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71|回复: 25

不會英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益川敏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0-2008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说,由于益川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德语和英语那糟糕得吓人的成绩,让很多教授怀疑其是否合适。同时,由于讨厌进行英语演讲,益川拒绝了所有到外国的学术会议。同时他也没有护照。出席于2008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是他首次国外旅行。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同时,益川敏英的学术成果享誉世界,但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从未走出过日本。

  诺奖仍然与中国人无缘,这倒不令国人十分懊恼和气愤,然而令人十分不解和诧异的是,身为诺奖得主的日本人益川敏英竟然能够不懂英语,甚至还到了一窍不通的地步。这在国人看来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呀。和益川敏英一样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诺奖得主或许并不多见,然而管中可以窥豹,当不懂英语的人获得诺奖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理应从中发掘出一些东西并加以反思。

  众所周知,获得诺奖也成为国人的普遍愿望和呼声,对于一些人来说,更是成为了一种心结,在此基础上,我国不光逐年加大了科研投入,使得我国摆脱了科研穷国的地位,而且还日益拓宽科研的国际化视野,使自己融入到科研的国际化浪潮当中,首当其冲就是在大学里推广双语(即汉语和英语)教学,大学毕业须过英语四级,研究生、博士生入学前须过英语关,在一些高校,要想评聘为教授、博导甚至都要以英语水平作为主要依据等等。

  此类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和科研人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直接从英文科研成果中吸取养分,然而事与愿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英语非但没有达到为虎添翼的效果,相反,英语砝码的过度运用还成为了他们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负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极具科研潜质的学生或教师往往由于英语不过关而与继续深造或晋升职称失之交臂。另一方面,也一定存在一些英语水平与专业素质都很突出的学生或教授,虽然对英语的熟练掌握有时候能够帮他们的忙,但对英语这门工具的学习毋庸质疑耽搁了他们的许多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和科研的正常进行,因而在总体上还是弊大于利。

  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诺奖得主不懂英语是一记响亮耳光,这记耳光不仅属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同样属于学业评定和科研管理体制,正是由于英语作为一门普遍的语言工具本身被无限制地放大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才使得国人对英语的学习成为了阻碍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障碍物之一。

  当然,我并不是说英语学习就不重要,而是说不管是英语也好,法语、俄语、日语也罢,都只是外语的一种,我们既要知道学习外语在增进国际交流交往中的巨大积极作用,也同样应该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无视自身的固有规律去办事,更不能够被英语牵着鼻子走,实行一刀切的懒惰管理模式。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英语的工具本义,而不是使之神化,我们对英语的学习才算真正步入正轨。如果做到了这些,将是我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大进步,并且,也预示着我们离诺奖的垂青更近了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10-2008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那些熱愛英文,讀紅毛書的華裔好好看看,也好好學學,既然這么熱愛英文,為何現在都無法誕生一些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能夠享譽世界?

教育制度有必要進行深刻的改革,使用母語教育,像本地在高等教育階段,除了部分科系,比如中文系、傳媒系、新聞系、、、尚有中文作為授課媒介語,其他科系,如商學、醫學、理工、、、全部是用英文教學的。

所以華社的三所學院有必要在所有課程中全部使用中文教學,提升學術水平未必就必須要英文,尤其是那些在華社三院就讀,而且深愛英文的同學更需要努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0-2008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之前在一个国际性conference里遇到的一位日本教授。
他贡献一生,研究治疗传染疾病的药物,亲自到非洲国家帮助病人。。。
在他的演讲过后,一位曾经与他到贫穷国家救济病人,一同共事的马大的讲师还站起来向他致敬。。。
我们在台下,看到这一幕,眼泪都快流下来。

真的很伟大的科学家。。。

不过,他的英文真的是烂的可以。
他在台上发表自己的研究,可他念得五音不全, 我们在台下,勉强只听的懂一点点。
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以日文写的,再由别人翻译成英语,然后他照稿直念。
尽管如此,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一切。。。

演讲完毕,大家的掌声, 久久不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8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eve_angel 的帖子

所以不要迷信英文教育,有必要進行母語教育,因為母語教育也可以學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Bolehland學了這么多年的英文也沒有怎么提高科研水平,可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08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blueswilder 的帖子

不过,那位老科学家已经年过半百了。情有可原。
现今的社会,全球化的趋势,不学好英文是很难的。
研究论文里面,还是以英语居多。如果不会英语/掌握不好,会失去很多机会,落在别人的后面。

说到英文教数理,我不同意政府的政策。
小学应该用母语教数理,因为毕竟是自己常用的语言。比较容易领悟。再说,小学学的是基础。母语能更好的让学生明白。
另外,加强英文课。
英文教数理,只会让小孩子在同一时间,被迫吸收两样新知识:数理和英语。两样都不强的学生,肯定两头不到岸。

不过,上了中学,就应该要让学生接触两者的混合体:英语教数理。
这样,才能让学生好好吸收两方面的知识。
毕竟这个阶段,中学生已经有了基础,可以慢慢明白和适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08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无药可救的脑残 的帖子
為什麽不可以翻譯出來?看看中國、日本這些科技先進的亞洲國家,都是很重視翻譯學術期刊和論文,翻譯成母語更容易普及。
==================================================
我也和eve一样说了类似的话,blue 兄在学园这样回我,我在这里答吧。。。。
blue兄,现实问题是。。。。如果把所有英语journal都进行翻译。。。我想这需要庞大的人力及资金吧?翻译这些论文可不容易,除了两语底子要好,对论文的高深科学用语也必须能够理解。。。。
一个那领域学士毕业的或许也不能理解太深奥的论文呢。。。
个人愚见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2-10-2008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无药可救的脑残 的帖子

是啊。。。

就算翻译了,又怎么样? 还是需要时间的。
不是每一种语言都有人愿意翻译。
科学研究一日千里,如果要等别人的论文被翻译,要等多久才可以读到呢?
可能等到被翻译后,已经不再是过时的科技了。等于我们失去了吸收最新科技的优势。
那么,我们又怎么样走在科技的前端呢?

就算有人翻译,我们做研究总不是单单看论文那么简单。还有沟通呢?参加世界性的研讨会议, 交流呢?
曾经有人告诉我,他去中国做attachment的经验。
人家问他,“离心器”在哪里,可否借用一下?
他半天摸不着头脑。。。
搞了半天,原来是centrifuge。。。
如果大家用同样的语言/词汇,沟通上可以更加直接,简单的多,也快得多。也不需要特地找翻译。

中国,日本这些国家,非常重视翻译。
是优势? 还是劣势?
是他们对母语的热爱,还是他们掌握外语的能力不够强?
一旦走出了自己的国家,到其他国家发展呢?
他们又如何跟别人交流,写论文?
中国,日本还好。。。但是还有那些没有人翻译的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呢?
例如那些第三世界的科学家呢?

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国际性conference里,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如果说大马人的英文程度糟糕,在这样的会议,你可以看到其他国家英文程度比大马人更糟糕的人。

当其他国家的科学家 / 代表在presenter演讲过后的Q&A/ 交流环节里询问有关的研究时, 很多presenter 竟然被问的哑口无言。更有的一脸惊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要不然,一个简单的英文句子说了一半就接不下去了。
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回答,就下了台。场面非常尴尬。
不是他们没有学识,不是他们的研究烂。。。
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只用自己的母语。 一旦出了国,就马上无用武之地了。
浪费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 无法把自己的研究和别人分享,讨论。。。
别人也自然不会浪费时间听你咿咿呀呀半天。

[ 本帖最后由 eve_angel 于 22-10-2008 02: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8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无药可救的脑残 的帖子



翻譯本身的要求就很高,這些專業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像解放前,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這些大學除了國學是用中文授課外,其他都是使用英文作為授課媒介語,因為當時不具備用足夠的專業知識可以用中文講授的,但是,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從歐美回國的著名科學家,像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赵九章、王大珩、郭永怀、、、他們回國后,對於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研究進行了全面的翻譯,而且也培養了大批科學家可以專業的翻譯學術論文。中國大陸和臺彎都有大批的科技專業翻譯。

而且從小學到大學本科階段,都是屬於基礎教育,本科是專業性基礎教育,這些基礎教育當然是要用母語學習的,看看很多非英語的發達國家,他們的教學也從來都是從小學到博士完全是母語教育的,英語只是一門語言課程,而且用母語研究,同樣能夠提升科研水平。像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他們歸國參與科研都是用中文作為研究的。僅僅幾年就研製了核武器。

而且就目前大部分國家來考慮,基礎教育是應該普及為主,研發為輔的,只有部分大學的本科階段是專業深度研究的,但是用母語教育一樣是很成功的。



回复 7# eve_angel 的帖子

雖然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但是任何事務都是有規律的,不是超越常規的。
像很多非英語的發達國家,他們的科技專業翻譯,是在完成學術論文之後,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整翻譯出來的。因為他們這些翻譯是專門從事專業科學研究翻譯,很多國家都有培養。

況且,有本身母語的科技數詞也是本身語言文化豐富的表現。有千年文化的底蘊,所以也一樣需要引進先進的科技數詞。大陸和臺彎很多科技專業數詞,都是有不同的,也正是因為中華文化的豐富。

像很多大陸和臺彎的著名科學家都是留學歐美和蘇聯,他們參與翻譯工作,很多原本是在漢語言中沒有的詞彙,從此誕生了。而且把先進的科研技術介紹給了更多的人,尤其是很多雖然專業技術水平很好,但是在語言能力上差的人。他們用母語也一樣可以進行科研,而且沒有必要爲了遷就外國人而放棄自己的母語教育。

從哲學上來看待這個問題,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如果因為本身的科技水平不足而去學習英文為的是和外國人溝通,難道就可以掌握尖端科技嗎?而如果本身的科研水平很優秀,那么肯定也會有人會引起西方學術界的興趣。像錢學森教授,準備回去新中國的時候,被美國政府逮捕,那是因為錢教授的英文好,還是因為錢教授的科研能力好?

[ 本帖最后由 blueswilder 于 22-10-2008 04: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0-2008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blueswilder 的帖子

在马来西亚,所谓的母语教育可以是马来语,华语,谈米尔语,英语....................这视乎“母语”这词是针对哪一个族群和文化背境的人。我们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这就是马来西亚与中国、台湾、日本等等国家不同之处。如果各族群以各自的语言发展科究,想象一下,同一个国家的科学家竟然可以是各自为政,互不沟通

而且,现实问题是:如果要在一个多元国家推行多元母语专业科学研究,精神花费可大呢。。。。应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吧 (就算大马政府肯让各民族母语教育公平的发展,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人力与财力)

以母语教育作为数理基础教育我是绝对赞同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学习英语啊! 尤其是身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马还有许多许多知识要向外国学习。如果本身的科技水平不足却不學習外文和外國人溝通,那我们只能原地踏步,闭门造车

[ 本帖最后由 GR 于 22-10-2008 09:4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8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GR 的帖子

中國有56個民族,中國凡是有語言文字的民族,都有他們本身的母語教育,這些比馬來西亞還要複雜,而且中國少數民族的母語教育是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教育體系的,這些是馬來西亞不具備的,中國的少數民族也一樣可以在大學接受他們的母語教育,可以用母語學習各個科系的。中國的崛起也證明了用母語教育的可行性,中國各個民族都用母語學習也成功的提高了科學技術研究,而且不少漢族專家也在用少數民族本身的母語搞學術研究。

中國大陸、日本、中華台北不都是母語教育的嗎?那么多的留臺生、南大生、留華生不也是用中文做研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1-2008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母語是粵語,so不要講華語教育是我的母語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家國夢 的帖子

但是你的母語不是漢語嗎?不是中文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家國夢 的帖子

你是特地来下衰广东人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swilder 于 28-11-2008 12:48 AM 发表
但是你的母語不是漢語嗎?不是中文嗎?


從嚴格學術角度而言,沒有漢語這個語言

漢語語系(Han Language family)含括幾個語言(languages),包括官話、吳語、湘語、閩語、粵語、客家語、贛語七門主要語言

這些語言相互之間無法通話,所以相互間不是方言的關係



你是特地来下衰广东人的吗?


請你自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家國夢 的帖子

明顯在胡扯,幾大方言體系都是漢語言,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都是屬於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swilder 于 28-11-2008 02:01 AM 发表
明顯在胡扯,幾大方言體系都是漢語言,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都是屬於中文


拜托,這裡是科學論壇,請你先懂一點語言學基礎再來扯砲可以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家國夢 的帖子

我們談的是漢語言文學,你先去中文系進修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07: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swilder 于 28-11-2008 02:14 AM 发表
我們談的是漢語言文學,你先去中文系進修一下




文學和語言學是兩回事,拜托你這裡有點科學精神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08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择埋葬英语教学数理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下午二时五十二分

文:杨善勇

12月16日《太阳报》第16版刊右小角载了一小则日本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要埋葬奖章的新闻:〈Japan Nobel Prize winner says he plans to bury medal〉。

新闻透露,这是在京都大学执教的益川首次出国。益川对此向媒体解释,他从未出席国外的研讨会,缘由在于他自己向对英语深怀恐惧(petrified about speaking English)。

类似益川的经验确非唯一的异数。年前我在《光华日报》发表〈他们都用母亲的语言学习数理〉,曾经统计自1901年至2001年,42.7%物理奖得主,42.5%化学奖得主, 36.5%医药奖得主都用母亲的语言学习数理。

我同时据http://www.nobel.se/search/nationalities.html的资料点算,诺贝尔全部项目中,44%得主的母语皆不是英语,明确地说明了数理的学习,思考和应用,和用那一种语言教学无关。

如果国外的例子没有说服力,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博士的许子根先生回忆当年本身在美国大学一年级,曾经选修了一科英国文学,念12本莎士比亚剧本的往事,堪是当头棒喝:“(许子根他)念到死去活来,也只拿到一个C。”

为此,许博士揭示:“有人批评家长是现实的,事实上,我认为家长其实并不够现实,因为家长通常都看望子成龙的例子,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应付,所以望子成龙成为望子成虫。……” 但是,我们究竟从许子根博士到益川敏英教授的经历,体验到什么?早前《联合早报》报道西马马来教师协会总秘书依沙依斯迈坦白从宽:英语教数理是错误的政策,学生既学不好英语,也无法掌握数理知识。这则两举零得的说辞如今得到数据支持:2005年第一阶段测试,80.3%学生的科学获得40分以上,数学同等比率剧减至53.1%。2007年初丹绒马林师范大学(UPSI)展开的调查显示,只有微不足道的17%学生认为他们可以从容跟进科学这一科。既见林林总总的弊端,与其一错再错,为何不能一如益川一心一意埋葬奖章那样,坚定地选择埋葬英语教学数理的过失,反而不断坚持两天支出300万,继续拉拉扯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08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blueswilder 的帖子

可是“土家”而不是“现代”的方言可不能直接以汉语读音来翻译成汉语哦,文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当然也包括使用的单词,听说比西班牙语与法国语之间的相差还要大!
另外说到东亚国家的人在联合国大会上很少使用英语的,都是需要靠翻译的,感觉不会英语的人有些亲切感。支持发展本身的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2025 09:23 AM , Processed in 0.26879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