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49|回复: 9

常用烹饪术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0-2008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焯水 又称“出水”,是将原料置于开水或冷水锅中进行初步熟处理的一种方法。

过油 用油为传热介质对烹饪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的方法。小型原料从温油走过又称“滑油”;大型原料从旺油中走过又称“走油。

挂糊 烹饪前将原料均匀裹上一层糊液的工艺。

上浆 用淀粉、鸡蛋、盐等与原料一起调拌,使原料外层裹上一层薄薄浆液的工艺。

上劲 将加工成茸泥末的动物性原料加精盐、水、淀粉及其他辅料后反复搅拌,使之达到色泽发亮、肉质细嫩、入水不沉、不散状态的一种加工方法。

[ 本帖最后由 长江漆号 于 30-5-2009 02:3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芡 在烹饪过程中向锅中加入淀粉水溶液,使菜肴汤汁具有一定浓稠度的工艺。又称“着腻”、“着芡”、“拢芡”。

温油 俗称三至四成,温度一般在70℃~100℃。热油俗称五至六成,温度一般在110℃~170℃。旺油俗称七至八成,温度一般在180℃~220℃。

滑锅 将锅烧热,淋少许油把锅滑遍,再倒出油的一种方法。

炝锅 又称“炸锅”,是指将姜、葱、辣椒末或其他带有香味的调料放入烧热的底油锅中煸炒出香味,再及时下菜料的一种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汤 又称“清汤”、“上汤”、“顶汤”,是指用猪骨、鸡骨、鸭架、碎肉头等原料熬制好的毛汤,加入和成稀糊状的、未加盐的鸡茸或肉茸处理,使之清澈如水、味浓而鲜的一种汤料。

奶汤 又称“白汤”,原料加清水煨制而成的色泽乳白的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码味 在烹饪前将原料用调味品调拌浸渍入味的工艺。


渣饼:又叫豆渣饼。将小米、绿豆或黄豆去皮泡粉,用小磨拐成稠糊,用小勺挖糊,在铁鏊上煎成核桃形的小饼,两面都煎成黄色时铲下来,在清油中炸成柿黄色,即为渣饼。

渣泥:将煎好的疙渣剁碎,加入冬菇、冬笋、火腿等配头,炒成泥食用。

疙渣:绿豆泡软后磨成糊状,过罗去皮后,将面糊摊成圆片,折成约7厘米长、5厘米宽的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不才,请各位大大尽量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刀法

偷刀:是看不见、切不透。如“蜜炙方肋”,看表面是一大块,实际里面用偷刀解成了小方块。还有切成夹子形,称为切一刀、偷一刀。

  扩鸡:为了便于受热和美观,把经过初步加工的鸡子,剁去鸡嘴和爪子的1/3及膀尖。有的菜肴在扩时需要把眼刺破、头破开、爪骨剔开、元骨砸断。

  扩鱼:为了便于受热和美观,把经过初步加工后的鱼,剁去胸鳍、脊鳍的1/3,尾鳍的里边修裁整齐。

  马牙段:把葱从中间冲开,切2厘米长的段。

  骰子丁:呈四方形,有1厘米见方,也有1.5厘米见方的。

  象眼块:两头尖、中间宽,一般是4厘米长、中间宽1.5厘米、厚1.5厘米,斜度2.5厘米。其大小可根据主料、盛器的大小酌情而定。简单地说有些类似菱形,似大象的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菱形块:和象眼块相仿,但没象眼块那么规则。

  骨牌块:呈长方形。一般的5厘米长、2.5厘米宽、7毫米厚,小的长2.5厘米。其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滚刀块:采用原料滚动、斜立刀的方法,将原料切成基本相同的块,如烧茄子等。

  绿豆丁:一种类似绿豆子的小方丁,约5-7毫米见方。

  劈柴块:不规则的原料经过加工成为基本一致的块,一般长5厘米,宽、厚各1厘米。用别或先删后切的刀法均可。

  雪花片:形似雪花的薄片,一般1.5毫米厚,长、宽各1.5厘米。

  柳叶片:形似柳叶,大部分用笋尖、茭白尖制作,一般长5厘米、厚1.5毫米,一头尖,一头宽。

  松里:熟原料的面不动,里边的大块肉撕成小批,放平。如锅烧鸭、清蒸整面鸭等。

  卧刀片:又称坡刀片。操作方法是左手按原料,右手执刀,刀背向外,刀背略高于刀刃,使刀身呈坡斜状,成品呈斜茬片状,如片腰片、片海参、片肚片等,都采用卧刀片的方法。

  删:为使原料内部松开,破而不碎,滑拍一下为删。如炸都胗等。

  解:即不能切透,一般是深入原料的2/3或3/4,如解腰花等,但在操作中,采用的刀法各不相同。

  拉玛丝:即比较粗的丝,长5厘米,厚、宽各7毫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麻一下:即把主料放入作料内浸渍,多用于干炸菜肴,烹制前临时浸渍一下,使原料入味,时间比较短。

  养住:将发好和未发的原料通过不同的方法,保养起来,延长其使用时间。

  提一下:放入碱加速原料的发制速度。有的上下加热,使其发暄,也称为提。有的原料为了使其肥、暄嫩、光滑,除去异味,放入适量的碱提一下,再把碱味去掉。

  泖:即把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或半成品,放在开汤里或开水里浴一下,这个浴的过程叫泖。如:冬天吃拌拆骨肉,为使其入味、不冰牙,就需要泖一下。

  氽:有多种用法,一是保养水作,使其延长使用时间。如氽作,把锅放火上添入清水,放入笋片等原料,水开倒入盆内。二是用于汤菜,如氽里脊丝等。把锅放火上添入清水烧六七成热时,放入里脊丝,肉变色发白捞出,对入清汤、作料即可食用。

  杀:为除去原料的异味和浮油、水分,在开水或开汤中加入盐水、料酒,再把原料放入,沸起撇沫后捞出。

  浸:把原料放在开水里,使其断血凝固,可避免营养外溢。

  掸:为了保持原料的脆、嫩、色泽,放在开水锅里迅速搅开,立即捞出来。如掸莲菜、芹菜等。

  蘸:将原料放入热水或开汤中,立即取出。如菜心在热水或开汤锅里蘸一下,能缩身发软,保持色泽。

  烘汁:熘菜的一种操作,经过烘汁的菜肴,起明发亮,端到桌上还冒小汽泡。具体作法是:在熘菜的汁中加入热油,用大武火,一手晃锅,一手拿勺把汁推动,使油溶化入芡汁内,暄起冒泡,称为烘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配头:指的是5厘米长、1.5厘米宽、1.5毫米厚的长方形薄片。如原料不够长度,按其本身长度或片或原个用都可。也有些配料需要切成段或切成丝的。总而言之,大配头要美观大方,根据菜肴和盛器酌情而定。大配头多用于扒、烧、清汤类的菜肴。

  小配头:小配头可分为丝、片、丁等,丝不过3厘米,片不过1.5厘米,丁不过1厘米。如玉兰片、葱、姜、蒜、木耳等,经过刀功处理切成小雪花片、象眼片、马牙段、大小骰子丁或加工成花、米、茸等。

  花椒油:锅内加入大油或清油,油热***成时下入花椒,炸出味时捞出,即为葱椒。

  葱椒:葱椒是将花椒用绍酒、盐水泡软后,和葱、姜一起剁碎再砸成泥,即为葱椒,放小坛内备用。

  道士帽:又叫“跟头蒜苗”。将蒜苗裁去蒜叶部分,先用立刀解入蒜苗1/2处,再用平刀向前伸进7毫米长处,用立刀切断。用同样的办法,两次套切成两头尖、中间连,像两个道士帽对着一样,故称“道士帽蒜苗”。因站立不住,老打跟头,也有称“跟头蒜苗”的。

  水粉芡:也叫湿板芡,用作叠菜用,一部分放在水芡钵里,放少量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汤:也叫原汁汤。将骨头、鸡子、鸭子、猪肉等,放入清水锅里煮,待肉煮***成熟,拆骨肉能剔掉时,把油撇出,盛出晾凉,即为头汤。

  白汤:也叫奶汤等。猪骨头和鸡、肘子一起放在清水锅里,盖上盖,用武火煮制,至汤汁乳白色即成。

  毛汤:拆过肉的猪骨,再放入水锅内煮制。此汤可边煮边用,边用边添清水和鸡骨、碎料等。

  清汤:头汤用鸡帚(鸡脯肉剁成泥)清一下,增加鲜味去掉杂质,可清澈见底。

  套汤:清好的汤临时加厚,用鸡帚再套清一下。

  追汤:将清汤再加入鸡、鸭用小微火煮制,以追补其营养鲜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办公美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8-2025 09:02 AM , Processed in 0.15341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