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70|回复: 25

印順導師 - 法語選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5-2009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即緣起無我之深化),雖已啟梵化之機,而意象多允當。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
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
2.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
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菩薩之真精神可學,略可於此見之。
龍樹有革新僧團之志,事未成而可師。

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印度之佛教自序 ─編述之緣起、方針與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upatissa 的帖子

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近於一般宗教了。「念(憶念,繫念,觀念)佛」是特別發達的!大乘興起不久,犍陀羅、摩偷羅一帶,有塑造、繪畫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過去是念佛的功德,現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繫念,佛於自心中現起;依據這種修驗,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論。

後期的大乘經說:如來藏、我是相好莊嚴的,自性清淨心是清淨光明的,眾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upatissa 的帖子

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自序,頁 1)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8-5-2009 12:4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upatissa 的帖子

慈悲---與樂和拔苦,對這苦痛重重的世間而言,顯然的,拔苦更為它所急需。如一塊荒蕪的園地,必先將那不良的荊棘雜草除去,然後播下好種,才有用處。眾生的煩惱病太多,若不設法去其病根(也是苦因),一切快樂的施予,都不會受用。

(《學佛三要》,頁100)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8-5-2009 12:4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5-2009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印顺法师和小弟心有灵犀一点通,
说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和小弟不谋而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心中仍把妳思念 的帖子

谢谢!不知你是指那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upatissa 的帖子

佛法所說的信,從正確理解佛法而。有了澄淨的信心,一定會引起進修的意願。所以如對佛法有些理解,不能引起信心,那不過世間知識,與佛法無關。

(《印度佛教思想史》,頁29)

深信三寶應從正見中來,
從正見而起正信,
乃能引發正行,
而向於佛道,
自利利人,
護持正法。

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間、救護世間。

(《佛法概論》,頁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5-2009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upatissa 的帖子

很多点。。
例子就是:
1)大师说: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
小弟说:时代不同了,戒律是不必要的;
人们应该修行佛陀经典里面讲的价值观和哲理,融入在生活上才是重要。

2)大师说:忘己為人
小弟说:佛教徒要奉献社会,不能躲在庙里念经。要为他人幸福而不惜生命的宣宏正确佛法。

3)大师说: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門
小弟说:唱念题目等于念经功德。

4)大师说: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近於一般宗教了。
小弟说:正确佛法能救人于水火,功德很大,能现世安稳,后生善处。

5)大师说:「自心作佛」,「三界唯心」
小弟说:心为贵耳,一切以信心为根本。

6)大师说: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
小弟说: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有佛性。

7)大师说: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
小弟说:佛法即社会,信心即生活

8)大师说:慈悲---與樂和拔苦
小弟说:苦悟其苦,乐开其乐,苦乐皆妙法。

9)大师说:佛法所說的信,從正確理解佛法而。有了澄淨的信心,一定會引起進修的意願。所以如對佛法有些理解,不能引起信心,那不過世間知識,與佛法無關。

小弟说:须致强盛之大信力,信受佛法。以信代慧。。。

种种多点(尊驾可以欢迎查看小弟的旧帖,小弟老早已经说了,不过有些被版主无故删除。。),可以看出小弟和大师心有灵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心中仍把妳思念 的帖子

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这句话怎么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心中仍把妳思念 的帖子

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握佛法的真義。

(《佛法概論》,頁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upatissa 的帖子

我們於佛法以及中觀的認識,就必須從聽聞正法入手。這在三種般若中。稱為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於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於甚深的佛法有所了解。
(《中觀今論》,頁54)

空性,是要在具體的事實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顯,若離開了具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麼是空了。(《般若經講記》,頁1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善社會,應從根本的人格思想改善起,這是佛法的立場。

(《佛法是救世之光》,頁406)

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成佛---人間佛教,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現在不過把他的重要理論,綜合的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

(《佛在人間》,頁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09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upatissa 的帖子

讲到很清楚,就是应该回归佛陀精神。

现在很多所谓的佛教宗派已经不再是依佛陀的说法了,很多都是依某大师的想法而立。

看看这里,很多所谓的佛教徒,你们有没有真正的读过及深入了解过一本经书?

很多都是读了佛法入门,初一15去庙堂拜拜就自称佛教徒。

但是佛教徒是这样的吗?

佛陀的精神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心中仍把妳思念 的帖子

何谓回归佛陀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09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8-5-2009 07:44 PM 发表 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握佛法的真義。(《佛法概論》,頁43。)

本座曾经分享过:

《法华经》所体现的思想境界,如拿同时代的东西方几位哲人:柏拉图、孔子、耶稣等相比较,就显出了大巫与小巫之别了。佛法所揭示的是宇宙与人生无限的根本法则与真理,而柏拉图、孔子和耶稣所揭示的是宇宙和人生有限的法则和真理。 佛法因有了《法华经》而显示了其体系的完善性,成了世界古代思想史上无与论比的最伟大思想。如果没有《法华经》的出现,佛法将是失败的,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09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upatissa 的帖子

本座不大想在这里讲,讲了会无端被版主删除。
费时费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歡喜人的讚歎,怕別人批評,那是私欲與淺見作怪。其實,受到讚歎,是對自己的一種同情的鼓勵;受到批評,是對自己的一種有益的鞭策。鼓勵、鞭策,一順一逆的增上緣,會激發自己的精進;修正自己,充實自己,不斷的向前邁進。

(《教制教典與教學》,頁201)

我们都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赞叹。论坛上提出观点如果无法接受被人家的批判,个人以为,干脆写个个人日记,孤心自赏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09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人,對事,對於理論,佛法是不會嫉惡如仇,而認為非毀滅不可的。佛法是確立向上向善的理想,堅定自己,充實自己,而耐心地與人為善;憐憫邪惡的,而又不輕慢他,啟發他的向上心,而使逐漸的改化而向於完善。明白這一觀念,才會理解佛為什麼要我們:「不輕未學」,「不輕毀犯」。

(《佛法是救世之光》,頁2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09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為什麼要我們:「不輕未學」,「不輕毀犯」。因人人有著平等而向上的可能性,沒有修學而錯亂顛倒的,可以漸學而成為多聞博學;毀犯戒律的,可以懺悔而漸成為道德的行為。在這樣的觀念下,對人才有真摯的友情,而不是為著利用;有真正的慈愛,而不是包藏戰爭種子;有真實的平等,而不是自以為是領導者。我們如能堅定此一信念,自然會增長利他的真慈悲,發生無我的真智慧,由修學菩薩行而上登佛道。我們如擴充此一觀念而成為多數人的信念,人類自會有真正的和平,進入互諒互信,互助同樂的時代。

(《佛法是救世之光》,頁252-2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09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

(《佛法概論》自序,頁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5-2024 10:49 PM , Processed in 0.0749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