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90|回复: 91
|
我的未来不是梦(新增故事超过50篇,特设目录于#1)
[复制链接]
|
|
在这里,我找到了许多残障人士成功的例子,希望大家看过后好好想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们不只能,还要做得比他们好!
因为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而是经过努力后所得到的回报!
希望大家可以提供一些成功的例子。。。
或本身奋斗的经历。。。
谢谢
目录:
#2 方泉利,41歲,馬來西亞華人殘障協會會長
#4 杏林子-刘侠女士,作家
#5 辜良彬,45岁,6岁时发了一场高烧,从此患上小儿麻痹症
#6 Bro Danny,马来西亚2003年十大杰出青年
#7 依斯邁沙烈博士,馬來西亞盲人協會主席
#12 黃鳳美,21歲,目前在加拿大麥科文學院修讀障礙研究學位
#13 沈秋香,庄如明,伊甸残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4 張慧婷,:28岁,聯合之聲副主席
#16 陈富贵,台湾,自立更生
#18 一群聋哑儿童
#27 邱丽芳,25岁,妈妈放弃工作陪读,残障女顺利毕业
#29 谢秀贞,大马妇联会颁发十大杰出福建女性奖
#30 刘美莉,小儿麻痹症
#31 潘银珠,2001年获得马来西亚伤残奥运会乒乓项目亚军
#32 +#62尤琳荔,东方日报专栏写作
#33 陈昭妃,10歲時作為智障學生,進了特殊教育學校
#36 Mah Hassan Haji Omar(馬哈山奧瑪),一九八九年二月獲得「健力士奮勇獎」。
#37 謝坤山,口足畫家
#38 莫等卿,兒童文學作家,抗癌勇士
#39 徐传华,18岁,双福残障者自强发展协会中,最不像残障者的少年
#40 陈德宝,49岁,工作人士,神经系统遭到细菌袭击
#41 沈秋香,双福残障自强中心院长。
#42 陈伟祥,16岁,先天右手神经线不全,手肘部份向下弯斜,扭曲呈90度。
#43 廖春莲,公关,小儿麻痹症,与脑性麻痹有关
#44 廖志伟,23岁,资源回收助理
#45 谭偲睛,29岁,怪病
#46 淩淑芬,24岁,行政人员,玻璃人
#47 林慧娴,学习手艺与电脑课程
#48 张玉芳,42岁,手工艺品家
#56 郭晖,女,12岁时因为误诊延误治疗导致高位截瘫
#58 +#61林惠玲,29歲,柔佛州亞依,在一間健康護理中心擔任詢問櫃台人員
#60 “殘障是上天賜的禮物”‧黃秀萍活出生命精彩
#63 原本電單車環游世界并不特別,但弗拉迪梅爾卻是聾啞人士
#65 智障指挥家舟舟:用指挥棒挑战命运的“天才”
#73 蔡兰英及梁臻颖母女2女儿臻颖在14岁那一年不幸患上骨癌,结果一名青春活泼的少女,硬生生被锯掉右腿。
#74 胡金磷,老师,24岁那年,他是全国模范老师,却在一跃之间沉入河底,全身瘫痪;43岁的今天,他仍是生命的模范老师。
#75 陈宏,曾经是报社主笔、摄影专家, 现在他成了渐冻人,全身瘫痪不能开口说话,仰赖呼吸器维生,只剩眼睛还能眨动。
#76 尚乐,在父母陪伴下战胜癌症病魔。
#77 抗癌战士林贝芬VS白血病魔
#78 周婷婷,聋哑也能成神童
#79 黄乃辉 ,残障身走出光明路
#80 长不大的天使--陈雯芳(part1)
#81 长不大的天使--陈雯芳(part2)
#82 黄开修,克服视觉障碍,创造生命奇迹展现无限潜能
#83 苏国祯,女儿怡佳「爸,是你把我生成这样的吗?」
#84 钟俊鸿的三个老婆
#85 潘玉芳与颖成,成长心历路程(part1)
#86 潘玉芳与颖成,成长心历路程(part2)
#87 高铭和,暴风雪下幸存 痛悟高处不胜寒
#88 谢坤山,没手没脚更没了一只眼睛,他却始终乐观看待
#89 聂存仪,拥抱新生的故事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凯文 于 12-9-2008 07:23 A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6-2008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方泉利
年齡:41歲
經歷:4歲開始半身不遂,惟樂觀的個性讓他積極面對人生,中學后就開始積極參與各類團體生活,先後在許多團體擔任要職。
現況:馬來西亞華人殘障協會會長,每個周末或周日從安順來吉隆坡處理協會工作,積極為殘障人士爭取福利。
過去廿多年來,他以一個殘障的身軀積極參與各類地方上社團活動,為社區作出貢獻,展現無比的生命力,因為他背后有一雙“愛的推手”。
這雙注滿愛與幸福的手,是一股“推動力”,也充當了他的一雙腳,讓他擺脫坐輪椅,行動不便的障礙,容易在霹靂安順參與不同社會活動,生活多姿多采。
戀情受到激烈反對
在當地社團,相信沒有人不知道這對神仙眷侶,14年前他們相戀和結合時,因受到父母激烈反對,曾造成轟動,但無阻他們攜手走人生路。
3年多前,為了殘障人士爭取福利,他開始在馬來西亞華人殘障協會擔任要職,經常在周末或周日往來安順和吉隆坡,這雙手又在他背后默默付出。
他是方泉利(43歲,馬來西亞華人殘障協會會長),一直獲愛妻陳美萍(35歲)支持,家鄉在安順。
妻子支持參與活動
美萍一直支持他,讓他更方便四處參與活動;尤其是過去2年來他參與殘障協會活動時,如果沒有美萍,他很難常來回吉隆坡和安順。
夫婦倆夫唱婦隨,只要有泉利參加的團體,都一定可以看到美萍。
妻子“離家出走”下嫁
女方父母缺席婚宴
方泉利這一生至今有兩個轉折點,一是4歲那年他因為在床上翻筋斗,傷及脊椎,從此命運改變,其二就是約在16年前和美萍相戀。
身體缺陷使到雙方父母都不看好這段戀情,尤其是女方家人。
談起過去和迄今他倆遇到的最大困難,方泉利和愛妻相視而笑,因為兩人的結合就是他人生最大的挑戰。
美萍表示她是在“離家出走”情況下嫁給方泉利,婚宴那天女方父母都沒有出席。
妻子父親病逝關係漸融解
即使是婚後,父母也沒有接受泉利夫婦,這個僵局在他們婚后4年,美萍父親病逝那一刻后打破,僵化的關係逐漸融解。
身體殘障但心靈富足
積極學習成為會計師
泉利沒有因為殘疾而自我放棄,他積極學習,報讀多項函授課程,成為會計師。
他擔任過的要職包括福建公會青年團秘書、財政和查賬,並在三民校友會擔任過署理會長、青運安順市支會顧問、道鶧慈善劇社和馬來西亞華人殘障協會等。
雖身體殘障,但心靈富足,每天有很多活動等著他,這是與該區其他殘障人士最大的不同點,也是家人的驕傲。
他平日教補習和在一間棕油買賣公司會計部門工作。大多數是靠晚上時間或周末和周日假期,忙於處理團體的活動,這使他愈來愈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
4歲翻筋斗壓傷脊椎
誤以為患上小兒痲痺症
方泉利是後天殘障。4歲之前他和一般幼童無異,反而比許多同齡小孩頑皮,父母近乎要綁住腳,不讓他出外活動。
某一個夜晚,調皮的泉利又在床上不停翻筋斗,殊不知已傷及脊椎神經線。他在玩累后與家人出外吃夜宵,一切都很好,沒想到噩運已悄然來到。
感覺雙腳像被螞蟻咬
當晚他和家人用餐後回到家,上完廁所就去睡,夜里突然感覺到雙腳像被螞蟻咬,有點麻癢,他被這種感覺弄醒,不久後下半身竟然完全失去知覺。
他與祖母睡在同一間房,他立刻喚醒祖母,告訴祖母他的腳不能動。在事態嚴重下,祖母連夜帶他去醫院檢查。
“可能是當年的安順地區醫院的醫藥技術和設備還不夠,所以沒有查出原因,過后一直把這問題當作是患上小兒痲痺症。
“直到1998年,也就是28年後,在一次乘電單車跌倒受傷,在醫治時提到半身不遂問題,醫生再詳細檢查,才說出可能是翻筋斗時壓傷脊椎的神經線。”
他說,事發后的幾年裡,家人一直四處奔波,希望醫好他,可是病情都沒有改善。如今雖已知受傷原因,但已無法復原。
祖母陪同中國求醫
方泉利半身不遂後,曾因父親要忙於工作,母親要留在家里照顧其餘弟妹,只好由祖母陪同他到中國求醫。
祖孫倆相依上路,這一去就是半年,在異地祖母細心照顧他,兩人感情很好。“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母親一人無法兼顧,多數是由祖母照顧。”
由於在中國半年時他的情況沒有改善,恰好又是到他要上小學年齡,祖孫倆只好回國。
獲贈腳踏車活躍社團
方泉利上小學時,都是父親乘電單車載他上學放學,平時行動不便,只能呆在家里,再也無法像之前般蹦蹦跳跳。
唸五年級時,在一名熱心老師的協助下,向當地國會議員反映他的情況,獲得一部輪椅,他才能擺脫只能來往學校與家里的沉悶生活,有機會出外活動。
初中一至初中三,泉利同樣是由父親載上學和放學,直到中四時學校離家1公里,他再次獲得幫助,一群華文學會的朋友捐助他一輛手操作腳踏車,讓他自己踏腳車上學。
中六後因成績不理想,沒有繼續升學,他在家自修,並在家教補習賺錢。
由於空閒時間多,加上有代步工具,他在唸中華函授課程時,也參與卡拉OK公會活動,過后又接觸青運及其他團體組織,一直活躍到現在。
擔任華人殘障協會會長
方泉利於廿多年前已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殘障協會會員,直到2005年在參與該協會會員大會后,才成為協會理事,次年成為署理會長,同年獲選為會長。
他追憶,在1986年之后的7年內,他報讀十多項函授課程,包括心理學、中華文化、孫中山思想、汽車維修技術、會計、電腦和中醫等。
他在參加青運時,先是獲得一名好朋友伍敬明的協助,后來與美萍相戀后,又得到美萍協助。
致函市會要求友善環境
泉利曾在致予安順市議會主席依布拉欣的兩封訴求函件中,列出安順市區內多個沒有照顧殘障人士的公共場所。
他要求市議會作出改善或設立方便殘疾人士享用的公共設備,包括公廁、銀行提款機及公共電話、各政府部門或建築物的上下梯級滑行台、停車位等。
他也要求市議會為安順特殊人士協會,提供一個讓他們活動及進行訓練的場地或會所。
安順特殊人士協會是前年4月23日正式獲得注冊局的批準,成為非政府機構。前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人士曾在安順舉行一項大游行,要求公眾人士關注及維護殘疾人士的權益。 |
|
|
|
|
|
|
|
发表于 22-6-2008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小鱼凯文 的帖子
他的太太真伟大,
有点感人的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6-2008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作家杏林子(刘侠女士)于2003年2月8日凌晨在台湾逝世,消息传来,震惊各界。当我从网络上看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有着无限伤感。过去我在证道中,以及在辅导那些在苦难中挣扎、深觉生命无意义而陷入绝望的人时,常将杏林子姊妹的生命见证分享给他们。听者无不感动,因此振奋起来,学习她勇于面对苦难的精神,并以苦难为祝福的属灵功课。现在敬爱的杏林子安息主怀了。她虽然走了,但仍借着自己的著作和生命的见证,向我们说话。
杏林子从12岁时就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数十年来的痛楚,剧痛入心,瘫痪不能行动,却能凭着信仰及单纯的爱心创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她以惊人的生命力为千万丧志的人带来盼望,更为数不尽的残障人士带来生命的转机。
1977年她的第一本创作是《生之歌》,最后的遗作是《美丽人生的二十二种宝典》,一生中共写了30多本书。她经过各种痛苦的试炼,将生命的感受,用血和泪换来的经历,来劝勉读者。山的风貌神韵、水的流动响声、一花一草、一树一鸟,都能激起她对神所创造的大自然的回应,她写人、写情、写挣扎,她热爱生命,都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她的文章充满着激励和安慰。
杏林子在《生命颂》一书中有一段对苦难的感受,十分宝贵∶
“没有被烈日灼伤过的皮肤,
永远不知树荫的清凉,
没有流过眼泪的双目,
也永远不了解人间的疾苦。”
她曾提及30多年前,父亲因爱女心切,盼望医学界早日发现新疗法而答应医师把她的病例作为学术示范。主治大夫经常把她抬到大礼堂、讲台,让大夫们讲解类风湿病因及病况,讲者讲得头头是道,听者听得津津有味,但她却羞辱万分。她感到自己像动物园猴子般地任人展览参观;她恨不得自己可以把头重重埋进洞里。但自从她信了耶稣后,生命起了极大的变化,她由悲伤、哭泣、绝望变至喜乐、积极、乐观。
在各地领会时,她常被抬到台上分享见证。她的心情极为欢愉,她不仅不以福音为耻,更不再以自己行动不便及疾病缠身为羞耻,乃以报佳音传信息为美好脚踪,以夸主的恩典在她软弱身上显出能力为乐。她再不以她的病例作为学术示范,盼望医学发现有新治疗;如今在讲台现身说法的生命见证,使无数身心灵受创伤的人们得医治,蒙安慰,面向人生。
16岁那年,有一个晚上,夜幕低垂,她疼痛难受而哭泣时,然而在黑暗中感受主的同在,眼虽看不见主,也听不见声音,但却清楚感受主以温柔的手抚慰她。就在那一刹那间,那压在肩头的千斤重担卸去了,忧伤消失了。在这之前,她曾哭过,恸过,挣扎,不时扪心自问,为什么苦难临到她?忽有一个微声告诉她∶因为要在你身上显出神的作为。她因自己的遭遇,开始帮助与她有同样痛苦的人,她在病床上流过失望、伤心的眼泪,而现在“流泪谷”却成为“秋雨之福”。
原本会摧毁她身心灵的疾病的力量,因着认识了生命之主也随之消失了,换言之,她对人间痛苦的恐惧完全消逝,在爱中接受了主给她的使命。
她曾说,很多人往往把残障者定形,以为盲人只会按摩、算命,肢障者只会刻印、修理钟表。事实上,除了他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机能障碍外,他们的智慧、能力并不输给一般人。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他们就能将他们才能发挥出来,贡献给社会。
在她鼓励及名师栽培之下,“伊甸喜乐四重唱”成为国际闻名乐队,透过曼妙的乐章,深刻的歌词,使他们领悟“生命”是上帝的计划,“缺憾”是化装的祝福;而生命的光彩往往要经过痛苦的磨炼,他们的见证及歌声,带给那些在黑暗中感到绝望的人们再生的盼望。
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是的,杏林子的生命是爱的生命,她是爱的传递者。有了主,就有了爱。主透过苦难塑造她的生命,叫她活出像主自己的样子,把真爱传播人间。杏林子的妈妈常向人说∶“若不是神迹,一个只有小学毕业的她,怎能在文学、社会和信仰上有那么大的贡献!”她伤残多病尚且付出那么多,怎能不感动健康、有才华的人与她同担“双福使命”(福音和福利),有许多作家和音乐家都不计酬劳在“伊甸”为伤残人士服务,教写作和音乐。神就是爱,她有了爱,把小爱化为大爱,创立了伊甸残障基金会,她在该会工作多年,从未领过薪水,平日仅靠版税维持生活。
她因信靠主而重拾生命,她说∶“神让世人看见一个人即使在百般磨难,病体支离中,仍然能活出生命的精华来。不再挣扎,不再流泪,有的只是长江大河般的平稳壮阔,便是大风大浪亦能包容。痛苦打击常会临到,但这一切都会帮助我们更认识自己;同时在不断尝试中成长,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什么样的内涵和意义。”杏林子常对残障人士及长期患病的人们说∶“一个人失去健康算不得甚么不幸,最要紧的是要有纯正的信仰、健全的心理、正确的人生方向及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其实,许多人心灵上都患有残碍创伤症,甚至比身体上的残碍更痛苦,但因读了她的著作及她那感人的生命见证,使生命得重整,心灵得启迪,心理得健全。
她写的书,文字简洁,感性温柔,常洋溢一股毫不怨天尤人、不向苦难低头的坚毅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积极、乐观,以幽默来描述人生百态及生命的各种挑战,令读者读了会振奋人心而发出无比的赞叹。人读了她的著作,不但分享了她的生命,更因她而得享基督生命与爱的祝福。
1992年她大病一场,因为修补下巴而进出医院,动了几次大手术。在锥心的痛苦煎熬下,她跟神说她要放弃不想再活了,求神接她回天家。就在那时候,她突然听到从医院病床的房外传来《奇异恩典》的诗歌,让她深信是上帝在安慰她,给她力量,使她再次坚强地活下去。
刘侠生前写作不辍,从1977年发表第一本创作《生之歌》,此后保持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创作多达百万字,先后出版多本文集,包括《杏林小记》、《另一种爱情》、《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感谢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现代寓言》、《生之歌》、《生之颂》、《心灵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生命之歌》、《身边的爱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报导文学与有声书,并于去年七月出版她首部图画书《好小子,乔比》,叙述一只名叫乔比的猫咪离家出走的故事。
她所写的励志小品广受欢迎,每年寒暑假在台湾被中学选为假期读物。她的成长故事曾被香港教育出版社选为中学生编辑的文集,在马来西亚成为畅销书前三名的作家之一。她有60多件作品,包括40多出剧本,16本散文,两本小说,还有专辑及编著的作品。杏林子的一生是贡献社会的人生,她的文学作品、生命见证赢得奖赏及崇高荣誉不计其数。
最近杏林子为了向应台湾社会推行的“反冷漠运动”而写了一篇文章《给我们的心加点热度》。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她的用心和积极的鼓励,充满信心的口气洋溢于文字中:
“我倒想起一件久远的往事。至少己经超过三十年,我的腿部刚刚动完两次手术,恢复我行走的自由。有一天有事外出,晚上回来时,突然下起蒙蒙细雨,巷口离家门大约有两百公尺的距离,没有带雨具,行动又不方便,心中虽然有点焦灼,也只好冒着雨踽踽而行。
“走了不多久,忽然身后伸过来一把伞,回头一看,是一位面貌姣好的女孩,对着我微笑,我告诉她,我的家就在前面不远,她点点头。一路上我们几乎没有交谈,默默地并肩而行,到了家门口,我再次谢谢她,她笑了笑,转身离去。
“自始至终,我不知道她是谁,家住何处,从此也未再见过她,但雨中伸过来的一把伞,以及那张姣美的笑脸,有如寒夜中的一盏灯,常在我的记忆中闪烁着温暖的亮光。
“比诸现今社会的乱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仿佛离那个鸡犬相闻,声息相通的时代己经很久了,缅怀起往日那种温馨的岁月,浓郁的人情味,仍不免唏嘘感慨,是真的人心变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沉沦了吗?其实还是有许多有心人,只不过习惯把感情放在心里,不擅表达,久而久之,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冷漠了。
“如果我们先从自己开始,多关怀我们四周的亲人朋友,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份设身处地的同情心,一时或许看不出显著的改变,但若人人都能付出他的那一份,持之以恒,影响将是无可估计的。”(摘录自2月9日联合新闻网“刘侠遗爱人间”)
在她最后的一本《打破古董》散文集里,预留下了遗嘱。其中说,无形遗产如祝福及爱要留给家人及天下人,至于有形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躯体留给医院做病理解剖。立遗嘱不减幽默,说既有益于医学,又省丧葬费。现在她己离世,家人照着她的遗嘱执行。她把爱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她一生的和她的著作会成为千万人的激励。刘侠于《好生好死》一文中说,“有一日,当我离去,请勿用挽联把我包围,请勿用鲜花将我堆砌,请勿用歌功颂德的文字追悼我,请勿用眼泪和哭声埋葬我,我己前赴一个神秘的约会啊!我多么希望你们欢欢喜喜,如同我的欢喜一样┅┅”
刘侠一生爱父母、爱兄弟姊妹、爱朋友、爱大自然、爱天地万物,更爱残障的孩子┅┅。为尊重刘侠之心愿,刘侠治丧委员会于2月22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以音乐、以绿意、以花香,在绿意盎然的大安森林公园中,举办两场《欢喜赴约—刘侠佳美脚踪怀思音乐会》。现场布置了“刘侠佳美脚踪之路”,与会众分享刘侠在信仰、在文学、在推动社会福利以及与病痛奋斗的过程。刘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缠斗近50年,即使每天承受着身体的狂痛,却始终热爱生命,积极争取身心障碍者福利,她更以赢弱的身体、文字、大爱,鼓励那些遇到困顿的人。
除了台湾为杏林子举行怀思音乐会,在香港、滨城、吉隆坡等城市,许多热爱她的读者同步举办追思礼拜。
在台湾举办的杏林子追思礼拜上,基督徒老艺人孙越说:
“刘侠是一个为别人什么都做的人,对自己毫不在心,我看她的文章感动,听她的广播感动,我看到她的为人,她的人格,我更加感动。今天我跟老朋友告别时,我知道她到哪里去,而那是一个好得无比的地方,那里没有疾病、痛苦,有的是平安。我相信不久将来,我也可到那里跟她相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6-2008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辜良彬
年龄∶45岁
简介∶6岁时发了一场高烧,从此患上小儿麻痹症,9年前和叶彩霞结婚现育有一名8岁的女儿,叶彩霞在10岁时发生车祸,送到诊所救治时,被“打错针”,以致双脚萎缩,从此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残障朋友所面对的问题何其多,衣、食、住、行当中,如果有一样没有被克服,随时都会演变成生活上的莫大障碍,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以上生活四部曲中,又以“食”最为不便,食,当然包舍进厨房准备食物了。
残障朋友辜良彬(45岁)和叶彩霞(38岁)在8年前结为夫妻,组织了小家庭后,就不能像以至般餐餐在外头解决。但身体上的缺陷,煮,就成了艰难“使命”。
到过他们家厨房,看过他们煮食的朋友,都会惊叹道∶“他们是一对坐在地上煮食的夫妻。”言下之意,除了感慨和同情之外,更多了一份对残障朋友的敬佩。
记者推开辜良彬的厨房,先是心头一震,“迷你”厨房,小得好凄凉。炉灶以及摆放炊具和碗盆的洋灰板,只有一尺馀高,厨具也是简单得很,一个小锅、一个小锅铲、几个碗碟、几个盆、托,还有数瓶酱油、麻油、蕃茄酱、辣椒酱,还想再仔细看一看究竟厨房内还摆放些甚麽,但一眼就看完了,再也找不到其他“多馀”的东西。
辜良彬自幼患上小儿麻痹症以致双脚萎缩。他脸露腼腆笑容,并以极快的速度从椅子上跃下,然后以双手支撑著地面,一“步”一“拐”的“走”进厨房,然后介绍他的厨房给我们认识。
只见他从乾厨房再次一步一拐的行到湿厨房,把小童用的塑胶椅子往炉灶前一拉一放,灵活的身体立即就坐了上去,身手煞是敏捷。
不敢用房东的厨房
塑胶椅子高半尺,辜良彬坐上去,身子恰好就对准炉灶;由於塑胶椅矮小,辜良彬那一双萎缩的双腿正好就摆放在塑胶椅子前,但又因为辜良彬身躯与正常人无异,看上去就是“坐”在炉灶前煮食。
辜良彬手握锅铲,煞有其事的作出炒菜状,以轻快的语气对记者说∶“就是这样煮棉,没有甚麽特别啦。”他那轻快的语气,表现出莫大的自信和自我肯定。
“当我还是单身时,完全不会煮菜,三餐都是在外头解决,同时,当时因为租用别人的房子,也不敢乱碰别人的厨房,再来,别人的厨房无论是炉灶或炊具都放得很高,我又哪里碰得到呢?因此,我之前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自己煮东西,即便连一包快熟面,也不曾煮过。”
麻烦,加上不敢碰别人的厨房,以及别人的厨房不适合残障人士使用,简单的总结了辜良彬这麽多年来,都没为自己煮过一餐饭的原因。
炊具不能太大太重
组织家庭之后,他们物色到这间座落在增江北区的木屋,而厨房的设计原本就如此矮,恰好合他们心意,“说起来很奇怪,厨房里的炉灶和洋灰板原本就这麽矮,我们都满意,於就就租下来了。”
辜良彬和太太对厨房的要求不高,但求能煮三餐,使用方便就好了。“我们的炊具都很简单也很小,一来是家庭成员不多,只有我、太太和8岁的女儿,再说,如果炊具太大太重,我的太太也拿不起。”
有了自己的厨房之后,辜良彬的新家庭总算有了家的味道,每到吃饭时间就会飘出饭菜香,难怪他会说∶在家吃饭的感觉真正好。
食材要求简单
由於身体残障不是那麽方便煮,辜家所煮的菜式,都是一些轻便的家庭小炒,即使是过年吃团圆饭,也没有什麽特别的菜式,“太过复杂的菜色,我太太不会煮,因为过程太难,食材太多。
“我们对吃的要求不高,但求餐餐有菜有肉,就很好啦!”辜良彬补充。
他们常煮的菜式包括炒米粉、炒清菜、炒饭、煎鱼、炸鸡和咖哩等;至於过年的团圆饭菜式,就有姜炒鸡肉、烧肉、煲汤,然后再多炒一个青菜。
注重清洁
辜良彬的厨房有乾湿之分,湿厨房主要是炒菜煲汤之用,及清洗蔬菜,洗碗碟等之用;这里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水缸,要用到水时以一个水勺往水缸里掏水,非常方便。至於乾厨房,则用来放置冰箱、热水器和饭煲。
其实,无论是乾厨房或湿厨房,记者双眼所看见的地方都非常乾净,尤其是乾厨房,洋灰地板擦得近乎发亮,辜良彬表示,太太是一个很爱清洁的人,每次煮饭之后都会抹地,才算大功告成。
塑胶椅软,跌伤手脚
对残障朋友而言,厨房是一个充满危险性的地方,辜良彬和太太就曾经多次从塑胶椅子上跌下来,弄伤手脚。
“我们都是坐在塑胶椅上煮食的,塑胶椅很便宜,才几块钱一张,但是质地不好,坐没几个月就会变软或变弯,有好几次,我和太太就因为一时不慎,而从椅子上跌坐地上,弄伤手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6-2008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Bro Danny
荣誉:马来西亚2003年十大杰出青年
Bro Danny 6个月大的时候曾经从床上跌下...也不知是先天还是后天,他被诊断为残障人士,而且是属于无法照顾自己起居饮食,但还可以说话,思想的那一类。他的手只有拿得起半杯用plastic杯装的水的能力,双脚也无法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他在5年级就辍学了,因为他和家人都认为:反正以后Bro danny也不可能有自己出去外面工作的机会了...于是,就只在家中吃,看报纸,看电视,睡,这样过日子...
他说,曾有一群蚂蚁让他大受打击,觉得自己很没有用!眼看蚂蚁咬自己,他却连把蚂蚁赶走的能力都没有...不管他怎么使劲的摇都无法把蚂蚁赶走,反而还有更多的蚂蚁前来,似乎想把他搬回家当粮食似的......但他只能在那里喊妈妈,期望刚出门的妈妈赶快回来...他曾想过要自杀,可是他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
直到有一个老婆婆把福音传给他,让他认识了上帝...一开始他也很抗拒,在想: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把他造成这个样子!可是后来,他因着认识神,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他也因着把生命交托给神后,他的整个生命改变了...祝福也源源不绝的临到他的身上...
靠着上帝的恩典,他学习了会计...凭自己的双手,能力赚取了第一份RM300的薪金...虽然如今他的收入已远远的超过这个数目,但领到第一份亲手赚取的薪金的喜悦却是无法形容的,因为一直以来他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上帝也把一个贤慧,漂亮,健全,爱他的妻子,2个孩子给他...他妻子对他的爱和照顾,我们都亲眼看到!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如今,他也能够作曲...2003年还拿到了“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将荣耀归给神!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凯文 于 22-6-2008 11:3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6-2008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依斯邁沙烈博士
职位:馬來西亞盲人協會主席
殘而不廢你最強
馬來西亞盲人協會主席依斯邁沙烈博士,雖然出生就有視線障礙,而且年級輕輕時就完全失明,但並不成為他繼續努力與好學的障礙。
反之,憑著過人毅力,不僅順利完成學士學位,更進一步取得博士學位,可說是社會學習良好典範與楷模。
不要放棄
依斯邁沙烈孜孜不倦及永不言敗努力,終于有了回報,昨日(18日)在國會上議院,正式宣誓就職上議員,不只成了眾殘疾人士驕傲與希望,更讓許多身體健全卻不學無術者汗顏。
依斯邁沙烈例子告訴我們,身體殘疾,並沒有對能力構成任何障礙;只要肯繼續奮鬥,不要放棄,最終肯定會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連一名年紀輕輕時就失明的人,卻依然還可完成學位,甚至取得博士學位;身體健全的我們,還有甚么藉口怨天尤人,把自己的不努力,歸咎于命運與際遇呢?
西洋諺語有云:每朵烏雲都釀有金邊,只要有跌倒再爬起來的拚鬥精神,即使擁有生理障礙,也不足以構成不能成功的理由。
享有人權
在鼓勵國內殘疾一群努力奮鬥,與不放棄自我的同時,我們也促請政府提供更大、更多與平等發展機會與空間,讓他們可如常人般,參與政府公共行政服務,為社會與國家獻力。
對身體有殘疾人士來說,接納他們、給于公平與同等競爭機會,比只有寄予同情更重要;因為,他們也是組成社會一分子,享有國民與人類基本權益。
我們期望政府除了同意簽署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以及通過殘障人士法令之外,最重要還是身體力行,推動實際政策與計劃,讓殘疾人士也能在自由、權利和有尊嚴的社會環境下生活。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凯文 于 22-6-2008 11:31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2-6-2008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6-2008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全部真人真事,不怕挫败,发奋图强直到成功都另人非常感动。在此置顶和加分鼓励。
希望其他网友们都把这信息分别放进你们的 email 发送给其他在伤心的人,使他们生命都得到鼓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08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08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08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黃鳳美
年齡:21歲
背景:目前在加拿大麥科文學院(MacEwan College)修讀障礙研究學位(degree in Disability Studies)。曾受邀到加拿大阿爾伯達(Alberta)大學與馬大主講與聾啞教育相關的課題。
關於聾啞的悲傷經驗……
我忘記了。
黃鳳美,吉隆坡人,今年21歲。
她的右耳戴助聽器,
可是那只能讓她聽到巨大的聲響和震動,如汽車的鳴笛,
她為了安全考量而配戴。
對於殘障人士,我們往往會好奇他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殘障,
總是在期待一個“如何從人生谷底走向光明”的心路歷程。
當問及聾啞帶給黃鳳美的悲傷經驗時,她的手語停頓了好久後才繼續,
然後我們聽到露西說出:“我忘記了。”
對於黃鳳美而言,從小到大活在沒有聽音的世界裡,
一切好像都是那麼自然,沒有什麼值得埋怨的。
因為這樣,她的成長路走得沒有太大負擔,
對於學習,她總是樂在其中。
黃鳳美對於身體缺陷的正面態度,與她的家庭教育有關。“其實,我們周遭很多父母沒有接觸過聾啞人士,當他們得知自己生了個聾啞的孩子時,會覺得是一件丟臉的事,索性把孩子關在家裡,也不太願意讓他們受教育。”
自小接受聾啞教育,哥哥為她學手語
黃鳳美有不一樣的家人。在她還不到兩歲時,父母就送她去接受幼年聾啞教育,以致她長大之後,對社會不太會面對適應不良的問題。“我有兩個哥哥。爸爸要他們一定得學會手語。大哥的手語學得很好,他完成了第三級的手語課程。他學手語一方面是因為我,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興趣到聾啞人士的團體當義工。”
黃鳳美笑說:“爸爸反而不會手語。”在家,父親都是以簡單的手勢與黃鳳美溝通,但因為是一家人,大家的心貼得很近,所以溝通不太成問題。
黃鳳美慶幸自己生長在城市地區,成長過程中得到一些相關機構的支援。聾啞人士的父母組成了一個自強團體,而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即活躍其中。黃鳳美不感到孤獨,因為自小身邊就有很多聾啞的朋友,他們是她的學習對象。“他們有的是學生,有的已經到社會工作。他們都過得很好,沒有放棄生活。”
有一回,黃鳳美趁學校假期回馬,到怡保去,朋友帶了兩對夫婦來找她。“這兩個家庭都有聾啞的孩子,一個3歲,一個7歲。這兩對父母似乎對孩子的情況感到擔憂。朋友希望我以自身為例子,給他們一些鼓勵。我不曉得那次見面是否能改變他們,但能認識到他們,我很開心。”這兩對夫婦對黃鳳美的成就感到驚訝,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聾啞人士竟然也可以如普通人一般,到海外留學。而這也正是黃鳳美一直希望傳達給社會的訊息:“給予聾啞人士平等的教育機會,開發他們領導、溝通等等潛能,他們也是可以獨立生活,甚至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普通學校面臨溝通障礙
初中一之前,黃鳳美在聾啞學校接受教育。她希望可以與普通的孩子一起上課,於是,中二那年她到了一般的中學去。在普通的學校,黃鳳美面對最大的是溝通問題,不容易吸取資訊。
她努力適應,但是年尾的成績還是不太理想。中三,眼看就要面臨初中評估考試,黃鳳美決定回到聾啞學校去。
中三畢業後,聾啞學校沒有特設高中課程,她只好又去了普通中學,雖然已經知道那裡不可能會給予她學習上的支援。這時,她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高中所要面對的功課更多、更難了。“很多時候都得靠自己。老師在課堂上寫的,我只有抄的份。我常要借同學的筆記回家抄,因為我在課堂上根本聽不到老師在說什麼。”
黃鳳美說她是幸運的,因為高中時有一群友善的同學。“他們還想學手語呢!老師也關心我。班上除了我,還有另一位聾啞的女生,老師總是讓我們坐在最前面,雖然還是聽不到,但障礙就少了些。”
黃鳳美唸中四與中五時,每逢周末都會回到聾啞學校,由那裡的老師以手語給她補習。中五的SPM,她考得不錯,數學還取得特優。
中學畢業後,黃鳳美到加拿大深造,修的是有關殘障人士福祉的課程。在加拿大看到的一切,讓她更迫切地希望我們的社會對待聾啞人士的環境可以變得更理想些。
只要教育機會平等,聾啞人士也可以當專業人士
露西告訴我們,有些聾啞人士在小時候並不知道他們與別人不同。黃鳳美說,她很小就知道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在我十二、三歲時,我知道,我一定要為聾啞人士做些事,要讓社會知道我們的存在,我要讓社會人士了解我們。”
記者問黃鳳美,目前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她答說:“完成我的文憑課程,再繼續取得學士學位,然後回國,看看可以為聾啞人士的發展工作做些什麼。”
在馬來西亞,聾啞學校缺乏師資,黃鳳美說,應該鼓勵更多聾啞人士成為聾啞學校的老師,因為他們是最理想的人選,有誰比聾啞人士更了解聾啞人士的需要呢?“在加拿大,很多老師是聾啞人士,但他們都是學士或碩士文憑的持有者。”
黃鳳美談起她在聾啞小學的經驗。“最可笑的是,我們還得上音樂課,學樂理。我們根本聽不到啊!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課程上,如電腦課或美術課?”聾啞學校不像一般學校,老師都負責教導各自的科目。“在我們那裡,一個老師教導幾乎所有的科目。”
黃鳳美希望日後投入聾啞人士的福祉工作,讓聾啞人士生活在一個更理想的環境。至於畢業後要從事的工作,黃鳳美並沒有太具體的計劃,但她強調:社會的了解很重要。“聾啞人士也可以成為專業人士,只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在加拿大的特殊教育機構,聾啞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修讀的科目,如果聾啞學校沒有提供該課程,他們可以申請到普通學校去,而翻譯員會跟他們同行。“目前,這種福利不可能出現在馬來西亞。”黃鳳美目前在加拿大進修的學院——麥科文學院,給予聾啞人士很多方便,班裡有兩位手語翻譯員,隨時給聾啞學生翻譯講師的話。
“在馬來西亞,學院只允許聾啞學生選擇諸如設計方面的課程,如果選擇工商管理或資訊工藝等課程,學院會說:‘可以,但你要靠自己。’學習變得沒有樂趣。”
黃鳳美說,平等的教育機會是很重要的,唯有教育,才能夠讓馬來西亞社會出現一群優秀的聾啞專業人士。她提起在加拿大給她提供住宿的聾啞家庭,“丈夫是聾啞學校的老師,妻子是特殊教育顧問。”在那裡,也有聾啞的律師、醫生等等專業人士。“在馬來西亞,聾啞人士的職業選擇,還停留在給人家洗頭髮、煮飯……”
沒有聲音,世間也是美好的
“聾啞,很好啊!
我不用聽太多的是是非非,我晚上睡得特別安穩……
我以自己是聾啞人士為傲。
聾啞是美麗的,因為我有那麼優美的手語……”(感动 )
少了聽覺,似乎也就遠離了世間的一切紛擾。黃鳳美以靈活的雙手回答記者的提問,可是,在動作之間,她總是特別容易讓人感覺到一種恬靜。或許是因為這場對話少了我們平時所依賴的聲音。黃鳳美告訴我們,沒有聲音,世間也是美好的。
外來的歧視總是無所不在,只是黃鳳美都用一顆美麗的心視之。她曾經在巴士上與朋友用手語對話,乘客看在眼裡,覺得滑稽,竟然模仿他們的動作來加以取笑。遇到這種事,聾啞人士總是特別無奈。
黃鳳美曾經遇到一個這樣的經驗:
去申請往加拿大唸書的學生準證時,他遲遲未拿到醫藥報告,家人都在擔心是不是健康有問題而被扣下了。後來見了醫生,醫生問黃鳳美會不會讀寫英文。原來,醫生懷疑的是她的語文能力!
“這不就是歧視嗎?如果一個普通人去申請,會遭到這種質疑嗎?連外國學院都錄取了她,哪有可能她不會英語?連醫生也有這種想法,更別說一般的社會大眾了。這種可笑的事多的是,但他們都走過來了。”露西說。
“我們要加強自己的能力。我希望聾啞孩子們勇於追求他們的夢想,爭取一切學習提升的機會,多參與組織與活動,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
“我們應該以聾啞為驕傲。武裝自己來服務聾啞社群。有誰能比聾啞人士更好地服務聾啞社群?
“我希望社會了解,只要給予機會接受教育,我們聾啞人士也有無限潛能,為社會貢獻。”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凯文 于 23-6-2008 10:59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08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沈秋香,庄如明
现况:伊甸残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燠热的槟城街道上,庄如明与沈秋香开着车子,两眼紧紧地盯着车窗外,当他们看到一位残障朋友骑着改装的摩托车从眼前经过时,突然兴奋地叫了起来。如明一刻也不犹豫地加快速度追了上去,被飞车拦下的摩托车骑士饱受惊吓地瞪着他们,不谙马来西亚当地语言的秋香,连忙举起她的拐杖笑容满面地向对方示意,表示她也是一位残障者;一旁的如明则赶紧以马来语说明他们是刚在马来西亚成立的“伊甸残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了想要服务马来西亚的残障者,他们正在街道上寻找残障朋友,两人并热烈地邀请这位残障朋友到位于槟城的服务中心去。
像寻找亲人一般,这一对年轻夫妇以“飞车拦劫”、“守株待兔”等等奇特的方式在街道上寻找着残障朋友。虽然有时一整天也未见得着一位残障朋友,但他们知道,愈是这样就愈意谓着:大部份的残障者都隐藏在不为人所见的角落。想到这儿,他们的心就愈焦虑,他们的找寻就愈迫切。
就这样,在短短三年之内,在保守、排外的马来西亚社会,这两个人秉持着这股傻劲,将自己、将家庭,奉献给马来西亚的残障朋友,也因此吸引了马来西亚各界的肯定,愈来愈多的资源与关怀涌向伊甸马来西亚服务中心;愈来愈多的残障者家庭愿意抛开顾虑,接受他们的协助。庄如明夫妇从起初一张床也没有的窘况下,到如今在槟城拥有了一处永久会址,并为残友开办了就学、就医、就业、就养、交通、福音等等服务,甚至还开始经营了裁缝、T恤、手工艺、精品店等事业,以做为残友的庇护工场及中心的经济后援。
有人说这是奇迹,特别是在看过娇小柔弱、撑着双拐的沈秋香和曾见过多年前因为吸毒而昏睡在槟城水沟中的庄如明狼狈样子的人,都会这样惊呼。
一个曾经自哀自怜的肢障女子,和一个曾经沈迷毒品不可自拔的毒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组合?又是什么样的际遇和力量使他们有如此的转变呢?
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女孩
沈秋香出生在台湾云林的乡下,三岁时因为感染小儿麻痹而致下肢不良于行,在她所出生的传统大家庭中,她的残缺被祖母认定是不吉祥的,再加上她的体弱多病,更招致祖母的不悦,祖母甚至曾经数次把她身上的衣服剥掉后将她扔在门外,企图让她自生自灭。每次都亏母亲含泪将她捡回,才保全了她的性命。
虽是如此,当时并不晓事的秋香在母亲的保护下,仍未察觉在地上爬来爬去的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直到有一次在父母都外出工作的情形下,独自一人在家的秋香被门外小孩玩耍的声音所吸引,禁不住玩心,她将妈妈不许她出去的叮咛抛在脑后,自己爬了出去。她没有料到,这一出去竟使她的世界完全瘫痪。邻居孩子毫不留情的讪笑与踹踢,让她自此决定自绝于外面的世界。
十岁以前,她就过着那样退缩、封闭的日子。后来为了让她能够上学、学走路,父母送她到二林喜乐保育院,在那儿,秋香才开始接受了义务教育,并开始穿起肢架,撑起拐杖,脱离爬行的日子。
可是对于院外的世界,秋香仍是充满自怜与自卑的,尤其是在她预备就业,却始终碰不到一位愿意接受她的雇主的那一段期间,她真的彻底怀疑自己生命的价值,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对世界、对别人有什么用处?
二十岁时,在别人的催促下,她到屏东基督教医院去做了一次脊椎检查。在那次检查中,秋香发现她的脊椎与肺部都出了问题,可是这一发现更加深了秋香想放弃生命的决定,她告诉一位在屏基工作,非常关心她的沈阿姨说,她决定不开刀了。而沈阿姨在知道她的想法和决定后只对她说:“你对!但你忘了你妈妈,你母亲天天这样照顾你,你要这样让她服侍你到死吗?”
那一刻,她才想到那为她日日忧心、每天在病床旁为她按摩的母亲,也才发现到自己以往的自私,原来,自怜的心理早让她无法看到周遭的人是如何的在爱她!于是她做了生平第一次的祷告,她恳求神再给她一个新的生命,她愿意为了母亲再和生命搏一搏。
这一次赌注没有让秋香后悔,手术非常顺利。而她也带着健康的身体,开始到台北工作,并继续在夜校进修。从这时起,秋香才真的开始了全新的独立生活。
一个与毒品为伍的狂飙少年
庄如明则是生在马来西亚一个黑社会的家庭中,他父亲以开赌场营生,并染有吸鸦片的习癖,也娶了数个太太。阿明,是三姨太之子。在这样混乱的家庭中,阿明经常受到旁人的嘲笑与侮辱,他深深地痛恨自己的身份。从十四岁起,阿明就开始为毒品去偷、抢、杀人,在他的观念中,只要够狠,就可以掌握一切。而在感化院进进出出的结果,又使他染上海洛英毒瘾,由于愈陷愈深,连在帮派中都没有了立足之地。
虽然深知毒品之苦,他也多次想戒毒,但总是无法成功。到了后来,连最爱他的母亲都心灰意冷地将他赶出门,并对他说:“你想戒毒,除非是用四个钉子将你钉上。”四个钉子指的是棺材钉,意即除非阿明死了,否则阿明是不可能停止吸毒的。
被逐出家门又被毒瘾所苦的阿明,曾经穷困潦倒到一度睡在水沟里,用报纸当棉被取暖。
直到有一天,阿明突然觉悟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他不想一生都过那样的日子。恰巧他从侄女那儿知道在槟城有一个晨曦会可以帮助人戒毒,于是他决定前往。当他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一个朋友时,还招来对方的讪笑:“你能戒毒,我的头让你当球踢!”
但穷途末路的阿明仍怀着软弱的信心去了晨曦会。初时他抗拒地不愿参与例行的唱诗、祷告,但会中有一位辅导员却为此而为阿明禁食祷告。虽然阿明表面仍持着抗拒的态度,心里却受到了相当的感动,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辅导愿意为他这样做。他渐渐地开始愿意认识信仰,并且愿意拾起书本,重新学习未曾用心学过的单字、课程。
由于生活有了信仰、有了新的目标,阿明终于成功的离开了毒品。同时,他决心更深地追求信仰。后来,在台湾晨曦会刘民和牧师的协助下,他一方面到台湾晨曦会当义工,一方面进入了台湾的神学院就读。这一趟台湾之行,也真正成了庄如明的新生之旅。
摆脱悲情、迎接祝福
在神学院念书时,透过神学院同学的介绍,庄如明认识了沈秋香。庄如明说,他对阿香其实是一见锺情,虽然以阿明过去丰富、复杂的社会历练,他认识的女孩不知凡几,但阿香身上所散发的“纯净”却是他从未见过、但一心寻求的。阿明最记得刚认识秋香时,对她最深的印象是,每当大伙儿一块吃饭,这女孩几乎都只吃眼前的菜。她害羞、单纯得一无污染,从不存心机地和别人相处。他更觉得在这个害羞女子的身上,他还看到一股特殊的力量,她总是愿意放下自己,积极地去扶持别人、关心别人,而不是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这样的力量真能远强过从前的“刀光拳影”,使别人真心地感动和开放自己,这让阿明又惊又佩。
而秋香则非常欣赏阿明的刚强与自信,他曾眼见阿明在经济最拮据、三餐难以为继的时候,他仍能自我激励,并不停止学习、奉献的脚步。在多次共事的机会中,她更看到阿明对残障朋友的细心和对生命的热爱。
可是,这样欣赏反而成了阻碍秋香接受阿明情感的因素。因为秋香深怕自己内心深处的软弱、没有自信会带给决心奉献教会、弱势族群的阿明过多的负担,当她面对阿明的表白时,她的反应竟是拒绝。
但是,阿明的一番话挽回了秋香的心,阿明对她说:“如果你拒绝我的原因是因为你的残障,那我决不会接受;除非你是因为我不好,我才能甘心放弃。”阿明提醒了秋香,不要把残障问题摆在两人关系的前面,因为两人初识时阿明就很清楚秋香行动不便,但那对他而言并不造成任何困扰。况且,他认为曾有那样荒唐过去的自己,又何尝是完美无瑕的呢?于是,秋香才勉强接受了阿明“交往三个月看看”的提议。
在尝试交往的日子里,透过彼此在工作上、教会中的共事、搭配,阿香发觉其实在自己自视贫乏的生命中,也有足以鼓励人之处,再加上看到阿明的热情和对自己的关爱,秋香开始思索“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的另一生命层面,也决心不论遭遇什么逆境,都要克服万难和阿明共走人生的道路。
携手共筑马来西亚“伊甸园”
到马来西亚为当地残友服务,是他们夫妇共同的梦。由于马来西亚的社会福利刚刚起步,正是需要人去推动的时刻。而且在实际参与台湾的残障福利工作之后,他们更决心要将圣经中的“伊甸园”在马来西亚筑起,造福马来西亚的残友。
在1992年婚后不久,他们带着台湾亲友的祝福和台湾伊甸总会在能力之内有限的经济支援,回到了马来西亚,在槟城展开了形同“拓荒”的起步工作。
阿香回忆刚到槟城时,她曾有一段相当软弱的时期。初初离乡背井,到一个语言、气候、食物都全然陌生的地区,已让她严重适应困难,再加上寻找会址始终不顺,连一张起码的睡觉的床都没有。到马来西亚的第二个星期,她就生病了,她吃不下任何东西,只是以泪洗面,觉得自己好委屈。后来当她看到受到自己情绪影响的阿明也跟着难过不已,她才骤然警醒:这不是当初自己最担心的事吗?自己的软弱竟成了阿明的负担!
从那天开始,秋香决心积极地克服软弱,不让自己成为阿明在奉献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扫除了内心的障碍后,秋香真的改变了,照阿明的说法是:“从一个害羞女孩变成三姑六婆。”她愈来愈坚强独立、实际地参与每一件工作,扶持那些来求助的人,她真的愈来愈充满喜乐,因为她真的深深感受到,在牵手关系中,在信仰里,她能寻找到力量的源头。
庄如明与沈秋香因着重新省思生命以及从双方身上相互撷取生命丰富之处,而更新了生命,也为马来西亚无数残障朋友营造了新的希望,这些,都远非当年曾有过放弃生命念头的他们所能想像的!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凯文 于 23-6-2008 05:5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08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姓名:張慧婷
年龄:28岁
现况:聯合之聲副主席
小時候因為身體上的缺陷,使她很自卑,即不受同學歡迎,也沒有朋友。長大后卻因身體上的缺陷,使他有更多機會走更多地方,結交更多朋友及幫助更多人,為智障人士爭取福利。
她生命的大轉變是從22歲開始,當時她鼓起勇氣離開檳城家鄉,到吉隆坡加入聯合之聲,這個決定讓她展現了成長中不曾見過的笑容。
現在她有自己的工作,一群與她相處得很好,肯給她機會與協助的老板與同事,每天雖然“早出晚歸”,可是卻很開心。
她是2008年28歲的張慧婷,也是聯合之聲副主席。
除了工作,她有時也應邀出席國內外一些有關殘障人士的研討會、團體舉辦的講座會或殘障人士的活動等,使生活充實且有意義。
助養黎巴嫩兒童
這幾年她參於過的殘障人活動,包括去年在中國上海舉行的“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智力殘疾人工作國際研討會”、2006年在馬大舉辦,由英國一間大學教授主講的教授智障人士自援講座、2008年4月份與大馬特殊教育局聯辦的類似講座。
除了參加活動之外,慧婷也於2004年開始通過世界宣明會助養一名黎巴嫩兒童。
她的生活多姿多采,這一切的收獲是別人給機會,也是她自己勇敢爭取的結果。
每天轉搭交通公具上下班
慧婷每天晚上6時就要離開SS2美門住家,搭巴士到吉隆坡中環廣場,然後乘電動火車往峇都知甲,再從那兒搭工廠巴士去上班,下班后,又得花約2個小時,萬家燈火時才能輾轉回到家。
在工廠任職行政與貨倉助理的慧婷,是於4年前開始這份工作。
談起先前找工作情況,慧婷可說有一肚子苦水,因為在她在工藝學院畢業后,3年內換過7份工作,包括行政、品質管理和操作員,可是都不適合,有些是因為受視力影響,有些是因手腳行動不便而放棄。
后來她進入美門殘障關懷中心工作,在前同事林國強(現任愛關懷之家負責人)介紹下尋獲現有的工作。
獲同事老板照顧
她很珍惜這份工作,老板和同事都很關心和照顧她。
“老板和同事都了解我的能力到那里,所以在工作上常給以遷就和協助。”
雖然慧婷的左手左腳行動慢,但是她仍有能力做一些貨倉點貨,出貨或把資料輸入電腦的工作。
求學時期極度自卑
對慧婷來說,從前的她從未想過會有今日的轉變,也從沒想過會離開檳城家鄉到吉隆坡工作,甚至有能力協助更多殘障人士。
慧婷並不清楚自己是先天或是後天問題導致患上腦性痳痺症,只知道從自懂事開始,她的學習能力就比別人慢。
這個病影響她的視力,也造成她左邊身體活動能力慢,小學唸書時,她一直覺得自己學習程度跟不上,無法與人溝通。
她說,在求學時期因不懂與人溝通,所以沒有朋友,也從未享受過與朋友聊天和一起出外遊玩的樂趣。
“老師和家長都因不明白我的問題,常因學習力弱而責罵我,種種情況使我變得極度自卑。
“中學時,因為被列在差班,但在我努力自修下,學業勉強跟得上。我還記得自己的國文成績最好,其餘課目都只是考到C或D。”
聯合之聲與機構合作
講解智障人士需求
原來聯合之聲先前曾與一些政府機構和私人公司配合,聯辦講座讓這些機構的員工了解如何協助智障人士,及智障人士的需求。
慧婷說,至今有合作過的機構,包括八打靈再也市政廳、馬來亞鐵道局、亞航和rapidKL。
“我們受邀到這些機構和公司,為他們員工講解殘障人士的需求,包括建設可供殘障人士使用的設施。”
2005年“獨立”
以近期一直和八打靈再也市政廳合作的情況,她說,她們到該部門為員工主講如何在市內推廣和建設供殘障人士使用的設備;至於與馬來亞鐵道局的合作,則主要是為該公司員工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如何協助殘障人士。
慧婷說,她小時候並沒有得到社會的特別照顧,如今她有能力和機會,自然希望能給別人機會。
聯合之聲在1993年已存在,那時該組織獲得一個非政府組織在經濟上給予支持,至到2005年才“獨立”。
對慧婷來說,這個組織她不陌生,因為早在她中學時,她在一項研討會上知識這個組織,那時候開始她就與該組織成員保持聯系,直至來到吉隆坡終於在一次機會上加入該組織。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8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感谢楼主的贴上来让大家看看他们的奋斗的经历! 希望能帖更多的例子给大家看!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8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8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8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人物
一群聋哑儿童
10位5岁到10岁不等的健康活泼儿童,站在礼堂台上,面对观众缓缓的轮流道出自己的兴趣和喜爱的食物,逗趣的表情惹来台下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10岁的法兹娜口齿伶俐的以国文说出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大象和老鼠》的故事,故事结束前,她说∶“不要看低弱势的一群,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他们也可以作出有用的贡献,可助你一臂之力。”再请出一位同学,以英文朗读一首诗歌。
接下来,一位5岁的小男孩站在台上,一面比手势,一面清晰的读出手上的图卡,台下的掌声不断,转头一看,一位母亲悄悄的拭去眼泪。
到底是甚麽令在场观众为这个简单的演出感动不已? 不为甚麽,只因为每一位站在台上的孩童,都是天生的聋哑儿童。然而,在师长和父母的协助下,他们克服了被剥夺的天生听觉和发音能力,自由传达心声,到底国内多少聋哑儿童能像他们一样站在台上,以自己的声音,说出每一句话?
在吗来西亚怡保的一个聋哑儿童教育研习营上,聋哑孩子家长一边观看台上的聋哑儿童说故事、朗诵诗歌、回答观众问题时,顾念到自家孩子仍然活在静寂世界中,无助的母亲禁不住掉下激动的眼泪。
这是国内关怀聋哑教育者、家长和教育机构的携手奋斗下,所创造出来“声音”的突破──口手标音(Cued Speech)教学成功的故事。在不需要特别导师之下,父母积极配合老师,采用口手标音教学方法,扭转了聋哑儿童的未来。
1961年教育部长宣布成立了全国聋哑协会(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Deaf\NSD),其他针对聋哑儿童教育的组织也纷纷成立,使全国聋哑协会在近年来可以投入研究,发展有效的聋哑儿童语言启蒙课程。
聋哑儿童的语言启蒙成为焦点,因为聋哑儿童或成人,面对最大的难题,即缺乏发音的技巧,全国聋哑协会决定引入发源自美国的口手标音教学法。 从聋哑教育历史看来,口手标音可以说是在16世纪末期取得突破性成绩的教学法,而在大马,它被调整为国语发音。
基本上,口手标音是语言加上手语(发言者)协助解读(唇读者)鉴定每个音节发音清晰度,这允许聋哑者在听不见的情况下清晰发音,使他们可以掌握口头发音,一如学习手语。
自1988年,全国口手标音中心在政府的半津贴下成立(吉隆坡甘榜班兰),期望能让聋哑儿童可以在完成後衔接上正常小学。不少父母携带孩子风雨不改的一起学习,由於教学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学生在家和学校积极使用,成绩斐然。
采用口手标音的家长也发现,在家采用口手标音者,显然更能溶入3R制度的幼儿班。
唯一使用国语读写国家
然而在1994年,离开该中心的聋哑儿童仍然被拒绝在普遍小学门外,中心於是成立小学班课程。学生使用普通小学的课本,中心同时教导英语、阿拉伯语等,进度令人欣慰。
为了使更多聋哑儿童受惠,协会提供了“听觉受损儿童在家语言发展支援”,让聋哑儿童在家与其他正常的同胞相处,与学有口手标音的长者沟通。在聋哑协会、图书馆协会和儿童福利议会的联合大力推动下,大马可以说是当今唯一聋哑者使用国语读写的国家。
3年前,全国聋哑协会更推出了《与聋哑儿童交谈》指南书,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赞助下,再制成国语和英语版本的录影带和光蝶,公众人士可以在全国各州的图书馆找到。
全国聋哑协会秘书唐肖娇表示∶“不少父母对口手标音感兴趣,但一开始就学习用手语的聋哑儿童却兴趣缺缺,所以愈早让天生聋哑的儿童掌握口手标音愈理想。”
通过《与聋哑儿童交谈》指南书、录影带和光碟,父母可以在家教导6岁以下的孩子读、写和算。尽管全国聋哑协会的师长对这些孩子充满信心,认为他们可以跟得上正常学童的进度,但不能否认的是,聋哑学童如何溶入正常学习环境,仍然困难重重。
一名正在上4年级小学的妈妈拉比亚(Rabiah Hussain)的体验,提供了最明显的例子。拉比亚挣扎了很久,才决定送儿子上正常小学,知道儿子肯定需要特别支援才跟得上学业进度,她向公共服务局申请支援老师,一连两年都不通过。
然而她一点不气馁,每年都向有关当局申请。“我甚麽方法都试了,只恳求教育部能关注到聋哑儿童的教育问题,聘请支援老师协助他们,至少让在上重要课目如国文、英文和数学时明白老师在教甚麽┅┅。”
为了儿子的教育,她甚至辞去工作,终於在第3年,当局派了2位支援老师前来,每天3个小时。拉比亚的儿子顺利踏入第4年,与班上其他5名聋哑同学一起,在支援老师的协助下展开学习。
在争取儿子教育权益过程中,拉比亚甚至向特殊教育单位申请让父母义务担任支援老师,只求孩子能跟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她的不放弃精神终於打动特殊教育部的副部长哈芝阿末莫哈末,同意让父母成为支援老师的後备,条件是必须要依循一定的指南。
不少聋哑儿童家长团结一致,向特殊教育部门争取孩子未来上中学、大专和技术学院的机会,期望已经取得零突破的天生聋哑孩子,未来的学习之路不断绝,有信心迎向未来。
使用口手标音的聋哑儿童可以说都会发音,虽然并非全部发音都标准,并非全部人在第一次听时,都可以马上明白他们想表达的话,然而他们之中,部份掌握了良好的发音,且不经过任何特别训练,当他们发言时,旁人甚至不察觉到他们的缺陷或障碍!
口手标音扭转了聋哑儿童的人生,使他们摆脱了残障人士的阴影,然而能否拥有一个更有保障未来,争取平等教育之路仍然漫长。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8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有更多出色的人物,
庄玉美。。。马来西亚华人残障协会创办人,PJ美门中心的前屋主,以特价卖给美门。
陈兴金。。。靠自己打天下,拥有自己的事业,很多残障人士的羡慕人物。
刘锦骄。。。残障运动会国家代表
黄南生。。。靠自己在保险行业打天下,拥有多个社团的高职位委员。
谢秀贞。。。美门残障关怀基金的创办人,训练无数的人才。
苏亚松。。。现住槟城,拥有几个官职名誉。
沈伟鸿。。。是一位拿督的律师。
太多太多。。。言之不尽。。。。
[ 本帖最后由 李文杰 于 24-6-2008 03:10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8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李文杰 的帖子
大馬華人殘障協會創會迄今約30餘年。。。
已故主席莊玉美
署理会长陈兴金
大馬華人殘障協會訓練中心建委會主席黃南生
另一个找不到资料。。。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凯文 于 24-6-2008 03:07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