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211|回复: 59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 - 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九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2-2007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望各位可以在这里多多发表相应部经文。让正法流传。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10-6-2008 10:4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2007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07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 n_n

於舍衛城附近:
「諸比丘,這輪迴是無始的。為無明矇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迴起點是不可知的。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是那一者比較多?是在這漫長的輪迴裡來來去去,而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所流(而積下)的淚水比較多,還是四大洋之水比較多?」

「世尊,依我們從世尊處所接受到的教導,在這漫長的輪迴裡來來去去,而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所流(而積下)的淚水比四大洋之水還多。」

「說得好,說得好,諸比丘。你們已善於接受我所給予的教導。的確是在這漫長的輪迴裡……。

長久以來,你們都在為經歷父母、子女與親人之死而傷痛,也為失去財富及患上疾病而傷痛。而在這漫長的旅途裡為這一切傷痛、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你們痛哭淚流之水確實已比四大洋之水來得更多。
為什麼呢?諸比丘,這輪迴是無始的。為無明矇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迴起點是不可知的。所以,諸比丘,長久以來你們都在受盡折磨與厄難,把墳場都給填滿了,的確長久得足以令你們對一切都感到厭倦,長久得足以令你們捨離一切,以獲取解脫。」

──《相應部‧因緣品‧無始輪迴相應‧淚水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22。58》佛陀和阿罗汉弟子的分别


在舍卫国,佛陀说:「比丘们!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得到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比丘们,以慧而得解脱的比丘,也是以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得到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不取于受由厌患、离欲、灭尽,而得到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比丘们!以慧而得解脱的比丘,也是不取于受由厌患、离欲、灭尽,而得到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乃想……行……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 、灭尽,而得到解脱,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以慧而得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灭尽,而得到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比丘们!如果这样,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与慧解脱的比丘,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是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靠。大德世尊!希望能为我们说明这其中的意义,好让我们可以记取世尊的教导。」

「比丘们!好好用心的听!我当为你们解说。」
「好的。」众比丘回应世尊。
  
世尊说道:「比丘们!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是令未升起的道路升起,令未生的道路生,把未被说明的道路说明,这道路的知者,这道路的发现者,这道路的熟悉者。比丘们!如今众弟子们,跟随着这道路,成就这道路所应该成就的。

比丘们!这就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和以慧而解脱的比丘们的差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56-11经)转法轮经
{佛陀的第一次说的法}

林兆 中译


如是我闻:当时,世尊住在婆罗那斯城附近依斯巴丹拿的鹿野苑。他向五位比丘说法:”比丘啊,捨弃了家居生活的人就不应沉溺於两种极端行径。哪两种行径呢?其一是耽淫於感官的逸乐;这些逸乐是低下、庸碌、世俗、不值、无益的。其二是极度的自我克制;这样克制是痛苦、不值、无益的。

我避免了这两种极端的行径,因而得证『中道』、也带来洞察力,知识更带引我到寧静、省悟、启迪以至涅槃。什麼是『中道』?简单地说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我证悟到的中道。他带来观察、也带来知识、更带引到寧静、省悟、启迪以至涅槃。

『苦圣諦』1.是这样的: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爱别离〈悲伤、痛楚、忧鬱、失望〉是苦;怨憎会是苦、求不得是苦,归纳来说,执取五蕴全都是苦。

『苦集圣諦』是这样的:因为热烈的贪婪,弄至渴求一次又一次不时四处出现、带来新鲜的喜悦,譬如渴求感官的享受,渴求生存和再生、甚至渴求自我毁灭。

『苦灭圣諦』是这样的:完全捨弃渴求,把它放弃、与它决绝,从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脱离它。

『苦灭道跡圣諦』是这样的:简单地说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就是苦圣諦:理解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 光明。所以需要彻底理解苦圣諦;理解了,即使对从没来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

这是苦集圣諦:理解了,即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这就是苦集圣諦,应捨弃苦集。捨弃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

这是苦灭圣諦,理解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苦灭圣諦必须实现。实现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苦灭圣諦已经实现了。实现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

这就是苦灭道跡圣諦,理解了,即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苦灭道跡圣諦必须修习,修习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苦灭道跡圣諦已经修习,修习了,即使对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心中也生出洞察力,知识,智慧、科学、光明。

如果我对这四圣諦的三个层面、十二个方式未能彻底洞悉,我就不认为已达致完满的觉悟。儘管这个世上存在神祗、梵沙门(Maras)、婆罗门(Brahmins),也存在隐士、沙门以及王子和人类;我这个觉悟是最高无尚的。但当我对这四圣諦的三个层面、十二个方式彻底洞悉后,我便认为已达致完满的觉悟。儘管这个世上存在神祗、梵沙门、婆罗门,也存在隐士、沙门以及王子和人类,我这个觉悟是最高无尚的。自此我洞悉了这个真知;我的心解脱是不会被攻破的,这已是最后的诞生,从此没有再生。

这就是圣者所说的,五位比丘听后都很高兴,为圣者的说法感到欣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36.21是否所有的感受都是因为业报?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普行沙门尸婆来见世尊住处。与世尊交谈了亲睦、殷勤之话后,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后,普行沙门尸婆向世尊问道:“瞿昙尊者!沙门、婆罗门有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见解:“一个人所感受的,无论是乐或苦或非苦非乐,都是由之前所造的业的缘故。”瞿昙尊者对这样的说法和见解有何见解呢?”
    
    “尸婆!由于不正常的胆汁,会生起一些感受。这种事情你应该可以自己知道。而且也是世人们可以真实的认定。因此,尸婆!某某沙门婆罗门说“一个人所感受的,无论是乐或苦或非苦非乐,都是由之前所造的业的缘故。”说这样的话、有这样见解的人,都是脱离了自己所知,也是脱离了世人所认知和了解的,我说这些沙门、婆罗门所见的,是不正确的。”
    
    尸婆! 由于不正常的粘液,会生起一些感受。……
  
    尸婆! 由于不正常的体内风,会生起一些感受……
  
    尸婆!由于胆汁等三种的聚和合,会生起一些感受……
  
    尸婆!由于季节气候的变化,会生起一些感受……
  
    尸婆!由于粗心大意的行为,会生起一些感受……
  
    尸婆!由于被粗暴的对待,会生起一些感受……
  
    尸婆! 由于业报成熟时,会生起一些感受……”
    
当世尊说法完毕,普行沙门尸婆对世尊说:“真好,瞿昙尊者,真好!这番说法就像扶正倒下了的东西、显现遮蔽了的东西、指引迷了途的人、带盏灯到黑暗的地方,好使有视力的人能够看见。就这样,瞿昙尊者用各种方法说明佛法。我要归依到瞿昙尊者、佛法、比丘众。请瞿昙尊者接纳我作为在家信徒直至躯体能够延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12-2007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谢谢用心、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2007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第十二 谛相应。第四 申恕林品)

掌中之叶

一时,佛在憍赏弥申恕林 (Simsapa)里,他捡起了少许的申恕叶放在手上,问比丘们说:「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是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树林里的树叶多?」   

「世尊!您手上的叶子少,树林里的叶子却多得多。」

「比丘们啊!同样地,我所证知而未对你们说的法比较多,已经教给你们的法只有一点点。但是我为什么没有讲其它的法呢?因为它们没什么利益,对圣道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因为那些法不能引导人走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这就是为什么我没说那些法的缘故。

比丘们啊!我曾说了什么法呢?我说:「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苦灭」、「此是顺苦灭道」。这就是我已经告诉你们的。

比丘们啊!我为什么要教你们这些法呢?因为它们对你们有益,对你们的圣道生活有帮助,它们可以引导人走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所以,比丘们啊!「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此为灭苦之道。」((相应部)LVI,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15。13。》无始的轮回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寺。当时有三十位从PAVA来的比丘拜见佛陀。他们都是森林中的修行者,乞食者,用粪扫衣,和只用三衣者。但是他们都还没有解脱。他们向佛陀敬礼后就坐在一旁。佛陀心中在想:「这三十位PAVA来的比丘都是森林中的修行者,乞食者,用粪扫衣,和只用三衣者。但是他们都还没有解脱。就让我教导他们法使他们能够就在这里把心从执取中解脱。」

佛陀就向这群比丘说道:「比丘们。」众比丘们回应:「世尊。」


「比丘们,这轮回是没有一个可以被发现的开始。众生开始被无明和贪爱所束缚而轮回的第一个起点已经不可察觉。你认为那一种比较多呢?你徘徊在这漫长的轮回中被砍头所流过的血,还是这四个大海的海水。」

「以我们对世尊所教导的法的了解,我们徘徊在这漫长的轮回中被砍头所流过的血比这四个大海的海水还要多。」

「善哉,善哉,比丘。你们能够真正的了解我所教导的法。我们徘徊在这漫长的轮回中被砍头所流过的血比这四个大海的海水还要多。已经很多次了,你们生为牛、羊、鸡、猪等等,你们被砍头所流的血比这四个大海的海水还要多。已经很多次了,你们因为杀人、偷盗、邪淫等种种的罪名而被砍头所流的血比这四个大海的海水还要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比丘们,因为这轮回是没有一个可以被发现的起点。比丘们,你们应该觉得足够了。应该停止了。是时候从这轮回中解脱了。」

这三十位从PAVA来的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过后,心生法喜。这三十位比丘的心即刻从执着中解脱。

我们是不是应该觉得够了呢?是不是还要经历更多的轮回才要解脱呢?是不是还要经过多几个阿僧抵劫才要解脱呢?其实,或许我们已经经过了很多个阿僧抵劫,因为轮回是无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article_id=5181340

SN11‧3 寶幢經
導言:


        倘若只憶念此部經典,即使在空中,有情皆可獲得立足處,猶如在平地般,他可隨心所欲。那些已擺脫一切災難、妖魔、強盜、賊人等的危險者,已經不計其數。來吧,讓我們共同誦念此護衛經文。





--------------------------------------------------------------------------------

經典:

  如是我聞: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護法祗樹給孤獨長者的祗樹園精舍的時候,佛陀向比丘們講述了如下的事:
  「比丘們,那是古代的事情了,有一次諸神和阿修羅之間,發生了戰事。偉大的帝釋,召集了將要出征的三十三天諸神說到:
  『要是你們在戰場上,遇到足可使你們毛髮倒豎的恐怖事件時,可以看看我的旗竿竿頭。要是你們能夠仰望我的旗竿,就可消除恐怖感。』
  『如果你們不能仰望我的旗竿,就抬頭看看波闍波提的天旗旗竿吧!這樣,就可以消除恐怖感。』
  『如果你們不能仰望波闍波提的旗竿,就抬頭看看哇樓那的天旗旗竿吧!這樣,就可以消除恐怖感。』
  『如果連哇樓那的天旗旗竿也不能看望時,就仰望伊舍那的天旗旗竿吧!這樣,也可以消除恐怖感。』

  比丘們,對於有仰望四種幢群之一的天神之天旗旗竿,有的能消除足可使他們毛髮倒豎的恐怖事件,有的卻不能。何以如此呢?因為帝釋,天神之王,尚未消除貪、瞋、痴,他膽小,心懷恐慌,驚悸及棄甲而逃。
  比丘們,我也要告訴你們:
  假如你們進入森林內,坐在樹底下,或在空屋內,發生恐怖感,而有毛髮倒豎之感時,那個時候,就這樣憶念佛陀吧:
  『如此乃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

  比丘們,倘若你們能如是憶念佛陀,這樣就可以祛除恐怖感。倘若你們不能如是憶念佛陀,就這樣憶念佛法吧:
  『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比丘們,倘若你們能如是憶念佛法,這樣就可以祛除恐怖感。倘若你們不能如是憶念佛法,就這樣憶念僧伽吧:
  『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良好地修習奉行佛法的團体(善於擇法的行者);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直接地修習奉行佛法的團体(不取兩端而實踐中道的行者);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正確地修習奉行佛法的團体(以取證涅槃為最終目標的行者);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已能依教奉行佛法的團体(梵行清淨的行者)。他們即是:四雙八輩。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應該佈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比丘們,倘若你們能如是憶念僧伽,這樣就可以祛除恐怖感。何以如此呢?因為世尊、僧伽,是阿羅漢、圓滿覺悟者,已滅除貪、瞋、癡,克服膽小、恐慌、驚悸及不退縮。」

  世尊、佛陀、為師者如是說後,又繼續說到:
  「假如你們進入森林內,坐在樹底下,或在空屋內時,比丘們,若憶念佛陀,你們將肯定不會有恐懼、危急。倘若你們不能憶念佛陀--無上士、人中之王;那麼就憶念多功能的佛法。倘若你們不能憶念佛法深藏導引的善說;那麼就憶念僧伽,是世間無上福田。倘若如是皈依佛、法、僧,恐怖、驚慌、毛髮倒豎之感,將不會呈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article_id=2961823

SN2325眾生經

有一次,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羅陀尊者來到世尊面前,禮敬之後退坐在一旁,向世尊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世尊,什麼是眾生呢?」
世尊這麼回答:
  「羅陀啊!對於色蘊有所欲求、激情、喜悅、渴求者,因此被捉持、受制於此者,這就是眾生。同樣的,對於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有所欲求、激情、喜悅、渴求者,因此被捉持、受制於此者,這就是眾生。」
  「就像小男孩、小女孩在堆沙堡一樣,只要他們沒有從熱情、欲望、喜愛、渴求、狂熱以及渴望這沙堡的觀感之中脫離,他們就會繼續沉迷在建構沙堡的樂趣之中,歡喜、珍惜並且覺得擁有了這座沙堡。ㄧ但他們自熱情、欲望、喜愛、渴求、狂熱以及渴望這沙堡的觀感之中脫離,他們將會用雙手或雙腳來摧毀、粉碎、破壞這座沙堡,讓這座沙堡再也不適合玩。

  「同樣的,羅陀,你也應當摧毀、粉碎、破壞色蘊,讓它再也不適合玩。你應當練習去停止對色蘊的執取。

  「同樣的,對於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如此,停止一切的執取,羅陀啊!你將再也不受牽絆。」

(这跟我在这里发表过的轮回的游戏有一点相似(可惜已经在这里被删了,不过在以下的连接里可以找到 http://www.fjblog.cn/user1/1101/39248.html)。有时侯觉得自己想出的一些比喻,可是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是受了所读过的经文所影响。)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13-12-2007 01: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二十二:二十八經             蕭式球

我這樣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
當時世尊說:比丘們啊,如果色、受、想、行、識不會帶來意欲滿足的話,眾生是不會對色、受、想、行、識生起貪染的;正因為它們會帶來意欲滿足,所以眾生會對它們生起貪染。
比丘們啊,如果苦患不是從色、受、想、行、識所生起的話,眾生便不應對色、受、想、行、識生起厭心;正因為它們會帶來苦患,所以眾生應對它們生起厭心。
比丘們啊,如果沒有方法可從色、受、想、行、識當中出離的話,眾生便不應從色、受、想、行、識當中尋求出離;正因為有出離的方法,所以眾生應尋求出離。
比丘們啊,眾生不論是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國王或人,若不能如實知道五取蘊當中的意欲滿足、五取蘊當中的苦患及應從五取蘊當中出離時,他們的內心便一直不能住於放捨、遠離、超脫。
比丘們啊,若眾生能夠如實知道五取蘊當中的意欲滿足、苦患及出離後,他們的內心便能住於放捨、遠離、超脫。

《相應部》二十二:二十八經和漢譯本的《雜阿含經》第十三經可互相對照。
認知生命的味(意欲滿足)、患(苦患)、離(出離)在原始佛教的經文中時常提到。修行者應從味、患、離這三方面來觀察生命。首先,佛陀並沒有否定生命會帶來意欲滿足這個事實,所以,當我們看到世上絕大部份人的人生目標都只是去追尋各種感官享樂的滿足時,是不需感到驚訝的。
其次,佛陀亦教我們要正視生命也有苦患的事實。人的生存或追尋意欲滿足要付出代價,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老、病、死、憂、悲、苦、惱等都是生存必定要付出的苦患代價;辦公室裏鬥獸場式的競爭與自保,父母追迫子女的家課,戀愛中的男女愛恨交織,對家庭、事業、財富或前途等的憂心忡忡諸如此類亦都是生存所付出的苦患代價。所以,當我們遇到苦困事情時是不需感到意外的。我們不必逃避它而是去正視它及設法解決它。
最後,佛陀指出生命的苦患是有解決方法的。要徹底解決苦患,就要立志去放捨對生命的渴愛、貪染、執著,這就是出離心。不論是在家或出家的人,都可發起出離心,然後行踐八正道而向覺悟的目標前進。
生命的整體必然帶有苦與樂、歡笑與悲哀、成功與挫折,正如錢幣有兩面一樣。沉溺在各種意欲滿足之中而不正視生命的苦患是一種不智及逃避現實的生活方式;困陷在苦患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是不幸。而原始佛教的特色就是正視生命的苦患及把這些苦患徹底根除,這就是覺悟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07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20。7》

阿那伽战鼓

「诸比丘!过去久远劫时,有一个名叫达萨拉哈(Dasaraha)的剎帝利,拥有一个用来报告时间及警报的战鼓,名叫阿那伽战鼓。

「此战鼓每天都为城里的******告时辰。若遇到紧急事件发生时,士兵们更是大力地将战鼓擂得震耳欲聋,以便让人民做好防备。

「随著时光的流逝,这个簇新的战鼓慢慢地出现了剥落与裂痕。达萨拉哈见此情形,赶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将裂痕换补上去。之后,当鼓皮也出现剥落与裂痕时,他们同样地换上了新鼓皮。

如此重復地换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原来的木片与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如是,世尊问诸比丘说: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这个阿那伽战鼓还在吗?」

「世尊!战鼓还在。」

「它还叫阿那伽战鼓吗?」

「是的,世尊!它还叫阿那伽战鼓。」

「这个战鼓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阿那伽战鼓呢?」

「世尊!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阿那伽战鼓了,因 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换掉了。」「諸比丘!同樣地,如來所宣說的教法於未來也將出現與阿那伽戰鼓一樣的情形。到了某個時候,世尊所说的深奥的法,有着很深的意义的,出世间的,有关于空的,被宣教时;那些比丘没有兴趣去听、也不洗耳恭听、也没有用心的了解它们,他们认为这些教法不值得去学习和掌握。但当那些诗人们所作的、拥有着美丽典雅的句子的、为外道和外道的弟子们所作的经典被宣读时,那些比丘们就很有兴趣去听、他们洗耳恭听、也很用心的了解它们,他们认为这些教法是值得去学习和掌握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深奥的法,有着很深的意义的,出世间的,有关于空的佛法将会消失无踪。」



「所以,比丘们,你们应该这样训练自己,当那些佛陀的教法,深奥的法,有着很深的意义的,出世间的,有关于空的,被宣教时;你们应该很用心的听、洗耳恭听、很用心的去了解它们。你们应该这样想:这些教法是值得去学习与掌握的。」



句子优美、有如诗般的经典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只有那些有关于空,有关于无常、苦、无我才是佛陀的教法。不要被经典的优美所迷惑了,而觉得那些才是佛陀的教法。这会使正法消失得更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16。13》


如是我闻,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的抵树给孤独园静修。大迦叶尊者向佛陀顶礼后,問佛陀說:「世尊,何因何缘先前制戒少,很多比丘得最后智(证阿罗汉果); 而今制戒多,却很少比丘得最后智?」

佛陀回答:「是这样的,迦叶。当众生在退化堕落时以及正法在消失中时;虽然有更多的戒律但却有更少的比丘证得最后的智。迦叶,如果没有伪法的出现,正法是不会消失的。但,当伪法出现在这世上时;正法就会很快的消失了。」

「迦叶,如果没有伪金的出现,黄金是不会在这世间消失的。但,当伪金出现时,黄金就会消失了。同样的,如果没有伪法的出现,正法是不会消失的。但,当伪法出现在这世上时;正法就会很快的消失了。」

「迦叶,并不是地的元素、水的元素、火的元素又或者风的元素导致正法的灭亡。而是在这里的一些愚昧的人们导致正法的灭亡。」

「正法是不会有如沉船般一下子的消失在这时间的。迦叶,有五种有害的原因将导致正法的衰败和灭亡。什么是这五种的原因呢?比丘、比丘尼、男女信众们不再崇敬大师(佛陀);他们不再崇敬佛法;他们不再崇敬僧团;他们不再崇敬学(戒律);他们不再崇敬禅定。迦叶,这就是五种导致正法的衰败和灭亡的有害原因。

「迦叶,有五种的原因将会使正法长存在这世间。什么是这五种的原因呢?比丘、比丘尼、男女信众们崇敬大师(佛陀);他们崇敬佛法;他们崇敬僧团;他们崇敬学(戒律);他们崇敬禅定。迦叶,这就是五种导致正法长存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教法音中,通常一部好的经典都会很快下沉。。。。可能人们要读有创意的法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07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谛相应。定经。

。。比丘们,应该培育定,有定力的比丘能够如实知见诸法。如实知见,这是苦,这是苦的原因,这是苦的熄灭,这是导向苦灭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56。44 Kuta Sutta (怎样才是佛法的空中楼阁)


“比丘们!如果有任何人这样说:“我对苦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对苦集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对苦灭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对顺苦灭道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但我已经可以达到苦的熄灭了。”这是不可能的。”
    
    “比丘们! 就好像有任何人这样说:“我还没有建立好阁楼的基层,但我将要建筑它的上层。” 这是不可能的。比丘们!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任何人这样说:“我对苦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对苦集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对苦灭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对顺苦灭道圣谛还不能如实知见,但我已经可以达到苦的熄灭了。”这是不可能的。
  
    “比丘们!如果有任何人这样说:“我对苦圣谛如实知见,对苦集圣谛如实知见,对苦灭圣谛如实知见,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知见,我已经可以达到苦的熄灭了。”这是可能的。”

  
    “比丘们! 就好像有任何人这样说:“我已经建立好阁楼的基层,我将要建筑它的上层。” 这是可能的。比丘们!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任何人这样说:“我对苦圣谛如实知见,对苦集圣谛如实知见,对苦灭圣谛如实知见,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知见,我已经可以达到苦的熄灭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比丘们!你们的任务是要好好的观“这是苦”,“这是苦集”,“这是苦灭”,这是“苦灭之道””

Kuta Sutta
Gabled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Monks, if anyone were to say, 'Without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without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ation of stress...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the path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I will bring about the right ending of stress,' that would be an impossibility. Just as if someone were to say, 'Without having built the lower story of a gabled building, I will put up the upper story,' that would be an impossibility; in the same way, if anyone were to say, 'Without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without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ation of stress...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the path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I will bring about the right ending of stress,' that would be an impossibility.
"If anyone were to say,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ation of stress...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the path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I will bring about the right ending of stress,' that would be a possibility. Just as if someone were to say, 'Having built the lower story of a gabled building, I will put up the upper story,' that would be a possibility; in the same way, if anyone were to say,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having broken through to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ation of stress...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the path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as it actually is present, I will bring about the right ending of stress,' that would be a possibility.
"Therefore, monks, your duty is the contemplation, 'This is stress... This is the origination of stress... This is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Your duty is the contemplation, 'This is the path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tr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2007 09: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五十六‧四十八《孔經》
蕭式球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Relate56-48.htm
比丘們啊,如果這個大地變成了大海洋,有人把一個單孔的軛掉到海面上。當吹東風時,便把這個軛吹到西方;吹西風時把它吹到東方;吹北風時把它吹到南方;吹南風時把它吹到北方。有一隻盲龜,每隔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
比丘們啊,你們認為怎樣,這隻盲龜每隔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正好把它的頸穿過這個單孔的軛
尊者啊,這是很稀有的,這隻盲龜每隔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正好把它的頸穿過這個單孔的軛。
比丘們啊,就像這樣稀有,能夠得到投生為人;就像這樣稀有,如來、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出生於世上;就像這樣稀有,如來所宣說的法義和戒律照亮了世間。
比丘們啊,你們已經得到投生為人,如來、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已經出生於世上,如來所宣說的法義和戒律已經照亮了世間。
比丘們啊,因此,你們應努力去修證,這是苦;你們應努力去修證,這是苦集;你們應努力去修證,這是苦滅;你們應努力去修證,這是滅苦的道路。”               


如來所宣說的法義和戒律照亮了世間。意指人們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行。因為若人們依照佛陀所宣說的法義和戒律來修行的話,法義和戒律就會使到世間充滿智慧的光明的。


《相應部》第五十六相應是諦相應,在諦相應中的經文全都是論及四聖諦的。《孔經》是諦相應中的第四十八篇經文。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雜阿含經》(佛光版)的第四零五經互相對照。
在《孔經》之中,佛陀以單孔軛和盲龜的比喻來指出能夠投生為人,佛陀出生於世,佛陀所宣說的法義和戒律照亮了世間是三種稀有難遇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07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佛陀说的法。。。。。。还不懂佛陀说什么法的佛友们要读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07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 六入處篇 聚落主相應 第六 Asibandhakaputta

有一次,佛陀於那爛陀鎮(Nalanda)遊化,住在波婆離芒果園(Pacarika's Mango Grove)裡。那時,阿私羅長者的兒子刀師聚落主來訪。他向佛陀行禮後,坐在一旁,問道:「世尊,婆羅門教士拿著水瓶、配戴著花環、受浸於水中、舉行火供,事奉諸天有成,能令死者往生至善處或天上。世尊,您是一位阿羅漢,也是一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我懇求您也能慈悲利生,救度那些死者,令他們往生至善處或天上。」

佛陀說:「聚落主,我問你幾個問題,你就依自己所知所見來回答。村長,你認為怎樣?倘若你的村子裡有人一向為非作歹,不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而且滿心貪欲、瞋恚、邪見,身、口、意具足了這十種惡行。此人身壞命終之際,若有一群人來聚在他身旁,叉手合掌、呼求禱告,希望他往生至善處或天上。這個作惡的人會不會因為有人替他作法、祈求,而往生至善處?刀師聚落主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道:「聚落主,譬如距這村莊不遠處有一個深水潭,有人將一塊大石頭擲入其中;其他的人則在潭邊禱告呼求,說『願這塊大石頭能浮起來!』。村長,你認為怎樣?那塊石頭會因此浮出水面嗎?」
刀師聚落主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接著說道:「同樣的道理,聚落主!若有人一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而且滿心貪欲、瞋恚、邪見,身、口、意具足了這十種惡行。其人身壞命終之際,縱然有一群人合掌叉手、禱告呼求,為他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也不可能因此令他往生至善處或天界。他身壞命終之後必定墮入惡道或於卑賤處受生。」

佛陀接著說道:「村長,你認為怎樣?倘若你的村子裡有人一向奉行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又努力降伏貪欲、瞋恚,捨離邪見。此人身壞命終之際,若有一群人來聚在他身旁,叉手合掌、禱告呼求,希望他往生至惡處或地獄。這個行善的人會不會因為有人作法詛咒,而往生至惡處或墮入地獄?」刀師聚落主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道:「聚落主,譬如距這村莊不遠處有一個深水潭,有人將一瓶酥油擲入其中,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會沈入潭底,而酥油則會浮上水面。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禱告呼求,「沈下去阿!酥油!」 村長,你認為怎樣?那酥油會因此沈下去嗎?」

刀師聚落主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接著說道:「同樣的道理,聚落主!若有人努力奉行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又努力降伏貪欲、瞋恚,捨離邪見。他身壞命終之後,縱使有一群人在他身邊呼求禱告意欲使他墮於惡處,他仍然會往生善趣。」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刀師聚落主向佛陀頂禮,說「世尊!我從今日起,皈依佛、法、僧,做您的白衣弟子。請為我作見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2:22 AM , Processed in 0.14635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