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171|回复: 92

癌前病变认识(中医肿瘤学基础/24种癌症治疗篇/肿瘤科常用中药)不讨论和回复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008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癌前病变是指机体组织中某些可能演变成癌的病理变化。由癌前变化转化为癌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了解常见的癌前病变,及时做出诊断,治疗,对癌肿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癌前病变主要有:
a.胃溃疡,萎缩性胃炎。
b.肝炎,肝硬化。
c.子宫颈,直肠等部的息肉。
d.子宫颈糜烂。
e.粘膜白斑,一般发生在唇,舌,子宫颈,外阴部。
f.经久不愈的溃疡,疤痕和瘘管,特别是小腿上的慢性溃疡,外伤性和化学性损伤的溃疡等。
g.食管上皮重度增生。
h.稳睪或睾丸下降不全的基础上容易发生睾丸肿瘤,包皮过长或包茎因存包皮垢,导致阴茎癌的发生等。
癌前病变的治疗是预防,而早期诊断则是合理治疗获得成功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0-2-2008 11:0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008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上常见的癌肿初发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癌肿初发症状大约有以下11条:
a.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肿块。
b.身体任何部位,如舌体,颊粘膜,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溃疡。
c.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d.进食后胸部闷胀,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畅。
e.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带血。
f.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的原因。
g.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h.鼻塞,鼻衄,单侧头痛或伴复视。
i.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原有的毛发脱落。
j.无痛性血尿。
k.不明原因的结核。(淋巴结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肿瘤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不是局部性疾病,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作为一类病而非一个病,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
病因 :
1。六淫致病
2。七情内伤
3。饮食劳伤
4。体质内虚

病机 :
1。气滞血瘀
2。痰凝湿聚
3。热毒内蕴
4。脏腑失调,正气虚弱
5。癌毒内生,正虚失固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辩证原则

在临床中,肿瘤的辩证与其他疾病的辩证既有着共性 -- 均遵守中医临床辩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性基于肿瘤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临辩证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与局部辩证相结合
2。辩病与辩证相结合
3。辩标本缓急

常见辩证方法
1。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脏腑辩证
3。气血津液辩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舌诊在肿瘤辩证中的应用

现代对舌诊的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肿瘤的舌诊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简单谈谈舌诊研究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1。舌质= 刘氏观察596例癌症患者舌象发现:淡红舌(属正常)112例,(18.8%),青紫舌168例(28.2%),红绛舌292例(49%),淡白舌12例(2%),与100例正常人相比,其淡红舌80例(80%),青紫舌10例(10%),两组差别显著(p<0.01),尤其青紫舌中癌症者为正常人的2.8倍。青紫舌加上瘀斑舌66例则为234/596例,占39.2%,其中食道癌最高,占80%,红氏研究发现,癌症患者青紫舌出现率为正常人的19倍,童氏研究,鼻咽癌患者以青紫舌为多。淡白舌或淡暗舌以乳癌患者最高,红舌或绛舌与肝瘿线,以原发性肝癌患者最高。
2。舌苔=白滑苔中癌症患者为正常人56.55倍。
3。舌体多变异。。。。。
4。舌脉多粗张。。。。。
5。舌诊与临床治疗用药 :舌象变化在临床治疗中即可指导中医辩证施治,亦对现代医学手术,放疗,化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舌绛与预后转移=余氏认为青紫舌结合血沉增快,能预报癌症的疗效,帮助早期发现复发。
青紫舌图片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2-1-2008 10:4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紫舌资料

中医认为,癌症等肿块为“有形之血”瘀结而成,故患者多呈血瘀证。这个血瘀证,又与血液高黏状态有什么关系呢?由于青紫舌是血瘀证的首要表现,因此研究血瘀证通常从青紫舌入手。经过统计16000多名癌症患者,发现有近60%的人属青紫舌。也就是说,两位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人舌呈青紫色。这个概率是正常人的2.7倍。
  除了舌色,舌下脉(即舌下的两条静脉)也是血瘀证的一项重要观察指标。虽然历代医学文献对舌下脉的叙述极少,但近年来对癌症患者的舌象研究发现,舌下脉异常的临床价值绝不能低估。90%以上的癌症患者舌下脉有青紫、怒张、瘀斑等异常,不少患者无青紫舌,但有舌下脉异常。
  研究进一步发现,出现青紫舌的癌症患者,其血黏度异常率达 92%以上;有舌下脉青紫的癌症患者,其血黏度异常率也达86%以上。可见,血液的高黏状态与青紫舌及舌下脉异常等血瘀证主证密切相关,是形成血瘀证的内在病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舌诊概要

1. 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丝状乳头与舌苔的形成有关;蕈状乳头的形态、色泽 改变,是舌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舌与脏腑经络之间有密切联系。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规律: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胱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

3.舌象的变化与气血津液有关。

二、舌诊的方法   
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三、正常舌象  
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望舌体:一、舌色

1.淡红舌:特征 --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

2.淡、白舌: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

  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3.红、绛舌:  

  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

  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

  成因有三: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

( 1)红绛有苔--实热证。

(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

4.青、紫舌:  

特征 --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青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意义 --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有四: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

主病规律:(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

( 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

( 3)青紫肿大--中毒。

(4)舌色青 -- 寒凝血瘀  
二、舌体的形质  
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属无神,主病凶。

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主实证。  

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主虚证。

3.胖、瘦:

胖舌 特征 --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意义 — 多属水湿停滞。

主病规律:

(1)舌胖色淡白 --气虚、阳虚。

(2)舌胖色红 — 里热。

(3)舌胖色紫暗 --中毒。

瘦舌 特征 --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意义 --舌失濡养。

主病规律:

(1)舌瘦色淡白 --气血两虚。

(2)舌瘦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

      齿痕舌——胖大舌常伴有齿痕。若舌质嫩而不胖,有齿痕者,多属气血亏虚。

4.点、刺

特征 --点是指蕈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

意义 --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

结合点刺的部位还可推测热在何脏。

5.裂纹  

特征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病理性裂纹舌沟裂中无舌苔覆盖;先天性裂纹舌沟裂中有舌苔覆盖。

意义 --由舌体失养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主病规律:舌色浅淡而裂 --血虚;

舌色红绛而裂 -- 阴津耗损  
三、舌的动态  
1.痿软

特征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 --伤阴;气血俱虚。

主病规律:( l)舌痿软而红绛少--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

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 2)舌痿软而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

2.强硬

特征 --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意义 --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3.歪斜

特征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意义 --肝风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

4.颤动

特征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

意义 --动风的表现之一。

主病规律:(1)舌色淡白而颤动 --气血两虚。

(2)舌红少苔而颤动 --阴虚。

(3)舌绛紫而颤动 --热盛动风;

5.吐弄

特征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

意义 --心脾有热。

主病规律:(1)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

(2)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或先天愚型患儿。

6.短缩

特征 --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

意义 --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主病规律:
(1)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

(2)舌短缩,色红绛而干 -一热病伤津。

(3)舌短缩而舌体胖大 --风痰阻络。

(4)绊舌 -- 指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辩证意义。  
四、舌下络脉  
1.分布、形色:舌下络脉是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颜色为淡紫色。

2.意义: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

——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血瘀。  
望舌苔:一、苔质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又称见底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又称不见底苔。见于里证。

2.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见于正常舌苔;或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主寒、主湿。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

    糙苔:苔质粗糙。

热盛伤津之重症(干结粗糙)。秽浊之邪盘踞中焦(粗糙而不干)。

3.腻、腐苔

    特征 — 1)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

      注意区分以下四者:

      1)垢腻苔--苔腻而垢浊。

      2)滑腻苔--苔腻而湿润滑利。

      3)燥腻苔--苔腻而干燥少津。

      4)粘腻苔--腻苔上罩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粘液。

2)腐苔: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

       注意区分以下三者:

       l)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

       2)脓腐苔--腐苔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3)霉苔(霉腐苔)--舌上有糜点如凝乳或饭粒,揩之即去,旋即复生,揩去处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

       (1)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2)腐苔--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

       (3)松苔--湿浊之邪欲解。

       (4)霉苔--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

4.剥苔、类剥苔

特征 --剥苔: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剥苔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苦、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

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

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

意义 --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剥脱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有关。先天性剥苔常见于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

主病规律:

( 1)舌红苔剥--阴虚。

( 2)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 3)镜面舌,舌色红--胃阴干涸。

( 4)舌色白光白如镜--营血大亏,阳气将绝。

( 5 )花剥苔,苔腻滑 -- 正气已虚,湿浊未化  
二、苔色  
1.白苔

   特征 --苔色白,透过舌苔可以见到舌体者为薄白苔;

   苔色白,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体者为厚白苔。

   意义 --主表证、寒证。须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

   主病规律:

( 1)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内寒。

( 2)舌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 3)舌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4)舌苔白厚腻 --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5)舌苔白厚腻而干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6)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 --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7)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 --燥热伤津。

2.黄苔

   特征 --  淡黄苔(微黄苔):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

   深黄苔(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老黄苔):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如烧焦的锅巴。  

   糙苔:苔黄干燥糙硬。

   黄瓣苔:苔黄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

   黄滑苔:苔黄润滑。  

   意义 --主热证、里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主病规律:

(1)薄黄苔 --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2)黄白相兼苔 --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3)黄腻苔 --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4)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 --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5)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3.灰黑苔

   特征 --灰苔与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  

   意义 --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 

   主病规律:(1)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 --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2)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3)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 --热极津枯。

(4)霉酱苔(苔黄赤兼黑) -- 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瘀气滞;湿热夹痰。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1. 察舌的神气:主要反映在舌色和舌体运动方面。

   有神气 --舌色红活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

   无神气 --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

2.胃气盛衰在舌象上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

   有根苔 --有胃气的征象--包括①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

②舌苔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

③厚苔脱落,有苔能逐生之象。

   无根苔 --无胃气的征象--包括①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

②苔苔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舌苔不易复生。

3.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疾病是邪正斗争的综合反映,舌体与舌苔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理变化。

舌体与舌苔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2-1-2008 04: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舌诊概要(2)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

2.区别病邪性质。

3.分析病位与病势。

4.估计病情预后。   

一、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 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染苔: 概念——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特征——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

3.口腔情况的影响。

4.伸舌姿势、伸舌时间的影响。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因素: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

2.体质、禀赋因素: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可以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因素:女性月经期可见舌质偏红,或舌尖边有红刺。

4.气候、环境因素:如夏季暑湿盛,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属于生理变异的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状,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不同。
    
三、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1.舌苔与舌体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之综合。如:

   (1)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2)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3)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热极津伤。

  (4)青紫舌,白腻苔--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2.舌苔与舌体变化不一致,则应综合分析二者的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如:

  (1)淡白舌黄腻苔--虚寒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2)红绛舌白滑腻苔--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气分有湿;或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

四、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反映邪正相争的过程,以逐渐转变为佳。  
1.舌苔由薄变厚 --邪气渐盛,为病进。

2.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 --正气胜邪,为病退。

3.薄苔突然增厚 --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4.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 -- 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五、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  
1.舌苦由润变燥 --热重津伤;律失输市。

2.舌首由燥转润 -- 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  
六、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情况的临床意义:  
&#8226; 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

&#8226; 反映邪正盛衰的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舌苔从全到剥 --正气渐衰。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 -- 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2-1-2008 01: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肿瘤治疗精要

1。治则
a. 扶正与祛邪
b.调整阴阳
c.调理脏腑功能
d.调理气血关系
e.“三因”制宜

2。主要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祖国医学中关于治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概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论治。
常用的治法为 :扶正培本法,理气活血法(舒肝理气法)(活血化淤法),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化痰除湿法,以毒攻毒法,固摄法等。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扶正培本法概论

中医扶正培本法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在中医防治肿瘤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涉及到肿瘤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的各个方面。在临床治疗中,不同的肿瘤病种、同一病种的不同阶段几乎都包含有扶正培本的治疗法则。中医扶正培本法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尤其在近几十年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扶正培本的思路,充实了它的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一、 中医扶正培本法的概说
扶正培本法又称扶正固本法,所谓扶正即扶助正气,培本即培植本源。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提到:“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后的历代医家也都非常重视对扶正培本的应用和研究。使用扶正培本法能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目的,还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的不平衡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各种虚弱症候。这里提到的正气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本源指机体的物质基础。后世医家提出的“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除了有补不足的含义之外,更着重涉及调理平衡的概念。
     扶正培本的治则总的就是以扶助脾、肾为重点。当然这中间也包括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在运用扶正培本法时,首先照顾脾胃,因为如果后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运化,任何补养的办法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脾胃二者没有衰败,则抗病祛邪就有了本身的基础。在扶正的同时配以较有针对性的抗癌药,比单纯的应用抗癌药似乎更为有益,更少毒副作用。扶正培本法包括益气养血、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法。
     益气养血法,通过运用本法,有助于营养全身和提高人体生理功能。尤其肿瘤患者到了中晚期或经过手术、放疗、化疗后,正气虚弱、气血不足,更需益气养血。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药物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炙甘草、熟地、当归、黄精、何首乌等。
     养阴生津法,肿瘤中晚期患者,由于病理变化,过度消耗,营养摄入不足,放疗灼伤、化疗损害,津液损害更为突出,阴液亏损导致体液内环境动态平衡失调,治疗当以养阴生津。常用的方剂有增液汤、沙参麦冬汤、地黄饮子等。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玄参、百合、石斛、天花粉等。
     滋阴补肾法,滋阴补肾可培补机体先天之本,本法有利于癌症患者脏腑功能,有利于癌性病理变化的稳定和好转。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龟板、鳖甲、女贞子、五味子等。由于滋阴之品容易滋腻脾胃,故需辅以健脾理气药,如陈皮、佛手、木香等,使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温肾助阳法,晚期肿瘤患者多有肾阳不足之证,治疗当用此法。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常用的药物有附子、鹿茸、仙茅、杜仲、菟丝子、淫洋藿等。
二、 扶正培本法在肿瘤防治中的运用和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医防治肿瘤的研究中,扶正培本法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最突出,而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肿瘤患者受益最大的也是扶正培本这一法则。
     这里再一次要提到的是“健脾益肾冲剂”(原称扶正冲剂)的研究成果。该冲剂是由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创始者、著名肿瘤学专家余桂清教授研制的,它与张代钊教授、段凤舞老大夫共同合作,从70年代开始,通过“六·五”、“七·五”国家攻关课题的研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中医治疗肿瘤中运用扶正培本法的首创,是全国首次以系统的多学科合作形式,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扶正培本法进行研究。应该说,正是在这一研究的影响和带动下,扶正培本法的研究才能如此广泛、如此深入的进行。
     著名的肿瘤内科学权威孙燕院士早在70年代就很重视中医治疗肿瘤,尤其对扶正培本治疗方面予以关注,并亲自研制了“贞芪扶正冲剂”、“固元颗粒”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也很关注中医阴虚证本质及滋阴法的研究。
     郁仁存教授在80年代编著了《中医肿瘤学》一书,该书比较完整、系统地论述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对从事中医肿瘤工作的人来说,该书仍是比较适用的参考书。在本书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扶正培本法。
     张代钊教授重视扶正培本与放化疗相结合,主张中医药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也要加强研究。他本人在益气养血、扶正培本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创制了“扶正增效方”,配合放疗提高了肺癌的治疗效果。最近新著《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化疗毒副作用》一书。
     潘明继教授所著的《癌的扶正培本治疗》一书,更加系统的介绍了扶正培本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现状与展望。他运用自创的“扶正生津汤”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在临床上中取得了令 人满意的疗效。
     其他如于尔辛教授运用健脾理气法配合放疗治疗肝癌,刘嘉湘教授运用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肺癌,邱佳信教授以健脾法为主干预胃癌的发生等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明中医扶正培本法通过调动和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癌机能(即提高免疫功能、保护造血功能和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对近几十年取得的上述成绩我们应该予以充分地肯定。
三、 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丰富了扶正培本法的内涵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对癌症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以往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目标主要从病理组织、病理细胞学的角度去考虑即杀灭癌细胞。而现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提出了机体的“抗癌机构”的新概念。这些抗癌机构的成员主要包括三个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亚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和其他细胞群;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包括干扰素(IFN)、白介素II(IL-II)系统、肿瘤坏死因子(TNF)、LT系统及其他系统;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如Rb、P53基因等。这些抗癌机构的成员及其功能也是中医“正气”的一部分。
     抗癌机构在人体及生物体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网络系统。例如细胞素诱导细胞素,细胞素相互调节及受体的表达,细胞素的协调和拮抗,调节免疫反应等。癌症患者在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存在正气亏损、阴阳失调的问题。中医扶正培本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奇妙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步得到解释和阐明。中医扶正培本在癌症治疗中,最突出的就是能提高机体固有的抗癌能力,具有双向调节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首先癌症患者普遍存在免疫缺损,如末梢淋巴细胞数目、T细胞比率、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淋巴介质的产生、对靶细胞淋巴毒性的下降等。免疫缺损的因素除了患者多处于中老年以外,还有致病因子的免疫抑制作用。癌瘤直接产生物质和肿瘤影响下其他组织的间接释放物(如过量的肿瘤可溶性抗原、血清封闭因子、球蛋白、肿瘤毒素等)都可引起免疫抑制。另外肿瘤可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大量消耗,抑制性T细胞的增多、营养不良均是导致免疫机能降低的因素。
     其次,手术、放疗、化疗都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失调。实验和临床证明,麻醉药可以抑制免疫,如抑制致敏白细胞对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吞噬作用,抑制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又如手术切除区淋巴结损伤对癌细胞的屏障作用,有人认为根治性切除损伤了机体的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即在肿瘤存在的情况下,宿主对该肿瘤的增长、移植所表现出的限制能力。放射线造成淋巴细胞的损伤,降低抗体的形成;化疗药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等。临床上有这样的报告,手术切除原发灶反而促进肿瘤的扩散;化疗的应用使癌瘤发展更为迅速,转移灶发生得更快、更多,血中游离癌细胞更多得现象,称此为化疗药的反作用(adverse effect)。
    值得重视的是,免疫功能积极参与肿瘤的放疗效应;凡化疗效果较好、生存期较长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往往抑制较轻,或恢复较快,甚至出现特有的免疫调整现象。现代医学对肿瘤的常规治疗除了手术、放疗和化疗外,又提出了生物治疗。应该说这一概念是从免疫治疗进而又是反应调节演化而来的,这些与中医的“扶正培本”和“扶正祛邪”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认为是受中医扶正培本、整体观念的影响。生物治疗的不断深入发展可能会促进对中医扶正培本更加深入的认识,扶正培本本质的不断阐明亦能促进现代肿瘤生物治疗学的发展。
四、 扶正培本法的作用机理
(一)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的预防是世界医学界的高难课题,在高危人群中展开普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并运用中医药进行防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姜廷良等以六味地黄丸给小鼠灌服,从而抑制了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的发生;又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癌前病变)的病人,取得了85%的好转率,减少了癌变的机会。其机理可能是扶正培本药有助于机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从而抵御、消除了有害物质的侵袭,进而起到防癌的作用,这也印证了金元名医张元素所倡的“养正则积自消”之说。
(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近30年的研究表明,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在肿瘤中晚期病人或经过长期放化疗的病人中尤为明显。因此,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已成为肿瘤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孙燕等研究表明,黄芪、女贞子水提剂在体外具有明显促进正常人和癌症病人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对局部移植抗宿主反应(GVH)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可使病人低下的T细胞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保护骨髓并提高造血功能
大多数肿瘤患者采用放化疗治疗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中医药的合理应用无疑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余桂清等用“健脾益肾方”(党参、白术、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补骨脂)配合化疗81例III期胃癌患者,发现其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减轻化疗对全身和消化道的不良反应,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由此方制成的“健脾益肾冲剂”已经通过成果鉴定。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扶正培本法概论(2)

五、 扶正培本法与其他中医治法
祖国医学是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治疗肿瘤的手段不单是扶正培本法,另外还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治则。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两大特色,对于不同的肿瘤患者,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大法,这也正是个体化治疗的最好体现。
(一)扶正培本辅以清热解毒
在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期间我们结合现代医学药物筛选结果研制了肺瘤平膏(现命名为益肺清化膏)。研究表明,本制剂能改善肺癌患者的症状,提高免疫功能,提高卡氏评分;虽未能缩小瘤体,但能明显延缓肿瘤生长速度;在基础研究中也发现本制剂具有清除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作用,并能调节血清中的抗坏血酸自由基。李树奇等研究发现三参冲剂(苦参、人参、沙参等)能降低肺癌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数量,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近年来将中医扶正培本、解毒通络作用机制与调节肺癌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相结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药复方调节肺癌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研究,初步表明益气养阴、解毒通络中药复方可促进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显示出良好的抗转移作用。
(二)扶正培本辅以活血化瘀
        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扶正中药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活血化瘀中药能抑制肿瘤灶周围新生血管形成;扶正活血复方对肿瘤基质降解酶,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等的研究报道也显示其抗浸润、抗转移作用的可能性。我们在益肺清化膏的基础上与活血化瘀方药科学组方研制了肺瘤平Ⅱ号,与北京肿瘤医院等国内多家西医院胸外科协作,证实该药能够延缓Ⅲ期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另外采用肺瘤平Ⅱ号中活血化瘀有效组分研制了金康粉针剂,研究表明该药可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与转移,术前应用可显著抑制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活性,提高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I)活性,抑制肺癌复发和转移。研究还发现川芎嗪与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与高转移人巨细胞(PG)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0~2003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活血中药单体对血小板膜表面标志及肿瘤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接受化疗患者外周血存在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异常表达及血小板的广泛激活,并可能促进肿瘤的转移,初步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表达,发挥抗转移作用。提出在扶正解毒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可以克服单用后者可能的促进肿瘤转移之弊,为临床推广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防治恶性肿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扶正培本辅以软坚散结
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相当于中医所称的 “失荣”,该病的治疗多在扶正培本基础上加用软坚散结法。沈炎南用自拟的夏花龙贝汤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林少东以益气散结汤和消结散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结果表明病人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亦有明显改善。我们在临床应用“软坚消瘤片”治疗头颈部肿瘤、淋巴瘤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六、 小结
    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癌症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演变,才最终形成的极其复杂的生物现象。它的预防与治疗也需要极其复杂的干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无论是癌症的自然消退,还是细胞免疫的参与、细胞因子的治疗均使癌症患者受益。这使肿瘤工作者对生物治疗充满信心。这对中医扶正培本治疗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即中医药扶正培本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项工作的深入研究任重而道远。
    “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中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尤其是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的中医复方在肿瘤防治中,应更充分地发挥“扶正培本”的作用。我们不应该超越现实,更不能离开当前的条件,要求中医药解决肿瘤防治中的所有问题;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期望复方中药,在没有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很低的状况,达到化疗或者放疗同样缓解肿瘤的疗效。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整阴阳-治疗肿瘤科疾病疗效评价

1、该组病例中神疲乏力、口干、食欲不振3个主要症状经过益气养阴、滋阴、益气健脾,结合祛邪药物治疗后,分别有88.5%、88.6%及90%的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说明大多数病人较长时期处于阴阳平衡状态,结果是许多病例长期带瘤存活,且生活质量高。这可能是由于调整了机体内环境,使原来失调的阴阳气血重新得到平衡,这是中医治癌的独特作用。

    2、如何调整阴阳?阴阳调整有一个重要的治疗、观察指标,即舌质的变化指标。根据舌质与舌体的变化正确灵活地辨证论治,以益气养阴、滋阴、益气健脾法调整癌症病人异常的阴阳气血状态,临床上每每见效。舌质与舌体还可作为一个衡量调整阴阳的重要指征。舌质异常变得基本上如正常舌质时,病人临床症状往往趋于好转。该组资料显示有97.3%的患者治后舌质情况好转,与临床症状变化基本相符。

    3、调整阴阳还要与祛邪相结合。恰到适时地调整阴阳变化,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但根据病人各个阶段钓具体情况,注意掌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尺度,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4、免疫功能低下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性因素。该组46例存活5年以上,15例存活10年以上,2例超长期生存。且这些病例均为中晚期和晚期癌症病人,为何能长期带瘤生存? 其作用机理何在? 该组资料提示:运用中医阴阳平衡法治疗后,癌症患者免疫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肿瘤表面的恶性行为明显得到抑制。初步阐明了免疫调节作用是调整阴阳平衡,使癌症病人长期带瘤生存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和作用机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调理脏腑的概念

调理脏腑,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针对脏腑功能失常而制定的治疗原则。脏腑是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的具体部位所在。脏腑失常的病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脏腑自身的病变,即生理功能的失常。由于气血阴阳是构成脏腑和维持脏腑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脏腑功能失常病变的基本机理,就是各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和失调。虽然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其发生气血阴阳病变的病机特点也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认识,不外乎虚实两大类。虚者为脏腑气血阴阳物质基础的不足;实者乃病邪侵袭脏腑,造成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最后都造成了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对脏腑自身的病变,应根据其病变的虚实,给予补益气血阴阳和祛除脏腑邪气来调整其生理功能的原则治疗。二是脏腑之间关系的失常。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无论脏与脏、脏与腑或腑与腑之间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波及到别的脏腑,呈现出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的病理传变关系。所以,治疗脏腑疾病,有时不能仅仅单纯针对病变的脏腑,还应该考虑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要注意调理它们关系的失常,另一方面,要利用脏腑之间这种生理上的联系关系,通过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促进各脏腑功能及相互关系恢复到正常协调的状态。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整气血关系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他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在生理上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称“气为血帅”’。而血能为气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能载气,故称“血为气母”。当气血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失常时,就会出现各种气血失调病证。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协调。

  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盛生血不足,可致血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而不能单纯补血。

  气能行血,气虚或气滞,可致血行减慢而瘀滞不畅,是为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治宜补气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气机逆乱,则血行也随之逆乱,如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常可导致昏厥或咯血,治疗则宜降气和血。

  气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血高经脉而出血,治宜补气摄血。

  血为气母,放血虚气亦虚。血脱者,气常随血脱。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固脱。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因制宜概说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一般来说,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素问》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正是这个道理。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暑多兼湿,故暑天治病要注意解暑化湿;秋天气候干燥,外感秋燥,则宜辛凉润燥,此与春季风温、冬季风寒外感用药亦不甚相同,风温宜辛凉解表,风寒应辛温解表,所以治疗用药必须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

  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经常处在风寒的环境之中,多食鲜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体质较壮,故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为内伤。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其民食鱼而嗜咸,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病多痈疡,或较易外感。  医生治病,同一病而治法各不相同,都能治好,就是因为地势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这也是地理气候不同的缘故,所以治病须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1)年龄不同年龄则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有区别。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虚证宜补,有实邪的攻邪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较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温疫论。老少异治论》说:“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甚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

  (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禁用或慎用。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等等。

  (3)体质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体质不同,治疗用药常不同。此外,有的病者素有某些慢性病或职业病,以及情志因素,生活习惯等,在诊治时,也应注意。

  综上分析,因人制宜,是指治病时不能孤立地看病证,必须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前人的经验,依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
①汗法,又称解表法,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治法。②吐法,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或方法,引起呕吐,排除停留在胃及胸膈之上病邪的治法。③下法,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祛除实邪的方法。④和法,和解少阳,扶正祛邪,协调内脏功能的治法。⑤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法。⑥ 清法,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消除热证的治法。⑦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实邪渐消缓散的治法。⑧补法,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由于临床上疾病的性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单独用某一治法不适用这种复杂的病情,因此八法的运用常根据病情配合使用,如汗法同补法、下法、消法的并用等。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气活血法

理气活血法在肿瘤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据杨宗贻等报道,以活血化瘀法加放射疗法治疗食管癌194例,基本方为: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黄芪、丹参等,结果1、3、5年生存率与单纯放疗组相同,10年生存率虽较对照组为高,但无明显差异,故活血化瘀法在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面无明显作用,同时作者着重观察了肿瘤血行转移情况,认为此类中药无促进肿瘤血行转移的作用,在所治病例中中药组未出现食管癌大出血与穿孔,表明此类中药不会促进食管癌大出血和穿孔。

    福州市第一医院以理气化结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黄芪、莲肉、芡实、枸杞、生地、黄精、汉三七、白花蛇舌草、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结合化疗)320例,根治术后7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0.52%、47.36%、18.42%;姑息切除177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4.06%、23.16%、5%,改道手术3、5年生存率分别为15%和25%。比同期单用西药治疗为优。西安医学院以破症活血药(当归、大黄、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棱、莪术、乳香等)治疗属气滞血瘀之肝癌、胃癌、直肠癌等19例,均获不同程度好转。有人以活血化瘀法 (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当归、苏木、刘寄奴等)治疗骨巨细胞瘤,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瘤,以活血化瘀和清肺化痰结合辨证加减治疗肺鳞癌,均取得一定疗效。除如上述有关单纯使用理气活血法治疗肿瘤外,临床还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灵活应用理气和活血化瘀法,而且较单纯全程应用更为普遍,如乳癌初之胸胁作痛、郁闷不舒,胃癌之脘腹胀痛、噫气嘈杂,肝癌之胁痛腹胀,食管癌之吞咽困难等等,皆可以“理气法”治之。而活血化瘀法常被兼顾使用,即在扶正培本、化痰祛湿、软坚散结、滋阴清热、清热解毒等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最为常用的有桃仁、红花、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等。

    据现代药理研究,理气药可以抑制平滑肌的运动,故能行气工正痛。枳实、枳壳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有利于肠内气体及粪便排出而“降气通便”,保持机体气机的调畅,有利于血液、津液的运行和脏腑组织功能正常。川楝子、八月札、玄胡等理气药还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舒肝理气法概论

中医认为,肝性如风木,风喜动好行,木喜条达疏泄 ,因此,肝应畅达无拘无束。当某些内外因素如气急、愤怒、发狂、生气、郁闷等精神刺激伤及肝,就会影响肝的条达疏泄,从而引起肝气郁结,两胁胀满等气滞症状。

  根据气滞轻重和部位的不同,气滞轻者称为满,气滞重者称为胀,再重者则可引起胀痛。长期气滞还可引为痞块。气滞还可影响气机升降,产生气逆,肺气上逆可咳诸症;胃气上逆可至暖气、呃逆、呕吐等症,肾气上逆 亦可至喘咳;肝气横逆可至胸胁胀闷或窜痛;肝气犯胃可至胃脘胀闷痛疼及呕吐;肝气犯脾可至腹胀、泄泻、气滞、影响血分时还可引起血瘀,因此,治疗气滞诸症,除针对病因治疗其它病症外,舒肝理气药是必不可少的。

  运用舒肝理气药时,应本着气滞轻宜调和,气通不畅者须行气。肝气郁结重舒肝,气逆重者须降气、气结成痞块时需应用破气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常用的舒肝理气药有陈皮、青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乌药、沉香、香橼、薤白、荔枝核、厚朴、柿蒂、莱菔子等。

  理气药多属辛温,香燥类,具有行气、解郁、止痛、健胃、止呕、定喘等功能,但易损耗阴液及元气,因此,阴虚和气虚病人宜慎用。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活血化淤法概说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举例: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举例: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解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见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温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静脉性疾病后期。由于内外湿互为,湿性重着,缠绵难祛,一所以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湿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湿同类而有异,治疗上还应选用祛痰之剂,如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瓦楞子、猫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气消痰的莱菔子、薤白、橘红、陈皮等,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

三、理气活血化淤
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淤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决定了理气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气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须分辨行气和益气活血化淤二法的应用。

常用药物:疏肝行气性偏凉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温之佛手、青皮、枳壳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橼等。益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方剂举例:血府逐淤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

适应证:疏肝行气活血化淤适用于肝郁气滞血淤证,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随情志刺激而变化,或患者忧郁不安者,益气活血化淤适用于气虚血淤证,主要现象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病久体倦、纳差、气短、心悸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静脉炎的后期,同时必须注意,行气太过易耗气,温燥之品能伤阴,临床应用宜慎重。

四、清热活血化淤
即用寒凉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清解热邪,以使络宁血活淤化。是“热者寒之”之义。“夫脉者,血之府也”,所以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又有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见,具体应用清热活血化淤法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和在气在血。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参、大青叶等;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芍、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等。活血化淤如兼清热凉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热解毒之红藤、虎杖、败酱草、金荞麦、落得打等。

方剂举例: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四妙勇安汤加减。

适应证: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运用于血热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皮肤发红,灼热,淤斑色红或紫,舌红绛,脉数等,常见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复发性丹毒,红斑性肢痛症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运用于热毒淤滞症,主要表现如上述(除舌脉外),还可伴溃疡,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坏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时。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适用于阴虚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且病程较长,局部发热恶凉恶热,或伴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后期,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来看,清热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实热与虚热难分,热邪与热毒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须辨清主次轻重,相应而用。

五、补血滋阴活血化淤法
即用补血滋阴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脉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脉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则脉道充盈;血液虚少,阴津不足则脉道萎闭,继而成淤。所以应补血滋阴,增液盈脉,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补血滋阴药如生熟地、阿胶、首乌、枸杞子、龙眼肉等,活血兼补血者如鸡血藤、当归等。

方剂举例:四物汤加减。

适应证:血虚血淤症,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多为久病体弱、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脉细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

六、平肝潜阳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潜阳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使阳潜血和,络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脉络壅塞,可致血淤。故应平肝潜阳,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药物:钩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刺蒺藜、天麻、石决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凉润之丹参、牡丹皮、玄参、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

方剂举例:镇肝熄风汤加减。

适应证:阳亢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为头胀痛、眩晕、眼花、耳鸣、情绪易激动,并见腰痿足软,脉弦紧等。常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型)及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脑动脉硬化者。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8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热解毒法

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其某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作用。同时,清热解毒药又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清热解毒法为肿瘤防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关清热解毒药抗肿瘤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其作用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抑制肿瘤的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3)抗炎排毒作用;

(4)调节内分泌功能;

(5)阻断致癌和反突变作用;

(6)其他作用如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增强化疗效果等。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1-2025 10:36 PM , Processed in 0.1270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