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95|回复: 3

七大新型海洋能发电设计。。。更新(日本耗巨资建成地球外层空间实验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7-2009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导,科学家发现,人体会发光,可以发出一种微弱的可见光,光的强度在一天内起伏波动。*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身体会发光,只是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光的强度弱1000倍。事实上,所有生物都会发出非常微弱的光。*日本科学家使用了能检测到单光子的超敏摄像机,来进一步了解这种微弱的可见光,连续3天的测验,5名20多岁的健康男性,每天从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每隔3小时上身赤裸站在摄像机前20分钟,房间不透光,一片漆黑。研究人员发现,身体发光强度在一天内起起伏伏,发光最弱的时候是上午10点,发光最强的时候是下午4点。这些发现显示,发光和我们的生物钟有关,最可能与我们的代谢节律在一天中的波动状况有关。*面部发光比身体其它部位发出的光更多。这可能是因为面部比身体的其它部位日晒更多,它们接受了更多的阳光照射,肤色中的黑色素有萤光成分,这可能会增加光的“产量”。*日本京都大学生理节奏生物学家冈村仁表示,既然这种微弱的光与身体代谢有关,那么这些发现显示,能拍到这种微弱光的摄像机可能有助于发现一些医学问题。更多

[ 本帖最后由 e-lubang 于 1-8-2009 01: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7-2009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海浪发电厂——“海蛇”位于葡萄牙北部海岸,2008年刚刚投入运转。“海蛇”的发电机是一个150米长的钢铰接结构,通过弯曲移动带动水轮发电机发电,可产生750千瓦电量。

图片展示的是一种利用海浪发电的新奇设计,按比例缩小的“巨蟒”。“巨蟒”的橡胶材料身体柔软可弯曲,内部装满海水。海浪在“巨蟒”内部产生压力波,压力波不断向前行进最终带动尾部的发电机。

这种漂浮物是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弗里曼特尔附近一家实验性海浪发电厂的组成部分。每个漂浮物可在海浪的作用下山下移动,进而带动海水穿过铺设于海床上的管道并最终来到陆地,陆上的涡轮将在海水带动下发电。

活塞发威–在设计上,这些漂浮物至少要潜入水下6米。其上半部分在海浪经过时被迫向下移动,而后又重新回到原有位置。这一过程会压缩中空结构内部空气,被压缩的空气将穿过所携带的发电机。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16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最近几周,世界各地的能源公司设计的一系列看似笨拙的海洋能发电设备原型纷纷上演其第一次“水中之旅”。这些测试的进行标志着人们对“如何向海洋要能源”这个有着数十年之久的老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绝大多数风力涡轮机在外观上大同小异,致使利用风能发电的竞赛更像是一场怪异的赛跑,而不是F1比赛。当前,一系列形态各异的海洋能发电装置正处于研发当中。借助于这些设备,设计者希望能够找到在海浪和潮汐的恶劣化学、物理环境下获取能量的最有效方式。


“海蛇”

致力于从海洋中获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真正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世界能源委员会表示,全球可利用的海洋能估计可产生1000万亿瓦小时电量,但利用海洋能的步伐一直进展缓慢。


所谓的“海蛇”是指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海浪发电厂,由3个150米长的铰接钢结构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弯曲移动带动水轮发电机,可产生750千瓦电量。“海蛇”位于葡萄牙北部海岸,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里程碑式发电设备于2008年刚刚投入运转。虽然相隔时间较为短暂,但一系列新的竞争对手已纷纷尾随“海蛇”出现,试图与其一较高下。


“巨蟒”

名为“巨蟒”的海浪发电机由英国Checkmate海洋能源公司设计,是一种类似蟒蛇的大型发电设备,由橡胶而不是钢铁制成。“巨蟒”实际上是一 根装满水的管子,当海浪在上方经过对其产生挤压时,内部可产生一个“向外膨胀的波浪”,波浪在到达尾端时可带动发电机发电。


据悉,最终设计完成的“巨蟒”宽度将达到7米,长度达到200米,二十五分之一大小的原型已于最近完成测试。“巨蟒”开发人员表示,全尺寸“巨蟒”投入使用后,可满足1000个普通家庭的用电需求。据他们透露,“巨蟒”将于2014年左右投入运转。


Picture

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09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耗资14.5亿英镑在外太空建造了一个浮动实验室,该空间浮动实验室的建成,创造了一个新的天文科学奇观。


日本的这个“空间实验室”取名为KIBO,即“希望”的意思。

据介绍,日本的这个空间浮动实验室取名为KIBO,即“希望”的意思。它由五个航天飞船组合而成。实验室的最后竣工是在宇航员“太空漫步”状态下完成的,耗时约5小时,滑行了12万5千公里。


整个飞船的最后竣工是在宇航员“太空漫步”状态下完成的。

“奋进号”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在“希望号”实验室四周搭建了一个平台,此平台将用作太空望远仪器以及其它露天实验的基层。此外,他们同时还将更 换太空站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奋进号”上的大卫沃夫表示,“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实验室,我对整个实验室的细节都感到十分惊讶。”


日本耗资14.5亿英镑在外太空建造了一个浮动实验室。

“奋进号”飞船船长马克·波兰斯基向组员们强调了任务的艰巨性,在整个构建竣工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疏忽。然而当最终宇航员克里斯·卡斯蒂以及汤姆·马氏布恩完成实验室搭建的的最后一个动作时,整个宇航团队都兴奋异常。



宇航员们正在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

据介绍,共有13名各国宇航员参与了日本这项空间实验室的工作,而美国航天局主要负责了最后的构建工作。“奋进号”飞船在结束了这次的飞行任务后也将在当地时间31日回到美国佛罗里达州。


宇航员们正在讨论技术问题。


实验室舱外的机械臂。


在实验室里工作的4位宇航员。


共有13名各国宇航员参与了日本这项空间实验室的工作。





个人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009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测量显示土星自转周期缩短5分钟

据国外媒体报道,土星上的一天本就非常短暂,现在却变得更短。根据英美天体物理学家的计算,这个带光环的庞然大物绕轴心自转一周需要10小时34分零13秒,较此前估计相比缩短5分钟。


土星由受强大喷气流推动的气体构成,与多岩行星有所不同的是,它并不拥有永久性可视地标,致使天文学家很难对其自转进行测量。为了进行测量,天文学家通常将目光投向土星磁场。但这种信号波动起伏,以致无法准确测量土星深内部自转速度。



牛津大学和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一支国际小组,利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对土星自转进行了测量,即将测量立基于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红外图像。他们的研究论文刊登在29日出版的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



牛津大学教授彼得·瑞德表示:“我们意识到,可以将有关土星表面可视物的信息与‘卡西尼’号有关这颗行星深内部的红外数据结合在一起,而后绘制出土星风的三维图。在这张三维图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跟踪大气层内的巨大波浪以及漩涡如何变化,并依此得出土星自传周期的新估计。”


瑞德称,测量结果显示一个土星日缩短了5分钟,这是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巨大变化。他说:“这一测量结果意味着,我们此前对风速的一些估计可能并不准确,实际风速应该在每小时160英里(约合每小时250公里)以上。此外,土星上的天气类型也与我们在木星上观察到的非常相像。说明尽管本身存在差异,但两颗巨行星较我们此前所认为的相比拥有更多相同之处。”









水乳交融!德国公司发明入水即溶比基尼-遭炮轰图


苹果修复iPhone首个漏洞 收短信会被黑客控制

最新测量显示土星自转周期缩短5分钟

火狐浏览器下载量达到10亿次(图)

2万名一战士兵并排站立拼出自由女神像[图]

[ 本帖最后由 e-lubang 于 2-8-2009 01: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2025 08:51 PM , Processed in 0.12703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