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7|回复: 6
|
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复制链接]
|
|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请问刚刚成立的慈济宗是外道吗?
如果是,为什么。
如果不是,又为什么。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常不轻 于 29-6-2009 03:46 PM 发表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六十二见】
(梵dva^s!as!t!I dr!s!tiayah!,巴dva^sat!t!hi-vatthu)
指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总共有六十二种,故云六十二见。然此有数种异说︰
(1)《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及《梵网六十二见经》所载︰十类六十二见说。系将外道所执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本劫本见即依过去前际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十八见,包括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二种无因生论、四种有边等论、四种不死矫乱论。末劫末见即依未来后际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四十四见,包括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七种断灭论、五种现法涅盘论。合计为十类六十二见。
(2)《涅盘经》所说︰由五见生六十二见。灌顶《大般涅盘经会疏》卷二十三解之,谓我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合我见、边见为六十二见。我见五十六︰包括欲界五蕴各有即、离等四见,为二十见;色界之五蕴也各有即、离等四见,亦为二十见;无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见,为十六见;共为五十六见。边见有六︰指三界各有断、常,合为六见。又依《三大部补注》,即、离等四见为︰即色、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
(3)《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及《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说︰过去五蕴各有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成二十句。现在五蕴各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句,成二十句。未来五蕴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为六十句。另加神与身一、神与身异等断、常二句,总成六十二见。
◎附︰谷响〈佛陀时代印度诸国的社会思想概况)(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3})
所谓‘六十二见’,是当时佛陀以外的所有沙门、婆罗门种种不同的偏别见解的总遍。如《长阿含经》卷十四〈梵网经〉中所说︰‘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这六十二见又可大别分为十类︰
(1)世间常存论︰四种。
(2)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种。
(3)世间有边无边论︰四种。
(4)异问异答论(诡辩论)︰四种。
(5)无因而有论︰二种。
以上本劫本见十八种──于过去世所起常见。
(6)世间有想论︰十六种。
(7)世间无想论︰八种。
(8)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
(9)众生断灭无余论︰七种。
(10)现在生中涅盘论︰五种。
以上末劫末见四十四种──于未来世所起断见。
这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六十二种或偏于常或偏于断的见解,佛陀曾加以批判并采纳了众说之长,以显示其真正饶益有情的正道;矫正诸沙门、婆罗门各趋极端的思想,而发挥佛教无上的中道第一义谛。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又《大般涅盘经》卷八说︰‘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诸行常者,复是常见;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这是佛陀对待当时思想界流行的诸种学派的态度。
扩展阅读:
1.《增一阿含经》卷七
2.《中观论疏》卷十(末)
3.《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五
4.《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三︰《十住毗婆沙论》卷八
5.宇井伯寿《六十二见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007.html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六十二見
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為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http://cbs.ntu.edu.tw/link/cxy/cxy01426.html
福保: 佛學大辭典
六十二見
(名數)經論之諸釋不同。多用下三種:(一)大品般若經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為六十二。先計色蘊有常等四句:一、色為常。二、色為無常。三、色為常無常。四、色為非常非無常。其他受等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計色之常無常,即言世間之常無常也。計他四蘊之常無常,即計神之常無常也),此於過去之五蘊之所計也。又計色有有邊無邊等四句:一、計色為有邊,謂空間之十方上下,邊際有窮極也。二、計色為無邊,與上反。三、計色為有邊無邊。四、計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於現在五蘊之所執也。又計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計色為如去,謂人來而生於此間,去而至於後世亦如是也。二、計色為不如去,謂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也。三、計色為如去不如去,謂身神和合而為人,死後神去而身不去也。四、計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見有第三句過而計此句也。計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於未來五蘊之所見也。三世合而有六十句,於此加身與神之一異二見,而為六十二見(概括此六十二見,則神及世間之常無常等四句,與神及世間之邊無邊等四句,神及世間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而有十二句,及加身與神為一,身與神為異之二,故為十四,是曰十四難)。此六十二,但為斷常有無之邊見也。仁王經天台疏中曰:「六十二見,釋者不同,且依大論:於五蘊上皆作四句;於色蘊云,過去色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無常等三句亦然,餘陰亦如是,成二十;現在有邊無邊等歷五陰上有二十;死後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是神與身一,神與身異,成六十二。」(二)天台,嘉祥等諸師於二十種之我見成六十二見之一釋。就外道色蘊而計我有四句:一、色是我,二、離色而有我,三、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四、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計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歷三世合而為六十,以斷常二見為根本,為六十二。是五見中身邊二見之所屬也。見文句四之二,義疏四。(三)本劫本見,末劫末見,有六十二見。阿含十四梵動經曰:「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中略)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中略)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末劫末見無數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四十四見中。」本劫者過去之時也,本見者於彼之過去起常見也末劫者未來之時也,末見者於未來世起斷見也。本劫本見之十八,彼經說常論四,亦常亦無常論四,邊無邊論四,種種論四,無因而有論二也。末劫末見之四十四,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斷滅論七,現在泥洹論五也。瑜伽論八十七曰:「見薩迦耶見(譯為我見)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彳*扁]常見論(即常論之四),四一分常見論(即常無論之四),二無因論(即無因而有論之二),四有邊無邊想論(即邊無邊論之四),四不死矯亂論(即種種論之四)也。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而說我之論者也(即本劫本見)。又十六有見想論(即有想論之十六),八無想論(即無想論之八),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即非有想非無想論之八),七斷見論(即斷滅論之七),五現法涅槃論(即現在泥洹之五)。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而說我之論者也(即末劫末見)。本劫本見中,常論之四者: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其中之眾為常住不滅也。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住也。三、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也。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眾生及世間為常住也。亦常亦無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沒而來生於人間,得宿住智,觀前之來處,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為彼所化,故為無常。二、彼天眾為戲笑放逸。失定而沒落於此土者,後得宿住智,知前之來處,計曰彼眾之不戲笑放逸者,在彼為常住,我等戲笑,故致此無常。三、彼天眾生欲染之心者,為之失定而沒在於無間,後得宿住智,計言彼天眾之無相無染者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無常。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別思量,計我及世間為常無常也。邊無邊之四者:一、有人入定,觀世間有邊際,而起邊見,二、有人入定,觀世間無邊際,而起無邊見,三、有人入定,觀世間之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或四方有邊,上下無邊,起亦有邊亦無邊之見,四、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之見(是十四難中之四見)。種種論之四者:一、有人自不知世間有報無報,而他人來問此事,恥以不知答之,強隨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無他世,而有人來問此事,若記別有無,則恐為妄語,反問於彼,而隨彼之所見,答以如是也。三、有人不知善與非善之法,而有人來問此事,以非善非惡答之也。四、有人自愚鈍,不知他之問,他若有問,則隨他之言而答之也。世有四種之人,於他問而住於如此見解,是為種種論之四見。瑜伽論名為不死矯亂論。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問不死天之事,一種人以怖己之無知故,一種人以心有諂曲故,一種人以心懷恐怖故,一種人以愚鈍故,為種種矯亂之答也。無因見論之二者:一有人先自無想天中生於人間,後修禪定,見前生之無想無心,世間無因而計為有也。一有人以捷疾智分別之,世間無因而執為有也。末劫末見中,有想論之十六者:一、計我終於此而後有色身,有想念。二、計無色身,唯有想念。三、計亦有色有想,亦無色有想。四、計非有色有想,非無色有想。是為以想對色之四句。又一、計我死於此,而後有邊際,有想念。二、計無邊際,有想念。三、計亦有邊有想,亦無邊有想。四、計非有邊有想,非無邊有想。是為以想對邊無邊之四句。又一、計我終於此而後有苦有想。二、計有樂有想。三、計亦有苦有想,亦有樂有想。四、計非有苦有想,非有樂有想。是為以想對苦樂之四句。又一、計我死於此而後有一想。二、計有若干想。三、計有小想。四、計有無量想。是為以想對多少之四句。總為十六想之見論也。無想論之八者,無想對于色身有四句:一、我終於此後有色而無想。二、亦無色亦無想。三、亦有色無想,亦無色無想。四、非有色無想,非無色無想。又無想對於邊無邊有四句:一、我終於此後有邊際而無想。二、無邊無想。三、亦有邊無想亦無邊無想。四、非有邊無想,非無邊無想。合有八句,為無想之八見。彼既為無想論,故無對苦樂之四句,亦無對多少之四句,以是皆為有想上之見解故也。非有想非無想之八者,對於色有四句,對於邊無邊有四句,可准於無想論而知之。無苦樂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亦非想非無想故也,斷滅之七者:一、我今此身,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養,是為無常,終歸於斷滅。二、我今此身,不得滅盡,生於欲界天乃終斷滅。三、欲界天之身,未得滅盡,至于色界天,諸根具足,彼之報盡,竟歸于斷滅。四、在色界地中,未得滅盡,生于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而可斷滅。五、在空無邊處中,未得滅盡,生於識無邊處而可斷滅。六、在識無邊處中,未得斷滅,生於無所有處而後可滅盡。七、無所有處中,尚不可滅盡,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彼之非想報盡,斷滅無餘。現在泥洹之五者,瑜伽論謂為現在涅槃: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則?我於現在之五欲,自恣受快樂,此身即是泥洹,過之更無泥洹,是指欲界為泥洹也。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禪天為泥洹。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禪天為泥洹。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禪天為泥洹。五、指色界之第四禪天為泥洹。無色界之四空處,今略之不論。見大乘義章六,大乘義林章四末,法華文句四之二。
http://www.bcs.edu.sg/forum/index.php?topic=250.0
《梵網六十二見經》CBETA 電子版No. 21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tion_of_buddhist/taisho_tripitaka/pdf/t01/T01n0021.pdf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二項 長阿含
『梵網經』列舉六十二見(83):
圖片
┌─ 我及世間常(四見)
├─ 我及世間一分常一分無常(四見)
過去十八見─┼─ 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四見)
├─ 詭辯論(四見)
└─ 無因論(二見)
┌ 死後有想(十六見)
├ 死後無想(八見)
未來四十四見─┼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八見)
├ 死後斷滅(七見)
└ 現法涅槃(五見)
http://www.fzrj.com/bookbig5/33/yinshun33-28.html
[ 本帖最后由 小糊塗仙 于 30-6-2009 03:5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含經故事選》第一篇 佛
001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隨他的比丘弟子們,在印度當時的摩揭陀國境內遊化,打算從首都王舍城,前往北邊的那爛陀城。
在佛陀與比丘們一行人的後面,有一對外道沙門師徒,正好也同路,為師的名叫「須卑」,徒弟名叫「梵達摩納」。一路上,那位老師一直不停地誹謗佛陀,也誹謗佛法與比丘們,而他的徒弟卻一直與他唱反調,不斷地稱讚佛陀、佛法與比丘們。
這一天傍晚,大家都來到路途中的一個菴婆羅樹園內,準備在園內國王建的公共房舍過夜。即使到了這個時候,這對外道沙們師徒,還沒能停止他們謗佛、讚佛的爭論。這個情況,讓比丘們不禁對這兩位奇怪的師徒議論起來。大家都認為,相對於這位外道老師的不瞭解徒弟,佛陀的善知人們志趣,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
佛陀知道比丘們在講堂聚集,就來詢問他們到底在議論什麼。於是,比丘們將他們議論的原委,告訴了佛陀。
佛陀因而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如果聽到別人誹謗如來、佛法和僧團,大家不要憂愁、傷心,也不要因此而憤怒,甚至懷恨在心而意圖報復,因為,這樣只會帶給大家障礙,不能如實地判斷別人所說的是有道理的,還是錯誤的。反之,聽了別人讚歎如來、佛法和僧團,也不要感到欣悅、愉快,因為,這也會帶給大家障礙,不能如實地判斷別人所說的是有道理的,還是錯誤的。」
接著,佛陀又說:
「比丘們!一般凡夫,都只從一些細瑣、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儉樸嚴謹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積財物等來讚歎如來而已,不能從如來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這一方面來讚歎佛陀。只有從如來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來讚歎,才是真正如實的讚歎如來。」
什麼是如來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個時代的沙門、婆羅門們,有著種種的邪知、邪見,總括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見,部分的常見,無因、無緣論,有邊、無邊論,不定詭辯論,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斷滅論,不正確的現法涅槃論等,共十類六十二種,稱為「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的歸納,就像灑在小池塘中的大漁網,網住了世間所有的邪知、邪見。而佛陀所證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遠離了這六十二見,在日常生活六根對六境的認識過程中,如實知認識與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發煩惱的根除方法:認識與感受,是如何地讓人們因貪愛而陷入味著,味著又如何在無常變化下轉為禍患,聖者又如何從中超越與出離。由於能超越與出離,所以聖者切斷了推動流轉到下一生的根,就像斬斷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樹根,這棵樹就隨之枯萎,永遠不再生一樣,這就是佛陀所證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
能夠從這裡來讚歎佛陀,才是真正的讚歎。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譯本,下略)《長部第一梵網經》、《佛光大藏經》(佛光出版社,下略)《長阿含第二一梵動經》。
二、依據故事中佛陀的教說,知道佛法的修學,不能只停留在戒行嚴謹上。真正佛法的優勢,是在正見,以及從正見發展出來離煩惱、我執,斷除生命流轉的正行上。這些精髓,經中所舉的代表,就是「六觸」與「受」的「集、滅、味、患、離」,也就是故事中所說認識與感受的「原因、根除、味著、禍患、超越與出離」。這是「四聖諦」的開演,也是從「緣起正見」開展出來的正行。
三、經中所舉佛陀的清淨戒行,包括了不從事任何形式的占卜、護摩、算命、咒術、醫療等,值得我們注意。
四、四種「常見」的原因,依經文說,有三種都從禪定所引生超常的經驗而來。修行者因禪定而獲得超常的宿命神通,能知道自己過去百千生,甚至長達四十劫成壞那麼久遠中,每一生詳細的種種,因此而讓他誤以為我及世間,都是這樣如如不變的從前生、此生到來生,而有常住不變的執見。禪定的經驗,是那麼明確真實,往往會因此而加深見解。所以,缺乏正見的禪定,其負面的影響,將更加深遠。禪定,就像一把銳利的刀:具正見的禪定,深化了正見而成慧,就像在手術台上能救人的刀。反之,具邪見的禪定,則像在惡鬥場上的利刃,可以傷人無數。一般所說的「定能生慧」,是在正見的基礎上,有正見引導才能成就的。
五、再從本則故事進一步來反省:佛教的興衰,不能只從佛教信仰者的多少、佛教事業的規模,或者是佛教活動受歡迎的程度來看,而是得更在乎佛法珍貴的核心內涵,是不是真的被闡揚了;佛教的信仰者,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並接受佛法核心思想了來看。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01.htm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