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2|回复: 13
|
马华文学期中考 -- 有没有人要报考?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4-2-2009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答题规格 ~~ 不限
评分标准 ~~ 没有
1000字限制并非绝对,但以勿超过为佳。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9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3-2009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3-2009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3-2009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3-2009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3-2009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9-3-2009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峨嵋街看見李永平
我在峨嵋街看見李永平
手上的《吉陵春秋》是一九九二年購買的,距離出版時間已有六年了。那時候距離大學新鮮人的時間還有一、兩個月,我還在文學的大門外張望,努力閱讀台灣和大陸作家的散文小說。對於許許多多作家的名字,我還在摸索的階段。
李永平的名字是這一年放在我的書架上。同時還有林燿德、羅智成、廖咸浩、司馬中原、林彧、羊恕等人。想當年林燿德率領大隊到東南亞地區巡迴演講,鼎盛的陣容和出席者眾的記憶,迄今仍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在那個年代,這麼一大批台灣作家來到都門演講,實非易事,也大概是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舉辦第一屆之後開風氣之先。
林燿德侃侃而談的絕佳口才是令人難忘的。我記得當時林燿德是談台灣的大河小說/政治小說,鴨子聽雷的情況下只有“李永平”三個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以及林燿德讚之不絕,一直說好的《吉陵春秋》,還有一本大部頭、要抱著大詞典才能閱讀的《海東青》。演講結束後,我馬上到鄰近的書店搜尋,果然發現這位對自己而言純然陌生的,在台灣的“馬華作家”。
可是李永平是誰?到底有多少人見過他?除了他的學生和某些藝文記者、台灣文友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李永平給讀者的印象大概是“神祕+傳奇人物”了。其實很少人見過他,或者擦身而過也不曉得這位漢子早在十年前就已憑一本小說集躍身成為小說家。其後李永平引起爭議的《海東青》,以及反覆被讀者討論的舊作《拉子婦》,他煉金般的文字下展現的台灣島和婆羅洲島──在南洋的貓城,在寶島的華西街,小妹子朱鴒與靳五的身影,以及後來的少年──我,在評論家的各種詮釋下,只有出版過七本小說集和一本選集的小說家李永平,以他獨行之姿創造了在馬華、在台灣的各種文學話題。但在創作小說以外,他的多部精采譯作,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幽黯國度》,相較之下兩者不遑多讓。
我所知道的李永平是安靜蟄居的。他極少公開出現,或演講或參與文學活動;但他每發表一部作品,著實會引起文壇文友的討論──譬如為了打造台北的一則寓言,他辭去教職,孑然隱身南投四年,寫出鉅著《海東青》;多年以後,童話世界裡的“夢遊仙境”,在李永平眼中竟然變成紅塵世界裡,那一去不返的“漫遊仙境”──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動容的成人“小紅帽”啊!人海茫茫,七個聰明美麗的小女生,柯麗雙林香津水薇張澴連明心葉桑子朱鴒,八歲,就讀小學二年級,從此消失在台北市那一城輝煌浩瀚的紅塵燈火中,不知下落。一九九六年底,李永平完稿於台北市西門町峨嵋街,與朱鴒的關係始終耦斷絲連。
那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進入新的千禧年,這位自謙浪子的小說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魂牽夢縈的竟然還是熱帶叢林中的原鄉故土。此去經年,今我來思,無論他鄉或望鄉,李永平回首浮生,千山邈邈來時路依舊,終究要用招魂的書寫方式,以“雨雪霏霏”召喚了“婆羅洲三部曲”。
這是我之前所不認識,且深感好奇的李永平。只聞其名,不知其人,也緣慳一面,只能透過文字去拼湊小說家的面貌,利用各種理論術語去建構小說的寫作版圖。後來就聽說李永平離開台北的外雙溪,遠赴花蓮了。想必在花東縱谷和深深太平洋間,小說家又更新了幾番文學心事。
畢業後到出版社工作的隔年,因為某一個書系策劃,有意編選一本李永平的長短篇小說選集。如今回想起來,也不曉得當時是如何聯繫上這位小說家。一個冬天接近午間,我接到李永平的電話,說此刻人正在西門町峨嵋街,要不要吃個午餐。這實在太突然了,我懷著瞻仰的心情,與另兩位同事前去赴約,齊睹傳聞中小說家的真面目。就在峨嵋街十字路口一根大電線桿下,一個魁梧的中年漢子叼根菸迎風獨坐,兩鬢雖有點斑白,我們相信那就是傳說中的小說家李永平。
那一天的首度相見,迄今仍然記憶猶新,因為李永平的風趣爽朗,實在讓人印象太深刻了。
我屬於一個文字編輯,是從作者的字句行間裡去閱讀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從作者的文字造詣神會文學創作背後的巨大涵養。所謂的文學與人生、文學反映現實,或真實與虛構,始終有著一個模糊的灰暗地帶。
爾後的《: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是如此誕生的。李永平不用電腦打字,他穩健遒勁的中文正體字,一筆一畫填寫進稿紙的格子裡,同時完成了長篇自序〈文字因緣〉,自剖浪子的小說寫作漫長歷程,讀來激動不已。如果沒有離鄉經驗,日後又有何來的迢遙故鄉可以頻頻盼望呢?此時此刻,遠在異鄉的他者的確會捫心自問:日暮鄉關何處是?回首那犀鳥之鄉,跨過拉讓大江後,又是什麼情景?
後來雖不再與小說家見過面,但仍保持聯繫。身為一個讀者和晚輩,還是一心掛念李永平接下來的寫作計劃(期間曾聽聞他要寫武俠小說?!)。二○○七年初夏,小說家從淡水捎來信箋,原來他自二○○七年八月起就準備休假一學年,同樣簡居在南投三個月,專心寫作,在沒有電話手機傳真的生活狀態下,專心地、默默完成《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的寫作計劃,而且進度順利,也概述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對編輯來說,這真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新故事,而且是前所未聞的。我衷心期盼小說面世。想像著婆羅洲大河,小說家遷居淡水,面對淡水河,在國家與家國的地圖上,在河與河的兩個地理空間裡,完成了二十幾萬字的“上卷:溯流”。幾個月後,我收到熟悉的字體、厚厚的五百格稿紙裝訂本(至今我還保留原稿),隨著作者從婆羅洲島上的西加里曼丹省,沿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一路溯流而上,航向千里以外那全然是陌生經驗的大河盡頭、天涯盡頭──也就是當地土著達雅克人的聖山峇都帝,一個充滿神話與歷史、自省與成長的動人故事,於焉開始。作者瑰麗靈活、字斟句酌、精準不懈的用字態度和寫作精神,我不由得對小說家肅然起敬。
《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小說,就由讀者自己來判斷吧!但在河的源頭與盡頭之間,李永平隱藏了一個非常巨大的故事宇宙,再藉由這個宇宙充分發揮小說家的本事,即動人的說故事力量(兼具文學創作者和評論家身分的楊照,於一月十一日在誠品信義店的講座中,做了一個詳盡豐富的背景知識導讀)。
當然精采的故事還沒有說完,李永平帶領我們停駐在“紅色城市”──那個原始的洪荒世界,怪手機器蹂躪土地,也揭開了神祕女子──克莉絲汀娜‧馬利亞‧房龍小姐的悲慘身世。但好戲還在後頭,我們必須屏息凝氣,拭目以待,因為接下來遠征“冥山”的過程,探索埋藏在深邃婆羅洲蠻荒叢林中的祕辛,將會完整認識十五歲的少年──永,未來將遠渡重洋,在彼岸成為小說家。
後記:拙文初稿原應《幼獅文藝》之邀,為第二屆“二○○九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入圍”特輯而寫,同一時間《大河盡頭》(上卷:溯流)也獲得“二○○八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和“二○○八年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好書”。激奮之餘,擴充了拙文的內容。更多關於李永平和這本書的有趣影像,讀者可以上網(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1/09/366663.html)遊覽。謹以此文,向小說家李永平致敬。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胡金倫‧2009.03.22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07105?tid=15
==================================
胡金倫所认识的“马华”作家——虽然李永平不认为自己属于“马华”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9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楼冷冷清清凄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9 10: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7-2009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7-2009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riscilakok 于 12-7-2009 09:38 PM 发表 
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
你是来回复灌水贴么?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