之山、首山、县劚之山、葱聋之山、条谷之山、超山、成侯之山、朝歌之山、槐山、尸山、良余之山、蛊尾之山、升山、阳虚之山”。根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苟林之山到阳虚之山,十六山,途经二千九百八十二里。

升山,是诸山的宗主,祭祀升山山神的典礼: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首山,是神灵显应的大山,祭祀首山山神用稻米、整只黑色皮毛的猪、牛、羊、美酒;手持盾牌起舞,摆上鼓并敲击应和;祀神的玉器用一块玉璧。尸水,是上通到天的,要用肥壮的牲畜作祭

品献祭;用一只黑狗作祭品供在上面,用一只母鸡作祭品供在下面,杀一只母羊,献上血。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并用彩色帛包装祭品,请神享用。

第六列山系:

此山系是缟羝山山系。经“平逢之山、缟羝之山、瘣山、瞻诸之山、娄涿之山、白石之山、榖山、密山、长石之山、傅山、橐山、常烝之山、夸父之山、阳华之山”。根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平逢之山到阳华之山,十四山,途经七百九十里。

有大山“岳”在这一山系中,每年六月祭祀它,如祭祀其它山岳的方法,那么天下就会安宁。

第七列山系:

此山系是苦山山系。经“休与之山、鼓钟之山、姑媱之山、苦山、堵山、放皋之山、大{非古}之山、半石之山、少室之山、泰(太)室之山、讲山、婴梁之山、浮戏之山、少陉之山、太山、末山、役山、敏山、大騩之山”。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休与之山到大騩之山,十有九山,途经一千一百八十四里。

其中有十六座山的山神,是猪身人面,祭祀这些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纯色的羊献祭,祀神的玉器用一块藻玉而在祭祀后埋入地下。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都是诸山的宗主。祭祀这三座山的山神: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吉玉,这三个山神都是人面却长着三个脑袋。

第八列山系:

此山系是荆山山系。经“景山、荆山、骄山、女几之山、宜诸之山、纶山、陆危阝之山、光山、岐山、铜山、美山、大尧之山、灵山、龙山、衡山、石山、若山、彘山、玉山、灌山、仁举之山、师每之山、琴鼓之山”。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景山到琴鼓之山,二十三山,途经二千八百九十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鸟身人面。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祭祀后埋入地下,并用一块藻圭献祭,祀神的米用稻米。骄山,是诸山之宗主,祭祀骄山山神,要用进献的美酒和猪、羊来祭祀而后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

第九列山系:

此山系是岷山山系。经“女几之山、岷山、崃山、崌山、高梁之山、蛇山、鬲山、隅阳之山、岐山、勾檷之山、风雨之山、玉山、熊山、騩山、葛山、贾超之山”。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女几山到贾超之山,十六山,途经三千五百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马身龙首。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作祭品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文山、勾檷山、风雨山、騩山,是诸山的宗主。祭祀这几座山的山神,要进献美酒,用猪、羊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吉玉。熊山,是诸山的首领,祭祀这个山神,要进献美酒,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手拿盾牌舞蹈,为了禳除战争灾祸;祈求福祥,就穿戴礼服并手持美玉而舞蹈。

第十列山系:

此山系无名称。经“首阳之山、虎尾之山、繁缋之山、勇石之山、复州之山、楮山、又原之山、涿山、丙山”。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首山至于丙山,九山,途经二百六十七里。

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龙身人面。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献祭后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五种粮米。堵山,是诸山的宗主,祭祀这个山神,要用猪、羊二牲作祭品,进献美酒来祭祀,在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祀神后埋入地下。騩山,是诸山的首领,祭祀騩山山神要进献美酒,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让女巫师和男祝师二人一起跳舞,在玉器中用一块玉璧来祭祀。

第十一列山系:

此山系是荆山山系。经“翼望之山、朝歌之山、帝囷之山、视山、前山、丰山、兔床之山、皮山、瑶碧之山、支离之山、秩{&#11950;周}之山、堇理之山、依轱之山、即谷之山、鸡山、高前之山、游戏之山、从山、婴<石垔>之山、毕山、乐马之山、{艹咸}山、婴山、虎首之山、婴侯之山、大孰之山、卑山、倚帝之山、鲵山、雅山、宣山、衡山、丰山、妪山、鲜山、章山、大支之山、区吴之山、声匈之山、大騩之山、踵臼之山、历石之山、求山、丑阳之山、奥山、服山、杳山、几山”。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翼望之山到几山,四十八山,途经三千七百三十二里。

诸山山神都是猪身人首,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来祭祀后而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珪献祭,祀神的米用黍、稷、稻、粱、麦五种粮米。禾山,是诸山的首领。祭祀禾山山神: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进献后埋入地下,而且将牲畜倒着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献祭,但也不必三牲全备。堵山、玉山,是诸山的宗主,祭祀后都要将牲畜倒着埋掉,进献的祭祀品是用猪、羊,在祀神的玉器中要用一块吉玉。

第十二列山系:

此山系是洞庭山山系。经“篇遇之山、云山、龟山、丙山、风伯之山、夫夫之山、洞庭之山、暴山、即公之山、尧山、江浮之山、真陵之山、阳帝之山、柴桑之山、荣余之山”。据《山海经 中山经》的描述,从篇遇之山到荣余之山,十万山,途经二千八百里。

诸山山神都是鸟身龙首,祭祀山神,要在毛物中宰杀一只公鸡、一头母猪作祭品,祀神的米用稻米。夫夫山、即公山、尧山、阳帝山,都是诸山的宗主,祭祀这几座山的山神,要陈列牲畜、玉器而后埋入地下,祈神用美酒献祭,在毛物中用猪、羊二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要用吉玉。洞庭山、荣余山,是神灵显应之山,祭祀这二位山神,要陈列牲畜、玉器而后埋入地下,祈神用美酒及猪、牛、羊齐全的三牲献祭,祀神的玉器要用十五块玉圭十五块玉璧,用青、黄、赤、白、黑五样色彩绘饰它们。

夫夫山,山上多出产黄金,山下多出产石青、雄黄,这里的树木以桑树、构树最多,而花草以竹子、鸡谷草最为繁盛。神“于儿”就住在这座山里,人身却手握两条蛇,常常游玩于长江水的深渊中,出没时都有闪光。

洞庭山,山上多出产黄金,山下多出产银和铁,这里的树木以柤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居多,而花草以兰草、蘪芜、芍药、芎等香草居多。天帝的两个女儿住在这座山里,她俩常在长江水的深渊中游玩。从澧水和沅水吹来的清风,交会在幽清的湘水渊潭上,这里正是九条江水汇合的中间,她俩出入时都有旋风急雨相伴随。洞庭山中还住着很多怪神,人身,身上绕着蛇,左右两只手也握着蛇。这里还有许多怪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古代记载的大河川泽

1)东方大河川泽
雷泽:在吴地的西面的湖泊。传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他一鼓起肚子就响雷。
岷江:从岷山中流出三条江水,首先是长江从汶山流出,再者北江从曼山流出,还有南江从高山流出。“高山”座落在成都的西面,三条江水最终注入大海,入海处在长州的南面。
浙江:浙江从三天子都山发源,三天子都山在她的东面,闽地的西北面,浙江最终注入大海,入海处在馀暨的南边。
庐江:庐江也从三天子都山发源,却注入长江,入江处在彭泽的西面。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天子鄣。
淮水:淮水从馀山发源,馀山座落在朝阳的东面,义乡的西面。淮水最终注入大海,入海处在淮浦的北面。
湘水:湘水从帝舜葬地的东南角发源,然后向西环绕流去。湘水最终注入洞庭湖下游。一种说法认为注入东南方的西泽。
汉水:汉水从鲋鱼山发源,帝颛顼葬在鲋鱼山的南面,帝颛顼的九个嫔妃葬在鲋鱼山的北面,有四条巨蛇卫护着它。
濛水:蒙水从汉阳西面发源,最终注入长江,入江处在聂阳的西面。
温水:温水从崆峒山发源,崆峒山座落在临汾南面,温水最终注入黄河,入河处在华阳的北面。
颍水:颍水从少室山发源,少室山座落在雍氏的南面,颍水最终在西鄢的北边注入淮水。一种说法认为在缑氏注入淮水。
汝水:汝水从天息山发源,天息山座落在梁勉乡的西南,汝水最终在淮极的西北注入淮水。一种说法认为入淮处在期思的北面。
泾水:泾水从长城的北山发源,北山座落在郁郅长垣的北面,泾水最后流入渭水,入渭处在戏的北面。
渭水: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入河处在华阴的北面。
白水:白水从蜀地流出,然后向东南流而注入长江,入江处在江州城下。
沅水:沅水从象郡镡城的西面发源,向东流而注入长江,入江处在下隽的西面,最后汇入洞庭湖中。
赣水:赣水从聂都东面的山中发源,向东北流而注入长江,入江处在彭泽的西面。
泗水:泗水从鲁地的东北方流出,然后向南流,再往西南流经湖陵的西面,然后转向东南而流入东海,入海处在淮阴的北面。
郁水:郁水从象郡发源,然后向西南流而注入南海,入海处在须陵的东南面。
肄水:肄水从临晋武的西南方流出,然后向东南流而注入大海,入海处在番禺的西面。
潢水:潢水从桂阳西北的山中发源,向东南流而注入肄水,入肄处在敦浦的西面。
洛水:洛水从上洛西边的山中发源,向东北流而注入黄河,入河处在成皋的西边。
汾水:汾水从上窳的北面流出,然后向西南流而注入黄河,入河处在皮氏的南面。
沁水:沁水从井陉山的东面发源,向东南流而注入黄河,入河处在怀的东南面。
济水:济水从共山南面的东丘发源,流过钜鹿泽,最终注入渤海,入海处在齐地琅槐的东北面。
潦水:潦水从卫皋的东面流出,向东南流而注入渤海,入海处在潦阳。
虖沱水:虖沱水从晋阳城南发源,然后向西流到阳曲的北面,再向东流而注入渤海,入海处在章武的北面。
漳水:漳水从山阳的东面流出,向东流而注入渤海,入海处在章武的南面。

2)西方大河川泽
大泽:大泽方圆一百里,是各种禽鸟生卵孵化幼鸟和脱换羽毛的地方。大泽在雁门的北面。
流沙:流沙的发源地在钟山,向西流动而再朝南流过昆仑山,继续往西南流入大海,直到黑水山。
赤水: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转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
黄河水:黄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
洋水、黑水:洋水、黑水从昆仑山的西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东流去,再折向东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国的南面。
弱水、青水:弱水、青水从昆仑山的西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北流去,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经毕方鸟所在地的东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方百物与其它"地神"

万物都有灵,如《礼记·郊特牲》所说,连庐舍、阡陌、堤防、沟渠等都有灵,需要致祭,这些神明统称“四方百物”。祭四方百物的方式,是将牲体肢解、分割,称为“疈辜”(音)。这些都是地坻神灵。


1.五祀

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雷(土地神和宅神)”。并且祭祀要根据春夏秋冬的月份来定。五祀是常祭。
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霤,中霤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这就同民间长期流传的灶王爷(灶神)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了。


2.其它地坻之神

1)农神
过去天子耤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耤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耤田在春天举行。

2)蚕神
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

3)城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土地神是乡村的保护神。

4河伯
最早是黄河之神,后来是所有各大河流的神的统称。


5高禖
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生殖的崇拜象征,所以,一直作为求子所祭的神。《诗·大雅·生民》说:“以弗无子”。毛传:“弗,去也,去无子,求有之。古者必立郊禖焉”。在三月三的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也是祭祀高禖,所以,高禖又有管理婚姻的职能,所以,上巳节又被称呼为情人节或求偶节.
山西河津有高禖庙.据当地的老百姓讲,高禖庙内原有古柏一株,广六围。每围按五尺计算,周长30尺,直径近一丈。树龄当在两千年以上。就是有关高禖的传说,也可以看出这个庙的古老。有谈到高庙的创建年月时都写着“年代久远不可考也”。

6其它
传说有配偶神,湘君、湘夫人。为湘山山神夫妻二人。
传说有巫山神女瑶姬,南方天帝(炎帝)之女,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重庆市、湖北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后成为巫山女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巫与祭祀




一.巫与祭祀

巫,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有巫字,最早的巫字是两个工字的交叉,可能是行法术时所用器物的象形,加上两个人在跳舞。甲骨文中的巫,分男巫女巫,后世巫主要是指女巫,男巫改叫觋,《说文》:“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巫的职能是“绝地天通”,就是说与鬼神沟通。巫书《山海经》记载大量的神话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流行“巫”,屈原的《九歌》就是祭祀歌词。祭祀的时候,要有祭祀舞乐歌词。祭祀的规模有国家祭祀,诸侯祭祀,当然还有家庭祭祀等等,祭祀内容不同,对象就不同。以下举出几个祭祀歌词:

九歌 东君(祭祀太阳神)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澹』兮忘归;
    『恒』瑟兮交鼓,萧钟兮瑶『囗』;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夸』;
    『宣』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九歌 国殇(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祭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包』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祭祀完各神之后,要有一首送神曲,由于有的时候,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称礼神而称礼魂。比如:

九歌 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夸』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遗址中,出土龟甲,龟甲内装有石子,这个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于祭祀的通神明之器,是当时灵龟崇拜的物证,龟甲上有简单刻符,应该是巫用字符。

夏商时候,重巫卜,国事家事天下事等,几乎大部分都由占卜来决定,比如殷商“龟甲卜”。周之前,巫和医是合一的,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所以,巫还是很有本事的。远古的时候,巫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知识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认为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结果烧死了不少;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这是古法的应用。到周的时候,“巫”的地位已经下降,包括孔子的时候,“子不语怪力乱神”,“人道近,神道远”,“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尚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政教分离”复苏(政治属于国家层面,神教属于民间信仰,彼此独立,互不干涉)。医学医术也从“巫”中分离出来,与哲学,人文紧密结合,产生了最早的一批 “医生”和诸子医家。也有一些巫(这时一般是女性了)仍然出入宫廷,有人用巫术来蛊惑人心,对此,是历来警惕的对象,如“汉武帝时期巫蛊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10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瑞神与瑞灵



1.吉神泰逢

是一位吉利祥瑞的神,属于地坻之神,其状与人相似,但长着一条虎尾。泰逢往往居住在鷔山向阳的南坡,每当出入于这座山时,都发出神奇的光彩《山海经 中山经》说“和山 …… 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2.四大瑞灵

《礼记·礼运》:“麟、风、龟、龙,谓之四灵。”

麒麟:传说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为仁兽﹑瑞兽,象征祥瑞。麒麟有雌雄,麒乃雄,麟为雌。《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泽)。

凤凰:百鸟之王,凤凰齐飞,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诗·大雅·卷阿》:“凤皇,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雌曰皇。”《尚书·益稷》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山海经南山经》说,“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在殷墟(今安阳小屯一带)甲骨文中曾发现过如下一条记载:

“甲寅卜,呼鸣网,获凤。丙辰,获五。”
意思是:商王令臣鸣用网捕鸟,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

龟:瑞兽。
龙: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无角的叫螭。



三.其它祥瑞灵兽

多文鳐鱼:传说见到这种奇兽,天下有大丰收,是一种吉祥鸟兽《山海经 西山经》说“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鸾鸟:传说见到这种五彩鸟,天下安宁《山海经 西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四.传说的预灾鸟兽

颙,《山海经 南山经》说,“令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鱄鱼,《山海经 南山经》说“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肥<虫遗>,《山海经 南山经》说“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薄鱼,《山海经 东山经》说“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鱼骨>鱼,《山海经 东山经》说“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山犭军,《山海经 北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闻<豕粦>,《山海经 中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豕粦>,见则天下大风。”
蛮蛮,《山海经 西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无名如夸父《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軨々,《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々,其鸣自“”,见则天下大水。”
合窳,《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蜚,《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五.凶兽

合窳,《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九尾狐,《山海经 南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彘,《山海经 南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蛊雕,《山海经 南山经》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土蝼,《山海经 西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穷奇,《山海经 西山经》说“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说了另一种类的奇穷,“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穷奇是“四大凶兽”之一,过去将“恶人”比作“穷奇”,《史记·五帝本纪》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左传》文公十八年亦说了同样的事情:“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敖因,《山海经 西山经》说“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敖因,是食人”
食人鸟,《山海经 西山经》说“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窫窳,《山海经 北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诸怀,《山海经 北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

狍鸮,《山海经 北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又叫“饕餮”,是四大凶兽之一。《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后被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就是说,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太过于贪婪,最后被撑死了,常常比做贪婪的象征。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猲狙,《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
鬿雀,《山海经 东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犀渠,《山海经 中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马腹,《山海经 中山经》说“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窫窳龙首,《山海经 海内南经》说“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山海经&#8226;海内北经》又说“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蜪犬,《山海经 海内北经》说“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梼杌,《山海经 大荒西经》说“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梼杌是四大凶兽之一,也曾用以比作恶人,比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史记·五帝本纪》也道:“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原出处:汉网 更新时间:2009-10-7 12:45:12 录入:泾川三百里 编辑:泾川三百里 )
http://www.hanminzu.com/Article/xhzd/200910/76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0-2014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管思维的文章到现在还是那么明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4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舊帖都翻上來了, 過了四年, 現在看來還是那麼好.

華人的世界幾乎完全遺忘了華夏神道, 華人知識份子選擇故意遺忘, 不然, 一旦華夏神道復甦, 他們所信奉的外邦一神教或外邦無神教就靠邊站, 所以, 他們故意選擇遺忘. 四年前只有我開華夏神道的帖, 一開, 就被壓底或刪除, 這兩張能保存已經很好了. 華人外邦無神教信徒不怕以色列的神, 已經證明以色列的神搶不了他們在華人中的主導地位. 他們懼怕華夏神道, 因為華夏神道復甦他們就不能主導華人的宗教信仰了.

華人之所以七散八落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神道統一全部華人, 信奉外邦一神教或外邦無神教瓜分自己的力量, 最後自己鬥自己. 唯有復甦自己的華夏神道才可以統一強盛自己的力量.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sinovic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4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amitaichi 发表于 24-10-2014 01:42 PM
舊帖都翻上來了, 過了四年, 現在看來還是那麼好.

華人的世界幾乎完全遺忘了華夏神道, 華人知識份子選擇故 ...

大哥不妨来看看我的文集:    对于华人宗教华教的研究

[华教]可以作为简称,更简洁,更有冲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4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novic 发表于 24-10-2014 01:48 PM
大哥不妨来看看我的文集:    对于华人宗教华教的研究

[华教]可以作为简称,更简洁,更有冲击力。

很好的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8-2025 04:37 AM , Processed in 0.12110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