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45|回复: 9

阿姜敦: 法语微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6-2009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聖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傳統的比丘長老來拜見龍普。龍普對一些甚深主題給予一番指教之後,對四聖谛總結如下:
    “朝外送出的心是苦的集因。
    朝外送出的心的果報是苦。
    看見了心的心是道。
    心看見了心的果報是苦的止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止而後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學問僧和禅僧──他們是第一批“赴外傳法僧”──前來拜見龍普,請求開示與教誡,以便應用於傳播佛法。龍普爲他們講授了甚深佛法,
    既可用於教導他人,也用於個人修行,親證該真谛的層次。結束時,他講了一段智慧之語,留給他們觀想:
    “無論思考多少,你不會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時,你才知道。
      不過,爲了知道,你還得依靠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是什麽
    1978年3月21日,龍普應邀去曼谷執教。在一次法義討論中,一些居士對默念“佛陀”的修法有疑問。龍普慈心爲之解答:
    “你禅修時,不要把心送出去。不要攀附任何知識。不管你從書本和老師那裏得到什麽知識,不要把它帶進來把事情複雜化。斬斷一切先入之見。
      接下來,讓你的一切知識來自禅定中內心發生的事。心靜止時,你自己會知道。不過你必須不斷地深修。等到事情該發展起來時,自己會發展起來。
      不管你知什麽,讓它來自你自己的心。
    “來自靜止之心的知識是極其微妙深奧的。因此,讓你的知識來自靜止的心。
    “讓心升起一所緣性。不要把它送到外面。讓心住在心內。讓心獨自禅定。讓它自顧自重複佛陀、佛陀、佛陀。接著真的佛陀(覺知)就會在心裏顯現。
      你自己會知道佛陀是什麽樣的。如此而已。沒多少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得善者
    1983年9月初,內政部官員的妻子組成的主婦協會,由朱雅-吉拉羅特夫人帶領,來到泰東北做一些慈善事務。趁這個機會她們有一天晚上6:20來拜見龍普。
    頂禮、問安之後,她們從龍普那裏接受了一些佛牌。不過見他身體不適,便很快離去了。但有一位女士留了下來,
    趁這個特別的機會求龍普: “我想從龍普這裏也得到一樣好東西(指佛牌)。”
    龍普答: “你必須禅修才能得到好東西。當你禅修時,你的心將會平靜。你的言與行將會平靜。你的言與行將會良善。
    當你如此以良好的方式活命時,你將會喜樂。”
    這位婦女答道: “我有很多職責。沒有時間禅修啊。機關工作忙得我脫不開身,哪裏有時間禅修呢?”
    龍普解釋說:“如果你有時間呼吸,你就有時間禅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這一段
    龍普有一次說: “1952年雨安居,我發願通讀全套巴利三藏,看一看佛陀言教的終點在哪裏,看一看聖谛的終點,苦滅的終點在哪裏──看佛陀是如何總結它的。
    我一直把經典讀完,邊讀邊思考,但是沒有哪一段觸及內心之深,令我可以確定地說: 這說的是苦的終點。這說的是道、果、涅槃的終點,
    “只除了一段。舍利弗初證止息,出定後佛陀問他,‘舍利弗,你的膚色特別明亮,你的臉色特別光亮,你的心住於何處?’
    “舍利弗答: ‘我的心住於空性。’
    “只這一段,觸及了我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而語出驚人
    我有一個缺點,喜歡跟龍普半開玩笑地說話。這是因爲他從來不惱。身邊的比丘沙彌們也總是很容易接近他。
    有一次我問他: “經上說,天神成百億地來聽佛陀說法。有那麽大的空間容納他們嗎? 佛陀的聲音足夠大,他們能都聽見嗎?”
    龍普的回答令我驚呆了,我從來沒有在經文中讀到過,也從來沒有聽任何人這麽講過。而且只在他病重臨終時我才聽他說過這件事。
    他說: “哪怕天神成百萬億地聚集起來也沒問題。因爲一個原子的空間足可以容納八個天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個譬喻
    “道、果、涅槃,是個人的: 你只能親自直見。修到那個層次的人將會自己看見、自己明白,徹底終止對佛陀教導的疑問。如果你還沒有達到那個層次,你能做的只是猜測。不管別人怎麽爲你深入解釋,你對它們的知識仍將是猜測。不管是什麽猜測,它必然是不確定的。
    “這就好比烏龜和魚。烏龜生活在兩棲世界: 地面的世界和水中的世界。至於魚,它只生活在一個世界,也就是水中。上岸就會死去。
    “有一天,烏龜下到水裏時,告訴一群魚,陸地如何好玩。燈光、色彩如何好看,沒有水中的一切麻煩。
    “那些魚對此十分驚奇,想知道陸地是什麽樣子,於是它們問烏龜:‘陸地深嗎?'
    “烏龜答:‘有什麽深? 它是陸地。'
    “魚問:‘陸地有許多波浪嗎?'
    “烏龜答:‘有什麽波浪? 它是陸地。'
    “魚問:‘陸地渾濁嗎?'
    “烏龜答:‘有什麽渾濁? 它是陸地。'
    “注意魚提出的問題。它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水中體驗來問烏龜,烏龜只好說,不對。
    “凡夫的心對道、果、涅槃的猜測,與那些魚沒什麽兩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親見的真相
    當人們問龍普是否讀過阿姜曼的生平故事時,他會答: “一些”。
    下一個問題就會是: “他們講述的那些神通和奇事,您有什麽意見?”龍普會答: “我跟阿姜曼住的日子裏,從來沒聽他提過那些事。”
    平常龍普談到阿姜曼時,只講他的頭陀苦行。他說:
    “下一代的比丘當中,我從來沒見過一個能夠像阿姜曼一樣嚴格修頭陀行的。他只穿破布做成的僧袍,自己縫、自己染。
      他從來不用任何人送給他的縫好的僧袍。他一生住在森林裏。他只吃自己托缽得來的食物,只從自己的缽裏取食。
      即使他病重時,他仍然坐起來,讓別人把供養的食物放進他的缽裏。他從來不因爲戒律對雨安居和迦提那期間供養的必需品有寬額而多用。
      他從來不參與建築工作。也從來不勸別人參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臨終憶法
    夜裏十點後,龍普讓我們把他擡回屋裏。他躺著,身後墊著一個大枕頭。他要屋裏的八九位比丘誦吉祥七誦給他聽。
    接著要他們誦 《覺支經》三遍、《十二因緣》三遍。接著他要我們誦《大念處經》,不過我們當中沒有誰會背誦。
    於是他說: “打開課誦本,照著念。 ”周圍卻找不著課誦本。幸好一直在照料龍普的阿姜普薩隨身帶有一本皇家課誦本,
    於是拿出來翻前翻後地找那一頁。最後龍普說: “拿來, ”看也不看,把書一翻說: “就從這裏念。”全屋的比丘們個個驚訝,
    因爲龍普打開的正是172頁《大念處經》。那篇經文極其長,兩個多小時才誦完。他一直靜靜地聽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臨終之語
    我們誦完《大念處經》後,過了片刻,龍普開始從頭到尾講述佛陀的般涅槃。我在此只引用他的結束語:
    “佛陀沒有在他證得的禅那中涅槃。當他離開第四禅時,他的名蘊即刻全部止息,無余。換句話說,他允許自己的受蘊在心的覺醒狀態下,在正常的人類心序流中止息,帶著全副念住與警覺,絕無其它心態的顯現而遮蔽、迷惑心。這就是完全自處的心。你可以稱它爲大空、原初宇宙、涅槃,等等。那就是我一直修練求達的境界。”
    那就是龍普的遺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7-2025 08:11 AM , Processed in 0.15399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