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0|回复: 3
|
嫦娥火箭总指挥岑拯:中国的火箭技术 (听火箭专家说火箭奥秘!)
[复制链接]
|
|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4日18时发射成功,中国迈出了探索月球的第一步。发射之前,腾讯网“嫦娥探月”系列访谈邀请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做客,就发射前的一些感受以及卫星相关情 况向网友进行解读。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芬芬: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腾讯新闻频道“嫦娥一号”系列访谈,我是主持人芬芬。“嫦娥一号”的发射与长三甲火箭是分不开的,今天为大家请到的是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先生。
岑拯:您好,大家好。
问:您跟平时都是笑呵呵着,总指挥是不是特别好当啊?
答:脸上微笑源于对自己的东西有自信
主持人芬芬:每次在媒体上看到您跟大家见面时都是笑呵呵着,特别平易近人,总指挥是不是特别好当啊?
岑拯:也不是特别好当,有一些基本要求。像我这种状态,我也是后来觉得微笑很重要。
主持人芬芬:第一次发射时表情会非常严肃,后来会越来越轻松。
岑拯:对,多了之后对产品了解的更多、对产品性能掌握更多之后,首先是对自己的东西有自信。包括国防工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微笑很重要,是一种对外宣传的窗口。我是这样理解的。刚开始我并没有觉得微笑多重要,但是看到管理方面的书之后感觉到微笑还是很重要的。(笑)
主持人芬芬:长三甲火箭对于嫦娥探月卫星发射已经是第15次成功发射了,而且您全程都参与了,都是您全程负责的,这一次比其他几次相比您心情是不是更紧张一点?
岑拯:本身我担任总指挥角色是从2004年6月份任命开始,之前是副总师的角色,是技术方面的。不在这个岗位上你体会不到这个责任和压力。这一次发射来讲压力更大一些。因为首先要直播,在所有的活动、流程、工作内容、所有人员都有媒体跟踪,而且会向外报道,是不是按流程按时做到,我们的队伍经过多次训练,心理还是有一定的压力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在出场之前经过14道工序,测试、检验,在出场之前有一些小问题也解决了。
问:细节的检查,包括14道工序检查起来有没有压力?
答:这个项目是2004年1月份开始立项的,你想想成千上万的人做了三年多的工作,假如说现场机会没有把握住,不成功的话,那是非常遗憾的事。
主持人芬芬:前期对于细节的检查,包括14道工序,您会不会跟工作人员一样有强迫症一样,这个地方是不是没做好?那个地方是不是没做好?
岑拯:是这样的,标准都有规范,规范都是文件上的,你没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反复做,直到满意为止。火箭经过现场测试一个问题都没有,应该是可信的,经过飞行证明的确是这样的,达到了大家的预期。所以在现场的紧张心情也就是发射时,倒计时,喊30分钟准备,15分钟准备,一直到4分钟、2分钟、1分钟,10、9、8、7、6、5、4、3、2、1发射。这个项目是2004年1月份开始立项的,你想想成千上万的人做了三年多的工作,假如说现场机会没有把握住,不成功的话,那是非常遗憾的事。当然这个概念来讲,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自始至终都要把它做好,这样后面才能得到一个成功喜悦的局面。
问:中国低轨道运载火箭最大载重可达13吨,为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把长三乙用到直接探月卫星,靠近月球更近一点?
答:首先是嫦娥卫星和火箭的匹配性高;其次是长三甲前14次放射100%成功;第三,长三甲便宜。
主持人芬芬:先来看一下网友的提问,也不能辜负网友们的热情,他们知道岑总过来了,也是难得一次跟您的对话机会。有一位网友说岑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我们国家的运载火箭目前最大的载重量是多少吨?
岑拯:我所管的火箭目前来讲作为高轨道来讲,有一个火箭长征三号乙火箭,是我们国家不论哪个轨道的运载量最大的。用数据来说话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运载能力达到5.5吨,折合成低轨道(像载人火箭都是低轨道的)是9吨,我们这个可以达到低轨道的13吨。这是目前国内现有、可用最大的一个火箭。
主持人芬芬:下一位网友提的问题是,既然长三乙有这么大的运载量为什么不直接把长三乙用到直接探月卫星,靠近月球更近一点,免得探测月球还得绕几个轨道,为什么最后选的是长三甲?
岑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嫦娥立项时也推出长三乙这样的大运载量火箭,有几项考虑最终没有选择用长三乙。首先是火箭和卫星,尤其是嫦娥卫星和火箭的匹配性,长三甲在此之前发射了11次卫星,两者之间的兼容性非常好,而且长三甲也是能够满足这个任务的。第二点,可靠性比较高。在嫦娥发射前的14次都是成功的,包括这次第15次都是百分之百成功的,大家觉得选择长三甲心里更有底一些。长三乙运载能力大、但是经济性会贵一些,成本高了,从心态上接受来讲选择便宜一点的。是这几个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了长三甲。
主持人芬芬:长三甲人民币是两亿二,比国外便宜很多。
岑拯:应该是便宜30%以上,按美金来算的话,一次任务的火箭都是6千万或者是5千万美元,我们现在是3千万美元的火箭。
问:据说媒体爆出的数据晚了4.6秒,这是正常的吗?
答:只要在60秒之内发射出去就是满分120分了,何况是4.6秒。
主持人芬芬:对于这次发射很多网友在电视上看到20多秒当时非常精彩的画面。但是对于非常专业的系统,您也聊到有一位专业人员给咱们评分是120分,满分以上。
岑拯: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个发射系统,我们称他为李司令,按称呼来讲是发射部的李主任。他对所有的操作手,尤其是发指令的说你们要准时发射。量化考核要做到什么水平呢?如果是1分钟之内18:05到18:06分之内发射就可以拿到120分,当然100分是标准,120分是超出领导的要求,属于超高完成任务。如果是再多用一分钟的话,就是100分。再多用一分钟就是80分了。(笑)后来通过实践证明他们达到了120分的标准。从现场所有人员来讲瞄准了临窗口发射,就是18:05分就得点火。
主持人芬芬:据说媒体爆出的数据晚了4.6秒,这是正常的吗?
岑拯:正常的,像我们做工程来讲4.6秒就可以忽略掉了。因为基地李主任的规定,只要在60秒之内发射出去就是120分了,何况是4.6秒。当然4.6秒因为从指挥员点火口令下达开始有一个操作手按红色的点火按纽,接通线路、供上电,一直到电爆管起爆,两种化学原料碰在一块儿燃烧,建立起压力,四台发动机同时达到了300吨的推力,把火箭抬起来,离开发射台,这个过程大概也就是4秒多钟,应该说还是很准时的。
主持人芬芬:您说当时心情很激动、很忐忑,如果再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当时发射的画面您是不是还会像当时那么激动和忐忑呢?
岑拯:(笑)如果是看的话,应该不会像当时那么紧张了。
主持人芬芬: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也找到了那一段视频,也算是跟没有看到这段视频的网友们看一下当时的场面。
岑拯:我昨天专门找人把中央电视台这一段录下来了,今天早上还专门看了一下。
(画面)这是摆杆摆开,大概在30到40秒左右,这上面有很多连接电路的电缆等等。这是在现场的测试大厅。当时中间指挥员在喊口令时大家都很紧张,都在看参数是不是正常。最后几十秒也觉得挺长的,从下达口令到起来这段时间,几秒钟起来飞起来。到12秒时有一个程序拐弯。不是直的,慢慢有点儿低头,往东南方向飞。(画面)有一个低头的过程,我们叫俯仰方向。
主持人芬芬:这一段视频真的是非常珍贵。我想如果很多网友跟我一样,只是通过电视看到的话,可能还以为会不会是在做实验。并不能感受到那种真实感,但是现场确实是非常激烈的,欢呼声一大片。
岑拯:因为我们在现场看的是火箭发射,在山坡上看现场的那些人的欢呼情况、唱歌情况,也是事后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在山坡上有那么多人在看。这次情况如果不是直播的话,以前这种情况见的还是非常少的。
问:我国正在研制大载重量的火箭是是50吨和100吨的两种,何时研制成?
答:长三丙火箭明年可能实现首飞,大载重量的火箭基本型2012、2013年左右能够进行首飞。
主持人芬芬:火箭当时加注是在最后一两个小时才完成的?
岑拯:有两种推进剂是发射当天加注的,是液氢、液氧,是负8到负3小时之间加到预定位置的。这是负12小时倒计时程序例做的。一二级用的是常规的四氧化二氮和三甲胫是前一天加的。液氢温度很低,会蒸发,像冰棍一样,液氢是零下253度,液氧是90K,零下186度的产品,所以要有一个绝热层,时间长的话会蒸发掉,或者是与外界出现热交换蒸发掉了,多放一段时间的话得补加进去。如果提前一天加进去的话损失比较大,危险性现在我们都控制了。液氢本身很危险,发射前一天所有人操作都必须要穿静电服,静电袜、静电鞋,要求都是很严格的。
主持人芬芬:国家也有好几个发射中心,包括西昌、酒泉,在海南那边也有,为什么这次选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发射呢?
岑拯:我们国家已经有三个可用的发射场,九泉、太原和西昌,长三甲火箭就在西昌发射,从职责来讲就是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包括深恐探测的卫星,长三甲、长三乙,还有长三丙(还没有首飞过,明年可能会首飞),火箭是现成的,可选的就是西昌这个地方,所以西昌成为探月的首选发射场,火箭是现成的,设备也是现成的。
主持人芬芬:看一下网友的问题,有一位网友说我国正在研制大载重量的火箭是是50吨和100吨的两种,何时研制成?
岑拯:目前正在研制,基本型2012、2013年左右能够进行首飞,大概还有五六年的时间。目前定的是5米直径的,从火箭研制历史长来看,从立项到首飞大概需要六到八年的样子,要看我们技术攻关的程度了,如果攻关快的话会提前一点,如果攻关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的话拖一点也是正常的。
当时长三甲也是花了三年时间,86年立项,94年2月才首飞,首飞之前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呢。93年有一个合练,就是做一个和真实的差不多的火箭,到西昌发射场。这个火箭只是在地面上做试验的,不能飞的。所有的阶段都走完了一个完整的流程。第一次就是探漏。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火箭进入现场了,结果有一个执行机构在家里做实验时发现油管给冻住了,等于将来上天之后自动气就没有用了,摆动不了发动机,等于是不听指挥,这个任务完不成了。
当时在发射之前,连在实验室、实验场地又连续试车,找出毛病,因为我们用的氢氧发动机管漏外面会有冷凝空气,变成液态空气,掉在管子上就冻住了。找到了原因之后采取一些隔离措施就解决了。当时94年发射之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想想也很后怕,在这之前没有发现。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之声 于 30-10-2007 07:39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10-2007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持人芬芬:后来发射出去之后才知道吗?
岑拯:是在发射之前找出问题的。
主持人芬芬:当时通过多久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岑拯:一个星期,连续在家里做实验找根源,为什么会冻。当时液氢氧试车时我们也在看,可能没有注意舱里面为什么会有液空。镜头对着之后发现流液氢的管子外面就像下雨一样落在伺服机构的油管上。后来知道这个问题之后,就对油管加了一层保护,发动机上面也加了一层保护,两方面都采取措施,现场也采取这个措施,保证发射是准时的。
主持人芬芬:看来细节决定成败对火箭发射也是适用的。有网友说,你们辛苦了。还有很多网友对您表示祝贺。
岑拯:谢谢!
问:长三甲发射出去之后有哪些规定动作?
答:有四次分离动作:一二级要分离,二三级要分离,还有一个诊疗罩要分离,还有星箭分离。
主持人芬芬:我们看到火箭画面时就是在升空,但是长三甲发射出去之后有哪些规定动作要完成吗?
岑拯: 有,有四次分离动作,一二级要分离,二三级要分离,还有一个诊疗罩要分离,还有星箭分离,这个分离是看得见的,是有信号的。还有很多动作,比如说活门的动作,还有火供品的动作,就是要起爆、要炸开,火箭上的动作还是很多的。
主持人芬芬:在整个发射过程中您最担心哪个环节?是二级点火吗?
岑拯:实际上每个过程都担心,前面过了就担心后面的。(笑)刚开始想点火会不会不正常、起飞会不会不正常,点火完了起飞之后,就跟基地李主任互相击掌,采访时还问为什么有击掌动作?我说已经点火起飞了,火箭工程迈出去了。一级工作完了看二级,发动机的转速、燃烧室压力是不是上来了,如果是正常建立了,等于工作也会正常。当然还有制导等等很多参数,实际上箭上有500多个参数实时地传下来看。我们主要是看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参数,这些参数如果正常的话,表明火箭都是正常飞行。在实况转播时看的是速度曲线,如果理论和现实比较吻合的话就说明火箭在按照预定来做。
主持人芬芬:一直到什么时候心踏实下来了?
岑拯:星箭分离后的心情还放松不下来,可能是紧张过度了吧。(笑)好半天发射完了之后,等着测控看到火箭入轨的参数看完之后觉得心里才会好一点。但是如果像今天这么完全放松还做不到。(笑)
问:我国火箭技术排第几?
答:我们综合排的话是第四的水平,前面是俄罗斯、美国、欧空局,局部有些技术我们也是领先的。
主持人芬芬:这里有网友说,呵呵,为我国火箭技术感到骄傲,为您感到骄傲。另外一位网友问我国火箭技术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比起来排第几位?
岑拯:我们综合排的话是第四的水平。前面是俄罗斯、美国、欧空局还是领先一些的,我们当仁不让排在第四。欧空局主要是阿联五没有出来,如果没有研制出来的话我们应该是同等水平,在一个量级上的,这毕竟是需要花钱的行当。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之前实力就很雄厚,以前一枚火箭上千次发射都有。到目前为止从1970年开始到这一次发射火箭才103次,很少。2000年前欧空局达到100次,我们实际上比它还落后一点。美国不用说了,他的航天飞机,阿波罗登月1969年就实现了。还是财力、经济地位决定了这个技术的发展。局部有些技术我们也是领先的。
主持人芬芬: 哪些方面会高过于他们?
岑拯:网络方面很多东西我们也都是领先的。在火箭方面比如我们自己的发动机、伺服机构、平台等等,当年出来时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长三甲1994年发射,那时用的平台、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还有氢气能源伺服机构,这在国际上查不到,我们是首例用到。还有增压系统,当时有四大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主持人芬芬:您对比了一下俄罗斯和美国火箭发射次数,虽然我们才103次,但是成功率远远高过于他们的?
岑拯:有的火箭单项比他们有的高,但是总体水平来讲我们达到了80%以上的政工率,像长三甲这种火箭我们是百分之百,但是作为中国航天来讲还有其他也有失利的现象,103次前面有7次失利的。国外有的火箭成功率也很低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技术的发展,包括大家在质量上下工夫,成功率也都提高了。即便是这样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外发射还出现过有出问题的火箭,包括日本、俄罗斯也好,美国也好,海上发射也好。比较著名的像俄罗斯的天体号(音)四级时也出现过问题。
主持人芬芬:还有一位网友提了一个问题,我国的火箭技术和美国、欧空局、俄罗斯等比起来还有多少差距?特别是在载重量上。
岑拯:像阿联现在能够到1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量,已经到10吨以上了,我们现在有了,人家可以发射10吨到12吨的东西,我们只有5.5吨,差一半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出来呢?就是2012、2013年,这样差距就出来了。和美国、苏联更不用比了,人家比我们这个方面做的还领先。人家的空间站、美国的航天飞机等等早都有了,都差了十多年以上。如果是以上月球来作为一个标准衡量你的标准的话,美国阿波罗1969年就上了地球。差的年数不少了。
问:怎么保证长三甲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答:我们在90年代中期从1992年到1996年这中间失利次数比较多,思想观念上都要进行一次革新,提出了没有退路,不能失败,只能成功。
主持人芬芬:咱们怎么可以保证像长三甲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工作人员付出了哪些努力?
岑拯:因素比较多,首先是观念,我们在90年代中期从1992年到1996年这中间失利次数比较多,大概达到五次,这个比例相当高。前面有经济的影响等等,那时候大家希望多挣一些钱,在质量方面有些忽视。自从失利之后为什么后面能够保持好呢?1996年10月份以来到07年为止连续61次发射都是成功的,从国际上来看这个指标也是领先的。
怎么来保证呢?首先是1996年以来,之前有失利从人员、思想观念上都要进行一次革新,不能保持老观念。航天系统提出了没有退路,不能失败,只能成功。真是破釜沉舟。这是理念转变的要求。再一个出差一系列归零(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把凡是欠帐有问题的都一律清除掉,达到零点的位置。当时问题归零总结出来有五条,技术上的归零,定位准确、激励清楚,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这是中国航天人用鲜血换来的代价总结出来的。
现在可以讲对每个企业对世界来讲都是航天业质量上的一个贡献。当然还有管理的五条,还有技术状态控制的五条,还有很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质量加严、质量控制意识,国外企业现在都在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我们现在也在推行。1996年还没有跟上人家时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些质量标准考核体系,不能失败,只能成功,就是没有退路,要不然就别做这个行当了。从一些理念、实际措施,包括大家痛定思痛,转换观念,慢慢产品质量控制比较好了,现在走到大家认为比较正常的轨道。但实际上还有不够严谨的地方,出问题的地方也都有,我们想提前把问题都找到,把所有隐患都清除掉,就像这次出场发射一次成功,这样大家都高兴。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之声 于 30-10-2007 07:50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10-2007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有什么途径可以参与到嫦娥工程中?
答:就看你的专长接近哪个方面,管理层也可以,技术上也可以。
主持人芬芬:有网友说现在没有什么担心的了,只剩下骄傲了。我是一名即将回国的海外学子,即将回到国内大学,希望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还有一位网友说请问有什么途径可以参与到嫦娥工程中,我们能够奉献些什么?另外一位网友回答是用心祈祷。
岑拯:方法很多,实际上嫦娥牵扯到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工程发射,有卫星、火箭、发射场、测试场、应用,就看你的专长接近哪个方面,管理层也可以,技术上也可以。比如火箭制造来讲也是在全国各地定的一些材料,实际上你在那个单位为我们提供的原材料、元器件来讲也都是参与嫦娥工程了。作为我们的理解来讲是全国人民都参与了。
主持人芬芬:还有一位网友提了一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刚才提问过的,我主要是想了解参与科研活动的话是和什么机构联系?
岑拯:参与科研活动的话,就跟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联系,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电话。
问:要在天津建火箭生产的产业基地?
答:在那里生产直径5米长的火箭。
主持人芬芬:对比能够看出差距,但是我们也有信心可以超越。有一位网友说今天新闻上说,要在天津建火箭生产的产业基地是什么意思?
岑拯:这是刚才说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生产基地将来落户在天津,已经在那里剪彩了,就是今天。是生产五米直径的,当然以后可能会生产更大直径的火箭。火箭运输到发射场有几种途径,铁路、海路、飞机,火箭直径现在是3.35米,再粗的话铁路运不了了,发车长都在内陆,太原、西昌、酒泉智能靠这个。如果是飞机的话也可以,但是成本太高,当时也没有考虑要用飞机。我们国家的航空业发展也不是很发达,如果为了运火箭运一次的话开销很大。因为有专门运输火箭的飞机,要进行改装,国外可能有,但是我们自己航空业发展的不是很快,跟不上,目前为止还是用铁路运输,火箭直径受到限制只能是3.35米。如果是5米的话,有条件就是可以用海上的。新的发射基地在海南,这样从海上走就可以避开铁路的限制了。
主持人芬芬:空运太贵了,海运最关键的是节约费用。我们也想了解一下在长征家族中有多少枚火箭?
岑拯:包括以前退役的应该有十种左右的火箭。包括老的像长一、长二,长二丙、长二丁、长二F,长三、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还有新一代大运载,大概是十种,有的已经退役了,目前在服役的是七八种火箭,还是比较多的。我管的就三种,比较正式的是长三系列,这样后面就有ABC了。
问:长三系列各自的特点、优势是什么?
答:深空探测都是用长三甲系列的。
主持人芬芬:长三系列各自的特点、优势是什么?
岑拯:长征三号系列火箭发射高轨道卫星的火箭,所谓高轨道卫星就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近地点两百公里,远地点三万六以上,可以达到五万一,八万五,最远一次发射到八万五千公里,是98年发射的。像深空探测都是用长三甲系列的。
主持人芬芬:火箭是通过批量生产的吗?
岑拯:从05年开始形成批量了,05年之前一年发射一次,最多的是三次,发射量比较少,整个中国航空科技集团公司一年发射量也是6次,超过10次很少。到了06年进入“十一五”任务量,每年要发射10次以上,我们这一类型号从去年8月份开始到这次任务完成,一个系列,长三甲、长三乙两种火箭一共发射了9次。这也是创记录的。这9次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年所有的发射量,现在我管的长三甲系列,两个型号在差不多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完成了9次任务。
主持人芬芬:批量生产又如何适用于嫦娥卫星的发射呢?
岑拯:批量生产管理要求是一样的,很多标准件、通用件是一样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拿过来就可以组装用。但是还有一些个性化,通用的东西可以搭积木,针对嫦娥来讲像卫星支架、卫星诊疗罩是不一样的,还有飞行轨道的软件是不一样的,这是专门针对嫦娥进行设计的。有90%是一样的东西,可以组合起来通用的东西,10%是根据嫦娥自身特点来做的。这样组装起来的就是个性化的了。
问:100吨火箭研制成之后是不是就赶上美国了?
答:航天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人家都是卡住我们的。不是说你想做就做的,没有伙伴关系,绝对是竞争关系,是独立的。
主持人芬芬:还有一位网友问美国火箭载重量最大多少吨?我们100吨火箭研制成之后是不是就赶上美国了?
岑拯:布什今年发布了一个再次重返月球的计划,基本上都是10吨以上的有效载荷,如果是太小的话只能落在那里,回不来了。阿波罗当年工程任务完成了,那批人已经退休了,你让他再做的话我估计做不出来了。为什么叫重返月球计划,要重新设计火箭,都得重新来。把原来的东西捡回来,资料可能在那里,但是工艺、器件不行,再造一个土星五号估计不行了。现在更多是集成化、小型化,再造原来那么大的东西都没有了,结构上完全造得出来,因为飞机都能造的,十米直径的东西可以造,但是电子器件得重新造。我们也是跟着人家走的。但有些技术是靠自主创新的,发射时是看火箭的样子,人间不会吧图纸给你的,不像汽车商业化都可以用,但是航天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人家都是卡住我们的。不是说你想做就做的,没有伙伴关系,绝对是竞争关系,是独立的。
问:嫦娥二期、三期工程在决定落和回时对于火箭技术要求会不会更高?
答:我们推荐用长三乙方案,发射时直接奔到月球轨道上去,那可能是5到7天就可以飞到月球表面上去。
主持人芬芬:还有网友说这次发射也是对于全国人民的科普活动,谢谢你们。
岑拯:不客气,不是我们一家,我只是管火箭这一块,是绕月探测工程,月球探测中心组织的一些活动,包括我们也参与了一些活动,给全国人民很好的一次科普活动。日本发射了月亮女神,我们不一定要跟人家抢这个时间关系,当时是4月份一个窗口,12月份一个窗口,领导说我们稳妥一点,把质量搞好,我们做一次不容易,所以定在下半年。当时上半年任务也比较紧张,每个月有一次发射,现场有一次核练(音),春节还得放假。所以正好放在10月份,西昌也没有别的任务,大家一心一意把这个任务做好。卫星发射很好,火箭发射也很好,从时间上能够保证我们的质量。
主持人芬芬:还有位网友说我的科研和月球表面三维成像有关。
岑拯:将来科学院收图像获取之后你们可以做研究。我现在搞火箭,对月球月壤只是了解一些结构。
主持人芬芬:嫦娥二期、三期工程在决定落和回时对于火箭技术要求会不会更高?有哪些具体参数?
岑拯:当然了,第二期现在正在论证这个方案,作为火箭来讲,现在我们推荐的是长三乙。往月球上飞对地面测控压力比较大,当天发射时直接奔到月球轨道上去,那可能是5到7天就可以飞到月球表面上去,在月球上经过减速,成为绕月卫星,这样可能省几天时间。第二期在落这个项目上用长三乙这个火箭就可以了,发射当天就直接奔到月球轨道上去。
主持人芬芬:二三期时会靠月球更近一点。
岑拯:三期也是这种方案,直接发射送到月球。当然还带有一个返回装置,返回舱通过火箭的助推发射送到
月球,再从月球回到地球,这需要运载能力更大的火箭。要回的话,长三甲乙丙不行了,要看长五行不行,要看他们的设计情况了。
主持人芬芬:谢谢岑总做客今天的访谈,感谢网友的参与,不停地有网友为你表示祝贺,还有您的同乡为您感到骄傲。
岑拯:自豪就行了,不用骄傲。(笑)
主持人芬芬:今天的访谈非常成功,可能您还有更多的话想说,但是时间比较有限,这期间我们聊的问题和网友关注的问题我们都一一回答,谢谢您。
岑拯:也谢谢网友的关心。 |
|
|
|
|
|
|
|
发表于 31-10-2007 03: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100吨火箭研制成之后是不是就赶上美国了?
答:航天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人家都是卡住我们的。不是说你想做就做的,没有伙伴关系,绝对是竞争关系,是独立的。
主持人芬芬:还有一位网友问美国火箭载重量最大多少吨?我们100吨火箭研制成之后是不是就赶上美国了?
岑拯:布什今年发布了一个再次重返月球的计划,基本上都是10吨以上的有效载荷,如果是太小的话只能落在那里,回不来了。阿波罗当年工程任务完成了,那批人已经退休了,你让他再做的话我估计做不出来了。为什么叫重返月球计划,要重新设计火箭,都得重新来。把原来的东西捡回来,资料可能在那里,但是工艺、器件不行,再造一个土星五号估计不行了。现在更多是集成化、小型化,再造原来那么大的东西都没有了,结构上完全造得出来,因为飞机都能造的,十米直径的东西可以造,但是电子器件得重新造。我们也是跟着人家走的。但有些技术是靠自主创新的,发射时是看火箭的样子,人间不会吧图纸给你的,不像汽车商业化都可以用,但是航天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人家都是卡住我们的。不是说你想做就做的,没有伙伴关系,绝对是竞争关系,是独立的。
我们马来西亚呢?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