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15|回复: 125
|
槟城人,是时候全面了解这次的金融危机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26-11-2008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z是转帖的啦,以上是来自国际政经文教的 ~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shakehead.gif)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8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tkchuan 的帖子
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 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楼主,想问下,900亿向谁借的?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 Swap,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08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没有钱?买房吧!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牛贷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
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风险高?发债券!
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儿(美林、高盛、摩根)。
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鼓捣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
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搞吧!于是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老三样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
债券卖疯了!又出CDS
凭投行的三寸不烂“金”舌,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小意思!凭借着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牛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个银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扔给对冲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一个劲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行也开始买入对冲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这就好像“老黑”家里有馊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老黑”这下可蒙了,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嘿,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CDO都归我们的!!!投行心里那个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信用违约交换)。
房价下跌!危机爆发
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一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干了!对冲基金想,不错啊,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干了!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卖火了!
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三毛”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发规模500亿元。
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给予AAA评级!结果这个“三毛”可卖疯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99元时,你不会亏钱了。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五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
最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而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资金的集散地,海湾的石油资金、欧洲的投行、亚洲的主权基金都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由此,风险如同瘟疫般传染给全世界。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来我认为马来西亚 只受皮外上, 不会是1997 年重演...
但是最近政府动作很可疑.....
1) 为什么valueCap 要向EPF 借五十亿救市
2) 为什么要“逼”雇员提出3% 的EPF?
3) 为什么不再津贴汽油?
4) 为什么再注资70亿来促进国内经济?
5) 为什么隔夜降息0。25% ?
6) 为什么担保存款60千变100巴仙?
太多为什么了,可能还有更多的为什么。
难道我们真么in big trouble?
[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5-11-2008 11:2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得好长。我看到要死了。救命啊!![](static/image/smiley/default/mad.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08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杀死了华尔街?
现在你很容易就会变成金融怀疑论者。但且让我们提醒自己,将我们带进当前困境的金融创新,在不久前还显得理由十足。
谁不想让信贷市场为购置房产服务?因此我们开始将真正的竞争引入抵押借贷领域。我们允许非银行机构开展房贷业务,让它们向有意购房但得不到传统借款机构的人提供更有创意、更负担得起的抵押贷款。
然后我们允许这些贷款被集中包装成向投资者出售的债券,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实现了风险的降低。我们进一步把这些住房贷款的现金流拆分成风险不同的若干部分,为高风险债券的持有者补偿更高的利率。
接着我们号召信用评级机构证明,由风险较低的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安全到可以由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来购买。如果有些人还是放心不下,我们又创造出衍生产品,允许投资者为债券发行人的违约行为进行投保。
如果你想展示金融创新的好处,那么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实例。多亏了这些债券,让成百上千万一直被排挤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产、让投资者赢得了高收益、也让金融中介机构赚足了服务费和佣金。
这项创新看来美得像一场梦——直到大约一年半以前,许多金融家、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还这么以为。
然后一切都轰然倒塌。近几个月来吞没金融市场的这次危机埋葬了华尔街、也动摇了美国的地位。美国财政部被迫提出对被困金融机构的近万亿的救市计划,让新兴市场灾难——像1994年墨西哥的比索危机或1997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之下都显得小巫见大巫。
到底谁是罪魁祸首?
但到底错在哪里?如果我们的补救措施没有对准真正导致危机的因素,我们新激发的监管热情就可能在杀死有毒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让有用的创新无法幸免。
问题在于可疑的对象很多。是那些居心不良的抵押贷款者诱使毫无疑心的借款者陷入了债务陷阱?或许是,可这些策略对放贷者本身并没有意义,除非他们相信住宅价格会一直上涨下去。
那么也许罪魁祸首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房地产泡沫,以及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不愿意放走泡沫中的空气。即便如此,债务抵押债券和类似债券快速膨胀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维持抵押借贷的所需。信用违约互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成了一种替代保险的投机工具,其总额则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62万亿美元。
因此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在追求高收益时无所不用其极,这场危机可能不会达到现在的规模。可问题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做什么?如果他们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及时发布了风险预警信息,这些市场就不会吞噬掉这么多的投资者。这难道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或者也许真正的罪魁祸首在世界的另外一端。高储蓄率的亚洲家庭和屯积美元的外国央行导致全球储蓄“泛滥”,实际利率为负数,最终制造了美国住宅泡沫,让金融家用借来的钱投资时越来越冒险。
宏观经济决策者本来可以齐心协力,及时采取行动消除不可持续的巨额经常账户收支不平衡。那样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流动性在市场上游来荡去,静候灾难的出现。
金融体系爆炸并非单一原因
但也许真正让我们陷入困境的是美国财政部在危机爆发时处置不当。虽然形势很不乐观,但致使信贷市场失灵的却是财政部长保尔森拒绝为雷曼兄弟提供救援。就在这项决策做出后,就连资金最充裕企业的短期融资实际也陷入了崩溃的状态,而且整个金融体系也都无法正常运转。
鉴于可能出现的后果,也许保尔森当时最好能克制住自己的厌恶情绪,对雷曼采取已经加诸贝尔斯登、并在几天内就要加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同样措施:拿纳税人的钱救它们。这样华尔街也许可以幸存下来,而美国纳税人也许可以避免支付数额更大的账单。
也许,我们根本就无法找出导致金融体系在我们面前爆炸的单一原因。如果你还愿意相信金融理智,一个能带来些许安慰的想法是这是一场“完美风暴”,一次需要许多星座同时连成一线才会爆发的非常罕见的灾难。
那么对华尔街的验尸结果会揭示什么?这是个自杀案件?是谋杀?还是意外死亡?还是一次罕见的器官全面衰竭个案?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立法者为防止危机再次爆发所制定的法律和防范措施,,也因此必然难以摆脱效果不明显而且无法确定的困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旦这次危机消失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我们还是会在将来某一天面对另一次大规模金融危机。你可以把一生的积蓄都押在上面。事实上,你也许会这么做。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08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虽然是长了些..但你读完后,就会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金融危机![](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hy.gif)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tkchuan 的帖子
你几时产生兴趣的?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
晤关偶事![](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读完,真的很不错。谢谢分享。想说的只是,经济就像一条食物链,它们环环相扣,当一环出现了脱节的状况,这条链也将会崩溃。只是我很好奇到底要怎样发展,这条食物链才不会出现脱环的状况。是它们的步伐太快了还是。。。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tkchuan 的帖子
感谢分享~!!好贴。
新加坡的2个主权基金投资美国银行也招殃了~!!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8 08: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nyat99 于 26-11-2008 08:10 AM 发表 ![](http://cforum5.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你要这个链不断裂。。惟有推动科技发展。。。一切必须回到基本面。。经济成长就是人类生活方式提升。。要如何提升。。也就是人类必须不断地create,improve生活享受物品。。。金融的建立,也只是regulate business f ...
你华文很不行吗?为何要参杂英文在你句子里面?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湖 于 25-11-2008 11:23 PM 发表 ![](http://cforum5.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6) 为什么担保存款60千变100巴仙?
几时的事?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