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除魔将军

佛陀为什么不以神通度众生? (更新-- 47 & 48楼--肯定要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5-2009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5-5-2009 01:45 PM 发表
解脱第一, 神通第二.....

神通还第二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5-2009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peggy_str 的帖子

那应该说赚钱第二, 享乐第三, ...神通最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09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戒日王 于 15-5-2009 02:59 PM 发表





释迦摩尼佛现在家相?
佛陀本身不是比丘吗?
你是说乩童吗?

佛陀是乩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09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4-5-2009 01:54 PM 发表
不管是善神, 佛教徒不应修这些咒..

你念过就知道其中利益及功德,不过字里行间看你执着心极重,我看你的‘止观’。。。。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真,佛真;心假,佛假

心真,佛真;心假,佛假
作者:记录——陈民杰 发布时间:2007-10-26 来源:《星洲日报》
主讲人:玉珠仁波切、慧愚法师
主持:妙赞法师
讲题:真佛,假佛,谁是佛?
日期:2007年10月16日
地点:双溪毛糯般若学舍

记录:陈民杰 tmengkiat@sinchew.com.my

玉珠仁波切是西藏人,6岁时被认证为西藏安多地区玉珠仁波切的第四世转世:从此接受精心严格的藏传佛教教育。1993年玉珠仁波切到印度南部三大寺之甘丹寺继续修学,学习格鲁派传统的辩经,以及种种的经论与修法。

慧愚法师毕业自台湾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学部,目前云游弘法。这两个分别来自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传承的善知识,日前以“真佛,假佛,谁是佛?”为题进行对谈。本期《菩提树》节录部分对谈内容,以飨读者。  

妙赞法师:对于世间的附佛外道盛行,我们深觉感慨。佛就是佛,却有些人还要分真假,听来让人无奈;甚至有者自称活佛,公开宣扬一些备受争议的思想。活佛一词来自藏传佛教,请仁波切为我们解说“活佛”一词的因缘。

玉珠仁波切:在华人世界,我们被称为“活佛”,这是一个被强行套上的光环,但我们对此感到无奈。在西藏,我们从不自称“活佛”,甚至藏语中也没有“活生生的佛”的概念。

在西藏,正确的用语是“祖古”(Tulku),字面意义是“修行者的化身或转世”。  

修行人传授佛法,受到西藏人的尊敬,他们往生时,弟子们总会祈求这位导师再次来到世间。这些高僧大德被弟子的心愿所感,逝世后投生到另一个家庭,以一个新生命继续学习,广度众生。

这些高僧,我们称他们为“人中之宝”,藏语是“仁波切”,且被视为尊贵的导师。西藏人认为“上师”是尊贵的,因为有了他们,才得以把承袭自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带到世间。因此,这些转世灵童必定需要得到其他高僧的认证,而且过程非常严谨。西藏人认为,上师的转世一定不可以出差错!

“活佛”这个称号本身就有问题。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从来没有提到“活佛”、“真佛”的概念。佛就是佛,没有真假,没有死活。
  
汉传的大乘佛教以“法身,报身与应化身”三身来认知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常如此说:“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应化身释迦牟尼佛。”
佛的应化身即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他因应世间因缘而化现太子相,经修行悟道而成佛。释迦牟尼在活着时就成佛,因此,若要说“活佛”,那应该就是他了,因此—般上佛教徒不认为我们身处的世界还有其他的佛。

另外,汉传佛教相信弥勒菩萨将在多年后降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且三转法轮度化众生。因此,从释迦牟尼佛入灭列弥勒佛降生之间,不会有其他的佛出现。华人社会若提到“活佛”,或许我们想到的是济公活佛、金山活佛,但这些人物多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不一定反映事实。况且,这些“活佛”的形象刻划多不符合佛门实况——市井小民不了解佛门生活,却心生向往,因此衍生错误观念。

正法教你放下,外道教你追求

妙赞法师:现今世界,“活佛”处处在,仁波切对此“活佛现象”有什么看法?

玉珠仁波切:我得再次重申,西藏佛教中的仁波切,包括达赖喇嘛,都不会说“我是活生生的佛” 。如果有人跟你如此说,那么,请你要自己详细辨识。

修行人以戒为师,戒律中最基本的其中一个条目,是:有神通者,不可显现。如果有人声称自己是活佛,且神通广大,有求必应,你一定要以智慧工确定那是否为善知识。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归。一个人若严格守戒,不管他是大师、法王,还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顶礼供养。

修行有成就者,时时刻刻都在为一切众生,包括为那些声称“我就是活佛”的众生发愿,祈求众生的一切业障皆悉消除。大成就者绝不为名利所动。这种种正面的特质,都会表现在一个修行人外在的言谈举止之上,最起码,他不会到处声称“我就是活着的佛”,更不会贯称自己跟某某佛是好朋友、好兄弟。

但是,若有人说:“我是某某佛,我有求必应,只要修我的法,你要什么,都可以得到。”千万不要被你的贪、嗔、痴牵着走。一切事物的出现皆是因缘和合,众生的贪念,即是造就更多“有求必应的活佛”的助缘。

佛陀以托钵化缘的方式来告诉找们:修行就是要淡泊,不要一味执著世间的一切,要学会放下。不管你如何累积财富,身体多么健康,家庭多么圆满,当死亡降临到自己或亲人的身上时,这所有世间的圆满根本不能带给你任何力量,你只有恐惧与慌乱。

贪、嗔、痴升起时,我们会去执著一切快乐的感觉,而同时排斥痛苦的经验。我们一方面眷恋着财富、权势、健康等等世间的圆满。另一方面却强烈抗拒诸如病痛、死亡等等不圆满的事。这就是世人的“分别心”,也是苦的因,为生命带来困境。

我们付出一生所追求的财富名利,在死亡降临之时,还有任何意义吗?死亡盯上你时,你还会去找“活沸”来满足你这些世间的追求吗?

佛陀看到轮回的苦,人生有更重要的难题待我们去解决。佛陀知道,众生一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是痛苦的来源,因此,劝诫我们要学习放下。因此,若世间真有“活生生的佛” ,就必然会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一般,时时提醒众生别忘了轮回的苦,别执著世间的名利,而不是以加持灌顶等种种做法来赐给你财富,健康、好运……

“有求必应”的,不是佛,是魔!

出席者问:有时候,身边会出现一些所谓“高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好像挺有道理,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说得头头是道,他甚至在某个程度上安抚了你的心。令人担心的是,他真正在宣扬的是不是正法?一般群众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佛与魔。

慧愚法师:佛与魔,只在一线之差。看碰到一位老师,道理说得滔滔不绝,又能安抚心灵,我们想要向他学习,这是当下的因缘。然而,我建议佛弟子在漫长的学佛道路上,要偶尔停下脚步,回头检视自己,别总是盲目往前冲。要检讨自己的学习是不是还在轨道上,所学的是不是对自已有益?有没有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过得更好?你的日子是过得更为安心、自在、还是有了更多的挂碍与压力?如果你发现心越来越沉重,烦恼根本没有减少,那么,你就得深入思考:学习出了什么问题?否则,生命有限,一晃过去了,什么也没得到,只换来身心的疲累。

玉珠仁波切:真正继承佛陀法脉的善知识,赐给我们的不是健康与财富,而是会告诉无常的道理,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无论你是多么有钱有势,死亡来临,世间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都得舍下。正法是教我们放下,而不是教我们去追求更多让我们放不下的世间财富。在善知识眼里,富贵的人是只不过是过去的善业所致,财富不必刻意追求;贫穷也不过是过去的恶业造成的,人人都有引累世多生的恶业,因此也不必去排斥。佛法提倡中道的生活,就是对快乐不起执著,对死亡也不强烈排斥。

善知识是一群有着向善意愿,且愿意教导众生向善的一群人,他了解无论世间如何圆满,都不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他们更明白解脱的重要,也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解脱;他们不只力行,也劝导众生追寻佛陀的教法,学习放下。这样的善知识”,就是佛陀的化身。

“佛”的本质是觉醒。学佛的路上,智慧渐渐增长,有一天你从无明烦恼中解脱时,这解脱并不是因为有—个佛变魔术赐给你的,而是靠你白己的内在的修改。藏语的“佛法”一词,意思是“内在的修改”。  

如果你皈依的对象并不是教导你如何往内在下功夫,而是因为你的贪、嗔、痴,而给了你一个“有求必应”的法门,那么,这下是佛,是魔!
纵使佛陀有大神通,他也无法以神通把“证悟”移到我们身上来。至于外在的事物,万物都在因果法则中运作,并不是因为有神通就可以得到任何东西的。若神通真的有用,世间还会贫苦吗?世间物质的圆满,唯有靠努力所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神通只是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一个人哪怕能飞檐走壁,对我们又有什么用?一切都遁着因果法则,遵从因果法则,就是“最神的一通”。

要选择一个“有求必应的佛”为皈依对象,还是寻找一个实实在在教导我们放下执著的导师?大家可要谨慎抉择。


[ 本帖最后由 除魔将军 于 18-5-2009 08: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09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活人自称佛菩萨转世,必为魔说! (转帖)

[size=130%]相关经典、大德开示: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大佛顶首楞严经》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大佛顶首楞严经》


常言我是活佛、菩萨再来,但不经修得,无修无证,拨无因果,豁达空。这都是大我慢魔、狂魔、空魔作怪,故大言不惭。经云:“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劫,一念能越。〔受阴魔第二〕”是人喜言某人是某佛,某菩萨化身,或言佛也有大小,先佛后佛,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想阴魔第二、第三〕。或言:我于前世,就是你尊师,你们都是我多生之弟子。或言:当时你们是我的妻子兄弟儿女,今来相度。我等应同归某极乐世界,供养某佛〔想阴魔第五〕。如是欺诳之言,淆乱视听。难怪现世有那么多阿弥陀佛再来,不然就是观音菩萨化身,或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化身!

——宣化上人


在佛教里,绝对不能说自己是佛是菩萨,就是菩萨化身度生,亦不告诉人,要等到圆寂后,才透露真情。

——宣化上人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印光大师


凡是自称为佛菩萨转世的人,皆是可疑人物。若他真是佛菩萨转世,他断断不会自我标榜或授意其弟子,吹捧其师,这仅是自欺欺人的手法而已。

——宣化上人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


诸佛菩萨,具大丈夫相,已超凡俗男女之形,哪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之分?真是一片魔话!

——宣化上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只是相信

[size=130%]有一次,一位名叫跋提的離車族人,到毘舍離城的重閣講堂拜訪佛陀。
  離車人跋提對佛陀說:
  「大德!我聽到這樣的傳言:
  『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會誘拐其他教派的門徒。』
  大德!這是真的嗎?還是有人故意誹謗世尊的呢?我們不願意誹謗世尊,特地來向世尊求證。」
  「跋提!
   不要只因為那是多數人的主流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古老口傳的吠陀,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有完整傳承者的教說,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經典,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推理,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理性思惟,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深思所成的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憑著教說者的權威與好口碑,就對他所說的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這位出家沙門是我的老師,就對他所說的信以為真。
   跋提!一件事只要做了以後,會有不善的、有罪過的、智慧者所譴責的結果,或者會有所執著,因而引發出無益之苦的,跋提!那就是應當捨離斷除的。」
  接著,佛陀舉了些明確的實例來說明:
  「跋提!人的心中如果起了貪,起了瞋,你們認為是有益呢?還是無益呢?」
  「大德!是無益的。」
  「跋提!因為心中起了貪念、憤怒的人,會被貪、怒所蒙蔽而起執著,這樣,殺人、搶奪、淫亂、欺誑等惡行,就都做得出來。不但自己做了,還會教唆別人一起做。這樣的人,是不是像陷於漫漫黑夜,一直受著無益之苦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貪與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讚呢?」
  「大德!那是不善的;是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的。」跋提答。
  「跋提!心中不起貪、不起瞋的人,就不會被貪、怒所蒙蔽,不起執著,而能遠離殺人、盜奪、邪淫、欺誑等惡行。不但自己遠離,也會勸別人遠離,這樣的人,是不是常在安樂中受益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無貪、無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讚呢?」
  「大德!那是善的;是無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稱讚的。」
  「跋提!世界上的寂靜善士,都是這樣教導弟子的:應當調伏貪、瞋、癡、激憤而安住,貪、瞋、癡、激憤調伏了,身、語、意就不會因貪、瞋、癡、激憤而造業。」
  跋提聽了佛陀這一番教導,大為折伏,因而對佛陀說,即日起願意終生歸依佛陀,為在家佛弟子。此時,佛陀再回到最初的話題,反問跋提說:
  「跋提!我可曾對你說:『來!跋提!來當我的弟子吧,我是你的老師。』」
  「大德!不曾。」
  「跋提!所以,那些說『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以誘拐其他教派門徒』的,只是一些不動腦筋深思的沙門、婆羅門,對我不實誹謗的話罷了。」
  「啊!大德!這真是善巧的引誘,美妙的幻術啊。我殷切地期盼您也能以這樣善巧的引誘,誘導我親愛的族人,讓我的族人,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大德!如果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都能聽到這樣善巧誘導,那麼,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也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
  「跋提!的確是這樣的。跋提!不僅如此,所有的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民眾也一樣。即使是講堂外的那些大樹,如果能有思惟,也能經由這樣的誘導而斷除不善法,具足善法,獲得長遠利益與安樂的,更何況是人呢!」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經》。
  二、幻術,是一種不實在的騙人把戲,和誘拐一樣,都不是光明磊落的行為。由於佛陀的善巧且殷實教說,常常能折服外道信眾來歸依三寶,因而就有外道,如耆那教教主尼乾子,說佛陀是以咒語幻術來迷惑異學的,以此為自己的下台階(《中阿含第一三三優婆離經》;《中部第五六優婆離經》、《增壹阿含第四七品第三經》)。這種傳言,想必在當時有一定程度的流傳才對,因為不僅跋提來向佛陀求證,就連當時的憍薩羅國波斯匿王,還有波羅牢伽彌尼都來向佛陀求證(《中阿含第二○波羅牢經》),甚至背叛佛教僧團的提婆達多,也這樣對摩揭陀國阿闍世王說(《增壹阿含第四九品第九經》)。這一部分,是南、北傳《阿含》一致說到的。
  三、佛陀教導跋提不能只是單純的相信,不僅對傳言,甚至於對理論、經典、師長,乃至於自己的禪思,都不可以據此全然信賴,一定還要以實際上行為的善惡表現、貪瞋癡苦迫是否獲得徹底的止息來做檢證,充分表現了佛教理性與務實的性格。這一段經文,還出現在《增支部第三集第六五經》與《增支部第三集第六六經》。這一部分,不是南、北《阿含》共傳的,而是南傳《阿含》所特有的。不過漢譯《阿含》中,也有質多羅長者反駁尼乾教主的「信應在前,然後有智」,而說「何用信世尊為」(《雜阿含第五七四經》),漢譯《大智度論》中,也有「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的教說,其精神也都與此相呼應。
  四、如果依元亨寺漢譯本來看,這段「不能只是單純相信」的經文,佛陀都以單人稱呼起頭,而以「汝等」(你們)而不是「你」接續,這或許當時的確有多人圍繞在旁邊聽聞,只是經文的簡略未表,也或許這是一段定型格式的經文,才會留下單數與多數稱呼上不協調的痕跡。
  五、對傳言、傳說、猜測持保留態度,似乎比較容易接受,但要對經教、推斷、理論也能保留一些檢討的空間,難度就稍微高一些了,而對自己的深思與禪思,以及對好口碑者與家師之言也作檢證抉擇,那就更難了,尤其對「信仰增上」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不過,無可否認的,在自己修學過程中,保持一分「有可能是錯了」的審慎態度,直到自己完成親身體證,應當是比較健康的。君不見,在佛陀修學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層層突破,直到完成正覺,豈不是因為佛陀能在「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中阿含第二○四羅摩經》)的不斷反省下,才能有所突破而完成的嗎?
  六、相對於本則故事的「不要只是信」,《阿含經》中有更多比例的經文,強調著信佛、法、僧的必要,比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都有「信」的條目,這是南、北傳《阿含經》所共同的,表示了「信」的需求與力用,也凸顯了「不要只是信」的稀有與難得。不過,若依佛法理性與實踐的性格來論,佛法所講的信,應當與純情感式的信仰不同,而當是舍利弗「深信」的模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的「深信」

[size=130%]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揭陀國的那難陀村,住在一位賣衣商人的芒果園中。
  這天,尊者舍利弗來見佛陀,對佛陀說:

  「世尊!我深信在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修行者中,沒有能超越您的正覺,也沒有比您更偉大的。」

  佛陀聽了,反問尊者舍利弗是不是能以他心神通,詳細了知所有過去、未來與現在三世諸佛的心念,還有他們個別的戒行、所教導的法,以及所成就的智慧與解脫內容細節。結果,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說不知道。

  那麼,被稱為智慧第一的尊者舍利弗,到底是依據什麼,能夠在大眾前如獅子吼一般大威力地說,他「深信」三世所有的修行者,包括諸所有佛,都沒有能超越釋迦牟尼佛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尊者舍利弗回答是:

  「世尊!我雖然不能詳細了知所有諸佛的心念,也不完全清楚個別諸佛的智慧,但是,我確實了知所有諸佛所證、所教導的法,其共通的總綱與修學的次第。因為自從我跟隨釋迦牟尼佛修學以來,對佛陀教導的法,我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一法,這樣層層深入,層層殊勝,層層提升,層層奧妙而達到究竟圓滿。由於我有這樣實際體驗的驗證基礎,所以深刻而理性地相信:世尊確實是等正覺的解脫者,心中對大師的成就,沒有絲毫的質疑。

  這就像國王設在邊疆地區的城堡,為了防禦與安全起見,建得特別緊密牢固,只留一道門出入。守門衛士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出入該門,但他確知大家都得要從這個門才能進出,不會有其他出入口了。像這樣,我確知不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先斷除貪、瞋、眠、悔、疑等五類修行障礙,依著身、受、心、法四念處的覺觀,透過念、擇法、精進、猗、喜、定、捨等七覺支的修習,而通達解脫成佛的,這就是諸佛修學的共通總綱與次第,也是諸佛教導一切法的共通總綱與次第。

  如果有人問:過去、未來的所有修行者,有沒有與釋迦牟尼佛成就相同的呢?有的!但當世就沒有了,這是佛陀當面教導我的,佛陀說:『過去、未來的世界,都會有如我一樣成就等正覺的成佛者,但同一世界卻不可能有二佛同時存在。』」
  佛陀對尊者舍利弗的說法,表示了完全的贊同。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四九八經》、《長阿含第一八自歡喜經》、《相應部第四七相應第一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長部第二八自歡喜經》。

  二、《增壹阿含第四二品第三經》說,尊者舍利弗的智慧,在佛陀的弟子中是無人能出其上的。從智慧第一的尊者舍利弗口中,說出「深信」,是相當特別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不離信仰的,為什麼呢?因為宗教所要達成的目標,都是修學者還沒有能力親身體證的,在還沒能經歷之前,其真實性,嚴格來說,是還不能確認的,此時,信仰就成為必要的支撐。以理性與實證為特質的佛教,其信仰也當與理性與實證相應,才能把握佛法的精神。尊者舍利弗的「深信」,就是從他一步一腳印,踏實地一一實踐了佛陀的教導,同時也一一體證了佛陀每一項教導的真實性而建立起來的,這種「信」,又稱為由「勝解」而來的「淨信」,與人云亦云的順從性信仰(「順信」)絕不相同。在順信中,不允許質疑,不講求驗證,這樣,即使與事實不符,是錯誤的邪見也只能深信不疑。這樣,宗教信仰,如果只強調「順信」,鼓勵「順信」,那麼,終將導致弊端不斷,問題層出不窮。

  三、我們注意到佛法修學的總綱,是離五蓋,以四念處的覺觀,在七覺支為實務運作的修行中,通達解脫的。記錄了相同次第的,還有《雜阿含第二八一經》。該經指出,從「六觸律儀」的成就修「三妙行」;然後從「三妙行」的成就修「四念處」;再由「四念處」的成就修「七覺支」,在「七覺支」的修學中,「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而成就「七覺支」;成就明、解脫。

  四、同一世界不會有二佛存在,這可以從佛的特德來理解:依《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說,佛陀是無師自悟的解脫者,也就是說,佛陀出現的時空中,已經沒有佛法的流傳,是聽聞不到佛法的,佛陀是那個時代的先覺者。當世間出現佛以後,依佛的威德,世間開始有佛法的流傳,在這種情形下,相對的就不會再有第二位大威德的佛可成就,而只有聲聞解脫的阿羅漢了。

[ 本帖最后由 除魔将军 于 19-5-2009 06: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人問:過去、未來的所有修行者,有沒有與釋迦牟尼佛成就相同的呢?有的!但當世就沒有了,這是佛陀當面教導我的,佛陀說:『過去、未來的世界,都會有如我一樣成就等正覺的成佛者,但同一世界卻不可能有二佛同時存在。』」


在这段里已现示在一个世界里不会在出现两尊佛.
所以现在有自称是佛的, 大家就多加小心.
肯定是魔在传教.

[ 本帖最后由 除魔将军 于 19-5-2009 06:5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09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30%]像這樣,我確知不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先斷除貪、瞋、眠、悔、疑等五類修行障礙,依著身、受、心、法四念處的覺觀,透過念、擇法、精進、猗、喜、定、捨等七覺支的修習,而通達解脫成佛的,這就是諸佛修學的共通總綱與次第,也是諸佛教導一切法的共通總綱與次第。


无论过去,未来的佛, 和佛陀 都是如此的修, 而通達解脫成佛的.

赶问, 那现在自称佛的某某, 又是怎样修的呢???
大家还是谨慎小心所谓的""自称佛""的人.


[ 本帖最后由 除魔将军 于 19-5-2009 07: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9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4-5-2009 01:54 PM 发表
不管是善神, 佛教徒不应修这些咒..

其实,这主要是佛陀对出家众的要求(注),对居士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当然,对于已有净信心的在家证果圣者,他们是不需要依靠这些“咒语”的,但对于其它普通的在家人而言,在他们还没有对佛教生起绝对信心的时候,佛陀并没有规定他们非得这么做不可。






注:这里是指民间信仰里的咒语,不讨论佛教里有“咒”形式的经文。

[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1-5-2009 01: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9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白布飘扬 的帖子

在家人修咒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其实不一定在家证果圣者才有正信
有正信的在家人应持戒, 清净的戒远胜咒语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9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1-5-2009 10:17 AM 发表
在家人修咒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其实不一定在家证果圣者才有正信
有正信的在家人应持戒, 清净的戒远胜咒语的力量.


请不要贬低咒语,
咒语对密宗的修行是很重要。
咒语和佛号一样有同样的功德力。
所以应该说相辅相成的,持戒和持咒一样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5-2024 03:58 AM , Processed in 0.06477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