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7|回复: 1
|
王安忆自评更适合写长篇
[复制链接]
|
|
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出版了《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四卷本,该系列收录了作家王安忆创作的120余篇短篇小说,并由她亲自整理编选,这是她的短篇小说首次以全集的形式推出。昨天,王安忆说,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并不十分适合她,这让她的短篇有一种匠气。但流露的毕竟是真性情,所以这些作品呈现的也是真岁月。
王安忆说,当她回顾整理30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发现竟有100多篇,感到十分意外,她说创作短篇小说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当时创作了6000字的《雨,沙沙沙》,它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第二阶段是从结束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后开始,10年没有写短篇小说的我又开始写短篇,《蚌埠》《天仙配》《聚沙成塔》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第三阶段,我以为是从《发廊情话》《姊妹行》开始的。这一阶段,我正视了我在短篇小说上存在的诸如笨重、缺乏节制等缺陷,尝试着与短篇小说建立一种两相得宜的关系。”
在王安忆看来,短篇小说的材质应是轻盈的,创作上需一蹴而就的弹跳力,“我却没有,我有些像工匠,而且不是巧匠,属砌长城的那种粗工。一块一块砌砖,越庞大的体量越让我进入竞技状态。所以我更适合写长篇,如《长恨歌》,文字可说是我泼洒出来的,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别强,无意中怀有一股子鲁莽,看什么时候撞南墙。”王安忆直言,短篇小说这种体裁不是十分适合她,“尤其是看刘庆邦、苏童、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那是什么样的神来之笔啊!更知道自己的不相宜,也就因此更对它存有好奇。”。王安忆说,短篇小说不是自己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她感慨道:“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
四卷本编年策划人林建法认为,《长恨歌》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一番味道:每部小说每个字都自然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2-2009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忆“短篇全集”出版
近日,收录王安忆30年创作的120余则短篇小说的“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四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集中推出,分别为《墙基》(1978—1981年)、《舞台小世界》(1982—1989年)、《天仙配》(1997—2000年)、《黑弄堂》(2001—2007年)。
该系列由王安忆亲自整理编选,是其短篇小说首次以全集的形式在中国内地推出。它第一次完整地收录了王安忆从1978年到2007年这三十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长恨歌》可谓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番味道,每个小说每个字都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
王安忆在自序中梳理了30年的短篇小说创作历程:“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