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lichat

【精武門※※交流專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8-2006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捶


「硬捶」乃中央精武體育會「童子團」或「婦女團」必修之基本拳套,故又多「精武童子拳」。此拳套是由陳鐵先生聯同精武眾位教練所編制而成。

「硬捶」一拳,共分六路,但手法上並不把掌、指、勾等法門包括在內,而步法則只是以馬、弓、撲三種步法為主,而縱跳、騰挪等身法也沒有包括在內。故此,拳路動作簡潔易練,五歲至八十歲的人仕,都可按步就班的一拳一步,由簡單連貫的動作開始,至到複雜僅密的式子,都能使習者體會到靜中求動,而運至由靜轉入剛強之法。

「硬捶」之命名,乃取「實」字之意,實除了解作硬之意外,在這裡乃取習武者有務實之念,技法裡則取虛實中之實法。如整路拳法裡,只是以馬、弓、撲三種步法為主,也是精武少想拳的基礎步法,而騎馬步乃是少林步之首,「弓箭步」與「下撲步」作為拳路的變動。因而產生出實戰的攻守、進、退、開、合等明確的「實式」,至於在推進所用的「虛式」,如丁步、虛步、偷步、七星、插步等,皆由「實」而「虛」,後由「虛」而「實」,再而千變萬化,實屬成人之良技。若兒童一開始便須了解這些千變萬化,他們不一定能夠明白和接受的。故「硬捶」的主體是以務實簡潔而剛勇的動作招式為主,來誘導兒童們在練習武術時產生興趣。

「硬捶」的拳套動作須是簡易,言而整路拳法中的拳法中的拳與步的配合,實包含了一些較深層的拳理,吞、吐、剛、柔、雙、單、長、短等武術基礎。而拳路鋪排能使年輕的兒童們在簡易的動作中進步於無形,而年紀稍長的成人則可循序漸進地解釋「武學」技擊之導。這樣,隨了兒童們可以培養習武之興趣,也可以使他們的家長共同學習,在出一拳,出一步的習武過程裡,過可以達到親子互動 的作用。並且能使習武在進一步研究「中華武術」得到良好的基礎。


自己慢慢消化。

[ 本帖最后由 kopipeng 于 4-8-2006 12:2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8-2006 03: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06 04: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offee-ping 和 kopipeng

亲戚来的啊???
有 TEH PING 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06 05: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侠 于 26-8-2006 04:00 AM 发表
亲戚来的啊???
有 TEH PING 吗???

纯属巧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06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ffee-ping 于 26-8-2006 03:14 发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zYIgZWfdgQ&NR
李连杰的练功方法

为什么要把李连杰的练功片段放在精武门交流专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06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对哦!李连杰都不是精武人!他是北京体校的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8-2006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原来这里这麽多师兄弟啊~~~
我只不过是韩江精武的小卒...
哈哈~
我的节拳不知何时才能学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06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OHNMUSHASHI 于 15-11-2005 12:13 AM 发表
既然各路精武英雄在此,那大家就来对自己所知的发表一点意见,来谈谈如何运用潭腿的每一招每一路,以供大家对中华武术的认识更多.
小第只知潭腿第一路的其中一招,就是脸看左边,左手握挣向左,右手握立拳向右,扎平马的 ...

哈哈~我还记得最基本的,除了扎马步,就是打“六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8-2006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位精武朋友会“杂拳对打”?
真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06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汉 于 29-8-2006 03:34 PM 发表
那位精武朋友会“杂拳对打”?
真怀念~


“杂拳对打”?没听过哦。。。整样的?
你学了多久?ah guan 还有教吗?

[ 本帖最后由 ahpin_2000 于 29-8-2006 05: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06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pin_2000 于 29-8-2006 05:40 PM 发表


“杂拳对打”?没听过哦。。。整样的?
你学了多久?ah guan 还有教吗?

哈哈~这位师兄可认识我的师傅黄师傅,俗称“阿源”(ah guan)?
师傅果然大名鼎鼎,是槟城精武的大概认识。
“杂拳对打”,一套两人对打练习的拳套,
混合北派各门(罗汉门,潭腿门,八卦门等等)散打。
两人之中,一个练“进攻者”;另一方则是“防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pipeng 于 26-8-2006 09:03 AM 发表

为什么要把李连杰的练功片段放在精武门交流专区呢?

不好意思,小弟以为李连杰是来自精武,所以才这么做。
见笑了,各位,对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汉 于 29-8-2006 11:33 PM 发表
“杂拳对打”,一套两人对打练习的拳套,
混合北派各门(罗汉门,潭腿门,八卦门等等)散打。
两人之中,一个练“进攻者”;另一方则是“防攻者”。

想请问一下。。。
“杂拳对打”演练时是一人只攻不防,一人只防不攻?
还是有参杂攻与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汉 于 29-8-2006 11:33 PM 发表

哈哈~这位师兄可认识我的师傅黄师傅,俗称“阿源”(ah guan)?
师傅果然大名鼎鼎,是槟城精武的大概认识。
“杂拳对打”,一套两人对打练习的拳套,
混合北派各门(罗汉门,潭腿门,八卦门等等)散打。
两 ...


哦?自编的吧?真的没听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汉 于 29-8-2006 15:30 发表
哇~原来这里这麽多师兄弟啊~~~
我只不过是韩江精武的小卒...
哈哈~
我的节拳不知何时才能学完。

不好意思,韩江精武是靠近哪里的?槟城吗?

原帖由 无名汉 于 29-8-2006 15:34 发表
那位精武朋友会“杂拳对打”?
真怀念~

没听过和看过这套拳。
不知会不会是接潭腿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pipeng 于 30-8-2006 03:28 PM 发表

不好意思,韩江精武是靠近哪里的?槟城吗?


没听过和看过这套拳。
不知会不会是接潭腿呢?


不是韩江精武,韩江是一所学校,韩江学校有个武术班,是以前精武会的老师傅邝先生教的,后来邝先生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教。并非精武属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8-2006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pin_2000 于 30-8-2006 15:42 发表


不是韩江精武,韩江是一所学校,韩江学校有个武术班,是以前精武会的老师傅邝先生教的,后来邝先生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教。并非精武属下的。

哦,原来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pin_2000 于 30-8-2006 12:17 PM 发表


哦?自编的吧?真的没听过。。。

哈哈~开玩笑
我那里会这麽“好料”。
但是,这个散打拳套是师傅真的教我的。
有可能另有别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汉 于 30-8-2006 05:26 PM 发表

哈哈~开玩笑
我那里会这麽“好料”。
但是,这个散打拳套是师傅真的教我的。
有可能另有别称吧!

你也在槟城精武吗?我也没听过这套拳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6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多一贴

小侠也没听过。。。
除了截谭腿和单刀对枪,其他的精武对练或领拳都没看过


无名汉兄不会是你师父出国拿回来的吧?
有保要大家分享哦~
所谓精武一家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6-2024 10:16 PM , Processed in 0.06944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